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廣東人

成年人 (2011-04-21 13:31:22) 評論 (70)

中國人看廣東人的感覺,很大程度上類似於全世界看美國人的感覺 首先進入腦子的是“暴發戶三個字。  “暴發戶”往往和“沒文化”攜手而行,一如“遊民”往往“無業”。一個碩士博士成了千萬富翁,人們認為理所當然。大字不識的人一夜暴富,寒窗苦讀的人如何受得了? 

廣東人大字還是認識的,隻不過他們對寫字沒興趣。與中國絕大多數父母逼著孩子念書不同的是,廣東人是“讀書無用論”的堅決維護者,孩子長大隻要會做生意能賺錢就是“叻仔”(“能幹的孩子”)。  除了坐辦公室的公務員,廣東幾乎人人做生意。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從廣東開始,因為它靠近港台,更因為那兒的人做生意不用教。別人做生意要到商學院去學,廣東人是天生的生意精,是美國人說的“street smart”。從小耳濡目染,能說會算,人人腦子裏有個鐵算盤。嘴上翻得快,腦裏轉得快。今天給他尺寸要求,幾天後樣板就送到你手上。跟中國其它地方的生意人錙銖必較不同,廣東人有兩分江湖豪氣,信奉“有錢大家賺”,皆大歡喜最好。生意做成了他拍著你的肩上海鮮樓,晚上卡拉ok和陪酒小姐他全包了。

港台在大陸最初的投資集中在廣東,那時的“中國製造”實際上是“廣東製造”。與外貿一沾邊,廣東人“讀書無用”的惡果就凸顯出來,除了學著香港人的洋涇浜說句“我跟阿強好friend嘅!”,英文的大字他是真不識半筐,“高薪誠聘”的廣告應運而生。 九十年代初的大學生一畢業蜂擁而至廣東,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在一家港資大廠當英文秘書。廣東人喜歡把廣東以北全部看作“北方”,中國以長江劃分南北的概念對他們絲毫不起作用。我這個地道的成都人在他們嘴裏也成了“北妹”。都說那時的廣東人看不起內地人,大致是沒錯,但是如果你有一樣本事讓他徹底服了你,他對你會非常尊重。我們廠裏報關部門的主管阿豪是當地的地頭蛇,他老子是海關頭頭。廠裏上下包括港方高層對他禮遇有加,一口一個“豪少”。豪少也驕橫跋扈,沒人敢惹他。有一次德國的總裁到訪,港方大小經理傾巢而出陪同其參觀開會,我被指定為翻譯,阿豪叼陪末座。 語言上我有小小天分,人稱“鳥語”的廣東話我六個月已能對答如流。有廣東人猜我是開平人佛山人,沒人猜中我是成都人。 那次為總裁英文翻譯順利地完成任務,阿豪過了兩天走到我辦公桌麵前說:“拜你為師,教我英文吧。”當然是句玩笑話 他一天到晚花天酒地,哪有時間學英文? 但是他從此對我沒了以往的睥睨,我後來辭職了他還專門帶領報關部請我吃飯呢。語言是廣東人的軟肋。別說英文,普通話到了他們嘴裏都麵目全非,總以為把廣東話歪兩歪就是普通話。但是遇到不會講廣東話的人,他們會很熱情地說廣式普通話。吃飯時勸菜,他會告訴你“介個好期喲!”(“這個好吃喲!)

