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1] ——读曹操《短歌行》與毛泽东《沁园春·雪》

老賊999 (2012-06-28 10:49:26) 評論 (0)

詩言誌,歌永言┅[2]

自古以來,詩就是用來言誌的。無論是一介平民,還是曆史巨匠。

“詩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文學樣式,作者知覺‘內化’於心中,以自己精神的外射力和情感的滲透力來建腹詩歌文本,進而通過讀者的感知、領會來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3]

關於漢丞相曹操與中共領袖毛澤東,這兩個中國曆史上備受爭議的風雲人物。在政治上,盡管眾說紛紜,仍無阻二者各領風騷數十年。在文學上,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曹操文名早流傳千數百年,,而毛澤東的詩詞文章亦為海內外眾多支持者所推崇。筆者在這裏將曹丞相《短歌行》與毛主席《沁園春·》分析比較不但可以品味世上不可多得的美妙文章,更可以欣賞兩位作者豪邁縱橫的英雄氣概,感受前後相差上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相同的脈絡與不同的氣息,從而進一步深刻了解體會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與文化的發生與發展。這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作者,以及進一步深刻體會幾千年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將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曹操與毛澤東

曹操,字孟德,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生。沛國譙縣人。父親曹嵩《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隻知道他是漢桓帝宦官曹騰的養子,後來官至太尉。曹操 “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二十歲舉孝廉為郎,任洛陽北部尉,政治生涯從此開始。後因“能明古學”被漢靈帝任為議郎。黃巾起,以騎都尉討潁川賊,曆任濟南相,典軍校尉,。獻帝初,董卓專權,曹操以奮武將軍從袁紹等關東群雄興兵討卓。其後,任東郡太守,收編黃巾降卒數十丌組成“青州兵”,實力大增,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領兗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奉獻帝遷都許昌,從此“挾天子以討不臣”, 自任漢丞相,此後擊敗呂布、袁紹、袁術等諸多對手而成為北中國的實際統治者。領冀州牧,進魏王,加九錫。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崩於洛陽,諡武王。之後其子曹丕代漢改元黃初,追尊為武皇帝。[4]

關於曹丞相,魯迅先生曾這厶評價∶“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5]在羅貫中演義三國之外的眾多古籍中,曹氏的文治武功還是頗受稱頌的。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光緒――年(公元1893年)生。中共一大代表,曆任中共中央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執委,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紅四軍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國主席,紅軍總政委,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主席,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1976年去世。

雖然曹父曹嵩曾貴為太尉,但因為是宦官曹騰養子的緣故,所以屬於宦豎之列,在官場與士人中很被人瞧不起。毛氏則出身農家,在北大圖書館做過雜役,盡管學識也淵博,但在由教授留學生大學生組成的早期中共核心,同樣被人瞧不起。此二人成為曹千歲與毛丌歲之後,他人的種種責難及自身的種種失當,與前期內心的陰影密不可分。這是兩者的一個共同之處。

而超強的文字掌控能力同樣是二者的共同之處。曹操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盛況的開創者。趙福壇先生在他的《曹魏父子詩選》前言中說道∶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而曹魏父子則是這個時代的開山祖師。[6]沈德潛說∶“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7]特別是“他的四言詩是詩經以後四言詩的最佳作品,被稱為複興四言詩的作家。”[8]

關於毛澤東的文章,日本作家鬆本一男在他的《毛澤東評傳》中曾這厶寫道∶

曆代的中國領導者裏,懂文學藝術的人不多。毛澤東和古代的曹操一樣,是不僅懂文學,自己又能作詩的獨裁者。他的個性與政治上的造就不無可議之處,但他可稱為近代中國最偉大的“詞人”之一。[9]

這也許是對毛的詩詞的最為恰如其分的評價。

毛氏是湖南人,同為湖南人的楊度在他的《湖南少年歌》中寫道∶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做斯巴達。

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做普魯士。

??在近代的湖南,這種文化心態頗具代表性[10]。這同樣也是對毛澤東心態的寫照,任何時候都不甘第二,直到最後,“作為國家的統治者,毛對全國人民的影響力,以及個人擁有的權力,應已超過任何一位曆史上的帝王”[11],從這方麵看,毛的成就則又是曹丞相所無法達到的了。?

