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鄭超麟和胡秋原的隔海書簡(1)

(2007-01-09 14:14:36) 下一個


隔海書簡

鄭超麟、胡秋原

周履鏘整理

     19966月起,海峽兩岸的鄭超麟和胡秋原兩位老人有幾組來往的信函。九十七歲高齡的鄭超麟記憶清晰,思維敏捷,仍不斷地寫文章。唯近年患白內障,視力極差。他憑意念寫的字很難辨認。鄭超麟致胡秋原的信,有幾封由我謄抄後鄭老簽名寄發的,胡秋原的來信也由我讀給他聽。他們兩位老人的通信內容很有史料價值,故匯編起來,征得他們同意後,將之發表。

小周記於1997.3.

                                                                       (一)        緣起

大陸學者任建樹編的三卷集《陳獨秀著作選》收有陳獨秀致HS 的信。題注為:H是胡秋原,S是孫洪伊。任建樹根據鄭超麟所說注明的。後來安徽大學曆史係教授沈寂指出:孫洪伊於1936年去世,陳獨秀不可能給己死的人去信。而鄭超麟認為他們的記憶無誤,當年何之瑜攜陳獨秀遺稿找鄭超麟商量出版,鄭超麟親睹致胡秋原和孫洪伊的信(是抄件,不是陳的手稿),編輯《陳獨秀最後論文和書信》收入此信時,鄭超麟和何之瑜商量決定,將受信人姓名隱去,用HS代之。為了弄清此事,鄭超麟曾托人查找人名資料,懷疑另有一同名同姓的孫洪伊。但沒有結果,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向健在的胡秋原詢問。兩人居住在海峽兩岸,互相不知地址,無法通訊。

近年來兩岸可以間接通郵了。胡秋原先生於19881992 年二次回大陸訪問。1995年,北京出版了《中華心—胡秋原政治文藝哲學文選》。胡先生自序署:一九九五年四月四日於台北新店中央新村之寓,無門牌號碼。鄭超麟思忖,胡秋原是台灣的名人,不詳細的地址也許能夠寄到。於是鄭超麟於1996618日寄去一封信。過了很久沒有得到回信,以為沒有寄到了。不料隔了五個月,意外地收到了胡秋原19961114日的一封長信,於是兩位老人鴻雁不斷,最後不僅解決了問題,即“S”不是“孫洪伊”,而是“孫幾伊”(孫伊)。此外,他們來往信件中還談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有價值的資料。

()1996618日鄭超麟致胡秋原的信

秋原先生:

        請恕我冒眛寫信給你。

        我是在去年北京出版的一本題為《中華心》的新書中得知你尚健在,以及你在台北新居的地址的,我要請教你一個有爭論的問題。

        這問題就是:我們在陳獨秀先生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的一封信稿,那是他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寫給胡秋原、孫洪伊二先生的。一九四八年,何之瑜發表此信,用H代替胡秋原,用S代替孫洪伊,其餘沒改變。上海出版的《陳獨秀著作選》中收有此信,仍用H代替胡秋原,S代替孫洪伊。

        但近年有人提出問題,說孫洪伊已於一九三六年病逝,此S不會是孫洪伊,因此發生爭論。

        我是親見何之瑜所編書的原稿的,此信原稿確實是“孫洪伊”,用代名發表此信也是何之瑜同我兩人商量決定的,我至今仍認為不會錯的,陳獨秀信中對孫洪伊說的話是:與孫先生更二十餘年不見了,回憶北京之遊,真不勝感慨!

        按由一九四一年上溯二十餘年正是陳獨秀在北大任職之年,那時孫洪伊正在北京當國會議員,兩人通過李大釗介紹而相識是完全可能的。李大釗是直隸省人,孫李二人是鄰縣同鄉。

        陳獨秀此信現載於上海出版的《陳獨秀著作選》第三卷第567頁。

        我問的,不是信的內容,我問的,隻是受信人除你以外另一個人是否孫洪伊?換一句話說;我隻問你是否認識孫洪伊?是否知道他在抗戰期中尚未死,並去大後方,與你相識?

