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2015年12月21日《財經》雜誌 [謝麗容 宋瑋 繆定純] - 手機產業正在進行資源、人才、供應鏈的重整和集中。不能在渠道、營銷、技術積累和商業模式創新上有所突破的廠商,必然被大規模淘汰,暫居前列者也不會例外。
今年8月,定位為“史上最文藝手機”的原點手機製造公司諾克薩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解散團隊,《財經》記者向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馬俊求證是否是投資方撤資,他未直接否認。
作為一家隻完成A輪融資的小公司,諾克薩斯公司僅存活了兩年。期間這家公司曾經發布兩代產品,還獲得百度領投的A輪投資。
馬俊對《財經》記者說,原點手機失敗的原因在於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產品的研發、生產、製造過程中,固執地認為好產品會自己傳播。“但我們低估了友商們傳播轟炸帶來的視線幹擾。”
和這家手機公司一起倒閉的還有100+、大可樂等為公眾所不知的小手機公司。數據顯示,2014年開年中國的手機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末,140家消失。2015年,還有更多手機公司死亡或走在死亡的路上。
馬俊目前已經離開北京到深圳重新創業,創業項目和手機完全無關。他言辭無奈地向《財經》記者表示,“整個手機行業比的就是誰更有錢,而不是誰做的手機更好。”
他說的沒錯。今天,中國手機市場已經成為巨頭的遊戲,進場的玩家至少要有10億元以上的資金才能搞定供應鏈,生產、營銷、渠道和庫存等一係列問題。
但手機行業正處於整肅期,整個手機產業將完成資源、人才、供應鏈重整和集中的過程。不能在渠道、營銷、未來技術積累和商業模式思考上有所突破的手機業者必然被大規模淘汰,直至新變革的到來。
這將成為智能手機本輪周期的轉折點,也是下一代智能手機孕育噴薄的起點。
在全球範圍內,蘋果和三星曾主導了行業潮流,中國手機公司在不同角度上模仿和學習蘋果、三星模式,最終形成了華為、小米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為首,魅族、聯想、中興等一批廠商緊隨其後的產業格局。
行業隨時在變。三星依靠高營銷支撐高銷量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蘋果產品創新速度放緩,亦麵臨巨大挑戰。在中國,未來,以技術研發為長的華為模式和以軟件商業生態為重的小米模式誰更具備進化力?謎底或許很快揭曉。
高潮戛然而止
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約為1.89億部、2013年約為3.2億部,而2014年這一數字就飆升至4.52億部。全球超過70%智能手機在中國生產。市場瞬間飽和,其規模之大、周期之短,為科技產業發展史上所罕見。
伴隨這波高潮的,是近三年來各種公司搶著發布不同調性的手機品牌。今天,這些公司正在死去。
10月11日,大可樂手機創始人丁秀洪在他的朋友圈裏寫道: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才知道我們原來都是草——多像我們的故事!
丁秀洪發出這段話的第二天,大可樂手機所屬公司北京雲辰科技有限公司宣告破產清算,丁秀洪離職。
大可樂手機曾被業界視為一種新的手機商業模式的後起翹楚,在2014年12月推出大可樂手機3時創下了25分鍾內眾籌1650萬元的眾籌紀錄。但在此以後,這個品牌就被淹沒在手機的紅海裏。
一位接近大可樂手機的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導致大可樂手機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投資方的錢燒完了,拒絕繼續輸血;二是大可樂對供應鏈幾乎沒有掌控力,無法保證手機的質量、出貨量和出貨時間,這一點是致命的。
手機是移動互聯網入口,互聯網公司和新的創業者在過去兩年魚貫而入,但結果大多不好。愛奇藝也在兩年前布局基於其自身業務的專屬手機,但該公司的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愛奇藝手機隻是和外部合作的一個項目,並未深度布局,進展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從今年初開始,愛奇藝手機項目已經基本停擺。