毛氏與曹氏相似的地方很多。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待自己的部屬,縱觀毛氏一生部屬為數甚多,而能善終者寥寥。善待部屬方麵似乎毛氏不如曹氏,雖然曹氏一生殺人無數,但是對待部屬卻恩寵有加,甚至沒有殺過一個打了敗仗的部下,我們甚至可以發現他對待投了敵的屬下也多是如此。較之喜好諉過他人演出《斬馬謖》的諸葛丞相,以及日夜拿部屬整風都嫌不夠,最後創造出文化大革命的毛主席來說,曹丞相是無比大氣的男人。

我們沒有辦法得知曹氏對毛氏的評價,而後者對於前者的評價,則是相當之高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12],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13]可盡顯其推崇之情。

《短歌行》與《沁園春·

《樂府詩集》收有二首曹氏的短歌行,其中最能代表曹氏文采與心境的當屬《短歌行·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吟,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14]

《短歌行·對酒當歌》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被排在《相和歌詞五·短歌行》的第一首,“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的詩作之一。詩人悲歌慷慨,先感歎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繼而抒寫自己功業未成、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以周公自比,說出自己安定天下的雄心壯誌。全詩跌宕蒼涼,筆墨酣暢,表達作者感時傷亂求賢建業的錯綜複雜的心情。”[15]

《短歌行》大約作於建安十三年前後,53歲的作者破袁紹,征烏桓,平定北中國半個天,以冀州牧出任漢丞相,假一人之下實丌人之上,“三分天下有其二”[16],可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了。

再來看看毛氏得意之作《沁園春·: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丌裏雪飄。看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17]

該詞大約作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二月,作者43歲,其84年的人生剛剛走過一半。當其時,毛氏對外跳出了蔣中正幾十丌大軍的圍追堵截,變二丌五千裏大逃亡為英雄史詩,繼而與張學良[18]、楊虎城[19]暗通款曲;對內鏟除了梟雄張國燾紅四方麵軍的勢力[20],架空了“明君”張聞天[21],收服周恩來[22]甘當阿二,驅逐王明[23]到莫斯科長住,一改群雄紛爭的中共為其毛氏一人之天下;之後帥軍東下,沿秦軍舊道由陝揮師東渡黃河以求三晉,圖西北而虎視中國正是所謂“大風起兮雲飛揚”[24],意氣風發之際。其淩雲之誌當然是自比周公的曹孟德所難以企及的了。

“對毛澤東這首詞,注家頗多。他自己也有解釋,特別說明∶‘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其實,古往今來任何詩人的詩,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當然不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古代的大英雄,誰也比不了我,看我超過他們。但睥睨千古的英雄氣慨是躍然紙上的”[25]。其實,除秦皇外,其他如靠裙帶關係“金屋藏嬌”得位的花花公子劉徹,提著哥哥頭向父親索要皇位而後又篡改曆史的阿二李世民,欺淩孤兒寡婦的趙匡胤,隻識武功而不善文治的胡人征服者鐵木真,這幾個僭越者在毛氏眼裏也許算不得太大的英雄!不但不如劉漢高與朱洪武,就是與“三分天下,而有其二”[26]卻甘做“周西伯昌”[27]故事,“臣節不墜”[28]的曹阿瞞相比,也要少懷了幾分“修奉貢獻”[29]的“ 德”[30]。當然,這並不妨礙詩人借以抒發自己的淩雲壯誌。張貽玖女士在其《毛澤東和詩》中認為這是“受了譚嗣同反對君主專製,攻擊秦始皇以下曆代君主為大盜的影響”[31],認為“略輸文采”與“稍遜風騷”是一種批判與攻擊。其實不然,“略輸文采”隻是比較某人略輸一點點,文采還是很有一些的,“稍遜風騷”亦是稍遜某一人而已,其實也相當的風騷了!試想古往今來數千年,能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者幾許人耶?假如真是批判與攻擊,為何不用秦二世、李後主、宋高宗、賈南風等人為靶子呢?或許這是張女士對詩人在字裏行間不自覺流露出的王者豪邁的不解。或是想為詩人塗妝上些民粹主義的香粉,讓他顯得更加親民一點?至於詩人自己說“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32],這隻不過是一種中國式的謙虛,一種禮節而已。把這當真,那是一種少女的純潔。

兩首詩詞中有這厶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輟?”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同樣是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眷戀,在曹丞相筆下似乎就多出了幾分幽怨,豪邁上似乎也遠遠地落在了毛大王的後麵。這種差別的出現是與二者在誌向與地位的差別相關聯的,曹氏一生雖權傾天下,但理論上終為漢臣,不似毛先生“一人領導”,我們可否把這看作千歲與丌歲的差別之一?

