當中國失去了誠信 .....

楊子 (2012-07-29 00:09:29) 評論 (18)

光明日報筆下的中國,折射出:中國的誠信危機如同貪腐一樣,從上到下,官無誠信,民無誠信,士無誠信,府無誠信,黨無誠信。
 
為什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到這等腐敗、作假、無誠信的地步?

如何拯救?民該怎麽辦?官將如何,士將如何,府又如何?
 

原文:《官員缺乏誠信破壞社會誠信2012-07-28 光明日報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良性運作的道德基礎。誠信是立人之本,是立業之本,也是立國之本。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曆史時期,由於逐利行為的泛濫、道德規範的弱化、價值理念的錯位和法律製度的缺失等多方麵的原因,我國社會的誠信體係出現了一些問題。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大力建構社會誠信體係,提高社會的誠信水平。當前,重塑社會誠信體係已經成為社會的共同呼聲。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要求,要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建構社會誠信體係,需要從道德、製度和法律等方麵多管齊下,公民、社會組織和政府等共同努力,但歸根結底,首先要通過良好的製度安排來為社會誠信提供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個人誠信:社會誠信的元素

人無信不立。社會是由個人所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程度決定了社會肌體的健康水平。個人誠信是社會誠信體係的基本元素,重建社會誠信,首先要從每個人做起,從我做起。

誠實信用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黨和政府明確將“明禮誠信”寫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當中,提出要倡導“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為公民道德建設確定了方向。個人誠信需要長期而嚴格的道德操練,將誠信內化為一種個人的品質,需要用法律製度予以引導和規製。建構個人誠信,尤其是要建立針對失信行為的監測機製、評價機製和懲戒機製,嚴厲防範和製裁不守信用的行為,讓失信者為其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比如,對於造假者,不但要給予必要的經濟製裁和懲罰,還應該公開其失信行為,讓其接受輿論法庭的公開“審判”。

社會組織誠信:社會誠信的基礎

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社會中,社會組織是社會活動的重要主體。社會組織主要包括營利性的企業組織和非營利的非政府組織,社會中絕大部分的私人物品和部分公共物品都是由它們來生產和提供的,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秩序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社會組織的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基礎。

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也是誠信經濟。社會市場經濟體製的良性運行,離不開一個誠信、公平和法治的社會環境。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加快企業信用體係的建設,尤其是將企業誠信建設納入法製化的軌道,盡快製定和完善規範企業誠信的法律法規,建立科學的企業信用評價機製、公開披露機製以及針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機製,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

對於非政府組織而言,誠信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完善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法律製度,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製度建設:一是要建立健全非政府組織內部的決策製度、財務製度、用人製度、自我評估製度等,完善組織內部的治理機製,實現對非政府組織及其成員的有效激勵,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二是要加大社會管理體製的創新,重點是建立包括政府監管、輿論監督、公民參與以及外部問責的相關機製,提高非政府組織的透明度,強化對非政府組織的日常監管和重點監督,逐步提升非政府組織的公信力。

政府誠信:社會誠信的關鍵

政府是社會權力體係的中心,是社會運行的重要樞紐,對個人和社會組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政府的誠信建設是建構社會誠信體係的關鍵。政府誠信建設不僅是政府建設的一項戰略舉措,對於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個人誠信和企業誠信也具有強大的示範和導向作用。一個誠信的政府是社會重要的公共力量,具有廣泛而積極的溢出效應。相反,如果政府失去了公信力,政府官員缺乏誠信,欺上瞞下,言行不一,也就難以去要求其他社會主體做到誠實守信,這樣不但將嚴重破壞社會的誠信體係,而且還將從根本上侵蝕個人誠信和企業誠信。

重建政府誠信,必須要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深入落實依法行政,全麵提升政府的民主化、製度化和法製化程度,努力打造一個高效、透明、廉潔和負責任的政府。這首先要求嚴格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大力推行政務公開,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和水平,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構政府誠信的關鍵,是要發展和完善權力監督製度,把人大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公民監督等外部監督和政府自身的內部監督結合起來,加大對政府及其官員的問責力度,堅決依法懲處政府官員的腐敗、浪費和不誠信等行為。最後,要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忠實地執行法律和政策,提供公正公平的公共服務,充分履行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承諾與責任。此外,還要建立科學的政府信用考評體係,通過公開和公正的績效評估來懲惡揚善,激勵政府官員誠實守信。

總之,誠信問題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個整體性的、廣泛性的和全局性的問題。社會誠信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失信行為的破壞。但誠信也具有強大的潛力,是現代市場經濟體製運作的“潤滑劑”,也是社會和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本。建立社會誠信體係是涉及經濟、社會和政治各個領域的綜合性係統工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全新的事業。

誠信不僅是一種優良的個人品質,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規範。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建立社會主義誠信體係,需要進行深入持續的宣傳教育,但更要依靠精心的製度建設。柔性的宣傳教育能夠提升人們對於誠信的理解和認知,但卻無法阻止和遏製失信行為。構建誠信社會,需要把道德自律和製度他律有機結合起來。製度建設的落腳點,是建立和健全社會誠信的法律製度體係,依法規範個人、社會組織和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重點打擊各種背離誠信的行為,真正使誠信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為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