市場飽和來得也相當快。當城市年輕人幾乎人手一部甚至兩部以上智能手機的局麵開始出現的時候,手機銷量開始急轉直下。來自GFK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首次出現環比下跌。二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為8870萬部,相比一季度的9860萬部再度下滑10%。而中國市場是全球主要智能手機市場中唯一下跌的。
百度投資部門的一位資深人士反思:“我們之前預判一款手機隻要賣出20萬部就算是在手機圈站穩腳跟了,但現在來看那些年銷量超過千萬的大手機公司目前也很難講明年能不能活下來,這個市場留下的空間不多了。”
中國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成熟供應鏈,大大小小數千家供應鏈廠商組成一個完備的智能手機硬件服務係統。任何一個公司都在此之上憑借一個創意、一個爆點迅速推出一個手機品牌。
在這樣的價值導向和大環境之下,一些在風口上進入智能手機領域的投機者注定要在退潮時被拍死在沙灘上。
主流手機廠商的壓力也接踵而至。
近期,華爾街有消息稱,iPhone的訂單低於預期,蘋果股價應聲下跌,從118.73美元一路跌至 110.18美元(12月17日收盤價)。
三星依然擁有全球23.8%的市場份額,其出貨量卻在一直下降。雖然其三季度因新上市的旗艦產品Galaxy S6 edGE+和Note 5市場表現出色而實現銷量和利潤的大漲,但在此前,三星已經經曆了連續七個季度的銷量利潤下滑。
三星一直以高營銷成本和渠道成本支撐高銷量,其最大的困境在於:一旦降低投入,市場立馬應聲而下。一位三線城市手機零售商向《財經》記者坦言,三星對渠道的政策一向苛刻,在品牌號召力強大的去年,渠道商有錢可掙尚能容忍,但今年賣出一部三星新款手機要虧本高達1000元,已經無法令人接受。
表麵高歌猛進的國產手機,壓力也絲毫不小。
10月21日,IHSTechnology中國研究總監王陽在微博上稱,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機整體出貨量(sell-in)為1850萬台,較二季度出現了下滑;華為三季度的智能機出貨量為2740萬部,較二季度也出現了下滑,但內銷量成長了4%。如此計算,小米前三季度總體銷量為5320萬部,遠低於此前製定的8000萬部的目標。多數評論認為,是市場飽和造成了銷量下滑。
最具樣本意義的是聯想手機。聯想集團2015財年二季報顯示,公司當季虧損7.14億美元。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指出,移動業務的虧損主要在於功能機向智能手機的過渡,以及收購摩托羅拉中存在很多不必要的花費。
聯想手機長期以來給人以混亂的印象,不僅產品型號多,子品牌也是雜亂無章,讓用戶摸不著頭腦。盡管聯想在全球出貨量長期雄踞前五,但在高端市場幾乎失聲,庫存壓力巨大。
除了出貨量壓力,利潤也成為中國手機公司不得不去解決的問題。今年三季度,蘋果、三星包攬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九成多。這主要由於國產手機在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機市場沒有明顯的競爭力,陷入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的怪圈中。華為的情況已經最好,從去年開始在高端市場打開局麵,但據未經證實的數據,總利潤也隻在1億美元左右。利潤率,在中國手機公司一直都是秘密。
2015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將突破1億部,但任正非在多個內部講話中強調,“蘋果年利潤500億美元,三星年利潤400億美元,你們(華為終端)每年若是能交出300億美元利潤,我就承認你們是世界第三。”
中國最大的手機線上平台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對《財經》記者說,再過三年,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99%會死掉。“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手機。”他向《財經》記者強調。
供應鏈失血
唇亡齒寒。手機供應鏈亦處於洗牌邊緣。
在中國,手機產業鏈上中下遊已相當齊備。從上遊關鍵芯片、周邊零組件、下遊設計製造,均有眾多廠商競爭。手機企業可以在中國采購到90%以上的元器件。