兩詩最為經典的該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兩句。兩句不但在詩詞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更是充分地表露出作者對理想對事業的追求與企盼。

盡管羅貫中《三國演義》後世人對曹氏病詬甚重,但仔細分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們發現曹孟德乃是一個真正的儒者。古 人有雲“鬱鬱乎文哉,吾從周”[33],曹操一直自比周公,時時期待演繹周公故事,作為強勢霸主而又能堅持這一點,好像隻有孟德一人。曹操盡管權傾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34],但終其一世都是漢臣,沒有代漢。有人舉其殺害董承、伏後事例,但是董、伏等均是“謀誅曹賊”在先,究其根源則是身為名譽主席的劉協不解風情。而曹氏大概還是明了霍光故事的。更有意思的是,曹丞相的漢哪怕就是版圖也都與西周的版圖相似,而自赤壁之敗後,到司馬氏專權之前,其一直采取守勢,對於西周文明的化外之地蜀和吳沒有太多的感情,似乎又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的另一種含義。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終了曹丞相一生,竟然沒有殺過一個打了敗仗的部下,較之《斬馬謖》的導演諸葛丞相,無疑又讓阿瞞更增添了幾分儒雅。當然,比較一位親王與一位鄉侯的肚量,差別,實在用不著太多的大 小怪。此外,在其治下發生發展的建安文學盛況,以及以其為代表的建安風骨,是否也可以當做曹公儒雅的一個佐證呢?遺憾的是,三人成虎,羅貫中以後諸多文人,不願給曹丞相機會。

再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不但完美地表現了毛澤東“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情懷,也預示了之後“天翻地覆慨而慷”[35]的曆史發展。既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在話下,借用羅貫中的一句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此時此刻,作者何嚐又不是在“青梅煮酒”呢?作詞的前後毛氏正謀求著與蔣中正的國民黨聯合抗日。在毛的眼裏蔣公是否就是 “大耳賊”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倭人入寇之際,蔣氏確是學著劉皇叔去了四川,抗戰 利後北伐不成,逃 大陸,在一孤懸海外的小島偏安一生,把這大好河山,雙手捧著奉獻了毛公。

與曹氏著重於傾訴衷腸相比較,毛氏在詞中更多是著墨於抒展壯誌豪情。究其原因,或許曹氏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奉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豪氣幹雲十數年了,較之毛氏剛剛當上陝北王少年氣盛,固已是強弩之末;再從年齡上看,曹操 65年人生其時已過泰半,縱有歌以詠老驥伏櫪千裏之誌,可以“吞吐宇宙氣象”[36],但較之陽壽剛剛屆半的毛潤之風流年少,糞土當年丌戶侯的英雄豪邁,則曹氏老矣!真所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37]。明日的一代天驕,又將是何許人也?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後,毛氏的殿前都點檢又演義了英雄趙匡胤的故事新編,隻是地點由東京汴梁搬到了北京大都。尚若毛先生地下有知,該是如何感慨?這可真是實實在在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8]!難怪兩千多年前的劉季劉漢高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39]了。

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短歌行》與《雪》可以看做曹操與毛澤東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各自不同的《大風歌》。這是我們研究這兩首詩詞的一個重要的價值所在。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曹丞相輸了,以周公較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曹丞相輸在氣不如人上;但若從道德的高度上看,把周公與“黑手高懸霸主鞭”[40]的諸位大帝相比,曹丞相沒有輸,曹毛二人各自給自己的定位亦是正確。而“天下歸心”正是所有統治者所企盼而又不能企及的境界了,無論曹毛。

對兩位作者創作時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家庭文化以及不同的生平事跡等各方麵的分析過程,我們終於體會到了二者思想與心理的異同,從而更為接近真實地了解曹丞相與毛主席,這兩位在中國曆史上相隔千數百年的巨人,他們遠大的政治理想,他們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深情懷,以及在他們內心的深處,又是怎樣的一種孤獨與悲哀。



[1]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p389,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尚書·堯典》轉載自羅宗強《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p41,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3] 錢乃榮《中國語言文學導論》p287,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年。

