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導讀:項羽為什麽會敗於劉邦?很多人每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時不時地為項羽歎惜。但細微一想,一個主帥,總是身先士卒,缺乏了在戰略和策略層麵上更多時間的思考,連自己最主要職責都沒分清,又豈有不敗之理!
一. 舉個例子
在Q企業迅猛發展的十幾年曆史中,高新技術是其最大的內在推動力。事實上,整個行業的興起最初就來源於他們的一項科研成果。為此,Q企業曾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特等獎等一係列獎項,並擁有中國名牌、國家免檢、商務部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等多項殊榮,成為15項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人。
但近年來,Q企業在技術人才方麵出現嚴重的青黃不接現象。老一輩科研人員陸續退居二線,新的技術團隊經驗少、水平相對較弱,無法擔當起接班的重任。以至於在許多新產品的設計中,Q企業都落到了後麵,在有些時候甚至要先買來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研究,才能摹仿生產出來自己的產品。
這種現象讓老板憂心忡忡,無奈之下隻好把自己丟棄多年的技術底子再撿起來,親自動手參與研發。老板每次與高管人員開會,都會興致勃勃地談自己在新產品設計方麵的靈感。分管人力資源、財務的各個副總們也紛紛獻計獻策,一道從技術角度進行完善。設計思路確定後,不少人拍案叫絕,大家都對這種即將問世的新品寄予厚望。
經過艱苦努力,幾個月後新產品終於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但來自市場的反應卻不甚理想,主要問題表現在產品設計缺陷多、價格高、功能不強,銷售退貨不斷出現。最終連總銷量的10%比例也沒達到,未能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初衷。這種情況讓老板很是鬱悶,為什麽自己的一番心血竟會付諸東流了呢?
二. 道理
“思路是好的,但執行力方麵不好”是最容易想到的一個結論,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調查表明,雖然有一些問題是由於下級沒有全麵領會設計意圖而產生的,但還有相當多的問題是出自於設計本身。
“術業有專攻”,每一種崗位都有其特有的專業知識和基本要領。設計並不是簡單提一下思路就可以,要把它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產品,還要考慮到設備現狀、工藝水平、材料成本、生產能力等諸多因素。Q企業的老板綜合能力很強,但在專業知識上難免薄弱,許多應該在設計之初就進行的統籌考慮,老板並不十分清楚,所以會出現一些連普通設計人員也不會犯的低級錯誤。
隔行如隔山,試想一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業餘選手”僅憑幾個月的努力就能做到“拍案叫絕”的水平,那麽眾多企業何必花力氣去建設技術團隊呢?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曆,上學時老師一再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一味做難題怪題沒有用,定理公式都不熟練,是出不了好成績的。Q企業的問題與之類似,設計者由於是“半路出家”,所掌握的必要信息不足,連基本的設計名詞與專業術語也沒係統學習過,這時候直接進行創造性工作,沒懂基本要領就表演高難動作,不會走先學跑,摔跟頭是一定的。沙地上蓋起高樓,奇形怪狀是小事,轟然倒塌就是災難了。世上原本沒有那種繞過打基礎就能成功的捷徑。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不要輕易被自己一時的“奇思妙想”而打動,那種“妙手偶得”也許隻是源於自己知之太少。你想到的,別人可能多年前就想到了,而且實施後發現不行。隻有站在眾人的肩膀上才能避免前人已走過的彎路,不學習就談不到創造。從這一點來說,綜合能力與專業能力是兩碼事,即使是八級木匠,打鐵時也要先做學徒,不能上來就拿什麽都開鋸。
老板們選用司機時,往往要問一下開過多少年車,是不是有正式的駕照,不會說我看你綜合能力很強,沒開過車的也行。但一旦換個環境,換到自己身上,就不那麽清楚了。這種用己之短,由於權力的原因,往往還會造成人不敢言。誰願意去觸那個黴頭呢?更常見的是,下屬們會爭著去打圓場,《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就講過這樣的道理,畏者如是、敬者如是、有求者亦如是。
三. 背後道理
那麽像產品研發這樣的大事,難道不應該有最高管理者的關心與參與嗎?參與是對的,有關核心競爭力的問題,老板不能袖手旁觀。但關鍵是要知道哪種事才是自己該管的,這裏麵有一個層次的問題。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句常被人誤解了的話,這就是“曲有誤,周郎顧”。遙想當年赤壁,羽扇綸巾的周瑜多麽令人向往啊,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就連樂工彈奏時一個小小的失誤,都能馬上覺察。這似乎給了人們一個錯覺,領導者表現“全才”是很光榮的一件事,仿佛就有了周郎一樣的儒雅風範。但這恰恰是最致命的。
