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兄談到道德經中個別字詞的更改,我簡單聊一下。
首先,無法還原老子最初在尹喜麵前寫下的五千來字。因為從他寫下,大家都在抄,抄多了,總會抄錯。我想,即便郭店楚簡,也有可能有抄錯的地方。
再加上各國文字不同,異體字、通假字多。
另外一個,就是秦始皇燒了一把火,把民間藏書燒了,項羽放了一把火,把國家圖書館燒了。所以現在看到的很多古籍,都是漢初那幾個皇帝,找秦朝的博士,一個個背下來,用當時的“簡體字”(隸書)重寫下來的,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上靠,又加上了讖緯之術,為政治服務。而民間呢,總有個別私藏的,還有從牆壁內、墓葬內發現的,那些先秦時期的“繁體字”(古文)版本,所有又有一個民間“古文”版,又被一些人利用,出於政治目的,偽造。
一個字,亂。
就好像華山有劍氣二宗之爭,禪宗有漸頓二教之爭,反正這些古籍,也有今古之爭,一直延續到今天。
不過好在道德經隻有五千言。
從皇帝到百姓,都喜歡,流傳甚廣。字句的出入,不會太大。
從河上公的版本,就已經相對定型了。
河上公,有可能就是來自齊國稷下學宮,或者什麽人的弟子。稷下學宮,以黃老學派為主。漢初黃老之治,也是齊國那一套的延續。曹參本人,在做相國之前,先做的齊相,把那幫黃老學派的人找出來請教,延續的都是那一套,就是喝酒、泡妞,放任百姓自己幹。
你隻要不管他,人人都會撩起袖子加油幹。
從秦滅六國到建漢,其實中間隻隔了19年,十分短暫。漢朝從建立,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黃老之學治國七十年。
所以這個版本,應該是比較穩的。直到三國王弼的版本,隻是注不同,道德經原文字句幾無差別。後世又經過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禦注刊行,都是注不同,原文字句幾乎都是照搬。
應該繼承的都是漢朝的河上公版本。
隻是注意,裏麵有一些避諱。主要是避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的諱,道德經中,
邦改國。其實劉邦之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叫相邦,而不是相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定要還原,還原成“治大邦若烹小鮮”就可以了。同樣,國和邦,古意不同,來曆不同,但後來都差不多一個意思了。
恒改常。“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還原為“道可道,非恒道”。“恒”的意思更準確,但理解了大道,也知道“常”也是那個意思。
啟改開。這下明白,為什麽大禹的兒子,有時說夏後啟,有時說夏後開。為什麽有時叫啟明星,有時叫開明星。河南開封市,本來是叫啟封市。都是這些皇帝和他的犬儒臣子搞的,說是儒家的禮儀。
所以把道德經裏“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還原為“天門啟闔,能為雌乎?”等,就可以了。還不還原,問題也不大。
徹改通。因為漢武帝,還在為劉邦打天下,為韓信提出三分天下之策的蒯徹,被改成蒯通。不過這還不算最霸道的,最霸道的是東漢漢明帝劉莊這個“莊”字,因為這個莊,姓莊的,都改成了姓嚴。包括他爹的發小莊光,被改成了嚴光(嚴子陵)。西漢蜀中才子莊君平,被改成了嚴君平。
弗改不。“萬物作焉而不辭”等,可以還原為“萬物作焉而弗辭”。弗的意思,我覺得比不,更主觀,更堅定一些。有點英文裏not和won't的區別。但是問題也不大。
其他還有一些個別字句,通常都是些近義。
總體說來,問題不大。如果不是專門去做考證字詞,就憑目前通行本,可以領悟老子的要旨、大道的思想。
老子也是從天地,從水中去領悟的。
我們一樣可以。過去的那些大師,我們拜入門下,跟隨一生,可能也隻聽其隻言片語,老子已經說了五千多個字,已經非常幸運了。
直接以其為師,以《道德經》為本,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