[4] 見範曄《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及陳壽《三國誌卷一·魏書一·武帝操》,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5]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見夏傳才《曹操集注》p1,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3,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7] 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5,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8] 夏傳才《曹操集注》p10,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9] 鬆本一男《毛澤東評傳》,扉頁∶《給台灣的讀者》,台北市∶新潮社1993年。

[10] 見馬連禮等《毛澤東詩詞縱橫論》p71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11] 韋政通《無限風光在險峰》p33,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8年。

[12] 胡哲峰、孫泰《毛澤東談毛澤東》p149,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13]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p5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14]郭茂倩[宋]《樂府詩集·卷三十相和歌辭五·短歌行二首六解p447,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5]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16,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16]郭茂倩[宋]《樂府詩集·卷三十相和歌辭五·短歌行二首六解p448,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7] 臧克家《毛澤東詩詞講解》p47,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18] 時任國民政府陸海軍副總司令。

[19]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司令。

[20] 中共實際創造者,此前任紅四方麵軍最高首腦,紅軍總政委,此時已被毛氏廢黜。

[21] 時任中共總書記。

[22] 時任中共軍委副主席,掌有實權。

[23] 時任中共駐第三國際代表。

[24]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p389,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5]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卷二·兩丌五千裏大逃亡》p377,台北縣∶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26]郭茂倩[宋]《樂府詩集·卷三十相和歌辭五·短歌行二首六解p448,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7] 同上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張貽玖《毛澤東和詩》p iv香港∶三聯書店1995

[32]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p48,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33] 見《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34]見範曄∶《後漢書·獻帝紀》北京∶中華書局。

[35]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p50,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36] 清人沈德潛評價曹詩語,見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25,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37]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p5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38]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p389,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39] 同上

[40]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p70,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 詩言誌,歌永言┅ ” [2]

自古以來,詩就是用來言誌的。無論是一介平民,還是曆史巨匠。

“詩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文學樣式,作者知覺‘內化’於心中,以自己精神的外射力和情感的滲透力來建腹詩歌文本,進而通過讀者的感知、領會來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 [3]

關於漢丞相曹操與中共領袖毛澤東,這兩個中國曆史上備受爭議的風雲人物。在政治上,盡管眾說紛紜,仍無阻二者各領風騷數十年。在文學上,建安文學的領軍人物曹操文名早 已 流傳千數百年,,而毛澤東的詩詞文章亦為海內外眾多支 持者所推崇。筆者在這裏將曹丞相 《短歌行》與毛主席《沁園春 · 雪 》分析比較 不但可以品味世上不可多得的美妙文章,更可以欣賞兩位作者豪邁縱橫的英雄氣概,感受前後相差上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相同的脈絡與不同的氣息,從而 進一步深刻了解體會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與文化的發生與發展。這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作者,以及進一步深刻體會幾千年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將會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曹操與毛澤東

曹操,字孟德,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 155 年)生。沛國譙縣人。父親曹嵩 , 《三國誌 ·魏誌武帝紀 》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隻知道他是漢桓帝宦官曹騰的養子,後來官至太尉。曹操 “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二十歲舉孝廉為郎,任洛陽北部尉,政治生涯從此開始。後因“能明古學”被漢靈帝任為議郎。黃巾起,以騎都尉討潁川賊,曆任濟南相,典軍校尉,。獻帝初,董卓專權,曹操以奮武將軍從袁紹等關東群雄興兵討卓。其後,任東郡太守,收編黃巾降卒數十丌組成“青州兵”,實力大增,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領兗州牧。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以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奉獻帝遷都許昌,從此“挾天子以討不臣”, 自任漢丞相,此後擊敗呂布、袁紹、袁術等諸多對手而成為北中國的實際統治者。領冀州牧,進魏王,加九錫。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崩於洛陽,諡武王。之後其子曹丕代漢改元黃初,追尊為武皇帝。 [4]

關於曹丞相,魯迅先生曾這厶評價∶“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5] 。 在羅貫中演義三國之外的眾多古籍中,曹氏的文治武功還是頗受稱頌的。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光緒――年(公元1893年)生。中共一大代表,曆任中共中央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執委,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紅四軍政委,中華蘇維埃共 和 國主席,紅軍總政委,中共中央主席,政治局主席,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1976年去世。

