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克實的抗戰史研究和事實評論

為受過國家教育的中國人寫作的內容。屬於在大陸不能發表,遭到封印的學術研究。內容都是有最可靠史料根據的事實。一般人並不易懂。
正文

1.5.陳莊戰鬥日軍救援部隊人數,損失

(2020-05-06 00:25:39) 下一個

1.5.陳莊戰鬥日軍救援部隊人數,損失

    按晉察冀軍區《抗敵報》最初報導,進攻陳莊的水原討伐隊人數隻有7-800名,還是比較接近日軍實際出動人數500名(包括偽軍,民夫)的。但之後日軍出動人數,殲敵人數為何越傳越多,僅殲敵數就能稱1000名,1280名,1500名,不下2000名?從各種記錄的內容和構成方法分析,可得知主要是加算了“殲滅”所謂“救援”陳莊的日軍部隊數字。從以下有關陳莊戰鬥的最初記錄中即可看到這種戰果計算法。

“二十五日至三十日,進攻陳莊之敵七百餘,為我××部完全消滅,並擊潰敵援軍千餘人,總計是役斃敵千餘人…》[1]”,

以此為例,之後戰果報導中,從田中討伐隊本隊和前來增援部隊的兩方麵,將殲敵總數不斷擴大。即陳莊大捷中公稱“殲敵700-1000名”以外的戰果部分,都來自於所謂對殲滅日軍“增援部隊”戰果的一種估算。

 日軍到底是如何增援陳莊作戰的?如前所述,獨立步兵第三十一大隊本身,除據點守備外早已傾巢出動,不可能有任何救援兵力。28日戰鬥危機時,按八路軍的戰記錄,在慈峪北上,下五河,白頭山一帶,曾發生719團對日軍援軍部隊的阻擊戰(後述)。稱28日增援的此部敵人數為“當日由靈壽又增至慈峪敵軍三百餘名,連同原有敵人共計八百餘名”[2]。或“靈壽方麵增加到慈峪之敵約四五百人,下午三時又由靈壽增慈峪敵三百餘,下午四時慈峪之敵八百餘,向南北五河、白頭山我津南自衛軍陣地進攻”[3]。即28日從慈峪增援的日軍部隊為800名。

若對照日軍記錄可知,此慈峪的救援部隊,並不是什麽外來的部隊,而是討伐隊輕襲陳莊時,留守慈峪的大島中隊,即田中討伐隊的一部(約1/3弱)。若都出動的話,最大兵力也不過步兵兩小隊,山炮一小隊,約百名。靈壽縣留守部隊,如前所述,為了留守縣城此時僅剩一小隊,從距離麵是有可能增援的,但日軍的戰報中並沒有來自靈壽縣的增援記錄。況且從本務縣城守備講,也不允許其小隊做此類冒險。若真來增援,最多也隻能再擠出約1-20名(一至二分隊)。

田中討伐隊以外的增援部隊,是上級百十師團長桑木崇明從石門派出的步兵第一六三聯隊第二中隊主力,附有戰車兩輛。當事者證言救援中隊總數約百名前後。此部分增援部隊於29日下午或夜間(兩種說法)到達,任務是收容死傷者,所以沒參加戰鬥(29日晨日軍向南方魯柏山係突圍,在白頭山打通陳莊道路的增援作戰,已失去現實意義),也沒出現傷亡。主要進行了夜間在討伐隊脫出河灘地附近(沙灣)的搜尋,收容。關於此增援部隊行動,《步兵第百六十三聯隊史》中有一個史料價值不高、僅可作參考的回憶材料,記錄了第一六三聯隊第二中隊對陳莊戰鬥的救援行動。

本部駐保定的第百十師團(桑木崇明中將)與獨立混成第八旅團(駐石門)為同地域守備隊。管理麵為上下級,但本沒有直接隸屬關係。陳莊戰鬥前1939年9月15日,出於需要(與陳莊討伐的關係不明),原來駐石門東90公裏深縣(衡水)的第百十師團百六十三聯隊第二中隊,臨時被配屬給獨立混成第八旅團本部直轄,進駐石門。擔任旅團的留守機動部隊。陳莊戰鬥危機時,此中隊的一部分被派往陳莊救援,並留下了救援隊記錄。

