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 猛文曝光:不去台湾不知道什厶才叫大陆崛起...

子英 (2010-12-02 21:52:27) 評論 (0)

zt.猛文曝光:不去台灣不知道什厶才叫大陸崛起...


今年又是台灣的選舉年,自己也連續第三次受邀赴台觀選。每次去台灣都有不同的情形發生,今年果不例外。自己訂的是11月20日的機票,但入台證19日才下來。根?台灣相關部門的最新規定,必須持原件才能入境。
在這個關鍵時刻,咱們華人的變通智慧再次大放異彩。經過邀請方的協調,最終同意我們持複印件登機,到台北後再由航空公司轉交給我們原件,再辦入境手續。這種事如果放到法國,哪就死定了,絕無可能通融餘地。


兩種文化,兩種風格,很難一語分高下。但具體到個人,還是很受惠於華人的靈活性、實用性。事實上入台證和台胞證都是中國人獨特智慧的產物。由於雙方互不承認,所以不能直接在各自的護照上蓋章,就發明出入台證和台胞證,各方都在自己頒發的入台證和台胞證上加蓋海關驗章。


不過,每次去台灣申請入台證的過程都很頭痛。代表團也多次向邀請方反映。對方的回答倒也非常坦率∶我們一定會反映,但實話實說,很難。因為這涉及修法或 立法。立委是不可能為你們單獨提出一個議案。沒有利益啊。這就是我個人對台灣民主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後來體會出民主何以無法保護弱勢群體的初始原因。


這也是為什厶民進黨八年雖然把人權口號喊的最響,但卻屢屢立法嚴重侵害大陸新娘的人權∶不能繼承全部遺產、七年才能獲得身份卡(沒有身份卡不能外出旅遊、不能工作。其它籍新娘是三年)、每半年必須返回大陸,哪怕有剛出生的孩子、入境時則進行有辱人格的麵試。


我是在網上訂的機票,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小細節。目的地顯示為“ [Ta?wan, Province De Chine]”,翻譯一下就是“台灣,中國的一個省”。不過還算客觀 ,沒有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不過,由於“中國人”的話語權在大陸,誰都知道中國指的是哪一邊。


話語權的重要性就體現在排他性上。我有了話語權,你就沒有了空間。所以說,中國富起來不可怕,可怕的是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如果這個背景又是恰逢西方經濟危機,就可以理解為什厶這幾年東西方如此不太平。


飛機上,和一位去上海的乘客聊了起來。她和富士唐經常打交道,自然談到富士康的N跳。我隨口說道∶“去年法國電信發生過類似事件,連續發生23起自殺事 件”。她一聽大為 訝∶法國電信這厶好的的公司也會發生這種事情?怎厶國內沒有報道啊?國內什厶原因沒有關注或者炒作一番,我不太清楚。


但我知道富士康的N跳卻牽動了全球的目光。從積極的角度講,中國太強大了,一舉一動都成為世界性大事。從消極的角度講,中國的問題被全球過於放大。11 月 15日,上海火災,全球聚焦。舉國上下更是爭論不已,甚至上升到中國性悲劇的層次。11月16日,法國第戎一所居民樓起火,7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但 法國隻是一個普通新聞報道了一下,其關注程度遠比不是上海大火。


同 一天,印度首都新德裏一居民樓突然倒塌,當場死亡五十餘人,壓在底下的更不計其數。也不見全球媒體熱炒。法國電信悲劇發生的原因是私有化之後發生的。顯 然,民營資本雖然有效率,但其弊端特別是對人的壓榨,全球都是一樣的。法國電信的解決方式和中國一樣∶媒體關注,最後中央政府介入。


飛機在香港轉機。一進機場,便被一個廣告詞逗樂了∶中國一年的貿易額,能讓全國人去巴黎!夠形象的。現在一天的貿易額,基本頂的上建國時一年的總額。辦完轉機手續,便在機場的書報廳轉了一圈。一下發現在海外已經炒的很響的餘傑一本新書。


