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陽貨篇第二十一:宰我問三年之喪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
宰我問孔子:“守孝三年太久,一年就已經很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就壞了;三年不作樂,樂也壞了。舊的稻穀吃完了,新的已經來了,季節不同取火的木頭也變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問到:“吃稻粱,穿錦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你心安就去做!君子服喪期間,吃美味不香甜,聽音樂不快樂,坐臥不安,所以不做。如今你心安,你就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沒有仁德!人生下來三年之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守喪三年,是天下的慣例。宰我到底有沒有三年的愛心追念父母呢?”
俠客心得:
君子求的是心安,既中且正,穩穩當當心才能安。偏了邪了就不可能安。宰我從實用主義(utilitarianism)的角度看問題,認為守喪一年正好,三年太長了,會荒廢很多事。可是聖人重視的是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滿足。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愛的情感,這是不能與實用的東西放在一個天平上的,否則天平會傾斜,人心會不安。父母對孩子的懷抱之愛,隻能用孩子對父母的愛來稱量,才能既中且正。守喪三年,是對父母刻骨銘心的思念,是對父母教誨的一遍又一遍的琢磨消化,更是繼承父母的誌向,把良好的家風一代代傳下去。因此守喪三年,不僅僅是因為悲痛,更是提高自己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