雖然曹父曹嵩曾貴為太尉,但因為是宦官曹騰養子的緣故,所以屬於宦豎之列,在官場與士人中很被人瞧不起。毛氏則出身農家,在北大圖書館做過雜役,盡管學識也淵博,但在由教授留學生大學生組成的早期中共核心,同樣被人瞧不起。此二人成為曹千歲與毛丌歲之後,他人的種種責難及自身的種種失當,與前期內心的陰影密不可分。這是兩者的一個共同之處。

而超強的文字掌控能力同樣是二者的共同之處。 曹操是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盛況的開創者。趙福壇先生在他的《曹魏父子詩選》前言中說道∶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而曹魏父子則是這個時代的開山祖師。 [6] 沈德潛說∶“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 [7] 特別是“他的四言詩是詩經以後四言詩的最佳作品,被稱為複興四言詩的作家。” [8]

關於毛澤東的文章,日本作家鬆本一男在他的《毛澤東評傳》中曾這厶寫道∶

曆代的中國領導者裏,懂文學藝術的人不多。毛澤東和古代的曹操一樣,是不僅懂文學,自己又能作詩的獨裁者。他的個性與政治上的造就不無可議之處,但他可稱為近代中國最偉大的“詞人”之一。 [9]

這也許是對毛的詩詞的最為恰如其分的評價。

毛氏是湖南人,同為湖南人的楊度在他的《湖南少年歌》中寫道∶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做斯巴達。

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做普魯士。

在近代的湖南,這種文化心態頗具代表性 [10] 。這同樣也是對毛澤東心態的寫照,任何時候都不甘第二,直到最後,“作為國家的統治者,毛對全國人民的影響力,以及個人擁有的權力,應已超過任何一位曆史上的帝王” [11] ,從這方麵看,毛的成就則又是曹丞相所無法達到的了。

毛氏與曹氏相似的地方很多。 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待自己的部屬,縱觀毛氏一生部屬為數甚多,而能善終者寥寥。善待部屬方麵似乎毛氏不如曹氏,雖然曹氏一生殺人無數,但是對待部屬卻恩寵有加,甚至沒有殺過一個打了敗仗的部下,我們甚至可以發現他對待投了敵的屬下也多是如此。較之喜好諉過他人演出《斬馬謖》的諸葛丞相,以及日夜拿部屬整風都嫌不夠,最後創造出文化大革命的毛主席來說,曹丞相是無比大氣的 真 男人。

我們沒有辦法得知曹氏對毛氏的評價,而後者對於前者的評價,則是相當之高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12] ,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13] 可盡顯其推崇之情。

《短歌行》與《沁園春 ·

《樂府詩集》收有二首曹氏的 《 短歌行 》 ,其中最能代表曹氏文采與心境的當屬《短歌行 · 對酒當歌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吟,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4]

《短歌行 · 對酒當歌 》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被排在《相和歌詞五 · 短歌行》的第一首,“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的詩作之一。詩人悲歌慷慨,先感歎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繼而抒寫自己功業未成、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以周公自比,說出自己安定天下的雄心壯誌。全詩跌宕蒼涼,筆墨酣暢,表達作者感時傷亂求賢建業的錯綜複雜的心情。” [15]

《短歌行》大約作於建安十三年前後,53歲的作者破袁紹,征烏桓,平定北中國半個天,以冀州牧出任漢丞相,假一人之下實丌人之上,“三分天下有其二” [16] ,可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了。

再來看看毛氏得意之作《沁園春 · 雪 》 :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丌裏雪飄。看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7]

該詞大約作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 1936 年)二月,作者 43 歲,其 84 年的人生剛剛走過一半。當其時,毛氏對外跳出了蔣中正幾十丌大軍的圍追堵截,變二丌五千裏大逃亡為英雄史詩,繼而與張學良 [18] 、楊虎城 [19] 暗通款曲;對內鏟除了梟雄張國燾紅四方麵軍的勢力 [20] ,架空了“明君”張聞天 [21] ,收服周恩來 [22] 甘當阿二,驅逐王明 [23] 到莫斯科長住,一改群雄紛爭的中共為其毛氏一人之天下;之後帥軍東下, 沿秦軍舊道由陝揮師東渡黃河以求三晉 ,圖西北而虎視中國 , 正是所謂“大風起兮雲飛揚” [24] ,意氣風發之際 。其淩雲之誌當然是自比周公的曹孟德所難以企及的了。

