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漢語欠邏輯表達和欠缺精確性,一直有這種看法,清朝的美國傳教士也寫過一本《中國人的性格》一書,饒有趣味。節錄如下:

來源: 長安君 2013-02-10 21:43: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30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長安君 ] 在 2013-02-13 10:14:3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第十章  思緒含混

                       



    我們把“思緒含混”說成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性,並不是指隻有中國人才有這種

情況,或者所有中國人都是這樣。作為整個中華民族,他們完全有能力自主於世界

民族之林,他們的智力當然並不低下,而且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同時又必須記住

,在中國,教育並不普及,那些沒有受過完整教育或根本就沒受過教育的人,他們

在運用中國語言時,造成了思緒含混,有可能犯了律師所說的“事前從犯”的罪行。



    不少人已經知道,漢語的名詞是沒有格的變化的,它們既沒有“性”,也沒有

“格”。漢語的形容同沒有比較級。漢語的動詞也不受任何“語態”、“語氣”、

“時態”、“單複數”和“人稱”的限製。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

別,任何漢字隻要能用的,都可以通用,不會有什麽問題。我門並不是要說中國語

言不能用來交流人的思想,也不是要說中國語言很難或不能把人類的各種思想都表

達清楚(盡管這樣說有道理),而隻是認為,這種語言結構,正像夏天的酷熱自然

要引起午睡一樣,會招致“思緒含混”。



    與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交談,要弄清他所說的是什麽意思,那是很困難的

。有時,他的話好像全都是賓詞;這些詞以一種複雜方式編排在一起,莫名其妙,

不著邊際。說話含心裏以為,沒有主格無關緊要,他自己是清楚在說什麽,但決不

會想到聽眾根本無法根據直覺理解他所說的這一大堆內容。顯然,很有經驗的專業

猜測家可以給人多數中國人講的話補上所缺少的主語或謂語,並指出其中有歧義,

而不能表達真正的內容。有些往往是整句話中最重要的詞,但卻破產掉了,也找不

到有任何頭緒。在說話中,話題的主語發生改變時,說話人往往沒有在態度、音調

以及相光的細節上予以提示,因此,你會突然發現他已經不是像剛才那樣在說他自

己,而是在說道光年間他的祖父。他怎麽會說到那裏,又怎麽再說回來,往往是一

個難解的謎,但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成功的絕技。對中國人來說,沒有預先的

提示,而突然莫名其妙地從一個主題、一個人、一個世紀跳到另一個主題、另一個

人、另一個世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就像一個人在看窗上的小蟲的同時,不轉

移視線就能夠看到同一視線上遠處山坡上的牛群一樣。



    漢語動詞沒有時態,中國人講話沒有說明時間,地點變化的標記,這些都是事

實;但同時,他們的思緒經常處於含混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可憐的外國人若對一

連串稍縱即逝的想法仍然抱有興趣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提出一係列問答式的

詢問,就像一位邊遠地區的獵人用斧子在無路的森林中“開出”路來,“你現在說

的這個人是誰?”這個問題搞清楚後,還可以接著問,“你說的這是什麽地方?”

“什麽時候?”“這個人做的是什麽?”“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後來呢?”每

問一個問題,你的中國朋友都會帶著一種困惑或許是一種懇求的表情望著你,似乎

在懷疑你可能沒有五官。但是,沿著這樣的線索不斷地追問下去,就會找到阿利蒂

納*把人們從無望的迷宮中解救出來的路線。



    對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無論什麽想法都會令他驚訝,因為他肯定沒有

心理準備。他搞不懂,因為他也不想搞懂。他需要花一些時間增加思維能力,以便

進入新的狀態。他的頭腦像一門生了鏽的舊滑膛炮,架在腐朽的炮架上;在瞄準前

,需要先調整方向,而最後肯定還是打不響。因此,當問他一個簡單問題,比如“

你幾歲?”他*古希臘神話中米諾斯的女兒。她用絲線引路將提修斯從迷宮中解救

出來。一一譯者注會茫然地盯著問話人,並反問道:“是問我嗎?”你說:“是的

,是問你”;這時,他振作起精神,又問:“是問幾歲嗎?”“是,是問幾歲”;

他再一次調整他的注意點,“是問我幾歲嗎?”“是”,你說,“是問你幾歲”,

“58”,他回答說,這回他的炮才運轉正常,對準了目標。



    思緒含混的一個突出事例是,中國人習慣於用事實本身來解釋事實。你問一位

中國廚師,“你為什麽不在麵包裏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麵包裏

放鹽。”“你們城裏有這麽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麽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

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一位拉丁詩人說過:“能夠知道事物緣由的人

是快樂的”;如果他生活在中國,他就會把他的格言修改為:“試圖找到事物緣由

的人是自尋煩惱。”