中國手機產業鏈的成熟催生了一大批全新的智能手機品牌。做一款手機變得相當容易。穀歌提供開源的安卓係統,高通、MTK提供芯片方案支持,加之國內眾多ODM代工廠提供整套的智能手機產品硬件設計方案,手機廠商隻需搭載上自家基於安卓定製優化的係統,再打上自己的品牌LOGO就可以上市銷售了。
在拿到一筆投資、擁有一個情懷就可以宣布進軍手機市場的狂熱狀態下,國產小型手機公司普遍對電子元器件的供應鏈缺乏深刻的認識,覺得這個市場充滿惡意。
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在2014年7月推出錘子手機T1,但在承諾發貨期後遲遲無法發貨,因為供應鏈出現了問題。錘子手機出現了產能低、關鍵元器件良品率低,駐廠工程師、供應商和代工廠磨合差等諸多問題,直接導致第一代錘子手機沒有達到羅永浩的預期。
羅永浩向《財經》記者總結,如果出貨量少,供應鏈配合度不會好。要解決供應鏈的配合問題,要不然沒法做手機。
ODM廠商聞泰通信高級經理鄧安明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向《財經》記者表示,現在行業正處於激烈的競爭和高度整合階段,代工廠沒有選擇門檻地接客戶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得賠錢。“但現在他們也沒有選擇客戶的權利,有訂單就不錯了。”
一位三線手機廠商高層人士也向《財經》記者抱怨,該公司曾遭遇過供貨商因為缺貨私自調換,組裝完成後發現器件不匹配導致成品出現問題。“第一批供貨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後麵的不一致了,前一批的電阻電容質量沒問題,不代表後麵的沒問題。”
總部位於深圳的一家攝像頭供應商的高層人士對這樣的說法不以為然。“成本鎖在那裏,你拿到的貨品好壞,取決於你殺價殺得多狠,不能你把錢賺了,供應鏈廠商賠得光光。”
“我們就像陷進了一個漩渦,越掙紮,越往下。”他說。
台灣OEM廠商廣達的一位知情人士對中國內地供應鏈廠商的這種無條件接單模式十分不滿,他向《財經》記者抱怨,“去年有很多中國手機廠商的單子接不了,來自內地的競爭對手壓價很低,接了之後又保證不了質量,惡性循環,因此淘汰是必然的。”
兩相作用,單靠硬件堆砌,沒有價值創造的手機廠商,隻提供簡單加工服務、低端元器件的上遊產業鏈在不斷的惡性博弈中漸漸消失。
年初,東莞兆信通訊傳出了企業倒閉遭到供應商圍堵的消息,兆信董事長高民選擇了自殺。9月8日,深圳市鴻楷興塑膠製品有限公司也發布了一個不足50字的公告,宣布倒閉。鴻楷興結清了員工薪酬,但留下214家供應商接近3500萬元拖欠貨款。10月8日上午,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的明星企業福昌倒閉;10月8日下午,東莞京馳塑膠宣布破產。來自供應鏈的壞消息開始不絕於耳。
《財經》記者接觸的多位供應鏈業者認為,對終端廠商過於依賴、對行業趨勢缺乏前瞻布局是這些供應鏈工廠倒閉的主要原因。
以福昌為例,福昌雖是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但其主要生產手機和電話機的塑膠外殼。隨著去年起新款手機大規模使用金屬外殼,福昌電子的訂單越來越少,也很難迅速調節自身的生產鏈條,最終隻能因為資金短缺而倒閉。
低層次價格戰導致了產業失控。手機製造業已不再是十年前黃金時期了,十年前工廠人力成本低、房租生活成本低,但單價卻相當不錯,而今天,製造業成本大增,競爭加劇,中國手機製造產業鏈從價值層麵幾盡於崩盤,企業毫無利潤可言。
一位資深手機業者告訴《財經》記者,2002年-2008年,僅方案廠商每部手機就可以獲取200元-300元利潤,而目前的行情是,純方案廠商已經基本沒有市場,ODM廠商每部整機(方案設計+生產製造,包括硬件和軟件)利潤大多數不到100元。
微利尚可生存。更多供應鏈工廠需要麵對的難題是誰能留下。
目前手機市場份額已經開始向前十大品牌集中,而十大品牌均拋棄了機海戰術,開始實行精品化戰略,這意味著如果目前的產業鏈企業沒有成為這幾大品牌的核心供應商,或者沒有成為給主流品牌的主力機型供貨的供應商,在手機品牌廠商精簡機型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供應商肯定會為生存發愁。
“東莞靠接小單和散單的元器件廠和製造工廠,已經關門一大批了。東莞鎰聯鑫電子的一位材料供應商告訴《財經》記者。今年10月,鎰聯鑫電子被爆出拖欠員工工資及供應商數千萬元貨款,瀕於倒閉。
東莞是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年生產手機2億部,占中國70%的產能,產業結構明晰,產業鏈條完善。從東莞的故事可以看到,雖然中國依然是手機生產大國,但隨著整個手機行業的不景氣,手機產業的價值被大幅稀釋。
