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的戰鬥,喜峰口在日軍猛攻下失守。擔當正麵防禦的趙登禹旅第二一七團損失甚大。戰鬥後第29軍馮治安師退向長城南第二道防線,與長城線日軍形成對峙。戰鬥後18時,馮治安師長任命“趙旅長為喜峰口方麵作戰軍敵前總指揮,王旅長為副指揮,佟旅長協助之”。是晚又將力戰兩日的第二一七團撤回到灤陽城附近整頓,派第二一九團,二二〇團接替其防務。關於翌十一日戰鬥部署:
馮師長電令第一一零旅鞏固老婆山經喜峰口城東至西北高地之線陣地,並相機驅逐喜峰口長城之敵,又令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第二二四團著歸趙旅長指揮。同時,為鞏固第二線陣地,並以集結兵力隨時應援之目的,複令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二旅(欠一團)進駐撒河橋附近[1]。
作戰軍敵前總指揮趙登禹旅長,此日除鞏固第二線陣地外,為實行“相機”反擊喜峰口長城線之敵任務,實施了兩次小型出擊,一為11日淩晨對喜峰口第二關門的夜襲,二是趁夜占領了喜峰口第二關門西側高地,並試圖在此堅守。
11日淩晨對第二關門的夜襲,在日軍的嚴密戒備下完全失敗,夜襲隊留下20餘具屍體後敗退,日守軍方麵無一傷亡。對比下,晝間第二一九團堅守第二關門西側高地的戰鬥,盡管國軍報告中的實戰規模,死傷內容和實際有大差,按日軍記錄確實敵方戰鬥確實很英勇,使日軍感到棘手,一度返回求援。先看國軍方麵的記錄。
今日午前九時,敵以集中炮火猛烈之射擊約三小時,掩護其步兵兩團,用波狀式隊形,向我喜峰口西側高地馮治安師陣地猛攻,肉搏十餘次,互得互失,敵傷亡屍橫滿地。我亦有傷亡。刻我官兵,仍本有進無退之決心,在正麵與敵肉搏相拚[2]。
同日〈十一日〉,敵炮向我第二一九團第三營喜峰口陣地集中轟擊,嗣以約一聯隊兵力向該團猛攻,激戰數小時,斃敵百餘名,終以眾寡異勢,我傷亡重大,被迫後撤,喜峰口西側高地遂為敵軍占領。趙,王兩旅長以該地如為敵佔領,則我全陣地之威脅至钜,當令第二一九團劉團長即率所部恢複…衝鋒混戰兩小時,擊斃敵甚多,我陣亡連長李奉先、排長李萬珍等五員,傷亡士兵三百餘名。激戰至日暮始趨沉寂(26頁)。
記錄了失守後再次爭奪的場麵,但最終戰果如何不詳。到底陣地是否奪回?按國軍戰史敘述的一貫手法(若失敗不觸及結果),可推測是否。一麵,宋哲元方麵的一戰鬥記錄,卻明確地記錄陣地被奪回。謂守軍劉景山團被迫撤退的時間,是11日“下午三時三十分”。奉命反擊開始的時間是午後四時。經兩小時混戰,斃敵約二,三百名後,“敵勢不支,狼狽退去。至午後六時,卒將該高地恢複占有。斯役斃敵共約五百餘名”[3]。與實際日軍亡一傷二的事實比,此文氣勢粗壯。 前第一史料的電報,是當時的現場報告,第二是按第一電報內容還原的國軍戰史記錄。第三宋哲元的戰鬥描述,應是事後宋哲元部自己的戰功記錄。可見前兩史料記錄的特征同樣,避而不談喜峰口西側高地是否被奪回的戰局結果,但第三史料的戰功報告中,卻明確第記錄“午後六時,卒將該高地恢複占有”。從史料性質分析,可信的是第一史料,《宋哲元致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1日密電。而宋哲元部的戰鬥描寫,像是對外(媒體)報道,並不可信[4]。劉景山團是否真恢複占領了該高地,可參考以下日軍的記錄。 3.6.2 日軍的各種記錄
“昨夜0430 敵約百名從喜峰口本道前來襲擊我第二關門。我部隊以猛烈射擊將敵擊退。敵遺屍20具[5]。
夜襲之敵記錄為從喜峰口鎮方向前來,可見日軍在10日掃蕩撤退後,第二十九軍部隊又回到喜峰口鎮設防。並以此地為據點實施了對第二關門的監視,夜襲。同時趁夜占領了第二關門西方高地(10日晝間戰鬥中鬆野尾第三中隊曾經占領的高地,後退出,夜間無防守)。
3月11日天明後,鬆野尾部隊發現昨日已“撤走”之敵,“本朝一部仍在我第一線前方高地駐留,潘家口東側高地望樓及附近高地,也可見有敵7-80名出現,正在修築工事”。為掃除第二關門附近的威脅,鬆野尾大隊長部署了11日白天對此來犯之敵的掃討作戰。來前線視察的旅團高級副官,也作出以下幾點指示。
“1.再次掃蕩敵來襲據點的喜峰口市街。
2.采取措施堵死(喜峰口鎮)通往關門的本道。
3.有效利用敵防禦工事的土袋。
4.占領本道西側高地望樓”(同前,1108頁)。
第四點任務,即為3月11日晝間,鬆野尾大隊第二關門西方高地的攻擊戰。混成第十四旅團戰鬥詳報稱此日“第三中隊配合炮兵攻擊了第一關門西南側高地望樓的3-40名殘敵”[6]。 服部『戦跡を顧みて』中寫道 “喜峰口鎮內之敵很輕易地被驅除,但對高地之敵進攻,由於地形險峻,步炮攜同困難,且敵陣地位於絕路,無處可退,負隅頑抗,攻擊十分艱難。最後我一小隊步兵經過壯烈格鬥將守敵全殲[7]*。” 步兵炮小隊的戰鬥詳報《三月十一日第二關門附近的戰鬥》,記錄了鬆野尾部隊的如下戰鬥部署。
1.拂曉第二關門附近遭到200餘名敵夜襲。敵企圖奪回第一線第三中隊陣地西側高地。
