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是神讓我們從憂悶到指望

(2018-06-23 08:38:39) 下一個

《耶利米哀歌》第3章一共二十二組,每一組的三節經文都是以該組相對應的二十二個希伯來文子音起首。在哀歌中呈現這樣細致的結構會讓人感到不解。亡國被擄已經很慘了,誰還會有心思來苦心經營一首精彩絕倫的哀歌呢?這豈不是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嗎?然而,我們會發現耶利米不但在詩體結構上下功夫,更是在哀歌的內容上慎思明辨。結構的精巧,也伴隨著詩人在回顧整個事件中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反省。

經文可以分為四段。第一段(3:1-8)是詩人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自己在亡國被擄的過程中所受的折磨。他與遭難的猶大人感同身受,他們所經曆的,詩人也一同經曆。第二段(3:19-36)是描寫詩人在神的慈悲憐憫中所看到的希望,他相信神的有諸般的慈愛,神的憐憫不至斷絕。詩人的心中又燃起了得救的盼望。第三段(3:37-51)講的是猶大人因為他們的罪而受到神的刑罰。詩人明白神的慈愛並不意味著人犯罪可以不受管教。第四段(3:55-66)是詩人向神的呼求。這是全詩的結論,既然知道神的慈愛,既然知道自己遭災是因為罪的緣故,那麽就當痛定思痛,在困苦中不要失去誌氣,反倒是要抬起頭來,仰望神的恩典,等候神的救恩。

這首詩不但結構精巧,而且思路也清晰。從一開始的困苦、哀哭,到最後的呼求、仰望,其中的轉折點是在第一、二部分的結合處。詩人說:“我心裏想念這些,就在裏麵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3:20-21)這裏首先講到當詩人想念這些,也就他從神那裏所受的苦,他的心裏很憂悶、惆悵。可是接下來,詩人又說到,當他想起這事,心裏就有了指望,看到了曙光。從憂悶到指望,這其中的轉變之大,速度之快,我們不禁要問,詩人到底想到了什麽才會帶來如此的改變呢?許多中文翻譯將第21節翻作類似於“我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也就是當詩人想到其它的事情(神的慈愛),他就想通了。可是在原文聖經中這種含義並不明顯,隻是說“我再想起這事”。雖然我們不排除詩人的確想到另外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可是我們也要理解當詩人想到同樣一件事的時候也是可以帶來巨大改變的。而這件同樣的事情就是,他所遭遇的是出於神!當他一開始想到自己所受的苦都是出於神的時候,的確會很憂悶,因為落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手中是無法逃脫的,是的確很痛苦、看不到指望的。可是詩人又想到,正是因為受苦是出於神,他反而又有了指望,因為神是慈愛的,這是他早就知道並且確信的。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是在神的手中受苦,反而讓我們看到了指望;恰恰是因著在神的手中,所以我們才會對未來有指望。如果是在人,或是禽獸的手中,那麽我們就真的不知道還會有指望什麽了。一切都是出於神。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會從憂悶到指望。當然這不僅僅是想法的改變,更要有實際的改變來回應,承認自己的罪,悔改歸向神:“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3:40)

默想經文:“我心裏想念這些,就在裏麵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3:20-21)

靜默思想:恰恰是因為我們在神的手中受苦,反而讓我們看到的指望。這是多大的盼望和安慰啊。在困難之中安靜在神麵前,等候祂,仰望祂,跟隨祂。祂必讓我們從憂悶進到指望,因為一切都出於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