    思緒含混的另一個事例是,他們無法將別人的一個想法原原本本地轉告給另一

個人。要A把某事轉告於B, 再轉告於c, 這在中國是最難做好的,或者是由於有

關的人不了解該事的重要性,而根本就沒有把該信息傳下去,或者傳到C時已是麵目

全非,不知所雲了。以為這樣一台複雜機器中的3個齒輪能互相配合,運轉正常,

那簡直是異想大開。即使是那些有相當理解力的人,他們也覺得轉達一個想法而不

有所增減是很困難的,正如一根直棍插入清水中,折射出來的肯定是扭曲的樣子。



    善於觀察的外國人處處會碰到這些奇特的現象。你就某種反常行為問道:“他

為什麽這樣做?”“是的”,回答就是這麽簡明扼要。在這種含混不清的回答中,

一般附有幾個令人惱火的常用詞。既有表示疑問的“多少”,又有表示肯定的“幾

個”。你問:“你在這裏住幾天了?”回答是:“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幾天了

。”在中國人的言語中,也許最含混不清的詞是人稱(或非人稱)代詞——“ta”

,這個字既可以表示“他”、“她”,也可以表示“它”。有時,說話人為了表明

他所說的人指的是誰,就用拇指含混地朝這個人的家的方向指一指,或者指向這個

人目前所處的地點。但是,單音節的“ta”更經常被看做是一個關係代詞、一個指

示代詞和一個指定形容詞。在這些情況下,中國人的談話就像英國法庭上証人作証

,他以下列的語句表述一場鬥毆:“他拿著一根棍子,他也拿著一根棍子,他打了

他,他也打了他,如果他像他打他那樣狠地打他,他就會打死他,而不是他打死他

。”



    你向一個散漫的仆人提出質問:“叫你,為什麽不來?”他回答說:“沒為什

麽。”坦率得不得了。這種思維含混的狀態會導致各種往往令人為難的舉動,使得

講究條理的外國人總要為此而生氣。廚師做飯時,總要把佐料用得夠,而做下頓飯

時,就少用一些。問他是怎麽搞得?他坦率地回答,“佐料用完了。”“那你為什

麽不及時再弄一些呢?”“我沒再弄一些。”這就是他的最好解釋。你向某人付一

筆錢結賬,於是就很花功夫地打開保險箱,非常細心地點錢給他;付完錢後,他坐

下來聊了“老半天”,亂七八糟的什麽都聊;然後,若無其事地說:“除了這筆賬

,我還有一筆賬在你這裏。”“那剛才我開保險箱時,你為什麽不告訴我?不然我

可以一次統統付清。”“噢,我是想那筆賬與這筆賬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再比如,

一位病人在診所看病,已經隨意地花掉了醫生的大量時間,但不一會兒,他又回到

候診室;醫生告訴他,他的病已經看過了,他則爽快而簡要地說:“除了剛才看的

病,我還有其他病!”



    在我們看來,最愚蠢的是普通中國人習慣於生了病而不及時治療,也許是因為

當時太忙,或者是因為治病要花錢。他們往往認為,忍受一陣陣的打擺子要比花10

個銅錢——約1美分——買一劑能治好病的奎寧更便宜。我們看到許多病例,都隻

是因為病人拖時間而使本來不需要花什麽錢就可以治好的病發展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一個人的家離外國人的醫院不足半裏路;他外出時染上了眼病,回家後痛苦地

拖了兩個多星期才去治療;在這期間,他每天都希望病會自動好起來,但與此相反

,他的一隻眼因角膜潰瘍而瞎了。



    還有一位病人,他因脖子深度潰瘍而每天都要接受治療;當治療到18天時,他

說他的腿疼得讓他睡不著覺。經檢查才發現,他的腿上有一處像茶杯那樣大、那樣

深的潰瘍!他是想在他的脖子治好後才說他的腿!



    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這類現象會使我們想起查爾斯‧裏德的一本小說中的一段話

:“人類不是沒有頭腦,而是他們的頭腦有毛病——頭腦含混!”



