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促成鄧小平一錘定音恢複高考 (1)

楊子 (2007-04-14 16:16:38) 評論 (11)

 

                    

一晃就是30年。77級的那批人,如今年齡都知天命了,年逾花甲的也不在少數。在那不講學術學業學位的12年裏,他們被趕到了鄉下、山裏、礦井、工廠、邊疆,能趕上恢複高考的第一班車,可以說要多幸運就有多幸運。且不論這批人現在活得好與不好,那時候大大多數都是非常感激老鄧的。那時候的小平就是改革,就是希望,就是出路。人們謳歌他,說是“春天來了(郭小川語)”。

喝水不忘挖井人。追憶往事,知道是誰促成了鄧小平一錘定音恢複高考,不論對77級還是後來人,都是一件美事。

1。

當年是百業待興,尤其高等教育和大多數的科研機構。 那時候,各部的部長是相對強勢的,像鐵道部(萬裏),石油部,各個工業部,(那像現在弱勢的部長,強勢的總理,什麽事都要總理過問,累死了總理,閑死了部長)。麵對各自的局麵,各部長都希望自家的工作能上去,不僅敢想,也敢幹。

當時的教育部長是劉西堯。湖南長沙藉,出生在四川成都,在南京上的高中。劉西堯1934年到1937年在武大讀書時參加革命,就在洪山區(武大所在地)和大冶區當書記,37年抗戰爆發後成為“鄂東”政委(注意,那時候周恩來郭沫若住在珞珈山,想必他們認識),獲開國少將軍銜。57年入京工作,負責籌建國防科工委,任常務副組長。65年起作周恩來的日常聯絡助手。75年起任第二工業部(核工業部)部長。1977年1月25日當上教育部長。他啟用了44歲的校友劉道玉(留蘇時的留學生主席,因64年反蘇歸來被總理迎接而名噪一時)任高教司的司長,著手開展高教改革。

劉西堯和劉道玉希望把高教搞上來,組織了多次的專家座談討論,希望找到一個突破點。1977 年7月初,教育部牽線,開始籌組“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希望利用科學界和教育界名人,直接向負責教育科研的的副總理方毅當麵反映他們對教育的看法。當時劉道玉圈定了代表教育界的15位大學代表。

劉道玉畢業於武大化學係,他把自己係裏的老師、耿直的查全性副教授拉去了。查先生50年畢業,57年到蘇聯學習(劉道玉後來到了蘇聯學習)。查全性副教授的父親查謙是民國時期的名教授(見李約索寫的《中國科技史》就有提及查謙)。

2。

1977年8月2日,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或台灣廳開幕。住在旁邊的北京飯店。參加座談會的大學代表有北大的周培源、沈克琦,清華的何東昌,複旦的蘇步青,南開的楊石先,吉大的唐敖慶等15人,科學院的代表有金善寶、張文佑、吳文俊、王大珩、周培源、錢人元、鄒承魯、郝柏林等。總共四十多人。

對於這種座談會,一般像鄧小平和方毅高級領導,聽一下秘書對會議的匯報就是了,頂多在開幕式閉幕式講幾句也就不錯了。那時鄧小平剛複出,並且這是他公開參加的第一個活動,他和方毅從頭一天討論起就每天準時到會,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散會。在五六天會議期間,鄧小平都全程參加。隻有一個半天因外事活動,他非得走不可,就給大家放了半天假。其他時間,他認真聽取代表發言,很少插話。

與會的大部分大學代表對於大學的現狀很不滿。當時,大學招生采取的方法是各級組織推薦“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青年”。倒不是說大家對工農兵上大學有意見,隻是普遍覺得,政府讓工農兵上大學的初衷雖不壞,但由於入學沒考試,學生的文化程度就沒法控製。有的學生還行,有的差得很遠。由於沒分級,同一班學生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而當時又有另外一個口號,就是“不讓一個階級弟兄掉隊”。這口號本身沒什麽大錯,但是,把招生情況和這口號合並起來,在教學中就變成了“就低不就高”——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學生來進行。這樣,教育水平就非常低了。而且你沒辦法控製,你不知道他什麽會,什麽不會。有些學生甚至連小學的東西都不會,你要讓他不掉隊,大家都得等他,大學就變成小學、中學了。因此,要真正在工農兵中培養出大學生來,也不能用這個辦法。長此以往,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將會造成危害。大家都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清華的何東昌就無奈地說,現在的清華成了清華中學甚至清華小學。

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大學教師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社會關係也大都在知識圈。知識分子當時雖然不是敵人,但被稱為“臭老九”。所以,知識分子的子弟中能上大學的就很少很少了。這一批人在自己的家裏,以及在其周圍的社會關係所接觸到的一些青年,極少有上大學的。大家對這個現象,也很不滿。查先生的大兒子初中畢業後下農村3年,回城當工人5年,當時在武重車間工作;女兒76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鍾祥勞動;而小兒子當時在讀初中。因此,大家對家屬和親友中青年人前途的關注也是不可避免的。