        這是小事,但既然引起爭論,小事也須解決。今天唯有你一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盼望你能賜教,

                此致

敬禮!                                                                                                   

鄭超麟1996,6,18

(三)19961114日胡秋原致鄭超麟的信(1)

超麟先生:

        618日來示早經拜讀。因增訂舊作《一百三十年中國思想史綱》,及常生小病,遲遲未複。各方朋友來信已一大堆,今天開始複信,我首先複先生尊示,並特別拜托一事。

        我在一九二三──四年後逐漸對唯物史觀發生興趣,也便逐漸相信社會主義。一二八戰爭前,日本人在上海火燒三友實業社,此是日寇恐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我當時便認為,中國在實行社會主義前,必須先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一九三四年我先到歐洲,一九三五年應第三國際中國代表團之邀,協助他們編《救國時報》。我在蘇俄觀察將近一年之後,認為中國不可行俄式社會主義,同時我也放棄馬克斯主義了。一九三五年末,我在《救國時報》上發表《抗日就是一切,一切歸於抗日》,首先說到我已放棄馬克斯主義及社會主義,深信中國必須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不過收回東北以後,那些大工業收為國家所有,中國將有一新型資本主義。抗戰回國以後,我看孫中山的書,他早已說到中國實業應當國營民營並進,我又知道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張‘混合經濟’。抗戰時期,人人都講社會主義,而又認為統製經濟即是社會主義,甚至馬寅初也多少如此。到了重慶以後,政府的統製,隻使物價日漲。一位老朋友薛農山(又名鐵珊,原是一印刷工人,後因自修,學問大進,曾寫《中國農民戰爭史》,亦常在《讀書雜誌》為文,曾加入托派,與陳獨秀相識甚早)任《時事新報》主筆,請我為特約撰述,我便在該報寫了《民生主義實為資本主義》。汪精衛閱之大怒,並指使一人出來控告我。此時陳獨秀先生為我寫信國民黨中央,說我提出的問題值得研究,不可以權力限製學術自由。先是在漢口,我與陳先生恰恰比鄰而居,我曾與他有一麵之緣,且相談甚歡,他是時已放棄托洛斯基主義,不過還是傾向民主的社會主義。他到重慶後,在民生公司演講《抗戰之意義》,也主張中國應先發展資本主義,這也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幸而汪精衛在兩個月後即投敵,我得免於迫害,而國民黨人辦的《藝文周刊》上,也的確舉行了一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討論(這是第三次討論,當然不會有結論)。

        當時陳獨秀住在江津,但他文章刊出未完,即未再見,因蘇俄中共提出抗議,國民黨不願為陳一人得罪蘇俄中共。於是他以油印文章寄他的信友,也將他寫給私人的信用油印發表。有一次他寫信給薛農山,信中提到我,薛農山還拿此信給我看過。說的什麽,我已不記得了。但是最近增訂舊作,在《一百三十年來中國思想史綱》中竟有“給HS的信”的節錄。(160161頁)。我便想到,此H 可能指我,而S則指薛農山而言。

        我何以作此推測呢?大約二、三年前,我接到安徽文獻館(?或圖書館?)一位先生來信,問先生來信中同樣的問題。他並且說,根據陳先生一位親友,伺候過陳先生晚年的人說,H確是胡某某。問題隻是S是誰。這位先生來信希望我能答複他。當時,我正患氣管炎住醫院,沒有複他,而他的信現已不知放在何處,而姓名已不記得了。

        我的結論是:陳先生給HS的信,“可能”是給我與薛農山的。如果陳先生的親戚確定H指我,則S也一定是薛農山。上句“可能”,表示我不能完全斷定之意。

        今先生來信,問“受信人除你之外,另外一人是否孫洪伊?”我想孫洪伊要比我年長二、三十歲,且素無淵源,不會和他共同受信。而且據先生來信,陳信開始說:“與孫先生更二十餘年不見…”,是敘舊之信,而所引的“給HS的信”則是論當前共產主義問題的,非孫洪伊所關心。我有一老同事名孫幾伊(注2,早年在北京亦有文名,我們在國防委員會每日相見,但未曾談到陳獨秀。

        所以我還是維持我上述的結論

        我說要拜托先生一事者,即是如此信第6頁所雲,二、三年前有一位安徽文獻館(?)的人對我提出過S是誰的問題,我因病未答複他,甚覺歉然。我請先生為我寫一信至安徽文獻館或其它整理安徽人物的機關,詢問有無人士寫信胡某某詢HS是誰的問題,問到固是有緣,即令問不到該人,如果他們願意了解這個問題,均請先生將我此信複印一份給他或他們。不勝感謝之至,之至!特此敬複,即頌

