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富是什麽
財富是人力和資源的總和,這裏的人力是把資源轉化為財富的能力,是智力和體力的合稱。這個“總和”不是簡單的加法,也就是說,有資源和人力不一定意味著財富。“人多力量大”,“力量”可以是破壞性的,也可以是建設性的。如何利用這個“力量”來為人類獲取財富,使絕大多數人受益,是體現一個社會製度優劣的主要標誌之一。
“錢”隻是為了物質交換的方便而產生的,金子因為其不會腐蝕、易於切割和融合以及裝飾性等好處而自然地成為硬通幣。因為有金錢就能買到所需的物質以及金錢的易於攜帶性,人們逐漸忘記了金錢的本質,本末倒置:不去創造財富而追逐金錢,不想付出勞動而過舒適的生活。
這種金錢與物質的錯位,不但使民風浮躁、好逸惡勞,也使民眾失去基本的判斷力,世界觀被扭曲。比如,好多人一提到台灣的富裕,就說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從大陸帶走了大批黃金;提到大陸這些年的經濟增長,又說是中共領導得好。其實,再多的黃金隻能是短暫的富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多的魚都有吃完的時候,而能漁才是長久有魚可吃的保證。我們那裏有句土話,“寧可生個敗(家)子,不可生個吊胚”(吊胚:白癡)。敗子一旦回頭,還可能東山再起,吊胚隻會是坐吃山空。大陸這些年富起來,不是因為發現了大金礦,而是人力的使用(包括技術的引進)和資源的開發(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這種金錢與物質的錯位,也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如今大陸的天空不再藍,空氣不再清新,水不再清澈,無不與此有關。因為糧食可以用金錢(或者數字)買得,貪官汙吏們便強行把農田變廠房為他們生產數字,而逐漸破壞糧食生產這一最根本的根基。幾年前,當一個個公司在outsourcing時,有人說,“產品的生產讓別人去做,美國隻要管金融就行了。”我就問,“沒有了產品作後盾的金錢是什麽?那是廢紙,是無意義的數字!”他們告訴我,“美國是股東,生產的產品會運到美國來消費。”“那麽,美國的幾億人都成為銀行家嗎?哪天別國沒收掉美國股東的工廠,怎麽辦?打仗?武器也是人家生產的!……”
如今,借助於現代化的手段,數字的生產通過鍵盤就可實現。搶劫不再需要動武,而隻需“文明地”躲在屏幕後麵敲敲鍵盤。
二、當前的金融危機淺析
前幾天與國內的朋友打電話,他對金融危機頗為不解:生產正常,怎麽就危機了呢?是啊,產品才是實質,產品沒有大幅減少,危機(經濟衰退)從何而來?
我給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甲在1998年以20萬買了一棟房子。後來因為供需關係以及其它原因,2000年房子漲到30萬,賣給了乙;乙住了三年後,2003年以50萬賣給丙;丙又在2005年以60萬賣給丁。到丁手裏之後不久,房價開始下跌,一直跌到35萬。
在這個買賣過程中,甲乙丙都賺了錢,丁“賠”了25萬,成了冤大頭。
Realtor按6%(買賣各3%,甲1998年買房子時付的commission未算在內)的比例抽成,拿走8.4萬。按房價的80%貸款計算,銀行至少從甲收取利率(兩三年內的principal基本可以忽略)2萬,從乙收取4.5萬,從丙收取5萬,從丁收取9萬,總共得17.5萬的利息。
房價在10年裏,還是漲了15萬,平均每年的漲幅接近6%,大大高於GDP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但還算是正常的增長。如果房子一直在甲的手裏,十年內付的利息不到10萬。如果甲按照“正常”的漲幅(即10年內從20到35萬的平均漲幅),十年的中間(2003年)以26.5萬賣給戊,銀行收取的利息不到12萬,realtor得1.6萬的commission。也就是說,由於前7年不正常的增長,銀行多收大約9萬的利息;realtor多得7萬的commission;甲、乙、丙分別淨賺7萬、13萬、2萬(如果考慮到這幾年他們本來要交房租,他們實際賺的更多)。換句話說,甲、乙、丙,銀行和realtor利用房子的不正常漲價,從中(或者說向將來)支取了數額不等的橫財。
我這裏不是要譴責甲、乙、丙。畢竟,合法的錢誰不想賺呢?大約在2005年初,我認為房價到了頂峰,也動了賣掉房子租公寓住的念頭。隻是老婆和大女兒不同意,自己也沒完全預料到這幾年會變得這麽快,房子就一直住著(最近看到勢頭不對,總算及時把股票轉到了stable assets)。在這些交易中,Realtor最多隻能算是推波助瀾的角色。可惡的是銀行的大佬,他們為了利用利息大發橫財,一而再地放鬆貸款條件。最後為了“開拓市場”,把眼睛盯到了本來買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在上麵的例子裏,最後進入市場的冤大頭“丁”,就很有可能是低收入家庭。他們多半付不起20%的頭款,所以銀行收取的利息實際上比估計的數字更高。
幾年前因dot com引起的股票泡沫,與這次的次貸危機有很大的類似性。當Silicon Valley的程序員兩個月不換工作就被認為不正常時,我就想,一個員工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對公司的業務還沒有熟悉,這樣的環境下能出什麽好產品?退一步說,即使大多數公司有不錯的產品,市場有那麽大的需求嗎?怎麽可能所有的dot com都盈利?當dot com的泡沫破碎之後,華爾街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更確切地說,是為了繼續圈錢,而極力維護房價泡沫的膨脹。這當然也得力於Greenpan對利息的一降再降,以及國會的deregulation。否則,“丁”們做夢也不會想去買60萬的房子,因為他們既付不起頭款也交不起mortgage。
我們可以指責最後被迫foreclosure的“丁”們愚蠢(那些在dot com泡沫中未能及時抽身的比“丁”們好不到那裏,甚至比“丁”們還愚蠢。畢竟擁有房子的想法比做發財夢更令人同情)。但是當房產這麽熱,又有人告訴他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時,有幾個人不會動心呢?我相信他們當初買房子時,並沒有想到要賴賬。他們哪裏會預料到經濟會突然變得這麽糟,油價會漲得這麽快,房價會急劇向南走?