按第二中隊第三小隊第五分隊士兵衫原貢的回憶,此隊於“10月6日傍晚,接到水原義重少將的緊急求援電報後,將在西兵營的中隊一部分組成救援隊,攜帶兩天口糧緊急出發”。兵力數為“指揮班,第一小隊(吹野少尉),第三小隊的一半(田中少尉),旅團無線一分隊,山炮一分隊,總數約百名”,乘車出發。下車後急行軍兩小時,當夜趕到了戰鬥地點慈峪附近。但由於兵力太少,夜間又難辨敵我,沒有主動打擊敵軍(八路軍),隻在戰場附近進行了虛張作勢的佯動牽製,以通知敵我兩方,日軍的援軍“大部隊”已到達。次日正午前,發現率手兵數名乘馬出圍的水原旅團長,傍晚又將田中大佐的“遺體收容”。第三天也在戰場附近收容散兵。傍晚任務終了,深夜返回石門。此文還稱水原部隊的指揮統製失效,最後下令“自由脫出”。失敗原因是因為“兩側山頂沒有派出側衛部隊”。

同百六十三聯隊史還記錄,10月3日至10月11日,第一機槍中隊和第四中隊的一部分,也因為陳莊戰鬥後的報複掃蕩,配屬給獨立混成第八旅團步兵第三十一大隊,赴靈壽縣參加了討伐[4]。 

衫原貢此手記並不是什麽檔案記錄,隻不過是一個下級士兵的事後回憶。根據應是自己在“軍人手帳”(部隊發的筆記本)留下的幾筆簡單記錄。即出動時間,編成內容那一段。其餘的戰鬥過程敘述部分,應是憑記憶還原到。與實際對比之下可見基本情報錯誤百出,並沒有什麽史料價值。明顯的錯誤之一是搞錯了戰鬥時間,稱10月6月晚間出發。若按其記憶,兩天後返回石門的時間應是8日深夜,或9日淩晨。二是錯記了田中省三郎大佐的死傷情報。按正式記錄,田中是28日負傷,10月4日13時30分於石門陸軍病院死亡。三是因為不是指揮官,所以不了友軍情報,稱水原旅團有兩個大隊以上兵力參加了陳莊戰鬥。

此類個人事後的回憶,可以說是戰史研究中,最沒價值的部分。本人雖經曆了此戰鬥,但絕不是經曆者敘述的就是曆史事實。基本情報根本不可能正確記憶,所以回憶錄中,經常要出現想象還原,添枝加葉等不實部分。衫原貢記憶中可參考部分,實際上僅僅是“手賬”中的編成記錄部分。即“指揮班,第一小隊(吹野少尉),第三小隊的一半(田中少尉),旅團無線一分隊,山炮一分隊,總數約百名,乘車出發”的部分,其餘應是回憶,於夜間在河床摸索搜尋友軍,應是一個鮮明的記憶。但收容了田中大佐的屍體,屬於想象還原。另外10月6日晚間出發,應是把另一條記錄,即第二次討伐出動錯用於第一次救援出發。

1-20救援隊指揮官一六三聯隊第二中隊木村喜義大尉,率兵約百名,兩輛坦克

 救援隊派出的準確時間,可見第百十師團長桑木崇明中將的日記,稱“9月29日,接到水原少將在靈壽西北方陳莊附近掃蕩中,與優勢之敵進入激戰的報告,派戰車增援”。10月1日,“接到田中大隊長以下多數死傷的報告”。10月4日,記錄了田中大隊長的“戰傷死”。10月5日,參加了田中大佐遺體告別式[5]

 田中省三郎死於10月4日午後13時30分的事實,還可《朝日新聞》10月5日報導。死後約三周的10月25日,因戰傷死特別晉升陸軍少將(『朝日』19391026夕刊一麵)。田中從中佐晉升大佐的時間,是死亡前一個月的1939年8月1日(『大阪毎日19390803』),10月25日再次晉升少將(東京『朝日』夕119391026)。僅兩個月走完了普通軍人需要六,七年所走的仕途,但付出的是生命代價。

