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國海軍反潛機的現狀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體係中嚴重缺乏遠航程的固定翼多發反潛機,目前主要依靠直一8、直一9和引進的卡一28直升機執行反潛任務,但以艦載直升機作為設計基礎的這幾型反潛機不但航程有限,而且能夠攜帶的搜潛設備和反潛武器數量也明顯不足。直升機隻能在港口和艦艇編隊附近進行防禦性反潛作戰,無法對使用遠程對海/對地製導武器的潛艇構成有效威脅。與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具有使用靈活和對平台依賴程度低的優勢,是現代化航空反潛體係中綜合性能較為優異的關鍵部分,但其飛行速度慢和航程不足的缺點嚴重限製了反潛作戰的範圍。國內外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的反潛直升機大都以水麵艦艇為平台,在功能和作用上直升機都不具備取代固定翼反潛機的能力。   中國海軍航空兵現役反潛飛機的規模和型號遠低於國際標準,綜合戰鬥力談不上強大的水轟一5水上飛機卻是國內設備最完善的反潛飛機。然而,由於水上飛機的飛行性能低於常規多發飛機,加之海軍航空兵裝備技術調整過程中出現的變化,以致海航現役裝備的水轟一5不但數量非常有限,而且也不具備滿足海軍航空兵航空反潛力量裝備發展的實力(現役水轟一5主要用來執行偵察監視和海上救援任務,有限的裝備規模難以在大麵積海域維持航空反潛戰鬥力)。

  運一8x是陝西飛機工業公司在運一8c中型運輸機的基礎上,按照海上巡邏機的要求改進設計的機型。運一8X裝備有常規的雷達/紅外搜索係統和聲呐浮標投放裝置,但由於其平台是在運輸機型上簡單改造完成的,因而機載探測裝置的性能和機組人員的工作條件並不好。運一8x在中國海軍航空兵中的地位和使用功能屬於典型的海上偵察機,目前的整體技術和戰術性能指標與國外反潛機的差距很大,而且其現有基本設計也缺乏改進為反潛機的潛力,加之其生產數量與水轟一5一樣有限,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

  ★中國海上航空反潛體係對固定翼反潛機的需求

  潛艇裝備遠程製導武器之後的戰鬥力從根本上出現了變化,現代化潛艇完全有能力在艦隊反潛直升機的作戰範圍之外,利用潛射遠程製導武器對艦隊進行單方向的精確打擊。裝備有遠程巡航導彈的潛艇還具備一定的戰略攻擊能力,完全有能力使用對地攻擊導彈來打擊大陸縱深的目標。

  中國海軍作為近海防禦力量時對潛艇威脅的感受還不夠深切,但是隨著遠洋作戰能力的發展和潛艇遠程打擊力量的提高,缺乏大範圍深海反潛能力已經成為製約中國海軍戰鬥力的重大缺陷。中國海軍目前由水麵艦艇、潛艇和直升機組成的反潛係統偏重於防禦,而大範圍海域的攻勢反潛必須得到固定翼反潛機的支持才能夠實現。反潛機在海上長時間的巡邏壓製可以起到遏製潛艇對陸攻擊的作用;反潛機將潛艇驅離或迫使潛艇在巡邏區潛航,都會使潛艇為保證本身安全而影響到對陸(海)的作戰;反潛機相對艦載直升機具有續航時間長和機載搜索係統全麵的優勢,飛行速度快和巡邏海域大的反潛機可以與水麵艦艇配合作戰,提高水麵作戰編隊抵抗精確的遠程潛射武器威脅的能力。

  航空反潛的區域搜索和打擊能力不但可以用來搜索和攻擊敵方潛艇,而且可以通過在大麵積海域對水下威脅進行清理,為中國海軍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提供安全的活動區域,削弱對方攻擊潛艇對我以核潛艇為核心的戰略打擊力量造成的威脅。航空反潛要配合戰略威懾力量行動,就需要在大麵積海域進行持續的巡邏壓製,這樣大規模、高強度的搜潛作戰單純依靠水麵艦艇和反潛直升機顯然是根本無法完成的。按照中國沿海潛艇威脅的情況和海軍反潛作戰任務的需求,再參照歐洲國家裝備的反潛機平均數量估算,中國海軍僅建立偏重於防禦性的航空反潛力量就需要至少50架中程反潛機。如果航空反潛部隊要配合海軍遠洋作戰,那麽需要的反潛機數量還要加倍。   ★螺旋槳動力和噴氣動力的選擇