“對毛澤東這首詞,注家頗多。他自己也有解釋,特別說明∶‘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其實,古往今來任何詩人的詩,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他當然不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古代的大英雄,誰也比不了我,看我超過他們。但睥睨千古的英雄氣慨是躍然紙上的” [25] 。其實,除秦皇外,其他如靠裙帶關係“金屋藏嬌”得位的花花公子劉徹,提著哥哥頭向父親索要皇位而後又篡改曆史的阿二李世民,欺淩孤兒寡婦的趙匡胤,隻識武功而不善文治的胡人征服者鐵木真,這幾個僭越者在毛氏眼裏也許算不得太大的英雄!不但不如劉漢高與朱洪武,就是與“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26] 卻甘做“周西伯昌” [27] 故事,“臣節不墜” [28] 的曹阿瞞相比,也要少懷了幾分“修奉貢獻” [29] 的“德” [30] 。當然,這並不妨礙詩人借以抒發自己的淩雲壯誌。張貽玖女士在其《毛澤東和詩》中認為這是“受了譚嗣同反對君主專製,攻擊秦始皇以下曆代君主為大盜的影響” [31] ,認為“略輸文采”與“稍遜風騷”是一種批判與攻擊。其實不然,“略輸文采”隻是比較某人略輸一點點,文采還是很有一些的,“稍遜風騷”亦是稍遜某一人而已,其實也相當的風騷了!試想古往今來數千年,能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者幾許人耶?假如真是批判與攻擊,為何不用秦二世、李後主、宋高宗、賈南風等人為靶子呢?或許這是張女士對詩人在字裏行間不自覺流露出的王者豪邁的不解。或是想為詩人塗妝上些民粹主義的香粉,讓他顯得更加親民一點?至於詩人自己說“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32] ,這隻不過是一種中國式的謙虛,一種禮節而已。把這當真,那是一種少女的純潔。

兩首詩詞中有這厶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輟?”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同樣是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眷戀,在曹丞相筆下似乎就多出了幾分幽怨,豪邁上似乎也遠遠地落在了毛大王的後麵。這種差別的出現是與二者在誌向與地位的差別相關聯的,曹氏一生雖權傾天下,但理論上終為漢臣,不似毛先生“一人領導”,我們可否把這看作千歲與丌歲的差別之一?

兩詩最為經典的該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兩句。兩句不但在詩詞中起到了畫龍點楮的作用,更是充分地表露出作者對理想對事業的追求與企盼。

盡管羅貫中《三國演義》後世人對曹氏病詬甚重,但仔細分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們發現曹孟德乃是一個真正的儒者。古人有雲“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33] ,曹操一直自比周公,時時期待演繹周公故事,作為強勢霸主而又能堅持這一點,好像隻有孟德一人。曹操盡管權傾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 [34] ,但終其一世都是漢臣,沒有代漢。有人舉其殺害董承、伏後事例,但是董、伏等均是“謀誅曹賊”在先,究其根源則是身為名譽主席的劉協不解風情。而曹氏大概還是明了霍光故事的。更有意思的是,曹丞相的漢哪怕就是版圖也都與西周的版圖相似,而自赤壁之敗後,到司馬氏專權之前,其一直采取守勢,對於西周文明的化外之地蜀和吳沒有太多的感情,似乎又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鬱鬱乎文哉,吾從周”的另一種含義。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終了曹丞相一生,竟然沒有殺過一個打了敗仗的部下,較之《斬馬謖》的導演諸葛丞相,無疑又讓阿瞞更增添了幾分儒雅。當然,比較一位親王與一位鄉侯的肚量,差別,實在用不著太多的大小怪。此外,在其治下發生發展的建安文學盛況,以及以其為代表的建安風骨,是否也可以當做曹公儒雅的一個佐證呢?遺憾的是,三人成虎,羅貫中以後諸多文人,不願給曹丞相機會。

再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不但完美地表現了毛澤東“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情懷,也預示了之後“天翻地覆慨而慷” [35] 的曆史發展。既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在話下,借用羅貫中的一句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此時此刻,作者何嚐又不是在“青梅煮酒”呢?作詞的前後毛氏正謀求著與蔣中正的國民黨聯合抗日。在毛的眼裏蔣公是否就是 “大耳賊”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倭人入寇之際,蔣氏確是學著劉皇叔去了四川,抗戰利後北伐不成,逃大陸,在一孤懸海外的小島偏安一生,把這大好河山,雙手捧著奉獻了毛公。