    中國的教育根本無法使受教育者在能夠理解和能夠運用的意義上掌握一門學科

。西方各國都有人在傳說,某些布道者可以確切地証實,即使他們的經書上有天花

病毒,他們也不會染上。而在中國人當中居然可以看到這類事。中國的狗一般不會

自己去追捕狼,當看到一隻狗在狼的後麵,若不是朝相反的方向跑,那麽至少是朝

相互成直角的方向跑。與此相類似,中國人在談論某一話題時,總是離話題越來越

遠。他往往觸到該話題,時而像是要作徹底的探討,但最後還是離它而去;說得非

常疲倦了,還是沒有把話說完。



    中國是一個兩極分化的國家。富貴者與貧窮者、受高度教育者與愚昧無知者,

都生活在一起。成千上萬命該貧困而又無知的人,他們的眼界狹窄,自然頭腦含混

。他們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隻是黑暗中的一塊。有不少這樣的人連10裏以外

的地方都沒去過;他們並沒有想過要過上比周圍的人更好的生活。在他們身上,任

何人都具有的天生的好奇心似乎已經泯滅。即使當他們知道,離他們家不到1裏的

地方住進了一個外國人,他們也從來不打聽一下他從何處來,他是誰,他要幹什麽

。他們隻知道如何為生存而鬥爭,此外,就一無所知了。他們不知道人是否像有些

人所說的那樣,有3個靈魂,還是隻有1個,還是1個都沒有;凡是與糧食價格無關

的事,他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其中會有什麽重要意義。他們相信來世,相信來世中

壞人會變成狗和蟲;他們也純樸地相信,身體最後會變成泥土,靈魂——如果有的

話——會消失在空中。在西方,造就了“實際者”的力量,同樣也造就了他們,他

們的生命由兩部分組成:肚子和錢袋。這種人是真正的實証主義者,因為你無法讓

他理解他沒見過或聽過,當然也沒有任何概念的事物。生活對於他來說隻是一連串

事實,而且絕大多數是不稱心的事實;至於涉及事實以外的任何東西,他立刻就成

了一個無神論者,一個多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給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尊敬和食物,

就足以滿足他的依賴本性,但是,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周圍人的習慣。在

他看來,人的肉體隻是獨自地生長發育,而與心理的和精神的因素無關。要把這些

人從麻木的狀態中解救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輸入一種新生活,向他們展示古代基

督教創始人所講述的終極真理:“人是有精神的”,因為這就是所謂“上帝的感召

賦於他們知性”的全部含義。

第六章  漠視精確

  
    中國人給外國人的第一印象是千人一麵。他們的相貌似乎出自同一個模子;穿
的總是藍色;眼裏無神,好像發直了一樣;辮子像是同一個豆莢中的兩粒豆仁,一
模一樣。但是,無論把中國人說成是怎麽樣,即使是最不善於觀察的旅行者,隻要
略加體驗就會發現,所謂中國人是千人一麵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兩個地區,無論
多麽靠近,口音上都存在著有趣的、莫名其妙的差異。而且地區間相隔越遠。差異
就越大,以致於形成不同的“方言”。經常有人告訴我們,中國人的語言寫起來都
一樣,說起來卻大不相同。我們常常想到,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也有同樣的差異,按
照中國人流行的說法,十裏之外不同俗,這種事例,隨處可見。然而,最常見的是
計量標準上的差異,而在西方國家,絕對不變的計量標準才能保証生活的舒適。
  
    任何雙重標準,對西方人來說都是令人煩惱的,而對中國人來說卻是樂此不疲
。兩種貨幣單位、兩種重量單位、兩種度量單位,這些對他們來說似乎很自然、很
平常,不必予以反對。向一位賣肉餡湯團的人打聽每天做多少這樣的湯團,他回答
說,大概“一百斤麵粉”,至於這些麵粉能做成多少湯團,這個問題隻能留待詢問
者自己去猜想。同樣,向一位農民打聽他的一頭牛有多重,如果他給出的數太低,
相差太大,他會解釋說,這個數不包括骨頭!問一位職員身高是多少,如果他給出
的數與他的實際身高相差的太離奇,經過查問,他會承認他給出的數沒把頭部算在
內!原來,他曾當過兵,在部隊分配挑擔時,人的鎖骨的高度比較重要,因此,說
自己的身高時一直就沒有把頭部算在內,這次他是疏忽了。一位鄉下人的計量方式
就不同了,他硬說他的家“離城90裏”,但經過盤問,他承認沒那麽多,他說的是
往返的路程。實際距離隻有“45裏”!
  
    在中國,計量不一致的最明顯的事例是計量銅錢的方法。銅錢是這個國家唯一
的貨幣,各地都采用十進製,這也是最簡易的計量方式。但是,誰也不能保証一串
錢無論在什麽地方都是所預想的一百個銅錢,除非他特地算一下。他不必走遍18個
省份的絕大多數地區,就會發現一串錢的銅錢數目各不相同,而且無法解釋。按道
理,“一串”就是1oo個銅錢,但事實上從100至99、98、96、83(如陝西省會)、
直到直隸東部的33,各種數目都有,或許有些地方可能更低。銀子買賣中的稱重也
是這樣,甚至更為嚴重。各地的“兩”都不一樣,除非是巧合。這種情況把外來人
搞得稀裏糊塗,除了那些專門買賣銀子的人外,誰都會遭受一定的損失,特別是會
給那些老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這種貨幣混亂的動機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眼下關
心的隻是存在的事實。
  