一些外圍供應鏈公司也開始感受到陣陣寒意。總部位於台灣的一家大型手機紙殼包裝供應商負責人向《財經》記者抱怨,往年三四季度是手機廠商的生產銷售旺季,他也通常會忙得昏天黑地。但今年三四季度,3C產品的包裝產品出貨,除了美國和西歐增長,其他地區都在下滑。
“大家期待的旺季沒有出現。”他對《財經》記者說。
生存的關鍵能力
華為消費者BG(業務集團)CEO餘承東向《財經》記者表示,“任何一個行業裏,前兩名日子都會過的很好,隻要這個市場不消失,我們就要持續努力。”他說,“除非這個市場完全消失,但在消失之前華為肯定也要轉型了。”
整個手機產業將完成資源、人才、供應鏈整肅和集中的過程。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最終都將被幾家公司所壟斷,比如此前的PC、電視、彩電、冰箱等領域。
渠道和營銷,因為是直接帶來銷量的入口,戰火已經被點燃。“不僅是手機公司,天貓京東以及各級渠道商,都加入了戰局,導致整個線下市場好像死灰複燃了。”手機國代商天音通信旗下天聯網CEO許曉輝告訴《財經》記者。
今年初,中興旗下努比亞製定了2016年線上線下銷售比例做到5∶5的戰略計劃。努比亞CEO倪飛向《財經》記者透露,通過和各種類型渠道商的合作,目前線下銷售比例已經達到了40%,接近目標。倪飛稱,時間相當緊迫,晚一分就會失去一份市場。
其實,相對蘋果和三星,國內手機廠商立足本土,在渠道的布局上更加靈活。缺點是大部分廠商都聚集在線上,對線下渠道的布局既不重視也不擅長。
原因很簡單:線上渠道相對集中(天貓、京東、小米、蘇寧等),拓展成本更低,覆蓋大中型城市密集人群。在小米的互聯網營銷模式誕生之後,國內手機公司在線上渠道的營銷已經做得風生水起。
全盤來看,國內廠商的公開渠道、運營商渠道、線上渠道比例基本維持在40%、40%、20%左右。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行業人士認為,到明年,三大渠道基本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麵。也就是說,線上渠道的份額會繼續上升。
問題是,線上渠道難以深入到城鎮農村市場。中國手機用戶保有量超過13億,但智能手機僅5億。國內城鎮農村市場也是一個藍海。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一季度開始,T4-T6(四線到農村市場)市場快速增長,占到整體市場容量的50%,與T1-T3持平。
小米的一位前高管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小米在年初就已經意識到線下渠道缺位是公司的短板。
小米手機70%的銷量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剩下的30%則通過電信運營商。在線下開放市場,小米手機的客戶點名率很高,但地包商/縣包商基本沒有銷售動力——同樣價位的小米手機和OPPO手機,賣出一部OPPO手機可以賺取數百元利差,而賣出一部小米手機則幾乎沒有利潤。
上述人士稱,小米正試圖解決這些可能的困境,包括定製機、線下渠道的拓展。
包括華為、中興、努比亞和魅族在內的眾多手機公司看到了三大渠道之間的縫隙。魅族副總裁李楠告訴《財經》記者,這是一個渠道一體化的時代,線下操盤好的互聯網品牌會贏;以及線下公開市場強的品牌會贏,例如oppo、vivo和魅族。
他認為,小米今天遇到的問題,原因之一是它的線下操盤不好,而非互聯網品牌本身的產品沒有競爭力。
今天競爭者們對線下渠道的理解,深入到城鎮農村的線下戰爭其意義並非純渠道時期的拓展和維護,拓展線下的最終目的在於向線上導流,借助各方力量將物流、配送和服務的觸角深入到那些需要購買手機的廣大用戶麵前,最終控製權應該在手機廠商手中。
“線上的訂單接到之後,如何甩給線下的代理商加盟合作夥伴去做銷售。”許曉輝告訴《財經》記者,線上暫時解決不了物流配送成本高和城鎮農村市場用戶購買習慣的問題,需要線下的節點和服務。這是手機廠商的痛點。
現實的挑戰是,誰能夠更快一步整合三大渠道,形成三大渠道的聯動優勢,誰就守住渠道,多出一份勝出的籌碼。
2015年二、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除了國內,國際市場也被列為重點拓展目標。
近期,聯想旗下獨立品牌ZUK一口氣開拓了迪拜、柏林和吉隆坡三個海外區域市場,這分別代表了ZUK對中東、歐洲和東南亞三個潛力市場的布局。ZUK的CEO常程告訴《財經》記者,明年1月,ZUK打算進入印度。“在德國、法國和西班牙單子也接得挺好。”
