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利益衡量毛澤東的曆史地位
有人說毛澤東一邊“中蘇論戰”一邊“援越抗美”是同時向“兩強開戰”,是“冒險”、“孤注一擲”、“冒核戰爭風險”,實際呢?恰恰相反。正是“中蘇論戰”+“援越抗美”才使中國不但有驚無險,而且穩操勝卷。毛澤東通過五十年代跟美國 的屢次較量已經發現,美國 對中蘇的戰略不管是“遏製”也好,“大規模報複”也好,“靈活反應”也好,連同整個“冷戰”在內,基本思路就是個“守勢戰略”:既要打仗又怕死,能不直接上陣就決不上陣。隻要自身不受到攻擊就不主動進攻。“中蘇論戰”開始時,美國認為這是兩個共產黨巨人在爭論用哪種方法搞共產主義,對中蘇的分裂高興還來不及,生怕一不小心做出使這兩家和好的舉動。當時赫魯曉夫雖然跟中國鬧翻了,但還不敢公開走得太遠。美國惟恐如果直接攻擊中國會反而逼得中蘇和好,再加上抗美援朝的教訓記憶猶新,美國不想冒這個險,隻敢在南越舞刀弄槍搞“特種戰爭”。/>
毛澤東的陽謀——“中蘇論戰”+“援越抗美”對美國來說如同鬥牛士的紅幡,就那麽三幌兩幌便引得美國如同紅了眼的蠻牛,一頭撞進了毛澤東為它選好的戰場;對蘇聯來說則如同趕牛鞭子,就那麽輕輕一揚便鞭策得蘇聯格外賣力,為毛澤東實現根本的戰略目標——使中國擺脫美蘇冷戰支配——而使勁拉犁。中國抗美援朝是被動出戰,一切不由己,時間、地點、作戰方式全是被動的。援越抗美則是中國主動出擊,一切自己作主,完全按中國的胃口選擇時間、地點、作戰方式。抗美援朝時中國被逼上了第一線,直接承擔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美中蘇的關係不再是兩極而是三極。三角政治的規律立刻開始發揮作用:美中蘇三家中,中國最弱。正因為如此,美蘇兩家最關心的都不是中國目前會威脅自己,而是不要把中國推向對方,或被對方一口吃掉,尤其不能陷入跟中國的長期衝突消耗自己的實力,讓對方坐收漁翁之利的情況。所以蘇聯一定要拉上美國一起對中國下手而不肯自己單幹。
鄭必堅跑到美國苦苦哀求美國人“換一種思維、換一種胸襟、換一個角度”,“研究一下中國共產黨與已經解體的蘇聯的共產黨之間的區別”。其實哪用得著他脫褲子放屁?毛澤東幾十年前早就做到了——尼克鬆訪華本身就證明美國對中國和蘇聯的“根本區別”一清二楚,否則何必那麽積極跑到沒有外交關係、相互敵對幾十年的中國來?正因為毛澤東把整個美國社會的對華認識都徹底改造了,所以尼克鬆訪華消息一宣布,美國社會一片叫好:“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專門通過一項聯合決議,要求規定1972年2月21日為支持尼克鬆訪華的紀念日。美國新聞處的電報稱,尼克鬆訪華受到‘美國人民壓倒多數的支持。兩黨所有的政治領袖實際上都和尼克鬆總統一樣,具有同中國重新建立聯係的願望。’”
——如果美國社會對華的主流意識沒扭轉過來,象鄭必堅那樣隻知道圍著少數幾個美國“精英”打轉,即使能改變個把官員的對華態度又有什麽用?當年美國駐延安觀察組的人如謝偉思等向美國國務院如實反映了中共實情,結果還不是都被清洗了?同樣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和蘇聯的區別,毛澤東用的是“越南戰爭思想改造學習班”。結果:美國總統親自訪華——到一個沒有外交關係、敵對隔絕了二十二年的國家來談和平,並同意了中國政府的要求:有史以來破天慌頭一次,在中國領空上美國總統不乘坐美國總統專機而乘坐中國飛機。不僅如此,尼克鬆訪華是單方麵訪問,沒有回訪——也就是說,不對等。(按中國的老習慣,對此是什麽個說法?——“來朝求和”。)而鄭必堅呢?七老八十了還梳妝打扮送上門去發公嗲、賣老騷、吊洋膀子、撒媚嬌:“麵對這樣的中國共產黨,美國有什麽可以擔心的呢?”結果呢?“熱臉貼上個冷屁股”——人家答曰:“中國有人認為,強調經濟增長和增強民族主義可維持共產黨的一黨統治。這是危險的,也是錯誤的。”
——相比之下,誰偉大?誰令人作嘔?毛澤東的陽謀——“中蘇論戰”+“援越抗美”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絕倫的謀略傑作。美國號稱戰無不勝,打遍天下無敵手,偏偏兩次在亞洲跟毛澤東交手,兩次都栽了大跟頭,而且一次比一次慘:朝鮮戰爭開了個先例:“第一次沒有取得勝利”。但美國好歹保住了南朝鮮半壁江山,還可以勉強用“沒有失敗”來自慰。
而越南戰爭則連這樣聊以自慰的借口都沒撈到,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失敗了。朝鮮戰爭還可以推說中國有蘇聯為後盾,越南戰爭則連這樣的借口也找不到,完全是毛澤東的傑作。越南戰爭使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嚐到了戰敗的滋味:經濟衰退、沮喪迷茫、信心危機、國內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一切戰敗國的特征幾乎都占全了。美國建國兩百年,什麽時候吃過這麽大的虧?尤其令美國精英們憋氣的是:明明知道這一切都是毛澤東幹的,偏偏還沒法報複。魯迅說:“譬如一個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氣和,被別人打了,就非常氣忿。”