3。 

於會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學者,所以頭兩天查全性這個晚輩並沒有發言,隻是聽別人說。

據當時的高教司司長劉道玉的回憶“會議已進行三天了,來自武大的一位代表一直沒發言。該代表說,本打算講的,別人都已講了,你看我講點什麽為好?……我向這位代表建議說:“代表們講了很多意見,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講,那就是由遲群一夥在北京兩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針----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會前,我在天津、順義縣作過調查,廣大群眾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開後門招生的方針,強烈要求推倒‘十六字’方針,恢複統一高考,而且廣大工農子弟說,他們不怕考。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講這個問題,明確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針。”

劉道玉提到的那位來自武大的代表就是查全性。查全性在發言中提出,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就像工廠原材料的進廠驗收,沒有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保證,部分原因是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的矛盾還是招生製度。不是沒合格的人才可招,而是現行製度招不到合格的人。如果我們改進了招生製度,每年從600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萬合格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現行招生製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占據了名額。其次是敗壞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越演越烈。今年的招生還沒有開始,已經有人在開始請客送禮,走後門。另外還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連小學生都知道:“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大家還建議,大學招生名額不要下放到基層,改由省、市、自治區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並要嚴防泄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至於化學和外文則可暫時要求低一點。從語文和數學的成績,可以看出學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選擇專業。應屆高中畢業生、社會青年,沒有上過高中但實際達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報考。查全性的發言結束後,吳文俊、汪猷等人都發言表示支持。

雖然查全性的回憶與劉道玉的回憶有少些不同,但兩人回憶的會議主體流程是一致的。其實他講的內容並沒什麽新奇,當時大家都這麽想,隻是要有一個人說出來,要敢於說出來。

4。

副總理鄧小平聽得很認真,問了他旁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改恐怕來不及了吧?”,劉說應當來得及,招生可以晚兩個月。不然又招一堆不合格的,浪費就大了。 (那時候的小、中、大招生都是冬季,每年以春季為第一學期)。

鄧再次問劉,一定來得及?劉說,來得及。

小平隨即一錘定音,"那好吧,我們今年就恢複文化考試”。

其實77年的招生計劃早就訂了,還是像往年一樣按推薦進行招生。對全國招生工作人員來講,就是要推翻重來,因此中央有關各部和教育部連續44天不停地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第一次恢複進行大學考試招生的具體事項。包括暫停印行《毛選》第五卷,讓出印刷廠來印刷高等教材---在那“兩個凡是”的年代,這是何等的魄力。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製定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廢除推薦製度,恢複文化考試,擇優錄取

1977年10月22日,中央廣播電台和各大報紙,將這個重大消息公布於眾。並且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撓考生的報考。恢複高考永遠地寫進了曆史的一頁,成為人們永遠的記憶。

1977年冬天,人們奔走相告,人們笑逐顏開。全國各行各業的1600多萬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工廠青年參加複習準備----僅僅48天的複習時間。
  
1977年12月11日到13日,全國570多萬人參加了第一屆考試。四門課:中文,數學,理化(物理化學),史地(中國簡史,黨史,中國地理)。

1977年這一屆,共錄取大學本科18萬人,大專生3萬多,正式中專生約5萬。共錄取本科、大專、中專生27萬。

1978年夏季的78級考試又有新舊考生590萬,錄取本科生約28萬。


5。

恢複高考,使得登上77列車的人成了時代的第一批幸運兒。他們從此徹底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恢複高考,使得祖國的教育和科研開始步上正規。國家人才短缺的局麵開始破冰。

恢複高考,是鄧小平一係列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的第一個真正的“改革”體現。也是他完成的改革項目中相對來說最徹底最完整的一項。

   

1980年劉西堯被派往四川當書記。

1981年對恢複高考起了推動作用的劉道玉被國務院任命為武大校長,他率先在全國高校實行學分製,高教學籍製、插班生製、導師製、取消輔導員等一係列改革措施。曾出版《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智力·創造力》等10多部著作。1985年獲得法國總統密特朗頒發的最高榮譽勳章。恢複學位製是1981年教育部的事了,那時他已經不在其位了。

查全性繼續回他的武大化學係當教授,80年成了化學部的院士。1987年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的三等獎。編著了《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

77級的那批人,除了極個別應屆畢業生之外,極大多數都是從農村、農場、兵團、部隊、工廠、學校(中小學老師)、赤腳醫生和待業青年走上來的。如今,他們的大多數都是教授,院士,校長、部長和廳長,以及各行各業的骨幹。
  
從77年恢複高考到現在,中國的本科畢業已經達到1千5百萬,這是何等級別的人才積累。(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是:三十年來,本科、大專、中專生共錄取達3600萬),這一切都是從“恢複高考”的一錘開始的.


僅以此文紀念那些在三十年前對恢複高考做出了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