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無名

網上無名 名博

海外華人很牛很驕傲(增補版)

網上無名 (2008-03-12 14:51:42) 評論 (26)


可能是被夏令時搞得,頭暈眼花,腦袋連續疼了好幾天,從早到晚。

昨天中午出去散步,是為了透口新鮮空氣,順便與同事閑聊解悶。下班之前又有十幾分鍾空閑,隨便寫了幾筆,放在博客。隨後去上一個課,晚上六點到十點。課上到最後,老師在我麵前已經顯得忽然遠忽近。我的腦袋疼得快要裂開,直想躺在地上徹底休息。回家直接上床,今天早上上網一看,昨天那幾筆感想,竟然得到很多共鳴。

讀著大家的留言,我更是百感交集,發現當年初來乍到的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竟然還好意思哭訴,又被阿小逗批評為文藝女中年。嗬嗬不好意思。

其實說真的,我寫那篇文章,還真不是為了訴苦。寫的時候我想的是,甭管別人都怎麽說,我反正是覺得,吾們海外的華人,實在很 NB 。

自從出了國,經常看到文章,有海外華人的自我批評,有部分海外華人對其他海外華人的批評,也有海內華人對海外華人的批評,多數情真意切,言辭中肯。

讀罷文章,細細思索,我完全同意海外華人的素質有待提高——我們應該學習在公眾場合講話壓低嗓門,在買賣交易當中誠實守信,在養兒育女時候適當放手,在公益事業方麵積極貢獻。。。我早年甚至寫過一組文章,題目就是《華人同胞啊,我們為什麽總是沒有聲音?》。在文章的引子當中我寫道:

種族歧視是一個大詞,我無名不敢妄談,但是有個相關的概念,想寫已經很久。這個概念就是,華人的聲音。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二零零四年五月份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美有兩百萬人在家裏是講中文的。中文在全美是僅次於西班牙文的第二大外國語,法文和德文分別名列第三、第四。

瞅瞅瞅瞅,出趟門兒遛個灣兒,就能聽一籮筐的中文交談回來,誰說吾們沒有聲音?

記得當年舊金山警察局局長 Heather Fong 新上任的時候,有華人媒體采訪她,她還有提到,要努力做好這份工作,為華人爭光,給華人爭取聲音。當時在電視上看見這個在美國長大的女人用廣東話說出這麽幾句,心裏竟然很是激動。

當方警長如是說的時候,周圍依然是華人如織,但無奈何地還是想到,我的激動 , 是不是正因為我們平時沉默得太多了。

中國人的聲音在美國處處可聞:華人超市,朋友聚會,近年更多是在海外華人論壇,甚至還有槍聲和哭求平等的哀聲。可是,當我們找尋華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尊嚴的公民/移民,正當的沒有怯懦的話音的時候,為什麽我們的同胞似乎總在沉默。

不過說歸說,平衡起來不容易。我也同樣寫過其它文章,強調我對我們生活習慣的堅持——《我尿尿的時候你偷看我來的!/>》 ,這裏也不妨引用一段:

讀到過很多文章,講到中西文化差異,褒貶不一。而我的這些看法,與好壞無關,隻是感慨生長環境的不同,竟可以造就出如此不同的人來。而如果這些人可以相互寬容,不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和道德的典範,這世界就會多些樂趣少些紛爭。

我這裏所說的寬容,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海外華人對自己這個人群的寬容。要知道,我們這個族群,在其他種族當中,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團體。 我們堅韌不拔,聰明勤奮,很能吃苦,也願意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完全可以成為很多社區的中堅力量。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毛病,但不可否認,我們是值得為自己驕傲的一群人。

昨天晚上的課相當無聊,中途溜到對麵圖書館去看書,借了姚明的自傳出來。原來他剛來美國的時候,也“丟行李、沒有信用卡、錯把酒當水、文身、交女友等等, NBA 的第一年我經曆了文化上的衝突和變故”,看得我直樂。

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我代表中國,盡管我已不再是 100% 的中國人,或者應該說我不是 100% 的普通中國人。 我的父母和我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美國,有時我父親對我說(當然是用中文):“自行車鑰匙在那邊。哦,錯了,我是說汽車鑰匙。”這個例子說明中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想,我是不會說錯的。現在中國的汽車幾乎要和自行車一樣多了。但我父親一輩或更老一輩的人出門,他們隻會想到自行車。

。。。

如果你閱讀本書,或許是因為想對我有更多了解。但我希望你了解的不止是我個人的事。從中國到美國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很少有人嚐試做過我正著手的事情 —— 同時成為美國和中國的一部分。或者說從來沒有人在大眾的密切關注下做這些。一個原因是以前條件不允許。這也許是所有變化中最顯著的。也許這也是很重要的一課——假以時日,凡事皆有可能。