說到“吃”,廣東人好吃全國聞名。天生飛的,地下跑的,水裏遊的,牛鞭狗鞭,田鼠龍虱,沒有廣東人不敢吃的,除了一飽口腹之欲,最大的動機是“補”,廣東人極為信奉食補。隻是補了那麽多,身強力壯的廣東人還是不多。粵菜味淡偏甜,我最喜歡烤乳豬和豉汁蒸白鱔,外地的粵菜館永遠吃不到正宗的。很懷念廣東的早茶。好的地方一大早去也未必有位子。  清晨六點半餐廳裏已經人聲鼎沸,碗碟交碰。 服務員推著小車來回走動,車裏的小碟子小蒸籠盛著熱氣騰騰的早點。不像美國的偽早茶服務,侍應生不停打斷你吃東西,向你兜售她車裏的東西,讓人不勝其煩。廣東的早茶服務員永遠走來走去,你開口她就過來,否則不會打擾你。 廣東人的早茶非常油膩,吃過以後最好來兩杯濃如墨汁的普洱茶,剛才的油膩一掃而空。  廣東人好吃,但是胖子極少,基因以外,跟他們愛喝茶有關係。  廣東女人的瘦絕不是餓肚子餓出來的。恰恰相反,我見過的最能吃的女人就是廣東人。 廣東人體型瘦小,麵部特征非常突出:大眼睛內凹,顴骨高,皮膚粗糙黝黑,長得好看的不多。自古中國的美女沒聽說有出自廣東的。他們最羨慕的是內地女孩白皙細嫩的皮膚。曾經跟我同宿舍的會計阿麗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一年到頭沒完沒了地護膚。最愛問我皮膚怎麽這麽白? 我開玩笑跟她說每天用辣椒水洗臉洗出來的。 她羨慕我白,我羨慕她吃什麽都不胖。其實皮膚形體大多是天生的,沒什麽秘訣可言,女人偏偏不信這個。

我曾經專門發言反駁過“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觀點,因為說這話的人隻是想當然而已,對香港文化知之甚少,跟認為“廣東是文化沙漠”的人一樣。須知,“文化”絕不僅僅是教科書裏的知識。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飲食,音樂繪畫,統統是文化。 

廣東不是文化沙漠。

廣東的客家話是當今保留古漢語最完整的一個方言,隻是在鋪天蓋地的普通話之下,會講的人越來越少。中國的繪畫有一派叫嶺南派,就來自廣東。粵劇在內地不知名,香港粵劇“大佬館”的追星族的排場可絲毫不亞於流行歌星。 中國的刺繡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中國的四大菜係有兩種說法:魯菜、川菜、蘇菜、粵菜;第二種: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 無論哪種說法,粵菜始終名列其中。中國的武術中有南拳,就包括廣東。潮汕人的功夫茶在中國的茶文化裏享有盛名,隻是真正會喝的人不多。 拿當今社會來說,受廣東文化的影響也比比皆是。 人人會說的“買單”來自廣東話,隻不過被外地人搞錯了,以訛傳訛地流行下來而已。 廣東人結賬時說的是“埋單”,聽起來跟普通話裏“買單”完全一樣,但是“埋”在廣東話裏絕不是“買”,而是指“全部”,跟北京話的“包圓兒”同義。“二奶”一詞盡管不雅,可是當今的中國人哪個沒說過?當今的中共官僚們哪個沒搞過?“打的”也是句廣東話,全中國有誰不會說? “老公”在這之前,中國人還真沒有一個對丈夫的統一說法。 經常聽阿姨們稱自己的丈夫是“老張”,“老王”,跟叫外人一個叫法。 “小姐”曾經是廣東人稱呼服務員的,也被全國各地廣泛采用。 當然,“小姐”一詞今天已經賦予了新的涵義,亂叫別人“小姐”小心挨抽。

香港的粵語流行歌曲曾幾何時是中國流行音樂的指標,男女老少爭相模仿。我那一輩的有誰沒購買過譚詠麟張國榮的卡帶?有誰沒唱過陳慧嫻的《千千闕歌》? 有王菲之前,先有梅豔芳。 不要小看流行歌曲給生活帶來的影響。 看不起流行音樂的人,往往說不出貝多芬C大調第一交響曲是怎麽奏的。 廣東人那時隻聽香港人唱歌。不但如此,竭力在生活各方麵模仿香港人,連廣東的司機在停車時也要多刹一腳,據說是跟香港司機學的; 一如墨西哥人一味模仿美國人,說“在早上”,不是西班牙語裏正確的“por la mañana” , 而要學英語裏的“in the morning”, “en la mañana”。模仿是沒出息的。墨西哥靠模仿永遠趕不上美國。 拿不出自己的東西,廣東人隻靠模仿也趕不上香港。

離開廣東轉眼已經二十年了,往昔的一切仍然曆曆在目。以上描述的是以我二十年前在廣東生活的一些感受。實話實說,既不想抹粉,也不想塗黑。 今天的廣東什麽樣?請教於高明的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