2.先遣隊為擊退此敵,午前7時緊急集合,各自就位。第三中隊向第二關門西方高地,第一中隊向其東方高地攻擊,機槍中隊對兩中隊同時支援,步兵炮,山炮小隊在第二關門附近占領陣地,主要協助第三中隊方向戰鬥。
3. 敵守軍使用步槍,自動步槍等武器,猛烈射擊。
4.小隊長指揮步兵炮,山炮兩小隊,在第二關門廟宇占領陣地射擊喜峰口西方高地之敵,步兵第二十六聯隊炮小隊山炮,射擊第二關門西側高地(第三中隊正麵)之敵。…午後三時半,奪回昨夜陣地,殘敵向孤兒嶺方向退去[8]♦。
從以上戰鬥詳報附屬的作戰地圖可確認,整個戰鬥不是在長城線,而是在第二關門以南地區(關內)山地的戰鬥。鬆野尾步兵炮小隊出動兩門步兵炮,一門山炮,第二十六聯隊步兵炮小隊出動一門山炮(共4門),戰鬥中耗步兵炮彈38發,山炮彈81發。也可看出,新到的二十九軍部隊,已全麵進入長城線南一帶山地工事,企圖相機奪回失守的長城線。
服部記錄中還附錄了一個此戰鬥指揮者,第三中隊軍曹山田保的詳細手記。介紹了步兵攻擊作戰的全過程。要旨如下
第三中隊的攻擊用兵力為步槍,輕機各一分隊,共十名。在重機槍掩護下展開攻擊,敵占有第一(半坡,15名),第二(山頂,80餘名)兩個陣地。第一陣地之敵用盡各種手段頑強抵抗,手榴彈用盡後投石頑抗,後退向山頂第二陣地。突擊隊接近山頂前,由於攜帶輕機槍射彈過多發生故障,彈藥此時也用盡,遭到敵猛烈還擊,貝沼一等兵死亡,菅原一等兵和中村上等兵負傷,戰鬥被迫中斷。山田軍曹派聯絡兵返回求援。一小時後,田尻軍曹帶兩分隊到達,戰鬥再開,最後6名決死隊突入敵陣經猛烈格鬥結束戰鬥[9] ♦。
旅團戰鬥詳報附錄的附表第二,記錄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鬆野尾部隊)11日損害為戰死1,戰傷2名[10] ♦,此日除淩晨四時第二關門的夜襲(200人規模)外,並無別的戰鬥。所以山田手記中死1傷2名的記錄,可以和戰鬥詳報統計吻合,應是準確數字。是日戰鬥的總兵力,按日軍記錄,第二一九團第三營方麵約百名,日軍攻擊隊,出動步兵約20餘名,另外有火炮四門和重機槍等的火力援助。可見,國軍記錄記載的敵出動“一聯隊兵力”攻擊,戰鬥中我“斃敵共約五百餘名”“我傷亡士兵三百餘名”的描寫,都大有誇張。當然“午後六時,卒將該高地恢複占有”的記錄更不是事實。 以上為3月11日晝間,關口失陷後第一天,第一〇九旅趙登禹指揮的,喜峰口內的小規模反擊作戰。考慮目的不是奪回喜峰口和長城線,而是在日軍的防禦陣地前獲得有利的反擊據點。此日戰鬥地域,從炮小隊作戰圖可看出,均在第二長城線以南,喜峰口鎮附近,服部也稱此日再次掃蕩了喜峰口鎮。由於戰鬥內容屬於在禁止作戰區域(關內)進行的出擊。違反了“不得越境作戰”的關東軍的嚴令,服部旅團長立即向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和第八師團長(西義一)報告了此件,通知此次作戰僅僅是“一時性的越境掃蕩”希望能得到諒解。
喜峰口關門仍在確保中。但敵在我第一線部隊眼下活動,昨夜又以百人規模實施逆襲,另一部在我陣地前方修築工事,並對我實施炮擊。本日又由後方增援2-300名。旅團為確保關門安全,於11日進行了一時性的越境掃蕩。[11] ♦。
3.7.喜峰口關門作戰小結
以上是中日雙方的檔案史料對喜峰口長城線爭奪戰的記錄內容。從各個角度再現了喜峰口戰鬥的全過程。以下是筆者整理的作戰要點。
日軍作戰部隊人數,並不像國軍戰史描述的那樣多。國軍戰史稱,喜峰口方麵第一天(9日)戰鬥有日軍“步騎兵約五百餘名”,第二天(10日)為“以極盛之炮火掩護其步兵三千餘名”,鐵門關方麵10日有“日滿蒙步騎砲聯合之敵約三千餘名”[補1]。又說董家口至喜峰口正麵共有“日兵兩旅團為基幹並附偽國軍計共約三萬人之眾”[補2]。 在喜峰口,董家口鐵門關正麵的日軍是混成第十四旅團的兩個步兵大隊為基幹的步炮混成部隊,其中擔任整個喜峰口正麵攻擊的是鬆野尾先遣隊(步兵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為基幹的混成部隊),指揮官鬆野尾勝明少佐。武器有野炮6門,山炮5門(包括步兵山炮兩門),重機槍8挺(包括26i重機槍中隊2挺),步兵炮3門。輕機槍約20挺。人員最多時828名。
擔任董家口,鐵門關正麵是米山先遣隊的一個半中隊(混成),人員334名。全旅團人員合計,約1400餘名。作戰開始時間為3月9日12時50分,喜峰口完全占領時間為3月10日12時。兩日間戰鬥共戰死13名,負傷35名(包括3月10日淩晨白台子夜襲,不包括11日第二關門西側山地作戰死傷的3名)。
(步兵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為基幹的混成部隊),指揮官鬆野尾勝明少佐。武器有野炮6門,山炮5門(包括步兵山炮兩門),重機槍8挺(包括26i重機槍中隊2挺),步兵炮3門。輕機槍約20挺。人員最多時828名。作戰開始時間為3月9日12時50分,喜峰口完全占領時間為3月10日12時。兩日間戰鬥共戰死13名,負傷35名(僅為喜峰口方麵數字。包括3月10日淩晨白台子夜襲,不包括11日第二關門西側山地作戰死傷的3名)。兩日間戰鬥全部隊消耗步槍彈10624發,輕機槍彈18245發,重機槍彈18890發,步兵曲射炮彈417發,山炮彈439發,野炮彈513發。
