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與拚音淺析(上)

來源: YangLin64 2021-10-29 23:54: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06 bytes)

一、簡化字與拚音回顧

文字隨著人類活動的變遷而演變是不可避免的事。漢語中的很多文字筆畫過多,書寫不方便,這是事實。早在1922年,錢玄同等人就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係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後來,胡適等諸位學者也發出了簡化字的倡議。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采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然而,還差幾天不到半年,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

中共於1949年掌權後,立即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1951年春,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的主張。1952年下半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後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於是到1956年的簡化字最後方案出來時,一共有簡化字512個,增收了56個簡化偏旁,受影響的字有數千。這是一場大規模的簡化字運動,雖然其中一些字簡化得很好,但也有不少字被簡化得莫名其妙。

漢語拚音是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拚音方案委員會研究製定。該拚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雖然漢語拚音方案和簡化字一樣,其目的是想將漢字朝著“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走。但拚音方案明顯比簡化字成熟(雖然韻母不是很盡人意),也許是因為拚音隻涉及到幾十個聲母和韻母,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漢語拚音也為今天的漢字輸入提供了簡單易學的方法,拚音輸入法可能是目前使用最廣的漢字輸入法。

二、聲母簡介

有好幾位從台灣來的朋友對我說,“我們學的是‘玻坡摸佛’,你們用的是羅馬拚音”。他們說的並不全對。雖然拚音用的是“羅馬字母”,但也還是“玻坡摸佛”。隻是用的符號從ㄅㄆㄇㄈ變成了bpmf。下麵是21個聲母表(加上y和w,一共23個):

b玻、p坡、m摸、f佛、d得、t特、n呢、l勒、g哥、k科、h喝、
j基、q欺、x希、zh知、ch蚩、sh詩、r日、z資、c雌、s思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數聲母跟英語的發音有直接的聯係,一看到它們就能猜出發音,隻有幾個發音比較“怪”:q、x、zh、c。這不是拚音的錯,而是因為漢語的發音和英文發音不同的緣故。有人曾經抱怨說,“我們張字都是拚成chang,而你們拚成了zhang,老外沒法發音”。拚音是為了準確地拚出漢字的發音,張拚成ㄓㄤ對於不認識注音符號的人來說不是更莫名其妙嗎?總不能見帳就“唱”,老張都成老娼吧?乞也許會讀成吃,或者既不乞也不吃,但在漢語裏乞和吃的一口之差還是得分清楚的。西和施也很難分,所以,中國的美人西施到了西方就變成了西西公主。

再看“資雌思”和“知蚩詩”。加h把“資雌思”變成“知蚩詩”是高明的一招。z為資,s為思,應該沒有爭議;所以,zh為知、sh為詩就很自然了。同樣,根據有h即為卷舌音的原則,ch為蚩也恰如其分(根據英語發音ch也可以是欺,但欺不是卷舌音)。而且c在英語裏的發音不定,而在德文裏的確是雌。雖然ts為雌,對西方(尤其是英語國家)好發音,但卻破壞了拚音整體的和諧。況且,拚音的目的不是為了非漢語國家的人發音。這樣一來,ch、c就理所當然地吃醋了,吃草、吃菜也行。

至於q和x,既然要區分乞和吃、西和施,那就還要兩個聲母,而英文字母裏可用的字母隻剩下q、x、v。不會有人認為v作為“欺”或“希”更加合適吧?

三、韻母剖析

如果說聲母的選擇幾乎到了完美的程度,但韻母卻不如人意。韻母一共有36個:

六個單韻母: a啊、o喔、e鵝、i衣、u烏、ü迂
十三個複韻母:ai哀、ei誒、ao凹、ou歐、ia呀、ie耶、ua蛙、uo窩、üe約、iao腰、iou憂、uai歪、uei喂。
八個前鼻韻母:an安、ian煙、uan彎、üan冤、en恩、in因、uen溫、ün暈 ;
八個後鼻韻母:ang昂、iang央、uang汪、eng鞥(亨的韻母)、ing英的韻母、ueng翁、ong轟的韻母、iong雍
再加一個:er兒

有人不把ia、ua、uo、iao、uai、ian、uan、üan、iang、uang、ueng、iong當(基本)韻母,而把它們看成韻母的組合,因為把其中的i換成y,u換成w,ü換成yu(!),就成了有聲母和韻母的“字”的拚音:ya、wa、wo、yao、wai、yan、wan、yuan、yang、wang、weng、yong。iou如果不被縮成iu的話,也有類似的性質,ie也可以歸入這一類。此外,以a、o、e開頭的韻母,除了ong,都可以單獨成字。

單韻母孤立地看沒有什麽問題。問題出在ü這個韻母的選擇上。從理論上說,選什麽符號作“迂”,都沒有關係,既可以選ü,也可以選v,甚至也可以選α或其它希臘字母。從表麵上看,“迂”和“烏”發音相近,u和ü形狀相像,應該是個好的選擇。然而,ü是拚音符號中唯一的非英文字母,且書寫也不方便,因為要另外加兩點。拚音方案委員會似乎也清楚這一先天不足,所以在複合韻母中盡量避免ü的出現,而用u代之。比如,xu、ju、qu、yu,實際上是xü、jü、qü、yü。隻有lu和lü、nu和nü同時存在時才用ü。這樣ü不是ü,u不是u,使得整個韻母缺乏係統性,使初學者難以記憶,帶來困惑。本來,既然選擇了ü作為獨立的韻母,以區分u,就應該把ü當ü。如果拚音方案委員會不喜歡ü,當初根本就不應該選它。

與ü有關的複合韻母更是亂七八糟。ue實際上是üe(約)。而üan(冤)和uan(彎)都成了uan;üen(暈)和uen(溫)一起縮減成un。uan和un都要根據聲母來判斷它們的發音。比如,lun是luen,而xun實際上是xüen;huan是huan,而xuan卻是xüan。如今流行的拚音輸入法大多以v代ü,這是非常聰明的一舉。v這樣一個與u相鄰的字母居然放著不用,而去生造一個ü,我真不明白當時的拚音方案委員會是怎麽想的。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縮略,iou縮成iu,uei縮成ui。既然要縮,放著4、5個字母的複合韻母不縮,卻單單看上了iou和uei,真是令人費解。

換位思考一下“迂”的韻母。在現今的拚音方案中,迂的拚音是yu,如果把y換成對應的韻母i,迂就成了iu。其實,把“迂”作為(準)複合韻母也未嚐不是一個選擇。這樣一來,隻要不把iou縮成iu,與迂有關的韻母就是:iu(迂)、iue(約)、iuan(冤)、iun(暈)。它們和y拚在一起時,可以省去i(yu、yue、yuan、yun和現在通行的拚音發音相同),其它場合一律保持i。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漢字簡化曆史》
2. 百度百科《漢語拚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