翻看片刻,歎了口氣便放下了。且不說觀點和立場如何,到處可見的人身攻擊和語言暴力就令人無法認同和接受。可歎餘傑一個曾經如此才華橫溢、文筆優美的作家,怎厶就從出口成章變為出口成“髒”了呢。


最近餘傑還有一篇 世之作,人身攻擊的對象是世界級知識分子喬姆斯基。僅僅由於觀點 不同,就貶低他為怪胎,稱之越出人類道德底線。餘傑的表現真讓人不得不質疑他基本的素養和修養何在? “人類道德底線”發展到現在,是有人類共識的。


今年中日圍繞釣魚島衝突,中國政府全力營救被非法扣押的船長,結果自由派竟然指責中國霸道、蠻橫。自由派意識形態至上還有一個表現∶對西方民主的問題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百般辯護。竭力要營造一個完美的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對印度的態度----盡管明明印度全麵大幅度落後中國(經濟、腐敗程度、基礎設施、教育程度、人均壽命)。《後美國世界》一書的作者是印度 裔美國人、時代周刊主筆。他在為本書中這樣評價中印之爭∶如果中印之間有競賽的話,現在已經結束了。印度的經濟僅僅是中國的四分之一。


由於時差因素,到達台北已經是北京時 間21日13點了。來台灣四次,最大的第一感覺就是經濟的停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曾在中常會上這樣講過∶大陸遊客來到台灣機場,會覺的是到了第三世界。除 了宏觀的經濟數?,生活細節上我個人有這樣一些體會。一是台北基本見不到外國人。


2009年我去觀選時,僅在蔣介石寢陵見到兩名非洲遊客。2000年政黨 輪替之前,外國的公司和機腹還相當多。民進黨上台後,引發外資撤 風潮。但就是這一次的政黨輪替,標誌著台灣真正進入民主社會。但沒想到的是,外資以實際 行動自己的腳表明了對台灣民主的態度。


二是台北基本沒塞車。這在大都市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你可以認為是台灣城市的管治水平超過巴黎、倫敦、紐約 和北京。另一個角度就是經濟的蕭條。


三是我2004年第一次到台灣,一份報紙10元新台幣。六年過去了,仍然是10元。正常來說隻要經濟增長,物價都會有一定的提高。以法國為例,經濟雖然增長極為緩慢,但報紙的價格從1歐元漲到現在的1.4歐元。台灣的經濟可見一斑。


台灣最主要的報紙是《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一藍一綠。在台灣和北京生活的一位好友告訴我(或者反駁我),不要太過相信報紙,報紙和現實生活還是很不同。我當然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但問題是何以一個言論自由背景下的媒體竟演變如此?


《中國時報》 和《自由時報》都值的一說。《中國時報》是一份最有品味和質量的報紙。但卻在民主化後難以為繼。起初對大陸不友好的《蘋果日報》想收購,就在簽約前一刻, 在大陸投資的旺旺集團老板連夜 回台灣,當晚就簽約收購。自此,《中國時報》對大陸的態度更為友好。


2010年人大會期間,《中國時報》曾對人大、政協做 過簡短介紹,十分的正麵。2009年去台灣觀選參觀《中國時報》,還知道一個內幕∶當達賴應民進黨主政的高雄市邀請訪問時,中時電視台對之進行了異乎尋常的批判。?說,旺旺老板就坐在一邊,聽完批判才 席。


在《中國時報》座談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何以在威權時代可以 生存的一份報紙,到了民主時代反而生存不下去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民主化後,各大報紙都進入市場,需求決定一切。於是立場極端的《自由時報》應運而生,專 門八卦、凶殺、色情的《蘋果日報》應運而生。


《中國時報》自然敗下陣來。威權時代,政治畢竟不能包打天下。而且對政治的對抗還可引發同情與聲援。而“市場極權”則既無處不在,而又無法對抗。如果中國民主化了,第一個垮台的恐怕就是《南方周末》。


《自由時報》向來以極端著稱。但卻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報紙。它的箴言就是∶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看看,什厶時候中國的自由派也喊出∶“中國優先,自由第 一”,至少還會得到更多的認同。不過,如果法國一份報紙敢寫上“法國優先”的話,就是種族主義者。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長期以來的口號就是“法國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