常程的戰略來自對行業和競爭對手的預判。ZUK手機定價700元中間檔,既與聯想的低端手機形成產品區隔,又能借助聯想的海外渠道,拓展海外中端市場。“我們在中間搶,這個檔位出去也沒什麽競爭對手,中國上下左右全是人,還有自家兄弟好幾個。”
其他手機廠商也采取了相同的渠道策略。年初開始,包括小米、華為、魅族、OPPO在內的手機公司都開始大舉進軍印度。印度人口2013年達到12.1億,智能手機普及率低且增長快速,2012年印度的智能手機銷量隻有1620萬部,2013年智能手機銷量為4400萬部,增長近3倍,其市場規模和增長,與五年前的中國基本相當。
“有能力和資源的去歐美中東高端市場,沒能力的去印度和東南亞,國際市場依然在上漲,仍有空間可做。”當國內市場變得很擁擠的時候,國際市場顯然是一個現成的避風港。
相對於渠道整合,中國手機廠商對供應鏈的整合顯然更加力不從心。
“原來是高度細化,現在是高度整合。”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陳金橋11月在廣東的一個會議上表示,手機公司和產業鏈需要良性博弈。“創新能力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隻有掌握了生態鏈上遊規則的發言權,如材料技術、操作係統、安全保障等,才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大型手機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需要將產業鏈的利益和手機商的利益結合起來。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向《財經》記者表示,華為需要學習蘋果的全產業鏈的經營和管理。一部iPhone手機包含約500個元器件,由上遊200餘家供應商提供,蘋果公司滲透到手機上遊所有元器件的開發、生產和製造的過程中。
華為終端副總裁邵洋告訴《財經》記者,除了收購和參與需要針對超前市場研發的新技術公司,華為還在醞釀和大型創新公司的合作。意在以領先市場的優勢實現技術發展。
但並非所有公司都有整合產業鏈的能力。為了生存,一些大型的供應鏈公司同樣希望擺脫純製造的代工角色,攫取更多上遊價值。
聞泰通信公司已經從此前的OEM轉型為ODM,從軟件到硬件,從設計到生產,為手機廠商提供一條龍服務,自去年開始,這家公司開始深度參與手機的定義和研發。
鄧安明向《財經》記者解釋:參與產品定義和研發,可以讓ODM廠商對銷量更有信心。“我們按銷量收費,如果達到預期銷量比如100萬部,我們就能保本,之後開始賺錢;如果達不到,就會虧幾千萬。”
雙方各自的優勢上延到產品定義階段,ODM公司的經驗和產業鏈號召力可以進一步釋放。去年,聞泰通訊成功將這一模式應用到小米的紅米手機上,並大獲成功。
下遊供應鏈想要向上滲透,手機廠商又必須向下整合,誰來主導其實已經不再重要。手機公司和供應鏈公司或許可以在蘋果絕對主導供應鏈的模式之外找到更加現實有效的共贏法則。
“我們也想和手機公司一起贏。”一位供應鏈高層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當他們贏了,我們會說,‘瞧,我們贏了’;當他們輸了,我們不想說,‘瞧,他們輸了’。”
對渠道和供應鏈的整合是手機公司存活下來的先決條件。蘋果對渠道和供應鏈掌控力堪稱典範,獲取的利潤也相當驚人,今年三季度,蘋果智能機出貨量占14.5%,但利潤率占據壓倒性優勢。有機構甚至大膽預測,隨著三星的衰退,蘋果將在明年占據超過70%的行業利潤。
通向未來的窗口
新的社交和信息網絡刺激了智能終端的增長和創造力。但這也讓整個行業加速衝突、洗牌,不同的商業模式短兵相接。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什麽樣的模式有可能抓住下一個行業機會。
《財經》記者接觸的多位手機行業人士認為,大陸手機品牌會剩下十餘家左右,一種是全球化的品牌,一種是細分特色品牌。其中,全球性品牌會占到70%-80%的市場。
公司常死,市場永生。
為了引領這個時代,玩家需要智慧和遠見,必須在結果難料的情況下,準備好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
無論以何種模式走下去,要彌補的短板是什麽?這個問題的答案界定了生存下去的最低條件;
公司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是什麽?這界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在喬布斯畫的圈圈之外,未來的智能終端會實現什麽?需要哪些戰略部署?這界定了公司能否領先一步引領行業潮流;
最重要的是,現在應該怎麽做?