    所有各種計量都有同樣的混亂。一個地方的鬥不同於其他任何地方的鬥。如果
在糧食征稅中總是采用這種鬥,那麽,就很容易在那些不像中國人那樣會忍氣吞聲
的民族中引發政治動亂。至今為止,“全世界都是一品脫是一品脫,一磅是一磅”
;而在中國卻是一鬥不是一鬥,一斤不是一斤。這種混亂居然還有道理可言。而且
,到處還可看到(例如在鹽業專賣中)純屬隨意武斷的標準,比如把十二兩叫一斤
。購買者買的是十六兩的一斤,得到的卻隻有十二兩;而且還是公開這麽做的,同
行的商人也都這樣;據說這不是欺詐,隻不過是鹽業買賣中的“老習慣”,百姓們
完全清楚。土地的丈量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的不確定性。在某個地區,一“畝”土地
隻相當於其他地區的一半,如果有人碰巧住在邊界線上,那麽他們就不得不準備兩
種丈量土地的工具,以分別用於不同的田畝製。
  
    要知道每斤糧棉的價格,僅憑現有的報告(正像到中國的旅行者經常做的那樣
)是很不可靠的,還必須首先弄清楚這裏的“斤”是指哪一種斤。同樣,要知道每
畝的糧食產量,不能僅憑現有的統計數字,還必須弄清楚這裏的“畝”是哪一種畝
。在計量路程的距離方麵,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每位到中國的旅行者都會有
這種體驗。在陸地旅行中,如果路程是以“裏”計量,那麽就有必要弄清楚這個“
裏”是不是指“大”的裏!我們並不否認這樣計量路程有某種根據,但我們要指出
的是這種計量既不精確也不統一。據我們所知,人們普遍感覺到,一離開寬闊的國
道,“裏”就變“長”了。如果在國道上每天能走120裏路,那麽在鄉村的小道上
滿打滿算也隻能是每天走100裏,而在山區,就隻能是每天走80裏。此外,測算路
程的長短往往不是根據實際的絕對距離,而是根據行走的難易程度,甚至中國人也
不否定這一點。因此,若是說到山頂有“90裏”,實際的裏數還不到一半;而中國
人還強詞奪理硬要堅持,理由是走這段路程的困難程度相當於在平地上走“90裏”
。還有一件與測算長度有關的稀奇事,即從A到B的距離不一定等於從B到A! 在中國
,歐幾裏得的假定“與同一量相等的量彼此相等”已不起作用了,需要插入一個否
定詞加以修改。我們可以舉例說明:在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公路,有一段路根據裏程
碑所示從北到南長183裏,而從南到北卻是190 裏。真是太奇怪了,無論你走幾趟,
也無論多麽仔細地看裏程碑,事實就是這樣。”★
  
    ★在寫這段之前,我們已經在巴伯先生的《中國西部之行》一書中看到過類似
的事例:“比如,我們說兩地間的距離是根據兩地一來一往的人們所估算的而定;
這樣,各人給出的數字當然不會相同,從A到B的人都說是1裏,而從B到A的人卻都
說是3裏。當地一位有知識的人解釋說:運費是按裏計算的;顯然,上山時,苦力應
得到更高的報酬;若是按照路的坡度來計付報酬那是很麻煩的,為了方便起見,就
把難走或陡峭的路說得更長一些。原來如此。眼下,這些約定俗成的裏程數就是旅
行者一直想弄明白的。“但是”,我反駁說,“按照這種說法,雨天也肯定要加長
裏程數。晚上的裏程數肯定要比白天的更長”。“很對,是要多付一些錢才行。”
這種做法對當地人來說可能是方便的,但旅行者卻會不斷遇到麻煩。像這樣估算路
程的事還有:平地上,1法定哩被說成2裏;不是很陡峭的一般山路,1哩說成5裏;
很陡峭的山路,1哩說成15裏。一位雲南的山裏人,他老是少算了平地上的路程,但
在他所住的山裏就沒這樣。以後的旅行者對此不必大驚小怪。隻要不是很陡峭的山
路,他肯定都會把5裏說成是1裏。”
  
    在利特爾先生的《長江三峽之行》一書中,他說,有一段水路,順流而下時說
成是90裏,麵逆流而上時卻說是120裏。他估計是3.62裏相當於1法定哩,或者說,
250裏相當於1緯度。★
  