  現代化潛射攻擊武器的射程和打擊威力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提高,多兵種聯合作戰體係的形成使潛艇逐漸擺脫了孤軍作戰的困境,遠程反潛機在現代戰場上進行巡邏壓製的效率很難保證作戰任務的要求,因此反潛機的巡邏搜索也必須得到其他反潛搜索手段的支援與配合。美國和日本在中國沿海設置的水下遠程聽音聲呐係統是其反潛體係的核心,中國海軍如果要建立係統的海上目標情報偵察係統,同樣需要在可能的反潛作戰海域建立自己的水下聲呐網絡,通過固定搜潛聲呐基陣與機動搜潛裝備構成對潛作戰的協同搜索體係。中國海軍未來也將依靠布置在沿海的水下聲呐基陣搜索潛艇,通過各種偵察搜索係統對潛艇目標進行概略定位並向作戰力量通報目標信息,以確保反潛機(艦)在足夠信息支持的情況下獲得足夠高的反潛效率。

  現代潛射製導武器的射程提高了反潛作戰的難度,反潛機如果不能在潛艇完成武器發射前壓製其行動,那麽就很有可能導致反潛作戰失敗。現代潛艇的電子情報和警戒裝置性能完善而且非常先進,假設常規潛艇采用通氣管或潛望鏡狀態航行時被反潛機雷達發現,那麽潛艇基本上同時也會得到預警,因此反潛機在發現目標後飛向目標的時間接近於潛艇下潛規避的時間。反潛機的大海域巡邏壓製和定點搜索攻擊效率與作戰反應速度直接相關,從獲得目標位置到抵達目前海域之間的時間越短,目標運動的距離就越小。也就是說,反潛機的飛行速度越大,對潛艇目標的搜索和攻擊成功率也就越高。噴氣動力和螺旋槳動力的反潛飛機在性能和使用條件上各有優勢,螺旋槳動力的反潛飛機具備較好的低速飛行性能且燃料經濟性高,比較適合在海上長時間低速巡邏搜索的要求,但其飛行速度慢則不利於發現潛艇目標後快速反應的要求。噴氣式反潛機的高速性能可以使其更快地到達目標海域,不過在海上搜索飛行時速度高的優勢則會影響搜索的效果。國外海軍遠程反潛機的典型代表P一3、伊爾一38、"大西洋"都采用了螺旋槳動力,而比較強調反應速度的美國航母則采用噴氣動力的S一3反潛機。

  噴氣動力和螺旋槳動力的反潛飛機在性能指標上各有f秋,但隨著航空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機載武器的進步,高速噴氣式反潛機在技術上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在整體性能上已經初步具備取代同規格螺旋槳動力反潛機的實力。航空反潛雷達/紅外搜索裝置的完善、聲呐浮標技術的提高以及新技術搜索設備的應用提高了飛機對潛艇的搜索效率,先進反潛魚雷和製導深彈也大幅增強了空中反潛力量的殺傷力。國外新一代反潛機已開始重視飛行速度的戰術價值,美國最新發展的P一8A和日本的xP一1都采用了噴氣動力,因此中國海軍直接開發噴氣式高速反潛機符合當今同類裝備發展的趨勢。