被foreclosure的人當中,最不值得同情的是“己”們,也就是那些把房子當作取錢機的人。他們利用房價的上漲,一次一次地重新貸款,從中支取現金買豪華車、高級電器以及其它奢華用品。他們被掃地出門是咎由自取。
三、金融危機後的出路
華爾街大佬們拿走的千萬乃至上億的紅利,經濟分析師們得到的以百萬計的酬勞,realtor們得到的commission,甲乙丙們攢的錢,不可能收回。但吃進去的,總是要吐出來的了,泡沫的破滅隻是時間問題。Bush-Cheney利用假情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和為富人減稅,隻是加快了泡沫的破滅。
當年學經濟時就沒有想通華爾街的作用,一直認為它隻不過是一個圈錢的地方,一個使CEO們隻顧眼前、不管未來的騙子聚集的場所。股票交易所就像一個老虎機,它在給主人帶來巨大資產的同時使多少賭徒傾家蕩產。從長遠看,對股票的投資的總回報略高於GDP的增長,高於房產,高於bond等其它投資。然而,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高回報”正是犧牲其它投資的回報為前提的,其中也包括對通貨膨脹率的推進作用,以及通過借貸、貶值的過程對其它國家財富的掠奪。
金融係統隻要有銀行就夠了,也許加一個保險係統。有餘錢的人存入銀行得一些利息,想創業而又缺乏資金的人向銀行借款。銀行起一個中保的作用,保險負責對創業者的風險評估。取締華爾街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民主國家。但立法者應該考慮如何逐漸縮小華爾街的規模,使他們對經濟的破壞力減小到最低限度。
目前,政府已經通過了7000億的救市計劃,這個計劃是否成功,7000億是否花得值,人們拭目以待。但救市的必要性是肯定的。否則,銀行因為房價下降與“丁”們(與“己”們)付不起mortgage所欠下的債務而無法運轉,很多公司會因為借不到貸款而發不出工資,從而導致更多人(包括現在銀行係統的雇員)的失業……。
7000億不是小數字。在目前已經嚴重赤字的情況下,這些錢從何而來?其中一部分將會通過提高稅收的辦法分攤到各個家庭。以7000億為例,每個家庭(以平均三口計)平均約負擔7000美元。那些在買賣房子中賺了錢的,在銀行工作分到了不菲的紅利的,不能算冤枉。真正冤枉的是既沒有在房子中賺到錢,也沒有在銀行得過紅利的大多數中產階級(包括“丁”們)。
其它部分則通過美元貶值或無限期的(向外國)借貸。這就好像一個人今天向銀行申請一個信用卡,明天向另外一個銀行申請一個信用卡,寅吃卯糧,一直借貸下去。這種靠借貸過的日子也許蠻爽,但潛伏著極大的危機。危機之一是,一旦別人認定你不再有還債的能力而停止借貸;危機之二是,別人雖然願意借款,但以分享權力、出賣原則乃至國家機密(與安全)為代價,就好比一個人出賣靈魂。最終的結果都是國家衰敗,子孫遭殃。
總之,金錢的價值應該是通過物質的擁有來體現。任何東西的過度增長,都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沒有物質做基礎的過快“增長”必定是對將來的預支,隨後而來的經濟危機是必然的。即便是有物質為基礎的過快增長,也不見得是好事,其後果很可能是對資源的過度消耗,使人們頭腦發熱,從而加劇對環境的破壞,忽視道德的建設;使人類墮落為行屍走肉,乃至毀滅。
==============================
原文刊登在 2008 華夏文摘 cm08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