著安                                                                                        弟 胡秋原拜上 十一月十四日

 

小周注1:胡秋原先生原信共9頁。

注2:孫幾伊的“幾”字沒有辨認出來,將此信複印件寄給安徽大學曆史係教授沈寂,沈寂來信說:“我查找了五四時期的人物資料,發現有孫幾伊,當時頗有文名。再仔細辨認胡先生的信,似是‘幾’字的繁體‘幾’字。”

(四)19961127日鄭超麟致胡秋原的信(注)

秋原先生:

        收到了你的回信。

        我為了一件小事,冒眛寫信給你。信發出後幾個月不見回音,我以為你看了信後不屑回答了。誰知不然。你為了這件小事,竟寫九頁的回信。今天我首先要感謝你這個好意!

        三十年代初期,我關押在南京中央軍人監獄,向其它政治犯借閱書刊,就知道有你這位作家。我在神州國光社出版的雜誌上看了你的幾篇文章;我又看了你翻譯的佛裏采所著的《藝術社會學》,特別注意到你在此書前麵的長序言。可惜,我現在太老了,雙目近於失明,雖有人送我大陸出版的你的《中華心》,我也不能閱讀。你回答我的信還是別人念給我聽的,我寫的信,自己也看不清,非請看懂我寫的字的人抄錄是不能發出去的。

        言歸正傳罷;

        你的回信解決了我的問題。

第一,陳獨秀寫給你的信(見上海出版的《陳獨秀著作選》第三卷第567頁),其中另一個收信人S可以確定不是“孫洪伊”了。你回信中說的“與孫洪伊素無淵源”就是鐵證,陳獨秀決不會對“素無淵源”的二個人回答一信的。

        這個錯誤應當由我一人負責,凡有人來問我這個收信人HS是誰?我總是說:H是胡秋原,S是孫洪伊。

        第二,S決不是薛農山,因為陳獨秀信中說“與S先生更廿餘年不見了。”那時薛農山與陳獨秀同在後方,時常見麵。

        第三,S究竟是誰?我為甚麽會說是“孫洪伊”呢?因為我看到此信的抄件(不是陳獨秀親筆原信),其中收信人正是胡秋原和孫洪伊,而且信中說“廿餘年不見了”,即五四運動中,陳孫二人都在北京,那時見麵完全有可能。

        幸而你回信中有幾句話可以說明我的錯誤是事出有因的,你信中所提的“孫X伊”(X字辨認不清,在來信第八頁第七行第一字),被我誤認為孫洪伊了,何之瑜將陳獨秀的文章(《我的根本意見》)寄給你,也寄給孫X伊,你們二人既然相識,便共同或分別寫信給何之瑜表示你們的意見,何之瑜拿給陳獨秀看,陳獨秀便寫一信給你們二人。

        問題在於找出這個“孫X伊”是甚麽人?但這是另外的問題。S不是孫洪伊已經解決了。我為甚麽誤說S是孫洪伊也找出原因了。如此,根本問題也就解決了。我再一次感謝你!

        我知道安徽大學曆史係教授沈寂曾寫信向你詢問這個問題,沒有得到你的回答,我要給沈寂寫信。把你的來信複印給他。如果還有別人問這個問題,沈寂會去通知他們的。

                此致

敬禮!                                                                                    鄭超麟

                                                                                                                        1996,11,27

 小周注:此信和《陳獨秀研究動態》第9期,分裝兩個封封同時寄的。胡秋原隻收到雜誌而沒有收到此信。後來由小周補寄去複印件。補寄時附告“孫x伊”經沈寂辨認並查閱了五四時期人名資料,疑是“孫幾伊”。

()19961219日胡秋原致鄭超麟的信

超麟先生:

        前接大示,弟曾即複兩個要點:

一、陳先生信中之H可能是我,如果是我,則S一定是薛農山,不是孫洪伊。

二、又拜托先生將拙函複印一份寄安徽省研究陳先生的機關,因兩三年前該文獻機關 

(?),曾有類似之信問我,並說H是我無疑,問S是誰?當時因他事或小病未複,甚歉。今煩先生複印拙函寄去,亦所以補過。

        繼而接到先生寄來《陳獨秀研究動態》( 9 ),及1211日來信。信之字跡不甚清楚,大意是問我是否收到先生回信和雜誌。所謂雜誌,不知是否指《陳獨秀研究動態》,至於信,隻有1211之信寥寥數語,而對弟前信所雲,無一語及其內容。

