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舊愛新歡

玉兔 (2008-02-16 18:10:23) 評論 (1)
 

我的那些舊愛新歡

 

     "舊愛新歡"說的是我的那些愛好以及那些與我有關且有幾分喜歡的人。還是先從愛好說起吧,
    我是一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這不是自誇,畢竟愛好不等於特長,喜歡不都意味著擅長。我與它們多是一見鍾情,跨過初戀直接陷於熱戀,苦戀,糾纏不休,自己是一個自製力極差的人,對一件事情上癮就會忘乎所以不能自拔,所以這些愛好也可以說是"嗜好"


    若從長度來衡量,維持時間最長的一個嗜好應該是照相。小時候喜歡被父母帶去照相館被別人照,(從現在留存下來的照片數量可見一斑),稍微大一點就想給別人照,第一次摸相機還是在小學,那會兒相機希罕得很,有一次小舅舅從朋友那裏借來一部,我們整個大家庭"盛裝"去中山公園留影,他們哪裏允許我摸相機,隻好眼巴巴地呆在一旁看著。後來,機會終於來了!照全家福的時候,我主動犧牲自己的合影機會,央求他們讓我來幫忙照這一張,結果隻知道一個快門和取景框位置的我就登場了,那時的鏡頭都是定焦,要想把全家人都"收"進來,就隻能不停地往後退,這全家二十來口人正盯著鏡頭露出最佳表情沒功夫注意我,我就退呀,退呀,退...咕咚,一腳踩空...掉湖裏了!當然,還沒忘奮不顧身地
相機留在了岸上...


  從那以後再沒機會摸相機。直到上了大一,幾個同學約好去登西山,黃州赤壁,沒有相機隻好到照相館去租,當我捧著用戶口,購糧證,學生證,三證為抵押租來的相機,雙手都在微微顫抖,那是一部帶皮套的120雙鏡頭反光海鷗照相機,出發前我自己在家仔細琢磨了一遍,弄清楚了它可以拍12張6X6的正方底片,也可以在內部加一個框拍16張6X4.5的矩型底片。隻不過是豎拍非常不方便。由於它采用了手動卷片原始方法,極易誤操作,即忘記了當前這張是否已經曝光,不過想進行多重曝光可就容易多了,那次西山之行從我的手中產生不少"藝術"照片,全是這樣誤打誤撞的多次曝光作品。


   工作後有了收入,最想買的還是相機。八十年代相機價格奇貴,絕對是個奢侈品。咱買不起,想想不成嗎?那真是朝思暮想啊,下班的路上鍾家村有個照相器材店,每天必去遊覽一番,國產最牛的就兩係列:"海鷗和鳳凰",每次站在櫃台前總得作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海鷗還是鳳凰?鳳凰還是海鷗?"就好像兜裏有了足夠的錢,所有要做的隻是在兩者之中做一個抉擇?!恰逢其時膠片界的新寵彩色膠卷粉墨登場,我是無論如何不能再等了,退而求其次,巧舌如簧地說服我媽將存折裏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個叫“奧迪”的傻瓜相機。從此,開始了我的"傻瓜”照相生涯。這傻瓜相機是真傻,如果你願意,什麽都可以不管,所見即所得,隻需輕輕一按,其他的不與我相幹。這中間又陸續換了幾部,清一色的傻瓜,它傻我也跟著變傻,帶著它們傻樂著走南闖北,北到張家口壩上草原,南到廣東惠州。直到發生了一件叫我終生遺憾的事情,(我要寫一篇題為《銀杏》的文章作為紀念)給我的傻瓜照相生涯打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


   到美國後第二個月有了工資,每月兩千多元不用上稅,去商店一看我的 dream camera "尼康單反照相機"才五百多美金,立馬拿下!從這部相機上知道了什麽是定焦,變焦,三點對焦,七點對焦,點測光,光圈優先,速度優先....一氣亂照之後卻痛苦地悟出這種相機帶的鏡頭通常是一個最普通的塑料變焦鏡頭(38-70),行家們稱之為垃圾鏡頭,要想照出背景虛化的人物特寫,得使用大光圈的定焦鏡頭,可別小看這光圈,從1.8 -1.4 就大那麽0.4,就是數百美金,我又(理所當然地)拿下50mm和90mm兩個定焦大光圈鏡頭,這兩鏡頭加起來早就超過一千美元了。至於最後完成多少張人物特寫?好像讓我滿意的就一張,我兒子的眼睛特寫。


   九十年代後期,數碼相機開始普及,我更是當仁不讓,第一部數碼是柯達,像素隻有100萬,但那確實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首先省了膠卷的錢,其次可以在電腦上編輯,再其次,又顛覆了我剛剛建立起來的專業概念:管他什麽光圈速度,拍下來看看,不好換個設定再拍。。。但是好景不長,很短的時間內我就覺得這相機實在是不能滿足我的審美需要,而這時正好我的兒子快要出世了,就想找到救星一樣,我終於有了要買一個 top 數碼的理由,為了說服大家,也為了說服我自己。於是乎,又是999美元大鈔砸進去,這次是索尼707,光圈2.0,光學變焦7x 。別以為這就是終點,經過幾年的實踐,本人竟然又得出一“真知”,我把它叫“返璞歸真”,就是覺得還是應該有一個輕巧的傻瓜型數碼比較方便旅行,所以,去年又買了一個“佳能”小傻瓜數碼---得,又折回去了!


 寫到這裏,連我自己都糊塗了,我這到底是愛好攝影還是對攝影器材發燒?總而言之是花錢不少,佳作不多,但絕對是樂在其中,我想,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