桑木日記中提到了派“戰車”增援。在陳莊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長陳伯鈞,在日記中也記錄了30日到達的敵增援部隊為“二百餘,汽車五輛,坦克兩輛”,與事實較接近[6],其他幾個八路軍的戰鬥詳報,也稱29日到達的木村中隊,為200餘。當時的標準軍用卡車(稱自動貨車,94型)為載重1.5噸,最大可搭乘兵員20名。所以5輛汽車可載者不會超過百名。此點,和前述衫原貢的記憶(百名)吻合。

 日軍真正的大規模出動,是陳莊戰鬥結束後, 10月6日開始的報複性掃蕩。前衫原貢回憶中的“10月6月晚間出發”,指的應是此掃蕩作戰。10月7日《陳伯均日記》記載:“是日黃昏前,敵寇七、八百又進到坡門口、石嘴及其以南之高地,打掃戰場,焚燒房屋以示報仇之意”。《抗敵報》也報導:

靈壽敵人增到千餘人,五日,附汽車?十輛,坦克車四輛又向北進犯,六日下午三時到慈峪,七日起又前進到南北鳥河,後分一路企圖直撲陳莊,一路主力向破門口,另一路趨萬寺崖,…被我軍×部迎麵還擊。…今晨(8日)八時,倉惶向東南原路潰退…

 到慈峪時間6日午後,到戰場破門口,萬寺崖時間為7日,8日返回靈壽。和陳伯鈞日記,衫原貢的出發記錄一致[7]。推測此次事後的報複性掃蕩中,會有旅團其它協力部隊參加。

1-21  步兵第163聯隊史 第二中隊的戰沒者名簿,陳莊戰鬥期間沒有一名死亡者

 被八路軍稱為共兩次,總數約1000人的日軍增援部隊中,會不會“數百名至近千名”的大量死傷?

一,若查看《步兵第一六三聯隊史》中,按日期,地點記錄的《戰沒者名簿》即可得知,29日增援的木村第二中隊,在9月29-10月1日的出動期間中,並沒有任何死亡記錄。不僅如此,所隸屬的第一大隊(陳莊戰鬥後10月,配屬給獨混第八旅團,其中一部分此類10月6日以後的報複掃蕩),此期間和報複掃蕩的10月上旬,也沒有記錄一名死亡[8]。戰後按行政記錄(戶籍,軍籍,補償資料)作成的“戰沒者名簿”,是可信性最高的統計資料。所以絕不會有錯。

二,28日從慈峪出動,被稱為總數800人的大島中隊,是否戰鬥中大量死傷?如前所述,此部分日軍並不是外來部隊,本身是占田中討伐隊人數約1/3的一個慈峪留守中隊(大島中隊),人員約百餘名。戰鬥中損失數不詳。但即使出現大量死傷,其所有的死傷數也會被記錄到前出北支那方麵軍軍醫部的旬間死傷統計表中,即獨混第八旅團全體(包括未參戰的其他四個大隊),旬間死傷總數為“104名。

所以,八路軍戰史中記錄的,上千名敵軍部隊救援陳莊,並出現大量死傷的記載也並不真實。

1-22 水原義重少將 因為沒有陸大學曆,晉升中將比同期晚5年

 號稱被擊斃的旅團長水原義重少將(陸士20期)此次戰鬥中不但沒死亡,也沒有負傷。騎著戰馬,帶領部隊(包括擔架隊)一部撤退中與救援隊相會,被收容後30日傍晚返回慈峪。戰鬥後不久1939年10月26日的定期敘勳中被天皇敘勳一等,授瑞寶章(『朝日』19391027夕1麵)。1941年3月退任回國。4月11日作為將星(名將)之一,謁見天皇(『朝日』1941412夕1麵)。之後任留守第55師團(善通寺)司令部付(師團副官)、兵務部長,1942年1月14日兼任善通寺俘虜收容所所長(東京『朝日』19420115朝1麵),1942年2月15日任大阪陸軍軍需統製部長(『朝日』19430216朝1麵),1945年3月晉升陸軍中將,4月任新編成第128師團長(牡丹江)[9]。戰後1968年敗戰紀念日前一天,在東京都北多摩昭和病院逝去,享年80歲(『朝日』19680814夕1)。