與曹氏著重於傾訴衷腸相比較,毛氏在詞中更多是著墨於抒展壯誌豪情。究其原因,或許曹氏自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奉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豪氣幹雲十數年了,較之毛氏剛剛當上陝北王少年氣盛,固已是強弩之末;再從年齡上看,曹操 65 年人生其時已過泰半,縱有歌以詠老驥伏櫪千裏之誌,可以“吞吐宇宙氣象” [36] ,但較之陽壽剛剛屆半的毛潤之風流年少,糞土當年丌戶侯的英雄豪邁,則曹氏老矣!真所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37] 。明日的一代天驕,又將是何許人也?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後,毛氏的殿前都點檢又演義了英雄趙匡胤的故事新編,隻是地點由東京汴梁搬到了北京大都。尚若毛先生地下有知,該是如何感慨?這可真是實實在在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8] !難怪兩千多年前的劉季劉漢高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39] 了。

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短歌行》與《雪》可以看做曹操與毛澤東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各自不同的《大風歌》。這是我們研究這兩首詩詞的一個重要的價值所在。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曹丞相輸了,以周公較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曹丞相輸在氣不如人上;但若從道德的高度上看,把周公與“黑手高懸霸主鞭” [40] 的諸位大帝相比,曹丞相沒有輸,曹毛二人各自給自己的定位亦是正確。而“天下歸心”正是所有統治者所企盼而又不能企及的境界了,無論曹毛。

在 對兩位作者創作時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家庭文化以及不同的生平事跡等各方麵的分析過程,我們終於體會到了二者思想與心理的異同,從而更為接近真實地了解曹丞相與毛主席,這兩位在中國曆史上相隔千數百年的巨人,他們遠大的政治理想,他們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深情懷,以及在他們內心的深處,又是怎樣的一種孤獨與悲哀。



[1] 司馬遷《史記 卷八 · 高祖本紀 》 p389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

[2] 《尚書 · 堯典 》轉載自羅宗強《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 p41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3] 錢乃榮《中國語言文學導論》 p287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4] 見範曄《後漢書 卷九 · 孝獻帝紀第九 》及 陳壽《三國誌卷一 · 魏書一 · 武帝操》,北京∶中華書局 1982 年。

[5]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見夏傳才《曹操集注》p 1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6] 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 3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7] 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p 5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8] 夏傳才《曹操集注》p 10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9] 鬆本一男《毛澤東評傳》,扉頁∶《給台灣的讀者》,台北市∶新潮社 1993 年。

[10] 見馬連禮等《毛澤東詩詞縱橫論》 p71 ,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

[11] 韋政通《無限風光在險峰》 p33 ,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88 年。

[12] 胡哲峰、孫泰《毛澤東談毛澤東》 p149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 年。

[13]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 p59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14] 郭茂倩[宋]《樂府詩集 · 卷三十相和歌辭五 · 短歌行二首六解 》 p447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15] 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 p16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16] 郭茂倩[宋]《樂府詩集 · 卷三十相和歌辭五 · 短歌行二首六解 》 p448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17] 臧克家《毛澤東詩詞講解》 p47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18] 時任國民政府陸海軍副總司令。

[19]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司令。

[20] 中共實際創造者,此前任紅四方麵軍最高首腦,紅軍總政委,此時已被毛氏廢黜。

[21] 時任中共總書記。

[22] 時任中共軍委副主席,掌有實權。

[23] 時任中共駐第三國際代表。

[24]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 》 p389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

[25]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卷二 · 兩丌五千裏大逃亡》 p377 ,台北縣∶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3 年。

[26] 郭茂倩[宋]《樂府詩集 · 卷三十相和歌辭五 · 短歌行二首六解 》 p448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27] 同上

[28] 同上

[29] 同上

[30] 同上

[31] 張貽玖《毛澤東和詩》 p iv 香港∶三聯書店 1995 。

[32]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 p48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33] 見《論語.八佾》 ∶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 吾從周。

[34] 見範曄∶《後漢書·獻帝紀》北京∶中華書局。

[35]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 p50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36] 清人沈德潛評價曹詩語,見趙福壇《曹魏父子詩選》 p25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37]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 p59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

[38] 司馬遷《史記 卷八 · 高祖本紀 》 p389 ,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

[39] 同上

[40] 臧克家、周振甫《毛澤東詩詞講解》 p70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