10日午後戰鬥結束後,鬆野尾部隊奉命撤回到第二關門,在長城線進入守備態勢。至十日,混成第十四旅團正麵的長城線各重要關口(喜峰口,鐵門關,董家口)全部陷落。但喜峰口西方小喜峰口,潘家口仍在國軍控製下,喜峰口至鐵門關一帶山地長城線也無兵把守。成為11日夜,趙登禹大刀隊繞襲關外日軍駐地(營房,三家子)的通路。
在喜峰口與日軍對戰守衛長城線的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〇九旅(趙登禹旅長)二一七團(王長海團長)為中心的部隊,約3000餘名。依長城天險要地進行了頑強抵抗。按日軍記錄遺屍300餘具,被繳獲山炮4門及迫擊炮,重機槍多數[12]。10日喜峰口陷落後,29軍第217團與第219,220團換防。10日後,馮治安第三十七師退到長城線南老婆山,範家峪,孤兒嶺一線第二陣地,一麵鞏固陣地,一麵等待集結中的主力到達,伺機反擊。3月11夜至12人日淩晨的大刀隊夜襲(第三次),屬於宋哲元二十九軍反擊作戰的一部。意圖奪回失守的長城線。 此表是喜峰口鬆野尾大隊的統計,不包括董家口,鐵門關米山大隊的統計。最精確的統計見後出旅團作程度死傷一覽表。
[1]《抗日戰史/灤東及長城作戰》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6年,26頁。 [2]《宋哲元致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1日密電(李安慶《喜峰口戰役中宋哲元致國民政府電報選》《曆史檔案》1984年第2期)72頁。 [3] 《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上冊),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239頁。 [4] 《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雖是為第29軍歌功頌德的記錄,但穿插,運用了許多貴重的第一手檔案資料,如當時的戰鬥命令,戰況報告,電報等。有些是早已散逸,或軍內保管的未公開內容,很為珍貴。但戰鬥敘述,描寫部分和殲敵數據部分(即人為的編寫部分),出於宣傳,歌功目的,不實處頗多。 [5]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07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439800) [6] 「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112,1482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205600) [7] 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巻、1934年,東京兵書出版社,234頁。 [8] 前出「歩兵第27聯隊 第1歩兵砲小隊陣中日誌」2/2,満洲-満洲事変-206,1769-1771頁。 [9]前出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第二巻,235-237頁。 [10]「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 (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848頁,(JACAR:Ref.C14030212800) [11] 前出「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13頁。 [12]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315,1100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C14030439700),此為旅團掌握數字。其中3月9日戰鬥“不下100”名,3月10日夜襲戰約20-50名,3月10日戰鬥約150名。 補[1] 《長城各口之戰鬥 》1933北平軍分會編,23-25頁(《 抗日戰爭史料叢編:第三輯第二冊》所收) 補[2] 台灣國史館,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0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