華為終端副總裁邵洋頻繁奔波在矽穀穀歌、杜比、英特爾、facebook這些世界級大公司間。邵洋對《財經》記者說,華為正在打算和這些業界最大最好的創新公司結盟,通過生態和結盟,來延續華為在終端上的戰果和輝煌。
這些公司手上都有華為看中的未來技術。例如,杜比在電影工業領域有紮實的VR虛擬現實技術;穀歌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上的積累;facebook在用戶理解和VR技術上的布局以及英特爾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前瞻性。
邵洋對《財經》記者說,“VR、AR、柔性屏,這些技術如何真正商用到場景上,是華為終端下一個階段的重點。”
外界看得清楚的是,華為擁有強大硬件技術基因,但軟件和生態是其短板。今天這個時代,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建立未來王國。用華為強大的技術產業化能力和軟件創新盟友強強聯合,或是一條道路。
華為消費者BG總裁餘承東認為,未來的“智慧手機”可以讓人變成超人,萬物可感,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自然鏡像。以此為目標,華為不惜在技術生態的道路上專注和堅持。
華為的整個戰略外沿是“主航道戰略”,在一個內部講話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強調,“如果經濟出現大的波動,華為活不下來的恐慌有多嚴重。我不會支持你們拿公司的生命去墊底。但是你們改進公司的主航道,在主航道上提高了競爭能力,我支持。”
也就是說,作為華為整體戰略的一個單元,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即終端業務)的行為方式必須與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等單元保持協同,並最終融入到萬物互聯的大潮中去。
雷軍自然也看清了這一點。“核心技術+互聯網生態”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遠。2014年11月,小米和芯片公司聯芯科技共同投資成立北京鬆果電子有限公司。小米想和蘋果、三星、華為一樣擁有自己的芯片設計和研發能力。
小米組成了一個目標性和進攻性明確的戰略。在硬件端,小米將手機之外的智能硬件設備或自建或合資,打包在整個生態係統之內,研發通用智能模塊、通用控製中心和雲服務平台,形成一個入口;在軟件端,除了已經初具規模的MUI係統,內容消費也是小米智能生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布局影視內容產業,小米正試圖為家庭用戶提供更全麵的內容服務。
小米的生態模式基本類似蘋果生態,圍繞硬件+軟件+服務,統一智能生態平台的標準、接口、存儲與控製中心。不同的是,小米在手機之外的智能硬件布局走得更急更快,目標是打造商業生態、向千億美元公司進軍。
小米的一位聯合創始人向《財經》記者表示,小米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基於智能手機的生態公司,有平台提供支持,生態就能更加多樣,生態企業的特點是盈利來源於多方麵,而非簡單來自於硬件。
雷軍看好未來十年智能硬件的市場機會。在近期的一次公開演講中,雷軍強調,IOT要用十年的時間去看,今天他們的規模可能很小,機會很少,但是用十年堅持做下去,就會有很大機會。
小米的挑戰在於,將太多的硬件技術創新重任交給了生態合作者,這有助於優質項目快速發展,但也容易導致小米的產品多而不精、諸侯割據。
華為和小米已經長期占據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和第二,二者最有可能在生存之外布局未來。雙方各有優劣,在變幻莫測的未來商業世界裏,誰的進化力更強,誰就能走得更遠。
目前來看,華為模式暫時領先,2015年前三季度,華為賣出了7740萬部手機,專業分析機構預測,華為今年出貨量將達到1.1億部,高於年初製定的1億部目標。而小米前三季度總體銷量為5320萬部,遠低於此前製定的8000萬部的目標。
也有小米相關人士認為,互聯網渠道仍有巨大增長空間,小米隻需補足短板,熬過這兩三年,就能迎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