    與此類似的是,“整體等於部分之和”這一公理在中國也不能成立,尤其是在
河道航行中,你通過打聽知道到前方的某一地點有“40裏”,然後,通過更細致的
分析,你才知道這個“40”原來是兩個“18”;“4個9是40,不對嗎?”這種說法
會讓你啞口無言。照此說法,“3個18”就是“60”。我們曾聽說過一件事,一位政
府通信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跑完規定的路程,他為自己辯解說,這個“6O裏”是
“大”裏。由於他的申辯合理,他的上司下令測量這段路程,結果發現實際上是“
83裏”,從那以後,就一直按此計算。
  
    分布在一座城市周圍的幾個鄉村,離城裏從1裏到6裏不等,但每個村子都可以
叫“三裏屯”。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據估算隻有1裏的路程,如果道路兩旁有房子,
就會被說成是5裏,而且每個村民都會認真地向我們保証,這條街確實是那麽長。
  
    在這些情況下,各人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製定標準,大可不必為此大驚小怪。
造秤的人徘徊於街上,根據每個客戶的偏好在秤杆上鑲上秤星。每個買賣人至少有
兩種秤,一種是用於買的,另一種是用於賣的。他們不買現成的秤,除非是杆舊秤
,因為情況在變,秤的標準隻能根據每個買賣人的需要而定。
  
    說人的年齡大小也是如此,其中尤其能反映出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憑著一個人
出生年的動物屬相,就能輕易地推測出這個人的年齡,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說
一位老人有。“七、八十歲”,其實是去年才滿七十歲。事實上,在中國,一過七
十歲,就是“八十”的人了,如果想弄得準確,就必須減去這個“常數”。即使一
位中國人說出他的準確年齡,所給出的也隻是下一個春節後的年齡。用“十”為單
位計算歲數的習慣根深蒂固,並且搞得很模糊。一些人是“一、二十歲”,“沒幾
十歲”,或許“好幾十歲”;在中國,嚴格準確他說出年齡是非常少見的事。這種
模糊還延伸至“百”,“千”和“萬”,“萬”是中國人計算的實際限度。對於比
這些籠統說法更加準確的表達,中國人並不感興趣。
  
    一位熟人告訴筆者,有兩個人花了“二百串錢”看一場戲,後來又補充了一句
:“是一百七十三串,不過,這與二百串是一樣的,不是嗎?”
  
    一位紳士及其夫人在中國生活了好幾年後要回國時,他們的中國朋友送來兩幅
卷軸,是要分別轉贈給他們夫婦倆各自的老母親--父親都已去世,他們夫婦倆各
自的老母親恰好同歲。兩個條幅上的題字分別是“福如東海”和“壽比南山”,而
且每個條幅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其中一個條幅上的小字恭賀受贈者享受了“七十年
的富貴”,另一個條幅則贊美貴夫人享有“六十年的榮華”。夫婦倆在對這兩幅卷
軸大加贊賞之餘,其中一位戰戰兢兢地問道,為什麽明明知道兩位母親是同歲,卻
還要說一個是七十,另一個隻有六十呢?得到的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回答:如果每幅
卷軸上都是寫“七十年”,那會顯得作者太缺乏想像力了!
  
    中國人講究社會連帶關係,這對我們所要求的精確是致命的,一位打官司要求
谘詢的人告訴筆者,他“住”在一個村裏,但從他的口述中可以明顯知道,他的住
所是在城郊。經過查問,他承認眼下是不住在那個村裏;經過進一步的調查才發現
,他十九代之前就已搬出該村了。問他:“你難道不認為你自己現在是城市居民嗎
?”他簡單地回答說:“不,我們現在的確住在城裏,但我的老家是在那個村甲!”
  
    還有一個人曾經要求筆者去看看他村裏的一座古廟,他驕做他說:“那座廟是
我建的。”經過進一步調查才發現,那座廟建於明朝的某個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
年,當時,那個“我”隻存在於可能語氣之中。
  
    學習中文的人,最初遇到的一個困難是,找一個滿意的詞語表示自己的身份,
以區別於他人。中國人的整個思維都與我們所習慣的不同,他們可能並不完全理解
西方人為什麽會有把一切都弄得準確無誤的癖好。中國人並不確切知道他的村子裏
有多少人家,他也確實不想知道。他始終不能明白那些想知道這個數字的人到底為
了什麽。隻有“幾百”、“好幾百”,或者“沒多少”,而沒有準確的數字,過去
沒有,將來也不可能有。
  
    中國人缺乏精確性不僅表現在數字的運用上,而且也反映在文字書寫和印刷上\r
。在中國,要弄到一本沒有錯別字的書並非易事。有時,所用的錯別字比正確的字
還要複雜,說明寫錯別字不是為了貪圖簡便,而是由於人們日常不重視精確性。文
字書寫的不準確更大量的是表現在常用字中,有些字經常用同音字代替,出現這種
錯誤,或者是由於不認識這些字,或者是因為馬馬虎虎。
  