。。。

我本來是拒絕寫書的。有許多原因,一是我這人不喜歡公開談論自己的事情,這是我的天性;另外我一直覺得隻有英雄才寫書,或者別人為他們寫書立傳。了解美國人和中國人對英雄的不同概念很重要。在美國,電影和書中的英雄總是大難不死,他們身臨險境,卻常常死裏逃生。在中國,最偉大的英雄是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當然也有例外 —— 中國第一個宇航員,他成敗與否,都會成為英雄。我不是英雄,也不覺得我做的事情會使我成為一個大英雄,我隻是在做自己的份內事。

在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講台上的老師對我而言已經完全不存在,我一心被姚明的話感動著。雖然我們跟姚明完全不一樣,甚至我們已經沒有了他那樣的“我的世界我的夢”,但是我們每個人,哪怕隻是在遙遠的異鄉照顧家小,做我們自己的份內事,對於我們必然屬於的群體,也都有各自的貢獻。

中午跟部門同事出去吃飯。我所從事的工作多是美國人在做,因此我一直是部門裏邊唯一的“老外”,大家談起話來,不乏相互的驚詫。飯桌上,聊起各自的首次州際旅行, Sophia 非常驕傲地說,她不久前第一次獨自開車,離開她生長的北卡州,竟然開到了 New Jersey !她這麽一說,我也想起我的第一次州際旅行,懷著五個月的身孕,在紐約和佛州的 Key West 之間開了一個來回。不過我沒對他們說這事,怕嚇著他們。在我的同事們看來,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承擔的負累,是他們一生未曾見過,也永遠無法想象的。 當他們大驚小怪的時候,我總是不知如何反應,隻能笑著對他們說“it’s ok”,仿佛那個忍耐力驚人的人是TA,而我隻是一個不知痛癢的旁觀者。

喜歡姚明那句話:“我還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藍領工人。我得到的一切是我辛苦努力換來的。”



下麵一段文字,是我在動筆的時候,考慮再三要不要寫在文章當中的。它畢竟涉及海外華人的敏感話題——身份。對於它,每個人都有大把的見解,可能有鄙薄,可能有羨慕,可能有無所謂,可能有不想提。。。

本來是很個人的事情,我之所以最終還是寫進文章,其實不是為了描述我自己的情況,更不想表達任何我個人對於入籍這件事情的觀點。不過是想用它作為一個場景,宣泄海外華人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感——對於親人的情感。在海外生活的年月裏麵,它無疑是一種力量來源。是的,我們努力我們忍耐,但是我們不隻是我們,還是我們至親至愛的家人,他們為我們做出的無形犧牲。家人的犧牲,包括跟著我們背井離鄉來到海外幫我們打拚,包括父母在國內常年忍受對兒女的思念,包括兄弟姐妹代我們所盡的孝心,包括夫妻為了對方還有家庭放棄個人的事業,包括與初生的孩子骨肉分離。。。每個家庭所經曆的過程不同,但卻有一個共性,就是如果我們從來沒有離開中國,我們的親人不必經受這些愁煩。

不要討論那些初級的問題吧,例如你為什麽要出國?你為什麽要綠卡?你為什麽把情感同這些具體現實緊密聯係在一起?它們與你幸福與否有什麽關係?這些問題,根本不存在標準答案,爭論起來毫無意義。

我這段話想講的是,多數海外華人家庭,沒有了家庭默默無聞的奉獻,恐怕就沒有超乎尋常的堅韌。移民的道路,從來都不輕鬆。

昨天晚上累了,想不清楚。看到有網友留言質問,果然是針對身份的事情,立刻覺得特別失望。如果想要表達的意思沒表達清楚,那還不如不說的好。於是就把結尾給刪了。今天早上比較清醒,怎麽看怎麽覺得沒了這段文字,我的文章就不完整。我寫本文,不是為了談論海外華人的特別建樹,定睛於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傑出人物。我不過是想寫寫我們普通人群當中所蘊涵的力量,沒有光環,但是有我們在他鄉紮根和成長的驕傲。所以還是加了這段說明,再次貼出來吧————


說個小事兒,是在我公民宣誓的時候。主持人讓大家為新公民鼓掌祝賀,很多在場的當事人都哭了。我想,他們其中很多人,大概為了這個時刻,經過了千難萬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此刻會百感交集。我理解他們,但是我自己沒有眼淚。得到或者得不到,畢竟都不在這一瞬間。關於我自己的過去,所有該消化的,我早就已經把它們消化了。

倒是在主持人讓新公民起立,對看台上的親人鼓掌致意時,我站起身來,望著看台上模糊一片的人群,分辨不出我的家人在哪裏,看不到他們的表情。我的眼淚不爭氣,頃刻之間流了滿臉。

從中國到美國,我十足依了我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不曾征求任何人的意見。為了我的心願甚至我的一時興起,我的親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即便我不為自己的任何作為而驕傲,我也理應為我的至愛親人而驕傲。

他們站在那裏,不言不語。他們用他們的不言不語,幫助我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讓我有能力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安心地做自己份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