  ★轟一6改裝反潛機的設想

  轟一6是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引進圖一16轟炸機技術後仿製的型號。以現在的眼光看,轟一6的飛行性能和載荷航程已經明顯落後,尤其是結構設計落後和渦噴發動機燃料消耗大的缺陷特別明顯。盡管如此,中國航空工業目前能夠穩定提供的轟炸機還隻有轟一6的改進型。轟一6目前是用來發射反艦和對陸巡航導彈的平台,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最重要的導彈發射平台。轟一6在中國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還具有改進發展的潛力,而改善總體性能的要求使其新型號開始采用渦扇發動機,通過動力裝置的技術進步和改進明顯提高載荷和航程指標。轟一6近年來的改進型號在性能上的提高使之具備了改裝反潛機的基礎,尤其是其新型號對動力裝置和機載雷達電子設備的改進使原先比較落後的基礎平台部分滿足了現代戰爭的要求,為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和改裝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現代反潛機裝載有聲呐、光學/紅外、雷達和磁探儀等搜索設備,飛機平台必須有足夠的空間裝載這些設備,而且在設計時就要保證不同設備不會互相幹擾。轟一6采用了機身兩側安裝發動機的整體布局,這就使其擁有了一個體積和內部空間都比較充裕的機身(可用空間和體積並不比P一3c小多少),完全能夠滿足改裝反潛機的基本要求。轟一6基本型的載重航程指標不足以滿足長時間海上巡邏搜索的要求,但目前國內改裝渦扇發動機的轟一6在動力上的提高幅度很明顯,綜合性能指標得到了很大改善,從而為反潛改型掃除了最後的障礙。按照中國早期改裝"斯貝"發動機的轟一6I的性能指標分析,改裝渦扇發動機的轟一6在搜索和攻擊時攜帶4噸有效載荷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獲得8000千米的最大航程和12小時的續航時間,足以達到P一3C的標準,而且其噴氣動力轟炸機機體所獲得的高速性能比日本的xP一1還要好。   ★改裝方法和效果   遠程反潛機在使用方麵實際上與轟炸機並沒有什麽明顯的差異,隻是作戰目標的差異使其在使用上有不同的側重之處。轟一6由轟炸機改裝為反潛機在技術上並不存在無法克服的困難,反潛能力的獲得也不需要對基本結構進行過大的改進,轟一6D/E目前的設計就完全可以保證改裝的基礎要求。轟一6相對於運一8的最根本優勢是具有比較可靠的生產條件,因此在改進過程中不能在飛機結構上出現過大的變化而削弱這方麵的優勢。轟一6改裝反潛機的方法和措施應注意對基本設計的改動盡可能小,利用比較成熟的原設計來控製成本投入和對生產線的改動。在改裝為巡邏反潛機時,轟一6需要進行的改進主要集中在對潛搜索設備的安裝,其中聲呐、磁探儀和雷達係統的布置將是改進工作量較大的環節。

  轟一6反潛機可以取消基本沒有實戰作用的全部航炮和相應設備,利用取消航炮後空閑的炮艙空間安裝增設的機載設備。原尾炮艙的位置可以安裝電子支援和主/被動電子對抗係統,後機身取消通信員後空下的艙室可以安裝與P一3C類似的蜂巢式聲呐浮標投放器,根據機身可用部分的空間大小估算,應該可容納超過loO枚聲呐浮標。機頭駕駛艙下方原轟炸雷達罩內可安裝遠程全向對海搜索雷達天線,在取消玻璃頭罩的機頭位置安裝電視觀察裝置並作為前電子設備艙,機腹炮艙的位置可以用來裝載可伸縮的全向紅外搜索係統。反潛所需的磁探儀可以采用絞盤拖曳式安裝在機翼下方或後機身側方(也可以固定安裝在機尾延伸的支架上),利用與轟一6加油機的加油吊艙類似的小型吊艙容納磁探儀的牽引設備。采用外掛方式安裝磁探儀不需要占用機身空間,加裝磁探儀對機身結構的改動以及重量與阻力的代價都較小。美國海軍SH一60B/F的磁探儀安裝方式可以作為轟一6改裝時的參考。

  轟一6早期型號使用的領航轟炸和通信係統比較落後,駕駛艙後的電子設備艙中裝載著體積較大的各種設備,而且機組乘員被機身油箱分隔在機頭和機尾的兩個增壓艙內。國內新型機載電子設備的體積和重量要比轟一6原有設備減小了三分之二,整體技術性能卻大幅提高,而且新一代導航和通信係統不需要設置專門的領航員和通信員。轟一6轟炸機型目前已經不再需要繼續保留機頭領航員工作艙,因此原本安裝在駕駛艙後的設備可以分別安裝在機頭(領航艙)和後機身(通信員、尾炮手艙),空餘出來的駕駛艙後方空間可用來安裝反潛搜索設備的顯控裝置和操作係統。轟一6改裝反潛機最大的改動是在前機身駕駛艙後方設置大型增壓密封艙,通過將取消機身上部航炮後的空間擴展為與駕駛艙相通的乘員艙,可為5~6名設備操縱員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休息空間。其中1名操作員負責全機任務的綜合和分配,2名乘員負責操縱和監控聲呐和磁探儀,1名乘員負責雷達和紅外傳感器的數據處理,另外1名乘員則負責操作電子對抗係統和通信聯係。

