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上湯 (加 手擀麵,蔥油餅) 加了些文字懷舊,因為縱然......

盈袖2006 (2011-10-29 07:28:33) 評論 (26)

秋意漸深。天涼,起風,落雨,樹葉變黃變紅,紛紛飄落。這種時候我要開始燉湯了。

傍晚時分,暮色四合,家裏溫暖的燈光,爐火,砂鍋裏咕嘟咕嘟燉著的湯散發的香氣,還有家人,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外麵愈冷,家愈顯溫暖。

想家的感覺常常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襲來,讓我猝不及防。那羅宋湯的做法,是外婆的方子,她手把手教我的,小時候無數個冬天的日子都是被這樣的湯溫暖了身子,更溫暖了心。 

我外婆家以前很富有,因為外公家都是工程師和大公司經理,留過洋,所以生活很西化。家裏常常吃西餐,說英文。文化大革命被抄了家,這樣的生活方式也終結了。不過外婆還是保留著一些習慣。比如,每周帶我們去吃一次西餐,常常去的是紅房子。 

她教我們如何用刀叉,如何喝湯,如何不弄出聲音。她似乎想在我們身上延續一種生活方式,也許她很懷念老底子的一些日子。那些日子是我們做小孩子盼望的,平時也就很乖,因為不想被剝奪出去吃好東西的機會。 

我喜歡那裏的羅宋湯,或牛尾湯,牛排,豬排。大快朵頤,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幸福。 

外婆告訴我,當年我們請客都是在紅房子,媽媽坐月子時公公家每天都差傭人送菜送湯來給她補身子。在我印象紅房子很有格調,很高級,菜也好吃。 

後來我長大了,剛剛改革開放時,有一次有老外客人來,我們陪他去玩兒,最後去紅房子吃晚餐。一進去我大吃一驚(我很久沒有去了),地方好像很小,裝飾也不是記憶裏那麽好,菜上來更令人失望。老外和我們家很熟的,就笑說: 這是你們描述的餐館嗎?是不是走錯了.我們都笑得要死.那時的中國經過了那麽多年的劫難,估計不光是我們給記憶增添了色彩,而且的確菜式也不如以往了. 

之後又是好多年沒去.吃正宗牛扒的地方太多了.紅房子已經不是上海吃西餐的首選,也不知道現在的味道怎樣. 

還記得下午還常去牛奶棚吃蛋糕,冰激淩,害得我到現在還是蛋糕狂, 冰激淩狂. 有一次聚會我吃巧克力蛋糕,喜歡極了,一個老外問我: are you a chocolate-holic? 我這才真正考慮了一下, 想好以後告訴他,我是cakeholic。他不問我還沒注意。坐遊輪去阿拉斯加時,我的朋友對我說,我使他第一次見識了人類對於蛋糕的熱愛。一點不言過其實,我永遠喜歡蛋糕和冰激淩,耳邊出現外婆常常提醒我的:別急,先吃蛋糕,再吃冰激淩,否則反過來蛋糕就沒有味道了。 

由於那時的習慣,我還是喜歡吃奶油味重,但是不很甜的蛋糕。西人的蛋糕對我來說都太甜太膩了。 

天涼的日子,我開始燉湯。當湯的香味彌漫開來時,家就像個家了;還有早晨咖啡的味道。我外婆常年喝咖啡,她用一個不鏽鋼的容器煮,水開了會有一些響動,早上這樣咕嘟咕嘟的聲音伴著咖啡的香味,代表了少時的日子。這些味道令我分外想念我的外婆。今年她已經93歲了,她現在喝速溶咖啡,也不做家事了。一直到91歲,她都是煮飯的。燒菜是她的樂趣,她和我說,其實懂得了規律和菜的特質分類,什麽菜都知道怎麽燒。事實證明她是對的,我現在燒菜都是靠這個經驗。烹飪其實是藝術,要靠一些悟性的,有創意才好玩兒。 

一代一代,就是這樣傳承。家永遠都是這麽溫暖,家裏有個女人,在廚房忙碌,冬天夏天,都有不同的菜肴,溫暖家人的胃,也溫暖家人的心。這些溫暖永遠印在一代一代的記憶裏。


羅鬆湯,我外婆傳給我的。湯盛出來前要用一隻特別的勺子把油去掉,否則小肚子......



去了油之後是這樣的


我最喜歡的新鮮鯽魚湯



每周一次的烏骨雞湯


過年的傳統砂鍋



平時忙的時候做的簡易湯,不用燉很久,用的是丸子甜不辣什麽的加蔬菜


扁尖排骨湯



排骨凍豆腐蔬菜湯



試驗的排骨黃魚鯗湯,鯗要泡半天,洗得很幹淨很幹淨



海鮮湯



蔥油餅



想不到吧,我也會擀麵~~~

 

受了縱然dd的啟發,加了一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