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一部難忘的紀錄片

路三歌 (2006-07-03 13:05:32) 評論 (4)


在美國電影《阿甘正傳》裏麵有這樣一個情節:阿甘參加了美國兵乓球隊,並訪問了中國。美國兵乓球隊訪問中國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事件,時間是1971年4月10日至17日。這個事件打破了中美關係的堅冰,成為毛澤東主席邀請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的序幕。

1972年4月,中國兵乓球隊回訪了美國,其中包括訪問剛剛恢複了中國合法地位(1971年10月)的聯合國紐約總部。訪問的過程被拍攝了彩色紀錄片,很快就在北京放映。

這部紀錄片原本是歌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偉大勝利的。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初中生來說,突然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那整潔的街道,漂亮的高樓,滿街的汽車,人們身上五顏六色的衣服,簡直讓我們看傻了眼。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還感覺生活在天上,看到了電影裏的美國,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在地上。出了電影院,同學們都不說話,好像剛剛參加追悼會出來。那種感覺震撼力之強,至今不能忘懷。

在看這個彩色紀錄片之前,對於外部世界,我們隻能看到幾部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和朝鮮電影,還有幾部老掉牙的蘇聯電影,外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黑白電影世界。從電影裏麵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比中國似乎好一點,但是也好不了多少。那麽英國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深信報紙上廣播裏告訴我們的,那裏的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有一個著名的廣播劇告訴我們,美國窮人的小孩子上不起學,隻好下地摘棉花當童工。那時候普通老百姓家裏還沒有電視,所以我們不知道電視裏麵如何報道美英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新聞的。

《中國兵乓球隊訪問美國》這個紀錄片讓我們打開了眼界,也引起了我們的懷疑,那就是一貫被我們認為無比正確的報紙和話匣子[收音機],在我們的心目中逐漸失去了權威。英美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受苦受難的說法,被這個彩色紀錄片給打破了。我們這些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北京少年,第一次感到了自卑,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三年之後,當周總理在四屆人大宣讀政府工作報告,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候,我們這些年輕人發自內心地擁護。當周總理逝世後,我們發自內心地去天安門廣場悼念,並且對毛主席產生了強烈的不滿。當1976年打倒四人幫時,我們也是發自內心地上街歡呼雀躍。 [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