——如果承認美國這場史無前例的慘敗是因為上了毛澤東的大當,那就屬於“被別人打了,就非常氣忿”,必定群情激憤,堅決要求追究責任。那樣一來誰也承擔不起這戰敗侮國之責。況且毛澤東的陽謀的特點就是毫無隱瞞,一切都放在明處,是你自己心甘情願往陷阱裏跳,能怪得了誰?所以美國隻好說是“曆屆政府的錯誤”導致美國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你錯我錯大家都錯,一推六二五,“老虎吃天——沒處下嘴”,最後不了了之——這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氣和”——美國連敗於毛澤東都不敢承認,那還有什麽理由報複中國?如果中國跟美國打堂堂之陣,打不過不說,犧牲無算不說,即便打贏了,也得防備美國會卷土重來變本加厲地報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不就是個例子?二次大戰後德國被分割占領,目的不就是防備複仇主義東山再起?這條中國能學嗎?而毛澤東的陽謀卻讓美國吃了虧還有苦說不出,根本不存在報複的問題。整慘了你,還用不著擔心你報複,不但一點後遺症沒有,還讓你從此不得不心甘情願地跟我套近乎——世界上還有比這幹得更漂亮的活嗎?還不止於此呢。毛澤東的陽謀讓美國史無前例地吃了個大敗仗。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中國打贏了一場“隱形世界大戰”,而且自己還幾乎沒怎麽流血。美國壓倒一切、舉世無雙的優勢居然毫無用武之地,戰死五萬,傷殘無數,耗費無數,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一敗塗地,而且輸得莫名其妙:打贏了每一仗,卻輸掉了整個戰爭。而中國付出的代價呢?援越200個億,算上戰略徉動——援助阿爾巴尼亞200個億,總共耗費400個億。援越部隊有傷亡,但比抗美援朝傷亡小得多。
就中國的國力而言,這一切代價的確不小。但用400個億加這些傷亡打敗了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徹底改善中國的戰略地位,打破了美蘇的圍堵,使中國從此成為世界大國,成為“三角政治”的“世界一極”,掃清了阻撓中國大崛起的最後的外在障礙。這樣一算帳,中國贏了還是虧了?跟這個大帳相比,後來越南跟中國鬧翻對中國雖然不是好事,但二者哪個更值?(為什麽有人一提援越抗美就隻看得見中越鬧翻這個戰爭後果而看不見中美接近、中國變成“世界一極”這個戰爭後果呢?)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犧牲兩千萬、物質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才當上“世界一極”。德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犧牲無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沒當成“世界一極”。日本更是“偷雞不著賒了米”,沒撈著“世界一極”還吃了兩顆原子彈。
毛澤東的陽謀的勝利不僅僅是有形的,並不僅僅是根本改善了中國戰略地位,更深遠的意義是讓西方精英對中華文明從此刮目相看,由輕蔑轉為敬畏;使中國人對中華文明的信心倍增,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文明的“軟實力”和凝聚力。這種改變在尼克鬆訪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尼克鬆來華途中路過關島時,透過媒體表示,他期望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隻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讀了主席的詩詞和講話。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學家。”
——尼克鬆不是學哲學的。身為美國總統,越南戰爭就夠他焦頭爛額的了,加上歐洲、中東……全世界不知有多少麻煩讓他手忙腳亂,每日每時不知道有多少事等著他急辦。在這種情況下,他卻要花整整一周,不遠萬裏跑到沒有外交關係、互相隔絕、相互敵對了二十多年的中國來,特意提到毛澤東的詩詞,而且還專門想跟毛澤東談哲學——怎麽那麽閑情逸誌?難道尼克鬆真那麽悠閑?開玩笑。誰不知道美國人最講究實際,哪肯為不著邊際的事浪費這麽多時間?何況還是美國總統?真正的含義是:第一,美國明白在越南戰爭的真正對手是中國——如果對手是北越,美國與北越正在巴黎會談。如果對手是蘇聯,那尼克鬆直接訪問蘇聯就是了。無論是兩種情況的哪一種,尼克鬆都沒必要繞個大圈子跑到沒有外交關係的中國來。第二,尼克鬆和基辛格真正明白了毛澤東的陽謀的厲害:美國跟中國主要不是在較量實力,而是在較量謀略。
