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子女壇上看到今年升入大學的孩子們紛紛拿到了錄取通知,捷報頻傳,真為各位父母高興。十八年的心血灌溉,今天終於看到小苗苗長大了,開出了美麗的花。
將我去年為上大學的外甥女編輯翻譯的一篇和大學生活有關的文章發上來,送給各位孩子要升入大學的父母,以此祝願孩子們在大學這個廣闊的世界中汲取更多的營養,結出累累碩果。
這是一位美國教育顧問專門針對大學新生寫的文章,題目是《What Is the Purpose of a College Education?》作者是 Kevin Lee,他本科在耶魯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後來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現在南加州擁有自己的教育顧問事務所。
現在可能要花費20萬美元才能完成四年的私立大學教育,可以理解家長和學生都希望這個投資在將來會得到回報。然而,用一張文憑去找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並不是你所花的大把鈔票的最高所得。
要想最大限度地把握大學教育的機會,學生們應該專注於廣泛吸取各個領域的知識,同時累積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在真實的世界立足的資本。學生們應該踴躍參與社團活動,鍛煉社交和組織能力,並利用大學的四年時光來發展自我:學會獨立生活,擴展興趣愛好,通過結識不同背景的人而逐漸成熟,並最終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成人的核心價值和世界觀。
好的大學教育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好奇心、主動性和熱情,並不取決於大學的知名度。這個國家數千所學校都具有充沛的資源和教授群以提供給學生卓越的教育,隻有你想去利用這些資源,你的投資才會真的會值回票價。
廣泛探索
美國最好的大學和學院都希望他們的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將來能夠成為他們所在領域的領導者並給世界帶來正麵的影響。許多家長驚訝於大多數的知名學府沒有商學係或財經係,也沒有熱門的法律預科和醫 學預科的主修。雖然發展一些適用的工作技巧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大學並不把重點放在這上麵。
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以便於他們隨時能夠迎接生活的挑戰以及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通才教育”的基礎。
這些能力包括基本的數學和寫作能力,批判性地思考,及一些人文、藝術和科學上的常識。理想狀態下,具備這種背景的學生即使是科學家也會是個高效的溝通者,即使從商也懂得科學;他們會積極嚐試生活的 各個層麵,能夠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並且能為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以及社區做出明智的決定;他們有雅量接受不同的觀點,並且明了不同種族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同屬人類;他們既能欣賞數學的美,也能欣賞藝術的美。
高中時期隻有五門主要課程,而大學通常是至少有三十個以上的科係,有的甚至有上百個科係,每個科係又開有無數的科目。很少有學生早早就知道他們真正感興趣的科目是什麽,而即使早就知道自己未來方向 的學生,為了好玩,也應該嚐試選修一些不同種類的課,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挑戰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僅僅滿足於盡快拿夠學分。
學術的探索是大學過程重要的一部分,美國的大學可以更換主修,許多一開始想念音樂、生物、數學的學生後來從事的都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心理學、人類學、考古學等等專業。籍著修幾門各個領域的課,學生 能夠更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即使暫時不能換專業,也可以在未來的選課和擇業中向自己喜歡的領域靠攏和交叉。
主動向教授求教
要真正善用大學教育的資源,學生除了基本的必修課外,應該找機會從事一項自己主導的項目。大多數學生能夠找到機會做研究、參加工程競賽、暑假做野外考察或者從事更深入的學術活動,一個由學生自己主導的項目會有力地檢測出學生把課堂上的所學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
一個好的導師能夠帶來最有價值和回憶的大學生涯。一些輔導老師常常建議學生申請小學校,原因之一使這些學校的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而不是去做自己的研究和發表論文。
我在耶魯大學時,曾花很多時間和我的心理學教授探討人的思維如何運作,討論相關的期刊文章,並向她建議試驗方法。結果很自然地我就在她的指導下獨立進行心理學實驗:設計試驗方法,編寫計算機程序, 讓學生做實驗,進行統計分析,並將這一研究最終用來寫畢業論文。至今我還和這位教授保持著聯係,一有機會就到耶魯去拜訪她。
教授通常有對學生開放的辦公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們都十分歡迎學生,要把握和教授麵對麵交流的機會,討論的內容不限於課業,可以是他們上課時講的打動你的好點子、課外讀物以及任何可以協助他們的工 作機會。不管學校大小、無論學校是否鼓勵這種互動,想要充分利用大學教育機會的學生都應該鍥而不舍,勇於尋求和教授互動的機會。
重要的學習發生在課堂外
《Makingthe Most of College》一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的統計學家,在這本書中他講到,他曾讓大學生描述在大學裏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個特殊時刻,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選擇了課堂外發生的事件。
大多數四年製大學不僅提供,而且要求學生住校,自有其道理。和同學一起住校可以幫助大學新生盡快熟悉校園社區以及共同適應新的家庭。新生要學習和室友相處,這些室友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區甚至是不同的 國家。新生必須學會在沒有人監督下管理自己的時間,掌握像洗衣服這樣的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
大一通常是和朋友們建立密切關係的時間。我至今仍和大一時的室友保持者密切的聯係,和他們及其他朋友的徹夜長談是我大學經曆中重要的一頁。有些就近上學的學生,會選擇每天或每周回家,如果可能的 話,應盡量減少回家的次數,以便順利在校園裏建立新的生活圈並使自己盡快獨立成熟起來。
許多學生傾向於結交和自己背景及想法接近的朋友,其實應該利用在校園裏這個獨特機會結識那些生長在完全不同背景下的人,並從他們身上學習一些東西。
理想狀態下,大學應該是拋開經濟、種族、民族、性別等等差異的地方,學生們僅僅以朋友、思想者、同學的身份相交,跨出自己的舒服區域,和其他人討論宗教、政治、種族歧視、價值觀等等敏感話題,這樣,一個學生不僅能夠發展和精進自己原有的觀點,並且會更加了解其他人的觀點。
校園中許多社團是玩票性質,但也有一些社團像運動隊、樂隊、校刊等是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的,但是參與這些活動會交到終身的朋友並經曆很多難忘的事件,有些經驗會終生受用。
我在哈佛法學院時,最難忘的經曆是籌備一個為期兩天的亞美法律和公共政策議題的研討會。我和另一個同學從會議開始的一年前就開始籌辦,我們邀請了演講者,從讚助商那兒募集了五萬美元的經費,管理十 幾個法學院的學生,安排會議設施和餐廳,完成了大大小小幾百件事務。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展現在眼前,學生應該衝上去把握住,盡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是完成任務時的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同時我們鍛煉了在真實世界中的工作能力並和其他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最後,大學時代是由青春期到成年人過渡的時期。離開父母的好處並不隻是可以隨便打電子遊戲、上網而無人責備,而是它給了學生一個安全的環境來建立他們自己的獨立人格。如果應用得當,大學期間是一個 深入內省的時期,孩子可以反思他們成長過程中認定的或被強加的信念和觀點,並且確認一些對於自己真正有價值的命題:什麽政治問題是重要的;接收或放棄宗教信仰;將來要過一種什麽樣的生活等等。
對於許多父母而言,美國夢是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有保障的未來,對孩子們而言,同樣的夢意味著找到他們自己路,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或許那並不是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教育的禮物是一個自由和選擇的禮物。(The gift of education is a gift of freedom and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