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的春天 · 聖斯特凡大教堂

石庫門 (2011-04-21 13:27:46) 評論 (23)



春風裏我們走進了維也納,這個花園般的城市。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描述這個城市的話,我會選擇“優雅”二字。無論在Karntner Ring(環城大道)的林蔭道上散步,還是在Hofburg Place 徜徉,或者在咖啡館裏小憩淺酌,都能在空氣中,環境裏,人們的表情上嗅到濃濃的貴族氣息,高貴,閑適,禮貌,還有一點點矜持和一點點慵懶。

我喜歡維也納。



4月9日,早上8點多抵達維也納機場,取行李出關都非常簡便,雖然我們一人一個carry on但還是托運了,兩手甩甩,輕輕鬆鬆。奧地利的移民官臉無笑容,“啪”蓋一個章,我們就過去了。事先和旅館聯係了,他們派車來接我們。小小的迎客廳,用眼睛搜索一遍,沒見到接我們的名字牌。放下行李,繞一圈,又繞一圈,繞第五圈時,一個上了年紀,一身黑色西裝的男子匆匆趕來,手上拿著我的名字牌子。他拚命跟我們道歉,其實也沒什麽我們隻等了十分鍾左右。


從機場到市區大概二十分鍾的路程。他開的是奔馳,輕,快。以後的幾天裏,發現維也納的出租車很多是奔馳,街上開保時捷,寶馬,奔馳多得去了,就像這裏開個日本車一樣普遍。來接我們的司機是當地人,卻講一口標準的美國英語,原來他太太是美國人。一路上他和我們聊天介紹市容,很耐斯。


一進入市區,就看見這樣的樹,高高的,筆挺,很早就開始分枝。
1.




轉眼就到了旅館。我們的旅館是根據Rick Steves旅遊書上的介紹,幾經斟酌,在網上訂的。地段極好,去哪兒都方便。出門旅遊,旅館的location非常重要,節省時間,節省車費,更重要的是節省精力。下午走累了,可以回去休息放鬆,打個盹兒,接一下力。我們有一天就是這樣,回來睡了兩小時,再出去吃晚飯,這頓晚飯吃得特別舒服。


我們的旅館,右邊第一個陽台和陽台旁邊的窗戶就是我們的房間。就歐洲而言,這個房間算是很大了,家具比較簡陋,但是我無所謂,隻要幹淨,安靜就好。廁所很小,坐在那個上麵,可以刷牙~~。旅館下麵是一家超市,卻一點嘈音也沒有,對我們而言倒很方便,我們買了好多水。出門就帶兩瓶。在外麵,飯店或者咖啡館喝水特貴,2.9歐一小瓶,每人隻有半杯。
2.




我們坐這樣電梯上樓,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張愛玲~~
3.




這是從房間的窗口往外拍的。下麵就是Neuer Markt Square和four rivers fountain。這是第二天黎明時拍的。美國和維也納有6小時時差,睡不著就起來拍照了~~。
4.




麵對旅館,在廣場的那一頭有一家中國餐館,規模還蠻不錯的,不過我們沒進去。到了維也納當然要嚐嚐維也納的美食,中餐館就留著去中國時再去吧。


原以為我們到達時房間一定還沒準備好,太早了,九點鍾還不到呢。結果我們隻等了五分鍾,咖啡還沒上來,房間就好了。進房稍作整理,就開始了我們的維也納之旅。


出了旅館右拐,100米就是維也納最熱鬧的Karntner strasse和Graben步行街,再往前走50米就是聖斯特凡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哇,我選的旅館地點太棒了,再表揚一下自己~~。

聖斯特凡大教堂是維也納的地標,也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大部分建於1300-1450年,教堂的主要進口是該教堂最古老的部分,建於1240年。大教堂由主樓和塔樓組成,其中南樓最為壯觀,高138米,錐形的塔尖插入雲霄,仿佛站在那裏,可以見到上帝。教堂的屋頂是青黃兩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光彩奪目,鮮豔瑰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也納是納粹和蘇維埃拉鋸之地,原來的教堂頂被炸毀,大鍾墜地,焚燒了兩天兩夜。戰後重建,曆時10年,基本恢複原貌。我去時,教堂好像又在修繕中,下麵部分都用帷幕圍住,但是帷幕上描繪了教堂的原本麵目和色彩,看上去不至於太不協調。

5.




6.

 


7.
 




8.
 




9.
 


教堂內部。雖然不能用“輝煌”來形容,但還是很宏偉。
說句老實話,我是被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寵壞了,看過聖彼得大教堂,其他教堂都有點“看不上”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恢弘,輝煌,精致,瑰麗,奢侈是無可比擬的。
10.





11.




他們在祈求什麽?和平,幸福,沒有戰爭,沒有災難。
12.



13.





教堂門口就是Karntner strasse和Graben步行街,維也納最熱鬧的shopping街。街上遊人,路人,本地人,做小買賣的人,藝人,推銷人……,到處是人,但,不顯擁擠,不顯嘈雜。在布拉格就不一樣,也是很多人,但擁擠嘈雜。一次我們在飯店吃午飯時碰到一對美國夫婦,他們剛遊完布拉格,來到維也納,聽說我們下一站是布拉格,就說這裏(指維也納)好很多。去了布拉格以後,覺得他們說的是對的。

這些穿著古裝禮服的人都是推銷音樂會和歌劇票子的。他們都當我們是日本人,一看到我們就說“空恩尼奇哇”(日安),打招呼。我們一次又一次糾正他們,我們是中國人。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