    漠視精視在書信的稱呼上更是表現得一清二楚。中國人家信的稱呼是用醒目的
字體寫的,“父親大人”,“慈母大人”,“叔祖大人”,“賢弟大人”,等等 ,
一般不寫出“大人”的姓名。中國人非常講究實際,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他
們對自己的名字卻滿不在乎。像這樣的民族實在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常常發現,他
們的名字一會兒寫成這樣,一會兒又寫成那樣;我們看到名字,但並不知是誰,還
要問一下。最使人弄不清的是,同一人常常有好幾個不同的名字,他的原名,他的
“號”,甚至還有科舉考試注冊時專用的名字。正因為如此,外國人常常把一個中
國人誤認為其他人,村子的名字更不確定,有時會有兩,三個完全不同的名字,並
不是一個比一個更“恰當”。如果一個名字有了別名,它們可以互相交替使用,在
官方文件上用原名,在平時交談中可用別名;甚至也可以把別名當做形容詞,與原
名一起組成一個複合名。
  
    中國人缺乏類似於化學分子式那樣絕對需要精確的教育,這是令人遺憾的。中
國的第一代化學家也許會因為把“沒幾十個微粒”的某物與有“好幾十個微粒”的
另一物混在一起,而少了許多數字,造成預想不到的嚴重後果。中國人完全能夠像
其他民族一樣學會對一切事物都非常精確-一甚至更加精確,因為他們有無限的耐
心--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目前還不重視精確,他們還不知道精確是什麽。
如果這一看法是正確的,那麽就可以有兩條推論:其一,在我們考查中國歷史檔案
時,必須考慮到中國人漠視精確這一特性。我們采用中國人所提供的數字和數量很
容易使我們自己受騙,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想精確。其二,對於中國人所提供的冠以
“統計數字”以抬高其權威性的各種材料,必須留有很大的餘地。整體並不大於部
分之和,然而,中國人的統計數字卻相反。當我們審查完中國人的一份“統計數字
”後,就立刻會像一位聰明的蘇格蘭人拿著一部很現實的“不確定大法”對美國最
高法院說:這裏有“對案件的最終的猜測!”
第七章 易於誤解 
                         

    當外國人學了不少漢語並足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時,你首先發現的是中國人很有
天賦。令你驚訝並感到痛苦的是,你所說的,別人聽不懂。於是,你以更加的勤奮
重新學習;幾年後,你能夠自信地與別人交談各種複雜問題。但是,如果是與一個
完全陌生的人交談,尤其是與從未見過外國人的人交談,你就會像最初說漢語時那
樣感到驚訝和痛苦。對方明顯是聽不懂,而且明顯是不想聽懂。他根本就沒注意你
在說什麽,也不跟著談話的思路,而隻會打斷你的話說:“你說的,我們聽不懂。
”他帶著一種具有優越感的微笑,就像期待啞巴開口說話一樣,好像是在說:“誰
說能聽懂你的話?你天生就不會講中國話,這是你的不幸,但不是你的過錯。可是
,你應當承認你的無能。不要為難我們,因為你說的,我們聽不懂。”在這種情況
下,始終保持一種平靜是不可能的,你自然要發火,說:“我此刻所說的,你懂嗎
?”“不”,他回答說,“我沒聽懂你所說的。”

    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所講的漢語,還有另一種情況,這就是即便他們聽清楚你
所說的語詞,但由於沒有注意到某些細節,所表達的意思還是沒被搞懂,至少沒有
全部搞懂。比如,“外國人在中國”這個短語必須放在表達“在這種條件下”、“
有條件地”,“根據這種條件”之類的一大堆短語之中。而中國人事實上並不用這
類短語,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這與外國人大不相同。中國人也不用時態,不在乎時
態,而外國人就一定要注意時態。

    在中國,所要注意的問題中,最需要防止發生的問題是不要在錢上造成誤會。
當外國人要為所購買的商品付錢時(在中國人看來,這是外國人的主要職責),將
來完成時態就像“軍事急需品”。“你將來幹完活之後,你就會得到錢。”但是,
漢語中沒有將來完成時態,或者說沒有任何描述某事在什麽時候發生的時態。中國
人隻是簡單他說:“幹活,掙錢。”在他的心目中,後句是主要的,並且不受“時
間關係”的限製。因此,他給外國人幹活時,希望馬上能拿到工錢,這樣才能有飯
“吃”,似乎如果不是偶爾遇到這個工作,他就會連一點吃的都沒有。我們必須反
複告誡的是,在中國做生意尤其要避免在錢上造成誤會。誰收錢,什麽時候收,收
多少,是銀錠還是銅錢;若是銀錠,成色怎樣,重量多少;若是銅錢,“一串”有
多少個--諸如此類的細節,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說得太明白的。若是與營造商
、經銷商和船東簽訂合同,對方該做哪些事,要履行哪些條款,一開始就必須作大
量準確的說明,否則就會一團糟。