 

1.6.小結

 綜合以上考證結果可知,按自報數據,1939年9月24日至30日的陳莊戰鬥中,日軍方麵的戰鬥參加者是以獨立步兵第三十一大隊為主的討伐隊,兵力為3個步兵中隊各一部,約6個步兵小隊,一個炮小隊,總數約400名(包括約45名偽軍),另外有一個約100名民夫組成的運輸隊,全體人員約500名。全體損失數約180名以上(包括民夫),占出動全體數的1/3強。另外戰鬥中9月29日擔任救援的日軍,為步兵第一六三聯隊第二中隊,出動援兵約百餘名,沒有出現損失。考證結果,可知道今日在國內已成為定說的,有關陳莊大捷八路軍的各種敵情情報,殲敵數據等均不屬實。

另外,日軍方麵的武器損失數到底是多少?此點,日軍沒有記錄。而八路軍的戰果報告又是最不可信部分。自稱戰果數字“繳獲長短槍450支,炮3門,輕機槍16挺,重機槍7挺,擲彈筒9個”。此數字不僅超出日軍死傷人員統計數倍,而且超過了作戰部隊加增援部隊人數總和。

1-23《沙飛攝影全集》長城出版社,2005年,第0123八路軍記者沙飛在陳莊現場記錄的戰果?,現在是唯一可信的“可視證據”,照片不能像宣傳那樣隨便改動數字    

若從參加作戰的八路軍攝影記者沙飛拍攝的陳莊大捷的戰果照片(唯一的可視證據)[10]看,可確認有一挺3年式重機槍,3挺11年式輕機槍,兩架擲彈筒,約20支步槍。比照並不是現場照片,而是將繳獲品集中到村內之後的展示,目的佐證“大捷”的存在。連皮鞋,水壺都作為戰利品納入了鏡頭,若真有“炮3門,輕機槍16挺,重機槍7挺”為何在鏡頭中未出現?筆者認為此照片中出現的武器數量,和日軍戰死的50名士兵是相匹配的。未統一口徑(戰果總結)時最初的戰場報導,即10月1日的《抗敵報》也提到這批繳獲武器,稱“迫擊炮兩門,重機槍兩挺,輕機槍一部又三挺,步槍四百餘支”。若除去步槍數量,可見其他武器數(其中將兩架擲彈筒稱為是迫擊炮)都是和以上照片,及日軍戰死人數是相匹配的。

 如此,“戰果記錄”,是所有戰史記錄中最容易作假的部分。所以一般都不能輕信,史書也不應該采用。若采用必須要有證據(如照片),更需要來自其他方麵(敵方資料)的驗證,核對。可相信的唯一記錄內容隻是己方的戰損統計。交戰雙方若都保存有戰損統計的話,對方的戰果才能一目了然。

 

[1]《八路軍軍政雜誌》第10期,1939年10月25日,108頁。

[2] 《遊擊戰戰例選編 第三集》《陳莊戰鬥》5頁。此小冊子為1939年一二〇師晉綏軍區編寫的總結報告。書誌詳細不明,推測由解放軍檔案館提供。現由全國圖書館參考谘詢網提供(販賣)。

[3] 《一旅 陳莊戰鬥詳報》原件藏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全宗號21,卷號17。本文引用《賀龍元帥與陳莊殲滅戰》轉載內容(政治協商會議靈壽縣委員會編,2002年)33頁。

[4] 『歩兵第百六十三聯隊史』同刊行委員會、1988年、132頁、133-135頁。

[5] 桑木崇秀編『父陸軍中將桑木崇明とその兄達』、2013年、77-79頁。

[6] 《陳伯鈞日記,文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482頁。

[7] 《抗敵報》1939年10月12日。

[8] 『歩兵第百六十三聯隊史』同刊行委員會、1988年、762-778頁。

[9] 「陸軍北方部隊略歴(その2)」JACAR:C12122426500/2096-2097頁。

[10] 《沙飛攝影全集》長城出版社,2005年,第01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