同樣的例子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某王好音樂,曾當場指出樂師的錯誤,馬上就有賢明的大臣上來勸阻,這是你皇帝該管的事嗎?在下屬麵前炫耀這樣的小技,這樣下去豈不誤了國家大事?每個人職守不同,難道你表現這些是要和樂工搶飯碗嗎?說得君主羞愧不已。
從管理意義上講,國家與企業道理相通。管理者的職責是為企業帶來“乘數效益”,批量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加法,不要去貪這個虛榮。何況有時候由於不夠專業,還可能會無意中做了減法,那時候既會損害企業效益,又會損害個人威信。所以陷入細節上過於微觀是不正確的,最高領導者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到宏觀問題上來。
Q企業當時的問題,是渠道戰略、品牌戰略、產品價格戰略、投資戰略、企業文化戰略等宏觀層麵脈絡不清、管理缺失,在這種情況下,老板改做幾個月工程師,公司整體情況就更加危急了。何者為重而何者為輕?有人替代的事就為輕,無人替代之事則為重,戰略上的事老板不做,閑下來了的工程師是做不了主的。這些地方才無人可代,是真正急所。不能自己的主業不做,去搶下屬的主業。
史書上記載過一種鴞鳥,其特點是晝不見泰山而夜能察秋毫,昧於大而明於細,所以常被人捕來食肉。做企業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高屋建瓴,忽視重要的,不抓緊急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
四. 解決方式
Q企業研發出現斷層,不是靠老板設計出幾種產品就能解決的。小企業的做法是老板處處都在,裏裏外外一腳踢。與其看著著急,不如拋開你,我自己幹。大企業老板可以不在,在關鍵崗位上,要麽培養幹部、要麽更換幹部,決不會把自己搞得像兼了所有部門經理似的。在從小企業向大企業的轉換過程中,管理者很容易受到過去思維慣性的影響,做出一些讓企業長不大的事情來。
解決的方式就是從內外選聘人才,授權也好、激勵也罷,把精力用到選人、用人、留住人上麵。Q企業的主要問題是用人不當,技術團隊核心領導者無法擔當重任,給他權力不行、給他時間也不行、給他升職加薪還不行,那麽隻能是不換他不行。像Q企業這樣的科技主導型企業,技術總監不稱職帶來的危害是全方位的。而沒有核心人物,技術團隊是建立不起來的,勉強建立也要散掉,發動機壞掉了,多好的車也隻能半途拋錨。
總體來講,超過100人的企業,老板滿場飛就不行了。飛到哪裏,證明那裏出了很大的問題,這時候要從根本上解決,李代桃僵地犧牲自己,顯然不是高明的辦法。
五. 大道理
策略問題:比較優勢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即“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不是絕對優勢的產品。這一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構成了近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比較優勢理論同樣適用於管理工作。如大學教授聘請助教專門負責對學生的日常輔導,同時進行授課的相關準備工作。但教授完全可以在這些方麵做得比助教更好,之所以不親自去做,是為了把時間用在更有產出效率的方向上。放棄自己第二擅長的事,集中精力於第一擅長,與人合作的收益大於自己同時做這兩類事。在公司裏,高級管理人員聘請秘書和打字員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社會的合理分工,通過合作與交換取得最大勞動效率。
公司決策者由於權力最大、資源最多,他們的比較優勢是在戰略、用人、企業文化等宏觀方麵。即使他們在其他方麵能力很強,也不能替代下屬去做這樣的事,否則就是潛在失職。老板不能親自搞研發的道理就在於此,因為那是重要的事、也許也是擅長的事,但不是最重要的事,更不是最擅長的事。
戰略問題:項羽因何而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英雄一世,功未成而身先死,總是讓後人思之感歎。其實,項羽就是過了江,重招八千、甚至八萬子弟也還是要失敗的,這個江不過也罷,過了也是白過。
項羽曆來是爭議最大的人物,其功過是非早有曆史學者、文學家們從多角度評點。其實從管理學上去看,有些結論會更清楚一些。項羽的問題實際上是“為將、為帥還是為王”的最高管理者職責問題。
人們讚歎項羽,大多是為其勇。力拔山兮氣蓋世,能在萬馬軍中殺個幾進幾出,曆史上恐怕隻有後人常山趙子龍能有此膽可比。但項羽之勇,隻是在為將層次上的,不能運籌帷幄、不能賞罰公平,所以不是帥才。他有一個致命的毛病,對待有能力的部下時,手把大印棱角都磨平了還不肯授於人,這樣的主帥就不合格了,授權、激勵都做不到位,豈有不敗?
以為王而論,項羽就更弱。韓信本來是他的部下(執戟衛士),屢次進言不聽,無奈之下才投向了劉邦。本來人才就凋零,又“有一範增而不能用”(劉邦語),為王者對人力資源的主要工作一塌糊塗,怎麽能長遠?
在項羽身上,為將、為帥、為王,三種角色合一、問題很多,低層次上相當優秀,高層次的兩類事卻都沒做明白。反觀劉邦一無所長,不能為將亦不堪為帥,但做王是一流的,隻是項羽始終沒有意識到雙方這種差距。垓下最後一戰,項羽還特意向部下們證明了這點,過江前闖敵陣斬將無數,但最後的結論隻是“天之亡我”,臨終也不知敗在哪裏,看來死得也不能算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