    “自作自受”,這在中國是太常見了,並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一位船夫或車
夫受雇於外國人,本該按照雇主的要求,但有時卻斷然拒絕履行合同。在這種場合
,中國的車夫固執得就像他的一匹騾子。那匹騾子躺在泥濘之中隨心所欲地洗泥土
澡;車夫用鞭子抽打著騾子,直至精疲力盡,仍無濟於事;而騾子卻視鞭子抽打如
蒼蠅撓癢癢。看到這一情景,不禁使我們想起德昆西”對中國人的評論,他諷刺中
國人“像騾子一樣固執”。他的說法顯然有些過頭;其實,中國人並不像騾子那樣
固執,因為騾子不會改變它的脾氣,而任性的車夫則不然。受雇的車夫雖然在半路
上不聽從他的雇主,甚至對於雇主明確警告要扣掉他的全部“酒錢”也不予理睬,
但過了半天時間到達終點時,他卻對自己在半路上的所作所為予以辯解,並且賠不
是。旅行者與他的車夫,船夫立下一個字據,通常是明智之舉,這樣就不會因可能
的誤會而帶來麻煩。

    “有言在先”,這是中國人謹慎處世的至理名言。然而,事情往往是,即使費
盡心思訂立了字據,也還是會有出現誤解的時候。在中國的外國人碰到這種情況時
,無論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是什麽,都會發現錢是引起你煩惱的重要原因;至於對方
是受過教育的學者還是一字不識的苦力,這幾乎沒有多大差別,所有中國人都有在
誤解中取得優勢的天賦。他們就像臘月的北風鑽進門縫,像河水流進船洞,迅速且
不費勁。盎格魯一撒克遜民族為了適應需要在某些方麵也獨立地發展出這一中國人
的天賦。就像古波斯人具有拉長弓和講真話兩種重要的技能一樣,盎格魯-撒克遜
人具有對敵人和對朋友都同樣誠實和公正的天性,對此,中國人不久就會有所覺察
。對中國人來說,這些品質似乎就像猶太人曾有過的某種獨特的習慣。猶太人在對
台塔斯時期的羅馬人采取軍事行動時,無論形勢多麽緊迫,每隔6天都必定要暫停
一次。就像猶太人的那種習慣對羅馬人是有利的一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那種天
性對中國人也是有利的。

    1860年之前西方與中國人所進行的一個世紀的外交,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易於誤
解的習慣;在以後的年代裏,這種習慣並沒有消失。與中國的外交史在很大程度上
是一部力圖對被完全誤解的事進行解釋的歷史。無論如何,中國人越來越清楚地看
到,外國人是遵守諾言的,盡管也有例外。而且同樣非常相信外國人辦事公正(盡
管也有某些個人和國家恰恰相反)。但是,正是基於這兩點,中國人有能力對付即
使是最頑固的外國人,“你是這樣說的”,“不,我不是這樣說的”,“但我認為
你是這樣說的,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就算我們都是傻瓜,請付錢,是你自己說過
要給的”。這就是中國人與外國人千百次爭論的實質,而百分之九十七的結果是外
國人付了錢,中國人心裏很清楚,外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誠實和公正是會給錢的。
在以下的3個事例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如何利用其他手段達到目的,而且是三次有
兩次成功。”

    有過體驗的讀者會發現每天都有大量各種誤解的例子。你告訴一個苦力把院子
裏的雜草拔掉,而把開始抽芽的草皮留著,從而使你能夠看到渴望已久的一片珍貴
的草地;可是,這隻粗心的牛拿著鋤頭把所有綠草都鏟除了,使之成了荒地,還說
這樣才幹淨。他不“理解”你的意思。叫廚子到很遠的菜市場去買一條鯉魚和一隻
雞;他沒買魚回來,卻買了三隻大鵝;他認為你就是這麽吩咐的。他不“理解”你
的意思。派送信人在收信之前把一包重要的信件送到法國領事館;他回來說,法國
領事館不收該信件;原來他把信件送到了比利時領事館,結果誤了收信時間。他不
“理解”你的意思。

