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幾天在默山的博客裏看到老子的這句話,特別認同,特別佩服!
這話據我理解,大概的意思是:假若不能遵循天道了,就隻好以德服人,而連德都做不到的人,就隻好以仁慈來行事。如果連仁慈都做不到,那麽還可以講義氣。而連義都行不出的人,就隻好求助於禮。但是這個禮,卻是缺乏忠信,作亂的開端。
老子的這句話,實在是精辟!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這樣簡短的一句,卻道出了人類社會行為的層次,實在是讓我太敬仰了。
道,很難給下定義,因為它太玄妙了。所以有的人說道就是無,虛無,沒有,而且也無法形容。可是,我覺得道並不是沒有,而是先萬物之前就存在的至高的法則。它是我們人難以測度的,所以我索性叫它天道好了。天道無時無刻不在,行於宇宙間,所有的事物發展,都遵循著它。就像清風流水,永遠不會重複,又永遠按它運行。
德,不同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我覺得,它講的是天地之德,也就是按照天地的自然規律而取舍。既然取舍,就有取有舍。然而,這個取舍的準則,卻不是凡人容易掌握的。就像沒有人參與的物競天擇,遵循的是自然規律。大概對於人類社會,就是以公眾利益為前提的取舍。
仁,就是仁慈仁愛。不論對方好壞,均取慈悲為懷的態度。做到仁,要比德容易得多,因為不須取舍,也就不用判斷對錯,承擔風險責任。當然這濫好人也不是那麽容易做的,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也是一籌莫展。
義,就把標準降得更低。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跟我關係更近,我就支持你。但是你要是跟我沒關係,那我就保不齊怎樣對你了。你要是得罪了我的親戚朋友,不管對錯我也有可能傷害到你。而且這樣的人們往往把義字洋洋自得地標榜著,分外理直氣壯。
到了禮,就更不用動腦筋想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順序都排好了,甭管他們為人怎樣,對你如何,你都要按照禮教來行事,不容違背。人類社會到了用禮教來約束行為的時候,就到了最虛偽最扭曲的境地。因為一切已經不能從本心出發,做的都是表麵文章。大家都虛偽地掩蓋自己的想法,打著禮的旗號對忠心誠信淡漠起來,那麽就為混亂不堪的局麵埋下了種子。
這一層一層的境界,老子兩千四百多年前都清楚地指明了。隻是我們人,還是免不了天天在自己的層次中掙紮。
老子
寒枝 (2008-04-15 14:09:27) 評論 (17)“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幾天在默山的博客裏看到老子的這句話,特別認同,特別佩服!
這話據我理解,大概的意思是:假若不能遵循天道了,就隻好以德服人,而連德都做不到的人,就隻好以仁慈來行事。如果連仁慈都做不到,那麽還可以講義氣。而連義都行不出的人,就隻好求助於禮。但是這個禮,卻是缺乏忠信,作亂的開端。
老子的這句話,實在是精辟!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這樣簡短的一句,卻道出了人類社會行為的層次,實在是讓我太敬仰了。
道,很難給下定義,因為它太玄妙了。所以有的人說道就是無,虛無,沒有,而且也無法形容。可是,我覺得道並不是沒有,而是先萬物之前就存在的至高的法則。它是我們人難以測度的,所以我索性叫它天道好了。天道無時無刻不在,行於宇宙間,所有的事物發展,都遵循著它。就像清風流水,永遠不會重複,又永遠按它運行。
德,不同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我覺得,它講的是天地之德,也就是按照天地的自然規律而取舍。既然取舍,就有取有舍。然而,這個取舍的準則,卻不是凡人容易掌握的。就像沒有人參與的物競天擇,遵循的是自然規律。大概對於人類社會,就是以公眾利益為前提的取舍。
仁,就是仁慈仁愛。不論對方好壞,均取慈悲為懷的態度。做到仁,要比德容易得多,因為不須取舍,也就不用判斷對錯,承擔風險責任。當然這濫好人也不是那麽容易做的,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也是一籌莫展。
義,就把標準降得更低。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跟我關係更近,我就支持你。但是你要是跟我沒關係,那我就保不齊怎樣對你了。你要是得罪了我的親戚朋友,不管對錯我也有可能傷害到你。而且這樣的人們往往把義字洋洋自得地標榜著,分外理直氣壯。
到了禮,就更不用動腦筋想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順序都排好了,甭管他們為人怎樣,對你如何,你都要按照禮教來行事,不容違背。人類社會到了用禮教來約束行為的時候,就到了最虛偽最扭曲的境地。因為一切已經不能從本心出發,做的都是表麵文章。大家都虛偽地掩蓋自己的想法,打著禮的旗號對忠心誠信淡漠起來,那麽就為混亂不堪的局麵埋下了種子。
這一層一層的境界,老子兩千四百多年前都清楚地指明了。隻是我們人,還是免不了天天在自己的層次中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