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之聲

這裏是一些個人的讀經分享。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從認識真理開始。
個人資料
正文

重建始於廢墟,複興發自內心

(2017-11-14 18:25:51) 下一個

《以斯拉記》第2章記錄的是第一批回歸之人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 “某某某的子孫”是貫穿前後的固有格式。作者沒有提到回歸者的具體名字,而隻是說他們哪位先人的子孫。對於參與這第一次回歸的人來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記錄在冊?的確,作為最早一批回應神的呼召而回歸的勇士,他們是非常值得稱許和記念的。可是除了極個別的領袖之外,他們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這樣處理的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這幾萬人的名字確實無法一一記錄。可是,當作者以他們隸屬於某個家族的方式來記錄,這同時也傳遞著背後更加深層的意義,也就是說,這些人不是作為單一個體參與到回歸中來的,他們都承接著每個家族的希望。不錯,他們願意放棄在寄居之地的現實生活(他們有仆婢和金銀)來參與第一次的回歸,被稱得上是拓荒先鋒,可歌可泣。然而,在作者眼裏,回歸事件中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參與之人的勇氣,而是神應許的實現。回歸不是以當代人的努力來促成的,乃是神應驗了祂自己的應許,而這個應許,是神給各個參與到回歸之人的前輩們的。他們經過七十年之後,大部分都已經離開了人世。可是神對他們的應許卻沒有落空,他們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神的應許卻實現在他們後人的身上。當作者將這些先輩們的名字記錄下來的時候,也是對他們以信心相信神應許的安慰,正如詩篇寫到的:“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126:5-6)

雖然回歸是神應許的實現,可是人也要有積極的回應。經文寫到,當這些人回到耶路撒冷之後,“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2:68)現實是殘酷的。這些回歸的勇士,不再是好像先人那樣可以站在聖殿的麵前。如今,他們隻能是站在一個地方,一個已經沒有了聖殿的地方,一個即便還有聖殿昔日的影子,但卻是被燒為灰燼的地方。可是,站在這個廢墟的地方,他們不但沒有失望頹廢,沒有悻悻而歸,反倒是甘心獻上禮物,滿懷希望要為重建聖殿做準備。他們雖然肉眼看見的是殘垣斷瓦,可是信心的眼睛看見的卻是神應許的實現;看環境讓他們大失所望,看神的同在卻讓他們經曆奮興。頹敗已經成為過去,如今神呼召他們回來重建,不是蓋房子,乃是建造神的殿;用的是石頭、木料,擺上的卻是對神的全然委身。

今天,當我們在這個繁華、喧嚷的世界裏站在教會的門口,我們看到的是什麽呢?可能是教會的不如意,可能是教會的這不是,那不對。可是我們屬靈的眼睛有沒有打開,看到神在當中的作為,看到神與祂的教會同在,看到神並沒有放棄我們,看到神依然作工直到如今?我們麵對這荒涼的景象是一聲歎息就掉頭離開呢,還是好像這些族長一樣,甘心樂意奉獻自己,為即將到來的複興做預備?

默想經文:“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2:68)

主啊,感謝你,呼召我進入教會,進入你的家中。主啊,願我好像這些族長一樣,在這個似乎看不到任何跡象,但卻是你同在的地方,將自己獻給你,讓我的生命與你連接在一起。

一點操練:看到這些族長的奉獻,想到當時的荒涼和空無一物,甚至連存放他們奉獻的地方都沒有,可是他們的心卻已經預備好了,這是比金錢的奉獻更加重要的。想想我們能為教會做些什麽呢?可能我們會急於服事,也有可能受製於條件尚不具備,可是不要忘了,最要緊的乃是我們心的預備、生命的栽培,這是一切服事的根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