    筆者的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可以很好地說明,可憐的外國人是多麽容易誤解和
被誤解。這位朋友去拜訪一家中國的銀行,銀行老板與他關係良好;當說到最近銀
行附近發生的一場災難性的大火時,這位外國人為大火沒有蔓延到銀行而向老板表
示慶賀。對此,這位老板立刻覺得尷尬,並生氣地說:“這是什麽話?這麽說不好
!”直到後來,我的朋友才發現,他的冒犯之處在於他的話可以被誤解為:大火如
果再近一點把銀行燒了,那才是最不幸的。因此,盡管是表示慶賀,但也屬犯忌。
一位剛到京城不久的外國人看到一群駱駝,其中有隻小駱駝,就對長期受雇於外國
人的車夫說:“你回家時,告訴我的小孩,讓他出來看這隻小駱駝,他從來沒看過
,這一定會令他非常高興。”車夫沒有立即回答,像是在醞釀某個思想一樣,過了
一會兒才略有所思地說:“就算你要買那隻駱駝,也不能抬舉它,否則就是害它!”

    筆者曾參加過一次有中國人參加的禮拜,布道者講的是有關納曼的事。他描述
了敘利亞大將軍來到埃利沙★門前並代表隨從人員要求進見主人的情景。為了盡可
能說得形象生動,布道者如演戲般地模仿敘利亞的仆人喊道:“門衛,開門;敘利
亞將軍來了!”令布道者吃驚的是,一位坐在後排的人此刻突然不見了,像是被槍
擊倒了一樣;事後才明白,這人完全是誤會了。他是教堂的門衛,由於沒有注意到
前麵所講的內容,當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開門,就迅速地衝了出去,讓納曼進來。

    還有個例子是:某省一位傳教士的聽眾所產生的錯覺。這位傳教士為了讓他的
聽眾有深刻的印象,就用幻燈機顯示一隻放大的普通寄生蟲。這隻蟲子斜著映現在
屏幕★《聖經. 舊約》人物,跟從先知以利亞的聖者。--譯者注
                                                                                                                                          澎
上,其龐大的身軀完全就像是埃及的鱷魚。這時,隻聽見一位觀眾以一種敬畏的口
氣小聲地宣布他的新發現:“看,外國大虱子!”

    ★從西方人的觀點看,中國人誤解西方人,而且這種誤解經常是導致衝突的原
因。然而,史密斯缺乏公正之處在於,從中國人的觀點看,西方人也在誤解中國人
,這種誤解經常也是他們強權與侵略的理由。兩種文化交流,如何避免各執一端的
片麵,在今天依舊是一個重要問題。--譯者注

所有跟帖: 

這些個例和結論並沒有必然關係,英語中問“How are you”,回答卻是:“Fine”, -這個星球有點軸- 給 這個星球有點軸 發送悄悄話 這個星球有點軸 的博客首頁 (214 bytes) () 02/10/2013 postreply 22:08:26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yuanxiang- 給 yuanxiang 發送悄悄話 yuanxiang 的博客首頁 (571 bytes) () 02/11/2013 postreply 06:04:19

這位傳教士眼光有限,受殖民主義影響,宣傳自我民族優越感可以理解。 -yuanxiang- 給 yuanxiang 發送悄悄話 yuanxiang 的博客首頁 (156 bytes) () 02/11/2013 postreply 06:16:43

嘻嘻,愛好古董的朋友有福了。戴著殖民主義者的高帽,拿著清朝的古董很是相配呢。 -長安君- 給 長安君 發送悄悄話 長安君 的博客首頁 (988 bytes) () 02/11/2013 postreply 09:43:40

此殖民主義批評並非彼殖民主義批評。 -yuanxiang- 給 yuanxiang 發送悄悄話 yuanxiang 的博客首頁 (23 bytes) () 02/11/2013 postreply 14:04:57

嘻嘻,可憐的福柯 -長安君- 給 長安君 發送悄悄話 長安君 的博客首頁 (275 bytes) () 02/11/2013 postreply 17:45:04

幾年前我也和一個撿垃圾的河南民工聊過天,結果沒有一點障礙。我多次和出租司機交談,也一點問題沒有。 -淘金客- 給 淘金客 發送悄悄話 淘金客 的博客首頁 (212 bytes) () 02/12/2013 postreply 10:36:50

沒錯,較之於法文的嚴格細致,英文就相對地成了鄉巴佬了。但英文就是簡潔, 譬如中文較之。 -淘金客- 給 淘金客 發送悄悄話 淘金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2/2013 postreply 12:06:48

讚賞這個見解!這正是我曾讀到的那篇文章說的,語言向高級發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淘金客- 給 淘金客 發送悄悄話 淘金客 的博客首頁 (367 bytes) () 02/12/2013 postreply 12:37:48

請問精確的聖經是怎麽譯成欠邏輯不精確的中文版的?! -淘金客- 給 淘金客 發送悄悄話 淘金客 的博客首頁 (109 bytes) () 02/12/2013 postreply 10:12: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