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家】zt. “人類的生存取決於減少消耗”---- 生態學家威廉教授的演說(二稿)

稚雨 (2010-05-15 23:22:47) 評論 (0)

 

【天下一家】zt. 人類的生存取決於減少消耗”---- 生態學家威廉教授的演說(二稿)
One WorldHumanity's Survival Depends on Reducing Consumption – Ecologist Bill Rees

稚雨注:威廉先生的話語振聾發饋,令人深思。稚雨忍不住拍案稱絕!。。。

~~~~~~~~~~~~~~~~

Humanity's Survival Depends on Reducing Consumption
Submitted by pjmora on May 7, 2010 - 07:23.

Dr. William Rees of UBC's School of Commun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stated that humanity's survival depends on an 80% reduction in energy use.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1
在這段視頻中的1:54Dr. William Rees 風趣地談到了人類的所謂“intelligence”,談到了2010年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談到了科學家們對人類的大聲疾呼。。。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2
在這段視頻中的0:01Dr. William Rees 從一張地圖講到了人類為何會遷徙,從哪裏遷徙到哪裏,若是平均溫度上升四度,地球將會變成啥樣子?!。。。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3
在這段視頻中的0:01Dr. William Rees 談到了人類大腦的結構與人類行為、與理性之間的關係,談到了文藝複興,談到了神經科學。。。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4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5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6
/>
在這段視頻中的7:20Dr. William Rees 談到,目前,占世界總人口4.7%的美國,消耗著世界上20~25%的生態資源,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如果中國要達到美國那樣的生活消費水準,那麽,光是中美兩國,就要消耗掉全世界125%的生態資源,還不算世界上所有其它國家。。。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7

Ecologist Bill Rees - Video Part 8

原文載於:http://pasifik.ca/node/16581


~~~~~~~~~~~~~~~~

參考文獻

/>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needed to address complex issues (UBC Professor William Rees)

/>
What will the future will look like? (UBC Prof. Rees)

/>
The end of the growth ethic (UBC Professor William Rees)

/>
Climate change is one symptom (UBC Professor William Rees)

/>
Consuming the ecosphere (UBC Professor William Rees)

/>
We need to reduce our footprint (UBC Prof. William Rees)

人類的自作聰明



來源: 蘇楊 04-06-04 08:30:14




 

人類文明盡管隻有5000年左右的曆史,卻已完整地覆蓋了龐大的地球。應該說,這些智慧的成果大多數改善了人類生存環境,使人類成為萬千生物之長,空前地強大,空前地幸福,但也應該指出,其中有些卻是對自然環境的自作聰明的幹預。6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個日子提醒我們對此進行一些反思。自作聰明的結果自然隻能是自作自受。例如發生在美國、前蘇聯兩個現代文明大國的“黑白雙風暴”,就是因為在農業生產中企圖“創造性地再造自然”而導致的惡果。19世紀中葉,美國鼓勵向半幹旱的中西部大草原移民開荒。這項政策當時被認為是既發展中西部又解決飯碗問題的聰明之舉。在新型農業機械的幫助下,中西部成為美國的主要糧倉。孰料因過度掠奪性墾牧造成新墾地大麵積沙化,新墾地逐漸成為沙塵暴的源頭。到20世紀30年代,沙塵暴漸成氣候,19318次,193214 次。1934年,震驚世界的黑風暴降臨了:裹挾著大量新耕地表層黑土的西風“化作”東西長2400公裏、南北寬1440公裏、高約3公裏的黑龍,3天中橫掃了美國2/3地區,把3億噸肥沃表土送進了大西洋。黑風暴所經之處,農田水井道路被毀,小溪河流幹涸,一年之內16萬農民被迫逃離家園,使美國農業倒退10年。比黑風暴波及更廣、持續更長且已覆水難收的是此後發生並綿延至今的白風暴。前蘇聯在今土庫曼斯坦東南部的中央卡拉庫姆沙漠附近修建卡拉庫姆列寧運 河,每年可從原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調水灌溉沙漠南緣約10萬平方公裏的新墾棉田和草場,另一主要水源———錫爾河上也修建了多個水庫,將河水截留用於農田灌溉,超過80%的河水被兩岸的新耕地“吃幹榨盡”。兩大水源都被截走,下遊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湖水含鹽濃度和礦化度急劇升高。不僅湖中的物種80%死於非命,更可怕的是:鹹海30年間麵積從6.6萬平方公裏銳減為2.5萬平方公裏,湖岸線後退了4060公裏。一望無垠的裸露的湖底鹽堿,在中亞半幹旱的氣象條件和風力作用下,成為孕育“白風暴”(含鹽塵的風暴)的溫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每年都要發生幾十次的白風暴不僅使鹹海附近的環境“白色荒漠化”,在盛行北風的吹帶下,還造成阿姆河和錫爾河兩岸60%的新墾區因高度鹽堿化而“報廢”,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大自然中本來是沒有帶缺陷的生態係統的,隻是因為人類自作聰明的開發方式,破壞了生態平衡,其結果是自作聰明的人最終不得不自作自受。這些環境報複人類的惡性事件說明,自然環境隻有請出災害作為代言人,才會讓人類開始尊重它。但從態度上尊重自然到事實上尊重自然並非易事,要真正尊重自然,必須了解自然,否則仍然可能好心無好報。即便是為了生態恢複而實施的生態建設工程,如果不透徹了解並遵循自然規律,也會致災。例如“二戰”後前蘇聯實施的大規模造林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這個工程中為了迅速見到生態和經濟效益,一種標準化模式被到處推廣:大量打深井提水以確保生長迅速的外來樹種的成活率,同時在林帶內大規模發展灌溉農業。起初這個工程確實效益明顯,但隨著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生態用水被擠占的後果日益顯現:到20世紀60年代末,隻剩2%的防護林幸存,新墾農田中有20%沙化,成為這一地區沙塵暴的塵源。1991年,美國耗巨資進行了人造生態係統———“生物圈二號”實驗,據說集中了生態技術的精華,卻在1年半後即告失敗,連最初希望的維持8個人兩年的生存都沒有實現。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能依賴的生命支持係統。我們無時無刻不享受到地球為我們提供的“服務”:新鮮的空氣、純淨的水、多樣的環境與多樣的食物,使我們悠遊其中而渾然不覺。即使是使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付出最高昂的代價,人類還是無法有效地複製出地球這樣一個“生物圈一號”,哪怕隻是小小的一部分。
畢竟與曆經億萬年變遷的自然生態係統自身調控之複雜精準相比,人類還沒有資格自大。不滿300萬歲的人類想對46億高齡的地球指手畫腳,為時尚早。可以說,目前人類還不十分了解地球的各個生態係統如何運轉,更不用說去管理了。在還有那麽多未知未解之時,根據已經掌握的規律進行適度的生產,盡量通過生態恢複進行生態建設,才是最好的策略。我國最近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時,根據前車之鑒和西北的自然條件就已經提出了這樣的指導思想:保護第一,建設第二,即尊重大自然自己的聰慧。無數的教訓已經說明:要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種種自作聰明的幹預,最好的生態建設就是讓生態自己建設,否則,我們就很可能不會再有下一個5000年文明。


 原文載於: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culture_best&MsgID=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