        又有一點奉告者:七十年前,弟曾在漢口見過一位鄭超麟先生,法國留學生,譯馬克思主義著作數本,譯文甚好,其後加入陳獨秀派。我初接來信時,曾疑是否那位鄭超麟。及念字跡清健,相信年必輕於我,一定隻是偶然同名。今觀來書,是九十以上之人之筆跡,使我相信就是我七十年前見到的鄭超麟先生。如果所忖不誤,則我們緣分真不淺也。

        最後,我要乘此機會,向陳獨秀先生研究會諸先生要求,由於鄭先生筆法已難辨認,敬請先生等對我前信所說兩點作一答複,並告我寫信與我的鄭超麟先生是否七十年前我所說的鄭超麟先生。專此敬祝

新年萬福,研究會諸公萬福!

                                                                                                    胡秋原拜上  十二月十九日

(六)19961231日鄭超麟致胡秋原的信

秋原先生:

收到了你十二月十九日寫來的信。

記得吳國禎在上海做市長的時候,調查戶口,發現上海市民姓吳名國禎的,有13人(或23人)。我敢打賭,古今中外,除我之外沒有人名“鄭超麟”的。今天在上海安度晚年的鄭超麟也就是七十年前在武漢經曆革命失敗的鄭超麟,過了今天,從明日元旦起,我就可以告訴國人,我是九十七歲老人了。

        原來你我少時曾見過一麵,希望今後我們仍能保持聯係,關於S是甚麽人問題已經解決了(S就是孫幾伊,當初發表此信時是我誤記為孫洪伊)。但你我通信,不患沒有話說。先從你寫的佛裏采《藝術社會學》的譯者序說起罷!你在此序中稱陳端本為姊,可見你認識她,你能告訴我她的下落麽?你在同一序中有一段論翻譯的話,大意說:今天中國作翻譯的人可分二派,一派主張直譯,魯迅為主;一派主張意譯,林超真為主。林超真就是我,當時,我正關在南京中央軍人監獄,如果有人知林超真就是我時,一定會罵你。但近幾年,我找到史料,證明了除你以外,尚有人作此對比,這人就是瞿秋白,見一九九五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論文集》第998頁,茲將此頁印一張寄給你。

        我前信說的雜誌,就是你收到的第9期,我回答你的長信是與此雜誌同時寄出的,不過分為二封信寄,想不到你收到雜誌,卻收不到信,過幾日我當寄一份複印件給你。

        收到你的長信後,我立即複印寄給安徽大學曆史係教授沈寂先生,他回答說:“胡秋原先生所謂安徽文獻館者,無此單位,但他記得是安徽去的信,那就是我,沒有旁人”。

        希望你能看懂將近百歲的老人寫的字。

               

健康!

                                                                                                        鄭超麟1996,12,31

附件:

瞿秋白談鄭超麟:

        施達林的《列寧與列寧主義》一書,已由鄭超麟同誌譯出,讀者可以參照而觀。“改譯”本為戲劇家洪琛所倡,原意在接近中國讀者。周作人當前提倡的“直譯”,實在流毒不淺。中國文法與外國文法完全不同,如果直譯那便是外國文初學的小學生之練習簿!至於超麟同誌的譯筆確是很好的。

                                                《瞿秋白論文集》第998頁(該文集為瞿秋白自編)

(七)1997118日胡秋原致鄭超麟的信(注1)

超麟先生:

        連接961231日及9713日小周老弟寄來961127日信,不勝欣喜。欣喜之一,是我接先生第二次信見字體歪斜,即料定此超麟即我當年曾見一麵並讀其譯文之超麟。先生雲古今隻有一個超麟,於今是九十七人瑞,雲乎不喜。欣喜之二,是先生提到藝術社會學序文,弟早忘記,及翻閱舊作,果有魯迅與林超真並舉之文。七十年前心儀其譯文之人至今健在,而且通信,雲乎不喜!謂曾一麵者,民國十六年弟為全國學生總會編《中國學生》,常出席宣傳會報,有一次先生起立發言,座側一位朋友介紹,此是鄭超麟,而且似乎說到先生之腿一時有點不便雲雲。(注2)