  轟 6駕駛艙後到前機身油箱之間的空間大小雖然比不上P一3和"大西洋",但仍然可以在滿足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擠出必要的空間,操作任務設備的機組乘員在工作條件上應該會超過轟一6的轟炸型。轟一6改裝反潛機可以為集中在前機身的機組乘員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休息條件,相對有限的空間也能用來安裝食品加熱設備和設置小型衛生間。機組乘員的工作舒適性確實無法和用客機/運輸機改裝的反潛機相比較,不過相對於轟炸機來說,這些困難對於條件更好的反潛機來說更容易克服。

  轟一6的原型圖一16是采用中等高度常規突防和投彈方式的轟炸機,其原始設計特點導致轟一6存在低空低速飛行性能不足的缺陷,中國航空兵雖然已經實現了用轟一6實施低空突防的能力,但其現有的飛行控製係統在低空飛行穩定性方麵仍然存在缺陷。如果利用近年來中國航空工業在飛行控製技術上的成果來幫助改裝反潛機,將原本的機械飛行控製裝置改為數字式電傳飛行控製係統,那麽就可以大幅提高轟一6在各種飛行狀態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中國航空飛行科研單位已經熟練掌握了飛機電傳技術,多項產品已經在多個型號的戰術飛機上得到了成功應用,為大型飛行平台設計電傳操縱係統沒有技術難度,而且也能對未來的大型飛機裝備電傳飛控係統提供實踐經驗。

  轟一6作為轟炸機使用時在機身中段設置有大尺寸規格的彈艙,如果改裝反潛機後不再需要滿足轟炸機的使用要求,那麽可以按照反潛武器的標準縮小機身彈艙尺寸來擴大乘員艙的空間。按照尺寸(尤其是長度)較小的反潛魚雷/炸彈的標準減小機身彈艙的長度,隻要能夠裝載6枚左右反潛魚雷就足以滿足反潛作戰的需要。在改裝反潛機的過程中,轟一6機身彈艙不需要在結構上進行明顯改動,隻需改裝與反潛武器相適應的掛架和控製裝置,而且目前機翼上設置的外掛架仍然可以保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轟一6轟炸機型已經成為巡航導彈發射平台,機身彈艙的尺寸變化不會影響機翼外掛架掛載巡航導彈的能力,而且作戰任務需要掛載大型載荷時還可以利用機翼掛架。如果轟6安裝4個外掛架,則不但具備較強的巡航導彈發射能力,而且通過外掛架掛載的常規炸彈/深彈、反艦導彈或魚雷還可以明顯提高海上作戰的火力強度,完成巡邏反潛、發射巡航導彈、海上偵察監視、反艦攻擊和部分常規轟炸的任務,從總體上提高轟一6轟炸型和轟一6反潛型的通用性和裝備效率。

  轟一6與運一8在生產能力上的比較

  中國是一個有政治影響力的大國和積極爭取獲得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對固定翼遠程反潛機的需求規模是非常可觀的。即使不考慮配合艦隊執行遠洋作戰時的伴隨反潛協同任務,僅僅是保證中國領海和海上交通線的巡邏反潛就需要大量的巡邏機。按照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機規模來估算,中國海軍想要獲得比較可靠的遠程航空反潛力量,至少需要裝備50~80架相當於P一3C標準的反潛機。

  運一8的結構設計和總體布局完全以運輸機作為基礎和標準,這就使其改裝反潛機的難度較大而效果卻並不明顯,而運一8X在設計和使用上存在很多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早期型號的運一8改進特種飛機的條件不能滿足反潛機的需要,但是陝西飛機工業公司根據國家"高新工程"項目對平台的要求,已經通過大幅改進運一8的基礎設計開發了新一代平台。新平台采用了帶環控裝置的大型氣密機艙和新型動力裝置,改進了機組乘員的工作環境並滿足大型精密電子設備的工作條件,目前已經通過多個"高新工程"的生產驗證了改進設計在技術條件上的合理性。采用運一8新一代平台開發的特種飛機已經裝備中國航空兵部隊,綜合性能較好的運一8新平台完全具備改裝海上巡邏機的基礎條件,除航程外,其載荷和空間條件要比P一3c和"大西洋"這類典型反潛機更有優勢,與轟一6相比優勢就更加明顯。但是運一8新平台存在的兩大製約因素使得改裝反潛機很難滿足裝備規模和產量方麵的要求。第一是運一8新平台的生產和維護成本都要比轟一6高,第二是運一8運輸型和特種型的產量始終無法滿足用戶的基本要求。   從根本上說,海軍航空兵發展海上巡邏機的目標應該是形成係統的航空反潛力量,裝備規模將直接影響到航空反潛作戰的實力,隻靠有限的幾架飛機維持戰鬥力顯然不可能滿足軍事上的需要。換句話講,不能保證反潛機的生產和裝備速度也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反潛戰鬥力。通過上文對轟一6和運一8在技術條件和生產能力上進行的對比可知,轟一6在改進潛力和裝備條件上較之運一8具有優勢。作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大規模裝備的中型轟炸機,轟一6在西安飛機公司進行了長時問的大規模生產,成熟的生產工藝完全能夠保證規模產量和改進改型方麵的要求。如果轟一6在海、空軍轟炸機和特種飛機需求量基本飽和的情況下改進為反潛機,那麽可以利用現有生產線來延續生產,反潛機的改進和生產都可以利用現有資源,無需進行大的投資。

