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子經過將近五年的病痛後,自己決定去住院,這個院不是醫院,而是老人院。看著他從2018年開始病情逐漸嚴重,至今要靠輪椅行動,心中就不斷質疑,所謂生命寓於運動,其真確性究竟有多少? 自從二十多年前認識他,給我最深印象就是他的酷愛運動,那時,每個禮拜中的三天,他下班後便與另外兩個斯洛伐克同鄉一起跑步,一跑就是十公裏,跑完才回家洗澡吃飯。他們中兩個工程師,一個醫生,從八十年代始,直到2009年退休,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除了跑步,每年溫哥華馬拉鬆長跑,外子也不會缺席。滑雪則是外子冬季不可或缺的運動,他説從十幾歲便在斯洛伐克滑雪,已成爲他冬天必不可少的運動項目;他的夏季運動是劃船,年輕時曾在斯洛伐克拿過劃獨木舟(Kayak)大獎,曾經傻傻地問他,爲何不買由發動機操縱的小船,記得外子十分不屑:誰稀罕那種船啊!我就是要通過臂力滑動船隻啊。斯洛伐克人仿佛將運動視作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甚至靈魂之所在,一生不離不棄。
退休後,因年過六十,有人告訴外子跑步會傷害膝關節,於是他不得不結束長達五十多年的跑步,改而散步。熟悉我們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的足跡可以説遍佈大溫地區的各個郊野公園,每天或隔天一至兩個小時,走得大汗淋漓。
然而,從2016年開始,外子發覺左下肢不適,但並未引起太嚴重的結果。那年我們去斯洛伐克旅行,臨行之前,他特意去買了那種緊身襪,當時他自己懷疑是靜脈曲張的問題,這種緊身襪應可減少旅途中的不適。回來以後,左下肢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他。年底時,他去打了一針感冒疫苗,誰知大約一個月後出現眩暈及失衡現象,甚至次年初,因症狀嚴重,不得不去了醫院急診。
從此之後,外子的病情“波瀾壯闊”地展開了,2018年因失衡問題及左下肢麻木無力,他開始使用手杖,非常不幸的,年中及年底在家跌倒兩次。2019年病情持續,家庭醫生看不出個所以然,便先後將他轉介到神經內科和老人科診治,兩年多的時間,群醫無策,因此也沒有治療方案。
直到2020年,神經內科及老人科醫生終於經研究得出結論: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此癥的特點是下肢的步態問題比典型帕金森癥更爲嚴重,而上肢卻沒有帕金森癥的震顫問題,因外子的站立及步行的失能,他不得不依賴助行器和輪椅,醫生坦言道,非常遺憾,此癥至今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此間,網友欲千北也給了我們一些建議,在這裏要真心感謝他。
此癥從2018年可以説“一瀉千裏”地惡化,外子從一個那麽健壯的人,幾乎是運動了一輩子的人,一下子就變成連站立行走都不得的殘疾人,感謝上帝,幸好他的大腦未受侵犯,思考能力並未受到影響,我們依然可以正常交談。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正因他的思考能力沒有受到影響,他對這三年以來從開始診斷不出何種疾病,直到病情不受控製地惡化,心中十分懊惱、失落,特別是家中所有事都要依賴我去做,他非常的過意不去,比如拖垃圾箱到門外、後園清理雜草等,每次我做完後,他都要帶著歉意地道一聲Thank you,我叫他不必這樣,他卻答道------這本來是我應該做的 啊!
久而久之,抑鬱症和焦慮症陸續出現,從來都是溫柔耐心的他,有時竟口不擇言,甚至與無端爭執,氣得我竟忘記他是個病人,事過之後冷靜下來,心裏覺得很對不起他,畢竟他病了這許多年,心中的那份無奈,不是當事人,真是很難理解。
最終,外子向我表示他會入住養老院,他説我不是他的護士,也不是他的照顧者,我應該有我自己的生活。這令我想起多年以前,因我有一女友的老公中風癱瘓,但一直住在家裏,雖也有護工來,但照顧的主要責任還是太太,負擔很重 。當年我們曾去探望,外子之後表示,如果他將來有這樣一天,他一定不會將照顧的責任留給我,他説你是我的太太,你要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自從他決定了入住養老院,除了申請及辦理手續外,外子分別打電話給他在斯洛伐克的姐姐、外甥女及親戚和朋友,告訴他們這個決定,出乎我意料,所有人的反應都是支持他的,”你當然應該搬去養老院,讓Betty有她正常的生活“。至於我自己,對於他的這個決定,多少是有些猶豫的,曾經這樣向他表示:假如你沒有出現失智癥或二便失禁的情況,我會一直照顧你。但他雖病情加重,卻始終沒有出現這兩種情況,即使如此,他也因不願再牽累我,而寧可搬入養老院。而無論他的親戚或朋友,沒有一個人對此有任何微言或指責,當然我也因此沒有任何良心上的歉疚和苛責。
如今,外子已搬入養老院一週,嘗試儘快適應那裏的生活,並囑我不必每天來探視,過好我自己的日子。而我自己“打回原形”,又回到23年前單身的日子,人生大抵就是這樣了,兜兜轉轉,也叫合久必分吧。
文前提到的“生命寓於運動”,不想評論其真確性,起碼運動並不能避免或短或長的生命中出現疾病,更不能避免或選擇罹患任何一種疾病,假如生命真的可以藉運動而常保健康,甚至延續壽數,那麽,人類應該早就拚了命地發明各種各樣的運動,以延長生命了。當然,比起一百年前或更早的時候,人類的壽命確實已經延長了很多,但這並非運動所致,而是醫療科技的高度發展,令診斷及各種治療方麵有了長足的進步。
至於運動,不可否認,適當的運動已然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令我們的精神狀態都爲之改觀,但想借此避免生病,卻是不現實的。生,老,運動,不病,終究代替不了生,老,病,死的千古循環。
(全文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