        又弟可略述與獨秀先生關係。一﹑抗戰初期弟在漢口德潤裏辦《時代日報》,適與獨秀先生為鄰,曾拜候暢談。二﹑內人扶家母先入川,適與獨秀先生及鄭學稼兄同船。三﹑弟自西遊後即主張中國應實行資本主義,陳先生入川後在民生公司演講,亦有此主張。弟入川後,一九三八年九、十月間,在薛農山主持之時事新報上發表此項主張,汪精衛大怒,囑人控告,陳先生致函國民黨中央,謂胡之主張值得研究,不可壓迫。此後陳與薛通信中常提及弟名,薛亦屢以相示,故印象甚深。四﹑獨秀先生逝世後,重慶唯弟在掃蕩報副刊為文,題為悼陳獨秀先生。孫伏園見之勸改為《悼陳仲甫先生》,前弟雲如H是我,S一定是薛農山。現在想來,孫幾伊亦極可能,孫幾伊在民初亦為相當有名作家,約長我十餘歲。因當時我們同在國防最高委員會任秘書之職,對當時獨秀先生橫被誣蔑,深表同情,事為獨秀先生所聞,故有致HS之信﹐亦係當然之事。唯事隔半世紀有餘,遂不能確切記得耳。而弟在拙著《一百三十年中國思想史綱》中特引此信,當亦因其與我有關歟。

        先生長我十歲,先生一代之人所餘無幾了,即弟一代之人亦廖廖可數。與先生一代之人此處尚有嚴靈峰兄健在,不知先生記得否,專此敬複

        敬賀新禧,並祈多多保重,‘超’百‘齡’而多多益善。

                                                                                                小弟胡秋原拜上 一月十八日

 小周注1:原信豎書,上端有三處加寫; (1)1小周老弟,此信仍請複印一份寄沈寂先生,為感。 eq oac(,2)2幾字不錯 eq oac(,3)3並賀小周老弟新禧。並將此信念與鄭老聽。

注2:鄭超麟無跛腳之足疾,我問鄭老,是否胡記錯了。鄭說:“當時患嚴重的腳氣病,確實有些‘跛腳’,胡秋原的記憶真好。幾十年後還記得。”

(八)199728日鄭超麟致胡秋原的信

秋原先生:

        你一月十八日回答我的信,收到已經多日了,因事忙,到今天才能夠回答你。

        一個快到百歲的老人雙目幾乎失明,又隻能在室內扶著桌椅行走,但還能聽人讀書,還能談話,還能寫字,認為做人的責任尚未到盡頭,能夠活動時還應當活動。

        我不僅至今記得你在《藝術社會學》的譯者序中說的兩件事,我至今還記得,你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同情於托洛茨基的遭遇,同情陳獨秀的被捕入獄也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知道你是不同於當時的“左傾”文人的。前幾年,我為某一問題去研究魯迅的史料,才知道你曾為同情托洛茨基和陳獨秀而付出代價,即受了其它“左傾”文人的攻擊。據說當時魯迅曾用隱晦的方式為你的受攻擊抱不平,即他利用一次公開機會向群眾強調陳獨秀在五四運動時代的貢獻。

        從你最近給我的信中;我又知道你在抗戰初年曾公開主張中國應發展資本主義,為此引起汪精衛大怒,幸虧陳獨秀讚成你說的話,這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我想,當時自己正在發展資本主義,卻反對別人提倡資本主義的決不止漢奸汪精衛為止,也決不止國民黨領導人如此罷!

        可惜,我抗戰初出獄後就沒有機會再讀你的著作了。

        在國民黨監獄中讀你文章時留下來的良好印象,使我認為在垂老之年能夠同你通信是一種好事。

        我已尊囑將你最近回信複印各一份給安徽曆史係教授沈寂,他回信要我告訴給他你的通信地址,我通知他了,想他也會寫信給你的。

        此祝

春節愉快!