而與謀略關係最密切的不是兵力兵器導彈飛機,而是哲學、文化、文明體係等精神因素。基辛格也許是當時美國為數不多的能不從字麵上理解毛澤東的人。比如,1970年毛澤東發表了《5.20》聲明,譴責美國入侵柬甫寨。“讀過毛澤東的聲明後,尼克鬆愁眉不展,滿腹心事,以為剛見縫隙的中美關係的大門,又將重重封閉,自己為此所作的努力,將要付之流水。他心煩意亂,立即讓基辛格研究毛澤東的聲明,基辛格很快便送來自己的見解和分析:‘實質上,……那是一篇非常空洞的聲明。……它沒有提出什麽威脅,沒有承擔什麽義務,對你沒有進行人身攻擊,在有爭議的雙邊問題上避免表態。從策略上看,毛的聲明是要達到這麽幾個目的:利用你在柬埔寨的行動大肆宣傳。以毛的個人威信加強中國人對西哈努克的支持。’” 同樣的東西在肯尼迪政府的“出類拔萃之輩”們眼裏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美國的極端敵視”、“中國人正在提倡以更好戰更咄咄逼人的政策反對西方,特別是美國”、“中國和北越的激烈言詞使我們認為:他們將追求一個地區性的霸權”,而基辛格卻能看出這許多別人看不出的東西,堅持改善中美關係的既定方針,可見他確實領悟了毛澤東的陽謀。明白這一點,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毛澤東會見尼克鬆時的這一段談話了:毛澤東用手指著基辛格說道,“‘隻爭朝夕’。
我覺得,總的說來,我這種人說話像放空炮。比如這樣的話:‘全世界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各國反動派,建立社會主義。’” “像我這種人”,尼克鬆說,“還有匪幫,都在打倒之列嗎?” 毛澤東微笑著說:“你,作為個人,也許不在被打倒之列。”接著,他指向基辛格說:“他這個人也不屬於被打倒之列。如果你們都被打倒了,我們就沒有朋友了。” 表麵上看,這是在開玩笑。而我理解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雙方都清楚,陽謀是虛實結合。虛的部分可以是“放空炮”,也可以是當真的。你不跟中國作對,那虛的就始終是虛的,就成了“放空炮”。但你如果跟中國作對,那虛的隨時可以變成實的,叫你吃不了兜著走,如援越抗美。毛澤東實際當麵告訴尼克鬆、基辛格:既然你們改變對華關係了,那我那虛的部分就是“放空炮”了。
——這正是尼克鬆、基辛格最想知道的底,也正是他們對毛澤東最感到神秘的地方:如此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變化莫測、出神入畫的謀略到底是從哪裏來的?西方的哲學體係裏找不到答案,古老的東方哲學體係如孔孟之道裏似乎也沒見識過。在這樣的謀略麵前,美國最自傲的、對付蘇聯行之有效的種種戰略理論體係似乎簡直不堪一擊,輕而易舉便被毛澤東玩得團團亂轉找不到北,輸都不知道怎麽輸的——象美軍在南越,打贏了每一仗,卻輸掉了戰爭。這些在美國曆史上從來找不到先例,在歐洲戰場從來沒見識過,在軍事科學理論上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東西,碰到毛澤東卻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這才是令美國人最迷茫的地方。要論物質實力,美國對中國實在沒什麽可擔心的,也並不太放在心上,以至於跟毛澤東周恩來談不談都無所謂。
——如果僅僅為了取悅於人以利談判,有必要事後這樣說嗎?這說明了什麽?說明美國最高級謀略家對毛澤東的謀略五體投地,欽佩之至。這背後的含義呢?現代史上第一次,代表西方文明的最高級精英在代表東方文明的最高級精英麵前服軟認輸:我服了你。對你的謀略我甘拜下風。對能產生這種謀略的古老的中華文明我不由自主肅然起敬。美國軍人說:“美國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毛澤東化”
——過去一般人總是從戰略戰術、戰鬥意誌等純軍事方麵來理解。實際這句話的含義已經超越了純軍事範圍:越南戰爭之後,毛澤東的陽謀才是令美國軍隊最敬畏的,這是任何最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也算不出來的,永遠不知道如何應付的。毛澤東的陽謀使中國人終於能夠揚眉吐氣地宣告:中華文明不僅不比西方文明差,而且有自己獨到的優勢,能令最傲慢的“西方文明優越論者”俯首稱臣。
不信?看看毛澤東的陽謀。看看越南戰爭。重複一遍一開始的話:“衡量冷戰期間一切中國領導人曆史功過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其是否解開了這個死結,是否粉碎了美蘇為自己的冷戰需要而犧牲中國民族利益的一切舉措,是否讓中國從美蘇兩大陣營的左右夾擊中突出了重圍。一句話,是否使中國擺脫了冷戰。做到了這條的就是捍衛了中華民族最根本民族利益的英雄”。
尼克鬆訪華標誌著毛澤東終於實現了1949年以來孜孜以求的“使中國擺脫美蘇冷戰的兩麵夾擊”的戰略目標。就憑這一條,就可以說毛澤東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不要以為民族英雄是隻會吃苦犧牲、視死如歸的“拚命三郎”。不要以為中國隻有失敗的民族英雄。中國不僅不乏成功的民族英雄,而且有“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的智勇雙全的高級成功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