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聊了房市當下的狀況,可負擔性達到了曆史最低水平。
上周,川普表達了他的重視,想於秋季把住房危機列入國家緊急狀態。國家政府職能裏,最基本的就是保證國家安全(戰爭),保障民眾安全(瘟疫,饑荒),之後才輪到搞好經濟等等。衣食住行,屬於基本民生。
至於住房是否嚴重到要進入國家緊急狀況,我倒不覺得,雖然我承認住房市場裏目前已現危機。
上回我寫到了目前的房市波詭雲譎,住房危機存在多樣性和複雜性。那麽冷熱病該怎麽治,哪種藥既能治冷又能治熱?隻能分而治之才能解決問題。川普可沒說清楚。或許川普的藥方下來,建商和等著買房的民眾高興了,而房主們卻痛苦了,地主們害怕了。
用個等式舉例,先讓看官有個慨念。可負擔性是由“收入/房屋價格/持房成本”決定,假如,一個地區的平均收入為每月三千三,人們能花在住房上的錢為一千。
1000=800(還貸)+200(稅保險等等)。等式右邊小於1000,表示可負擔性高,大於1000表示可負擔性低。
那麽,要改變可負擔性,可以是改變左邊,收入增加,也可以改變右邊,房價和利率降,持房費用降。
我們知道,即使國家緊急狀態下總統有更大的能量下總統令,收入這塊兒也隻能跟從經濟好壞,政府直接撒票子從來都隻能是權宜之計,不具可持續性。總統令也不能觸及到私有財產,直接命令房主們把賣房價降下來,隻能圍魏救趙,讓建商多建房,建出百姓能負擔得起的房,即能夠通過幫助建商降低建房成本而實現(政府能做的包括提供更多的政府擁地,簡化並加快審批流程,稅務優惠---包括對進口建材的征稅等等)。看到這裏,擁有多套房產的地主們是否心裏開始犯嘀咕了,這並不能幫助我的房產增值啊?這是要讓房價降下來呀。
沒錯,讓房屋降價,提高可負擔性,正是政府想做的事。所以,上周我看到此消息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應該降利率,降保險,降地稅,這同樣能改善可負擔性。這是站在地主的立場的希翼。房價等式裏,房價能隨利率和持有費用的降低而升高。
經曆了周圍房屋大生產運動的地主們幾乎要喊出來了,這這這,就目前這庫存和銷售量,大量的新建房積壓,消化已經很難,給建商好處讓建商再多建房,這不是要加速死亡步伐麽?
沒錯,目前美國的房屋危機裏,包括不平衡性,冷熱病,冷的冷死,熱的熱死。隻能建在對的地方,才是對症下藥。 可惜,這個矛盾由來已久,想把密集地方的人口分流到人口稀少之地,下總統令毫無用處。(中國的知青們如今還咬牙切齒)
可是,有些事並不以人的意願而改變。最近兩房(記得次貸危機時,政府買單才保住了兩房,私有化後利率會如何走?私有化,即做生意,投資人是以賺錢為目的,肯定不是做慈善,且行且看)與頂級建商的股票大漲,表示許多人看到了機會。這個機會,誰是輸家誰是贏家?我希望誰都不是輸家,建商吃肉,地主們能喝點湯,而別是建商吃地主的肉。
建商能做些什麽呢?在房屋大生產運動地區,目前建商積壓了大量新房,用各種方式清貨,平均降價幅度已近10%,折扣大的可達20%。早在兩年前,我就開始關注新房開工和批準量的數據,也很想了解建築成本(可惜我發幾次帖,也沒得到建築成本數據,或許坦裏缺乏懂行的網友,或許懂行的網友對壇子失去了熱情),我的目的就是想看建商建房的可持續性,以推測未來房市可能的進程。因為,建商如果能賺錢,就會持續建,賺不到錢,自然就會停止建房,如同次貸危機時,幾乎所有建商都停建。
我看到一份Lennar近幾年的數據:
新建房數量一直上升,且盈利頗豐,毛利都是兩位數,雖然我並不知道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希望有高手為我們分析一下),在政府沒有額外支持的情況下,就能生存且發展,即使對買家給出了很多優惠和折扣,若政府進一步給予優惠,那麽,新房的售價依然能夠保持現在的低價位且可能進一步下調。這隻是理論上的邏輯,不過,若真沿著這個邏輯走,成屋自然就會跟隨走低,或許政府就是這麽希望的,殺死房價這隻大老鼠,非但不會同情,反而會彈冠相慶(我兩年前的話)。
這篇並不是地主們喜歡看到的,我自己也不喜歡(目前我個人資產70%在房產上),我隻是比較冷靜,即使直麵的是鮮血。房產的走勢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分析這些因素,不是為了把自己嚇著,而是為了增加判斷。目前,我依然在關注市場,遇到對的目標,我依然會買進或賣出。
原本計劃是這篇寫具體市場,隻能留到下篇再寫了。
再次倡議,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即使盲人,摸象的人多了,還原大象的機會就更大。也希望房產經驗豐富的前輩們能發言,在這迷茫時期,微豆燭光,亦亮亦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