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現代心理學試驗卻顯示,事情要做好,不可以靠獎賞;要做得最好,一文錢都不能要,讓這件事變成嗜好。
有點不可思議?來看幾個例子。上網的讀者都用過,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Wikipedia完全免費,所有的作者都把編百科全書當嗜好,沒拿一文錢。這種例子很多,網路上有數不清的免費軟件,都是許多人當嗜好研發出來的,不支一文錢,包掛作業係統Linux,瀏覽器Firefox,文件處理Open Office,他們的品質可能遠超過要付費的商業軟件。
所以什麽是嗜好,什麽是工作?想做的是嗜好,不想做的是工作?答錯了。這條界線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選擇的自由。不管做什麽事,可做可不做的是嗜好,非做不可的是工作。獎賞會把一件事變成非做不可,是利用錢來限製自由。理智上,人人想賺錢,獎賞似乎很有用;奈何潛意識裏人更渴望自主,一旦被金錢買去自由就立刻失去了動力,變成做工賺錢。Daniel Pink的新書Drive很深刻地討論許多行為心理學家的試驗:不動腦筋的苦工,外在的獎賞有用;需要內心動力或創造力的工作,則越獎賞做得越差。經濟學把人假想成追求利益的機器,可能和人的本性相差很多。
其實不用行為心理學家,一百多年前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在湯姆曆險記就有深刻的描述。大家可能都記得,湯姆被罰油漆籬笆,一般人認為是件苦差事,但是湯姆的朋友們卻爭先付錢買油漆籬笆的特權。同一件事若有選擇的自由,工作可以變成嗜好,懲罰可以變成特權。
奈何這個世界和湯姆曆險記往往正好相反:人們把嗜好變成工作,把特權變成懲罰。讀書求知應該是很有樂趣的嗜好,許多家長和教師卻逼得學生把讀書當作苦工。職場裏也一樣,有挑戰性,可以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好職業是特權,卻常被毫無管理藝術的經理人控製成難以忍受的懲罰。管理的藝術在於不管,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先賣個關子,以後再談如何不管,幫員工把工作變成嗜好。
我大概天生有點反叛,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就不太在意成績,更重視自己的興趣和真正學到的知識。多年來深深覺得,對知識的興趣遠遠比成績重要。在職場裏也一樣,二十多年前我和老板談過一次薪水,很不愉快,不久就跳槽了。此後我未曾談過加薪,相信隻要有興趣,學到更有價值的本事,加薪的事自然會發生。否則,自然會有更好的工作等著我跳槽。二十多年來,的確如此。想來我潛意識裏一直要把工作變成嗜好,保持自己的動力。讀了Drive,我才明白原來談薪水和獎賞的事會把嗜好變成工作,無形中傷了自己的動力。
其實世界上的事不是黑白分明,嗜好和工作也沒有清楚的界線,隻是不同自由的程度罷了。寫博客自然是嗜好:可寫可不寫,愛寫什麽文章,什麽時候寫好,滿意了才貼出去。如果我想要高點擊數,標題得出奇製勝;如果我要知名度,內容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我要被認為是什麽大蝦,還要吹牛皮玩花招。為這些外在的“獎賞”,我的自由度就越來越低,寫得越來越不痛快,嗜好就慢慢變成工作。也許這個道理很明顯,不是什麽人心的秘密,而是內心深處人生的選擇:你的動力和外在的“獎賞”相比,哪個對你更重要?
很高興看到你。興趣的事勉強不來,但可以幫助自己慢慢培養。不擅長的事也可以慢慢學會。有點耐心和信心就比較容易。我上班也頭痛呀,所以有時候躲在這裏:)
不過我還是很欣賞易大哥為人處事的方法。大哥很情願花時間為大家排憂解難,看得出大哥一定不會覺得每天上班與人打交道很頭痛。問易大哥好`!
謝謝鼓勵。對讀者有用處是我寫作最大的動力!
謝謝留言。Drive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作者Daniel Pink曾是Al Gore's speech writer.
沒問題,我大概也愛多管閑事:)
很高興聽到你喜歡你以前的工作,希望可以克服人的問題,一直喜歡。謝謝留言。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