  轟一6改裝為反潛飛機在綜合性能與生產條件上與運一8相比存在優勢,而多型轟一6特種飛機改進型的成功也提供了改進改型的必要經驗(轟一6空中加油機的改進和裝備服役就是轟一6使用範圍擴展的成功例證)。轟一6改裝反潛機可在成熟裝備基礎上獲得穩定和可靠優勢,而且其生產過程中已經建立了配套齊全的保障體係和改進經驗,現有的技術條件完全可以依靠國內的力量完成不同型號的改進。作為轟炸機裝備,轟一6在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已經接近飽和,基本可以滿足航空兵對導彈發射平台和常規轟炸機的需求,因此在沒有新需求的情況下,轟一6的生產將會逐漸削減以至最後終止。轟一6改裝反潛機在技術上較之轟炸機的變化相對不大,反潛型的改進和生產可以直接利用接近飽和的轟一6轟炸機生產線,這就能夠在基礎投資方麵比其他方案節約資金且保證產量,不會出現類似運一8改型的生產數量與需求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

  中國海軍如果選擇轟一6的機體作為反潛機的改裝平台,那麽按照海軍航空兵的需求數量並考慮航空工業的生產條件,可以估算出轟一6反潛機即使按照年產量10架的交付速度,也可以維持生產線8~10年的運行,而且反潛機的生產基本上不會影響到其他軍兵種對轟一6飛機的需求。與運一8相比,轟一6反潛機改型在機載設備和任務載荷條件上差不了多少,而且改裝渦扇發動機後在航程和續航時間上也與運一8新型號相當,而轟一6噴氣發動機飛行速度高的優勢則是運一8無論如何都無法比較的,況且其飛行速度、產量、後勤和發展潛力都要比運一8更有優勢。

  轟~6改裝反潛機存在的不足

  轟一6改裝反潛巡邏機存在的最大缺陷是機身內部乘員工作空問不足。國外現役的P一3C、伊爾一38和"大西洋"這樣客機型的反潛機,龐大的機身內部大多可以為10~12名乘員提供工作空間,較多的乘員不但能夠通過分工合作來操作複雜的設備以執行海上搜索任務,而且機組人員多也可以避免因疲勞而影響工作。美國利用民航機的機體改進生產的P一3反潛機工作條件非常好,機身內部不但為10名機組乘員提供了與民航機同樣舒適的工作環境,而且還擁有供長時間飛行使用的大型休息室和電熱廚房,保證機組在長時間執行任務時始終保持較好的工作狀態。歐洲的"大西洋"和前蘇聯的伊爾一38都具備類似的工作條件,而由圖一95轟炸機改裝的圖一142戰略反潛機在工作條件上卻不如客機改裝的中程反潛機。作為轟炸機設計的轟一6雖然在內部載油和載彈條件上滿足反潛機的要求,但內部空間狹小,生活設施簡單,較大的噪音對乘員舒適性的影響較大,有限的操作人員在長時間執行海上巡邏任務時也難以始終保持工作效率。

  這裏需特別說明的是,P一3和伊爾一38反潛機之所以乘員數量多有兩個原因:一是客機的基礎條件較好;二是在冷戰中期開發的這些機型的設備自動化水平低,要使機載任務係統有效運行,就需要相應的人員來完成操作工作。另外,反潛機長時間飛行,乘員容易疲勞,也必然需要必要的替換乘員。而中國在改裝發展反潛機時完全可以利用後發優勢,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航空電子設備有很高的自動化水平,早期需要3~4人操作的設備現在單人就可以滿足要求;乘員數量不足的問題雖然對機組工作和功能擴展有不利的影響,但是現有轟一6改裝反潛機所能夠得到的收益完全可以彌補缺陷所造成的影響。