                                                                                    鄭超麟  1997,2,8

     小周注:原稿編至此,寄給胡秋原先生,向他征求是否同意發表。

(九)1997329日周履鏘致胡秋原的信

秋原先生:

        承您呼我小周老弟,令我倍感親切,心裏甜滋滋的。五十多年前,朋友們叫我小周,而今過了古稀之年了,老朋友還是這樣叫我,我也樂於以此自稱,概有不服老之意,不過在鄭老和您等前輩麵前,我永遠是小之又小的小周。

        我已尊囑將您給鄭老的信複印寄給沈寂先生。我還曾將你幾次來信的複印件給了《陳獨秀研究動態》主編唐寶林先生和大陸研究陳獨秀的學者任建樹先生。

        我經手您和鄭老的信函,您們二位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受感動。您對未複數年前安徽某人的信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再表示歉意,您的如此為人,甚為欽佩。您們來往的信件的內容,很有史料價值,如將之公開發表,是很有意義的。鄭老同意我的建議。於是我加以整理抄寫,現將這些材料寄給您,請您審核,如果您也同意,就分別在兩地刊物發表。刊出時除了來往信函之外,不妨配上二位的近照和手跡。

        鄭老早年寫得一手好字,直到八十高齡時還寫得很清晰(見八十自壽手跡),但近年患白內障,視力極差。但他仍不斷地寫信,寫文章。我們建議他口述或錄音,由我們整理,但試了一、二次就不幹了,大概是親自動筆可邊寫邊思考,所以執意親自書寫。他“盲寫”的字甚難辨認。這次謄抄時,我原擬全用繁體漢字,但寫著寫著,不知不覺變成繁簡混雜了,給校對增添麻煩了。

        附上一張鄭老的照片。請您寄給我們一張您的近照。我抄寫您的來信,如有差錯或有增刪,請示知。我們在未得到您的同意之前,是不會發稿的。

                敬祝您

健康長壽!

                                                                                                                小周敬上1997,3,29

(十)1997421日胡秋原致周履鏘並轉超麟的信

履鏘先生並請轉

超麟先生:

        寄來文件一包已收到多日。我想先生等一定久候我的複信了。首先奉複二事:

一、先生說將我們來往討論HS之信件公開發表,弟不僅同意,而且歡迎。因為這是一件有曆史意義的討論。

二、弟之遲複,由於過年後有似感冒之小病。

三、奉上最近照片一張,龍鍾之態,似尚不如鄭老之康健也。

又小周先生年逾古稀,故弟改稱先生也。專此即頌

新春萬福!

                                                                                                          弟胡秋原頓首 421

(十一)199757日周履鏘致胡秋原的信

秋原先生:

        四月廿一日惠書,於四月廿九日收到,當天下午就讀給鄭老聽,他老人家很高興,他將您的近照,貼著鼻尖看了之後說:“胡秋原比我健多了”。鄭老囑我寫信向你致謝,祝你身體健康。如果您第三次訪問大陸,盼能與你歡聚話舊。

        您在大作《一百三十年中國思想史綱》中,對張君勵隻一筆帶過,而對陳獨秀情有獨鍾,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寫了詳細精辟的介紹分析。應該與您和鄭老來往的書信一並發表。但《隔海書簡》已有七千字。該文隻能投寄大陸的期刊,字數過多就無法被采用,所以擬忍痛割愛了。但您在台發表時,如不為字數所限,盡可加進去。至於先生的《悼陳仲甫先生》一文,我們手頭無此資料,打算寫信向沈寂先生索討,如他能及時寄來,當尊囑加入。

          先生來信開首寫道:“來件收到多日,我想先生一定久候我的複信了。”確實如此。我們不愁您遲複,而愁您沒有收到。當時我去郵寄時,要求掛號,答複發往台灣的郵件不掛號。而這次先生寄來的卻是掛號信。郵件也常有遺失,個中原因就無法說得清了。所幸現在有複印技術,多一個心眼複印留底,發現遺失就補寄。

        鄭老決定聯係發表《隔海書簡》,但大陸有許多不固定的因素,有人際關係,還有其它等等,何時刊出難以確定。如在台先行刊出,請惠寄書刊或該文的複印件。

        您是我的前輩,請不必客氣,呼我小周或直呼姓名更好。先生如有要我辦的事,請盡管吩咐。

                祝您

健康長壽            
                                                                                                                  小周頓首

                                                                                                                                97,5,7

此信讀給鄭老聽了,他叫我補充二點:1. 鄭致你9728日的信,一直沒有收到你的複信,現知你沒有收到那封信。所幸小周整理的包括那封信的稿件你已收到。2. 前寄《陳獨秀研究動態》第九期你己收到。這一期上刊有鄭超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