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天就是七月七,乞巧節。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幽會,地上的小姑娘們忙著乞巧,求織女賜福,自己能有一雙巧手。那些已經擁有了一雙巧手的媽媽們呢,就在家裏給孩子們做各種好吃的。在膠東,屬於七月七的麵食有抓及、巧果和火燒。
抓及(俺也不知道這詞怎麽寫,聽音辨字)是所有麵食中用料最為講究的。前麵講大花餑餑時說了要用油糖雞蛋等等,但是對於餑餑,主料還得是麵粉,至少占九成。然而對於抓及而言,麵粉相對於其他用料的比例就大大下降,基本上能到三比一左右。油糖雞蛋自然樣樣不可少,雞蛋相對要多用,而且必須要蛋黃。因為抓及作好後要下鍋烙成金黃,所以白不白就不在乎了,因此如果酵母用得不好而麵發酸的話,適當加點堿麵也是可以的。
抓及麵必須得硬,所以活麵時水要少放,因此活好的麵要放在溫度高的地方“醒一醒” -- 所謂“醒”其實就是讓麵團在溫度高的地方在水和酵母的作用下發一發,水越少越不好“醒”。膠東三麵環海,印象中小時候即使到了七月七也不怎麽熱,不象這二年動輒就上三十多度。所以有時候在室溫下半天也發不開,耽誤功夫,必要得時候還得把麵盆座在炕頭燒把火烤一烤。炕頭的溫度要控製好,麵盆蓋好後還要用棉被捂一捂,保保溫。有一年老媽要俺給鍋底下添把火。俺邊看書邊燒火,也不知道燒了多少根玉米秸 -- 直到老媽衝過去一把把麵盆給抱出來,開蓋一看,嘿嘿,底下的已經開始微微發黃變焦。得,直接烙火燒了...
“醒”好了的抓及麵開始揉,這個揉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由發揮,印象中老媽曾經往裏加過葡萄幹,碎核桃,芝麻等等,反正喜歡吃啥就加啥。把麵團作為一個整體使勁揉,揉到麵團中的氣泡盡無,揉到麵團組織均勻,用手捏著富有彈性時為止。家裏有半大小子的這會兒一般都會被拉上來操作。對於村裏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個很苦的差事 -- 出力揉麵倒在其次,主要是每次上麵板操作之前必定會被老媽揪去洗臉洗手剪指甲,黑爪子不用肥皂洗三遍不許進來...
大麵團揉好後,要用一條超級大擀杖把它擀開。上文說到家裏的超級大麵板一米半,嘿嘿,其實還有條一米半長,胳膊粗的超級大擀杖跟它並列在一起。這玩藝兒,俺直到五年級才能掄得動。小時候看水滸裏武鬆掄著哨棒打虎,對於哨棒的直觀印象就來自於這條超級擀麵杖。上麵說了,抓及麵很硬,所以即使用大擀杖,也必須得把全身的重量都壓上才能把麵團擀開。富有彈性的麵團往往在你鬆開的一瞬間,會在你眼皮底下慢慢向回收縮,這時要眼明手快,及時擀上,否則就算你是武鬆,也奈何不了這麽有韌性的麵老虎...
麵團最好能擀成方型的麵餅,而且最好是菱形的,一個到一個半巴掌厚。這時老媽提著大板刀出場,一刀揮過去,擀好的麵餅上被切開一條筆直的縫,然後沿刀縫平行,約一巴掌寬處再來一刀,這樣切下去,把麵餅變成寬條。下麵再切,就要沿跟切縫約60度夾角開切,這樣就切出一塊塊菱形的麵塊。有時候為了美觀起見,老媽還給俺一段白線繩,用它在切好的抓及表麵勒出一道道交叉的十字線...
大鍋下起小火,鍋內薄刷一層花生油,然後把切好的麵快拍到鍋內。這是最考較功力的地方 -- 火候掌握不好,要麽半天烙不熟,烙成死麵疙瘩,要麽就是手忙腳亂,翻起這個糊了那個,最終烙了一鍋黑炭... 俺老媽烙出來的,嘿嘿,向來是表麵金黃,泛著閃亮的光澤,掰開看,裏麵蓬鬆柔軟,散發著香噴噴的熱氣,一點都不輸給西人烤出來的蛋糕...
巧果的製作過程和抓及大同小異。區別在於把麵餅切成手指肚大的麵丁,然後下鍋烙 -- 或者說炒,因為太小了,幹脆就象炒花生一樣翻炒一下。炒出來的成品是一盆香香甜甜,表麵還很脆的麵果兒。上大學那年老媽給炒了一大兜,帶上去學校舍不得吃,一天抓兩把,剩下的撂床下紙箱裏。過了兩天忽然在袋子上翻出了個破洞,才發現已經被老鼠順著香味光顧過了,大怒。
至於火燒,這個不獨膠東特有,全國各地都有。單說說俺們那裏的糖火燒吧。其實做法和餡餅的做法很類似,隻是餡是用紅糖和麵粉和出來的。包裹好了之後要小心擀,擀不好的話一麵厚一麵薄就等而下了... 烙的時候也要小心,餡餅裏麵有氣,往往容易烙出個大鼓包,這時要用長長的大頭針把鼓包捅個眼兒,讓它消消氣兒。
七月七前後,小孩跑到別人家玩,多半會給兩塊抓及,一兜巧果(女孩必給)。糖火燒嘛,嘿嘿,就看你乖不乖了...
http://gb.cri.cn/chinaabc/chapter21/chapter210516.htm




















來源於網絡,阿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