  再從實際作戰使用看,機組乘員因機內空間有限而導致的長時間工作負擔大的問題並非無法克服。美國B一1、B~2,俄羅斯圖一95、圖一160等戰略轟炸機的飛行時間大都超過10小時,但飛行員仍可以承受在這些條件有限的轟炸機上長時間執行飛行任務的負擔。中國海軍航空兵目前不要求反潛機執行全球戰略反潛任務,在相當長時間裏其作用主要是配合水麵艦艇和潛艇的作戰行動,因此在中國海軍戰鬥力範圍內執行攻勢意圖的區域反潛巡邏任務,飛行機組乘員完全應該可以接受飛機提供的工作條件。P一3和"大西洋"這類反潛機所具備的良好工作條件隻是改進中的附帶收益,基礎條件有限時不能用這種附帶的優勢去影響基本戰鬥力的實現,機組乘員的工作環境重要性絕對不能作為決定裝備類型的前提。

  反潛機在中國海軍航空反潛體係中的價值 

  二戰中的大西洋反潛戰奠定了航空反潛的地位,核潛艇在冷戰期間的威懾力進一步促進了航空反潛的發展,但在國外陸基反潛機已經成為航空反潛主力的時候,中國海軍航空兵卻在陸基航空反潛裝備建設上存在空白。陸基遠程反潛機是日前反潛作戰效率最為出色的反潛裝備,中國要發展遠洋海軍並建立有效的航空反潛作戰力量,就必須讓海軍航空兵規模裝備性能較先進的反潛機,建立起有比較完善戰鬥力的高標準航空反潛作戰體係。

  民用飛機改進反潛機無疑是目前國際通用並經實踐證明的有效方法,P一3就是民用運輸機改裝為軍用反潛機的成功典型,美國海軍即將接收的P一8A的基礎平台也是波音737客機。中國的航空技術實力總體上能夠滿足現有民用機改裝反潛飛機的要求,但關鍵問題是現在沒有自己的幹線飛機可以作為改裝的基礎,民航從國外引進的波音737、A320和圖154等機型少量改裝為特種飛機尚無問題,但想利用這些民用機改裝大規模裝備的反潛機卻絕無可能。中國民航引進的波音737和A320轉為軍用缺乏必要的成品保障,即使不考慮飛機生產國可能在技術和成品上施加的限製與封鎖,僅僅是可供改進的飛機數量就無法滿足海軍航空兵的需要,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國內並沒有性能水平適合改裝的民用飛機可以選擇。中國獨立開發的ARJ21的大部分核心部件和動力係統依賴國外供應,而且ARJ21的體積和載荷航程也難以滿足改進成巡邏反潛飛機的需要。由此可見,對目前的中國來講,民機改進反潛機的道路要遠比利用現有軍機改裝更艱辛。轟一6改裝反潛巡邏機盡管在有很多優勢的同時存在無法回避的缺陷,但在目前看來仍然是國內發展反潛機的最適合平台。在對國內現有航空產品的各方麵性能進行綜合比較後可以發現,轟一6是能夠保證穩定生產又在裝備條件上達到要求的唯一機型。

  按照西方反潛機的標準來說,轟一6算不上性能均衡的平台,但是中國航空基礎薄弱和海上反潛需求導致的矛盾使中國海軍很難有時間去等待航空工業提供適合的改裝平台。中國航空工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自行發展出有潛力的中型空中平台,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海軍對反潛機平台的要求。中國航空工業現在啟動的大飛機項目包含幹線規格的民機項目,但民機項目的重點目標是滿足民用航空市場的需要,想使技術成熟到可以滿足軍事用途改型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民用大飛機的後續發展前景目前還無法準確把握,將重要的航空武器裝備寄托在未來的產品上遠不如抓住手邊的成品來得可靠。轟一6改裝反潛機不僅可以解決海軍航空兵迫切需要的航空反潛能力,而且利用其填補裝備空白的同時還可以積累經驗並培訓人員,作為全新飛機平台完成前的過渡裝備來滿足國防安全的需要。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