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忍受神的惱怒,等待神的公義

(2018-11-15 20:44:57) 下一個

《彌迦書》第7章首先是一段哀歌(7:1-7),講到以色列人所犯下的種種罪行,而等待他們的將會是神嚴厲的刑罰。接下來,經文展現的是一首讚美的詩歌(7:8-20),講到先知對神的依靠,歌頌神的拯救和赦罪之恩。先知呼求神來牧養祂的百姓,而神卻應允要刑罰那些欺壓以色列的仇敵。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麽聯係,但實際上先知體會到其中神公義的彰顯,為祂的百姓伸冤。神使用仇敵的攻擊作為對以色列犯罪的管教,但神也通過撤去仇敵的攻擊來作為祂對以色列人犯罪的赦免。

以色列人的問題和他們所麵臨的難處實際上並不容易厘清。一方麵他們的確是犯罪的子民,但另一方麵他們又是仇敵攻擊之下的受害者;他們似乎是罪有應得,但卻又有著難以下咽的冤情。這種處境,我們隻有設身處地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以色列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概念,那麽犯罪受到懲罰很容易理解;可是當我們深入其中,去探視其中的每一個個體,與他們感同身受的時候,卻又發現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例如,明明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犯了罪,可是當仇敵打過來的時候,那些原本就是被欺壓的弱勢群體也同樣會跟著倒黴,他們冤枉嗎?又或者說,即便人人都犯了罪,可是其中也有輕的,有重的,有相對邪惡的,有相對正直的,可是當仇敵的攻擊到來時,大家都一視同仁被毀滅,這樣的無區別對待說得過去嗎?

事實上,與以色列人朝夕相處的先知本人最能體會到其中的矛盾和困惑。經文說到:“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因我得罪了祂,直等祂為我辯屈,為我伸冤。祂必領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見祂的公義。”(7:9)這句話聽起來就好像和實際場景中一樣充滿著張力和矛盾。一方麵先知說要忍受神的惱怒,因為他得罪了神,也就是說先知承認自己是犯罪的人,理應從神那裏受到刑罰;可是另一方麵,先知又滿有盼望地等待,相信有一天神會為他伸冤。這也就是說先知認為自己是受了冤屈,等待神為他伸張公義。我們可能會覺得挺矛盾的,那麽這個我(無論是指先知,還是指整個以色列)究竟是罪有應得呢,還是承受了不白之冤?

當我們設身處地去細細體會,我們會發現這看似矛盾,但實則乃是真實的場景寫照。一方麵,神的百姓的確是因為犯罪受到刑罰,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另一方麵,他們又多少會有冤情,因為當仇敵攻擊的時候,刀劍是不長眼睛的,好的壞的都被踐踏。雖然我們相信神在當中有特別的恩典去眷顧某些個體,可是普遍來說他們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燒殺擄掠。先知身處其中感受得到這樣的張力,所以他發出這看似矛盾,但卻是真實的呼喊。實際上,這也是給我們的提醒,讓我們看到困惑,體會到張力,也知道如何去麵對。我們在無論什麽樣的困難處境中,都應該從這兩個向度去思考。首先當然就是向神承認自己的罪,忍受神的警戒和管教;其次我們在當中有遭遇冤情的,也要仰望神的察驗和拯救。

默想經文:“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因我得罪了祂,直等祂為我辯屈,為我伸冤。祂必領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見祂的公義。”(7:9)

靜默思想:反複思想這句充滿張力的話,直到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不再感到困惑,反倒是有了屬靈的洞見,對自己的處境清晰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曠野之聲 回複 悄悄話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

神是先存的,這個世界包括人類是被神創造的。所以神的存在是不以人的狀態為轉移的。我們能否明白祂,能否體驗祂,能否認同祂,都不能決定神的存在與否;甚至連有沒有這個”我“,都不能影響神的存在。
北美先生 回複 悄悄話 神為什麽憤怒?神為什麽就應該有公義?啥是公義啊?人有原罪,所謂的公義也有原罪的嫌疑吧。
神要是愛憐這世上的人,為何還有戰爭?為何還有痛苦?為何還有不公?為何還有什麽法則原則?
神來過,神也走了,它和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裏,它也許看得見我們,可它不能破壞我們眼裏自己的宿命,因為它知道人各有各命,就像大地裏的植物,誰又去在乎它們的被踐踏和被風雨摧殘呢?神在看著我們呢?可它隻是看我們走著自己的路,因為路不是說出來的,路是靠腳走出來的。神是精神支柱,信就在心裏,不信神也進不到人的心裏,神要是存在,神就是隻被自己請入才是神,才能成為自己的神。神有時它不聽我們的,我們有時也不聽它的,神它也無法幫到誰如果誰從來沒有想過被幫助。神離我們很遠也很近,遠的你永遠看不到它,近的連我們的呼吸裏都有它。

分享幾句。睡不著覺猜想幾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