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獸,喜群居,尚團結。攻則群嚎而起,退則齊喑而下。不求單兵格鬥之高下,不究一時得失之勝負。乃智勇雙全之靈物也!
個人資料
正文

百家爭鳴那檔子事

(2017-05-08 11:32:25) 下一個

國人每每談到學術交流,都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擺出來,並用“百家爭鳴”來形容那時的學術氣氛。但是你隻要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那時的情形與你想象的差很遠。

現在我們把老子孔子他們當聖賢看,其實他們當時也就是一般人,形象比我們高大不了多少。為了自己的學術市場,也搞惡性競爭那一套。實際上,孔孟老莊這些人在學術交流上都挺狹隘的。孔子曾求教過老子,從記載中看,老子明顯不原意和他交心,因為老子知道孔子這家夥是安桌係統,遲早要和自己的蘋果係統搶市場。

先看看他們是如果相互攻擊的。老子說:“聖人出,有大偽;家不和,出孝慈;國家喪,出忠良。”初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細想,這話完全是胡說八道。家不和,然後有孝慈,難道我們為了有孝慈,而讓天下家庭都不和?國家喪,出忠良,難道我們先滅國,然後成就我們的忠良?這個與現在我們教育孩子吃苦一樣。我們都知道,人吃點苦,才能懂得努力的必要性,然後才能優秀,才能以後有好日子過,長大後才不會吃苦。請問你會為了孩子以後長大不吃苦,而把你的孩子送到埃塞俄比亞挨餓吃苦嗎?另外,你讓他吃苦的原因是為了讓他長大了不吃苦,多滑稽呀。都是吃苦,你把苦留到他身強力壯的時候吃不好嗎?

老子的邏輯也一樣。國家需要忠良的目的就是不讓國家滅亡,可是他非設個國家喪的條件才能有忠良出來,你說鬼扯不鬼扯。其實老子後麵那兩句是為第一句服務的,他的意思是,你出來個聰明厲害有學問的人,騙子就跟著出現了。為了社會沒有騙子,最好不讓聰明厲害有學問的人出來。

老子還接著這樣忽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更沒道理吧,大家都不仁不義,都絕聖棄智,都當個原始野蠻人,然後生活就美好了。你相信嗎?我估計老子自己也不相信。這種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腔調,哪裏是個搞學術的人說的話。 他說這瘋話目的是什麽?就是要把崇尚“禮義”的儒家學派幹倒。你儒家不是將仁義禮智齊滿的聖人作為修行最終目標嗎?好,我徹底給你來個釜底抽薪,指出社會的動亂根源就是這些所謂的聖人和禮義,看你還玩啥。可問題來了,老子本身也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他這種同歸於盡的做法損人不利己,頂多是個自殺攻擊。

請問老子為何這樣說,因為他反對社會給這些“聖人”地位,而且,這些所謂“聖人”,就是當時在學術上最有地位的儒家人士。 

儒家那幫人也沒好哪裏去。他們表麵上強調個人修行,要盡仁盡義,可對競爭對手,一點仁義都沒有。他們鼓吹說隻要我們都當君子,把小人滅掉,社會就美好了。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這點孔老先生沒給具體定義。但從他的話中可以知道,他喜歡的人就是君子,不喜歡的人就是小人。他最不喜歡的,比如少正卯,就是最惡的小人。少正卯之所以那麽小人,原因就是學術觀念和老孔不一致。他想除之而後快。估計老孔當時也想把老子劃歸為小人,但由於當時老子的江湖地位比他大,不敢動老子。

最可氣的是孔子不僅要將這些“小人”在精神上打倒,還要剝奪他們的生命。一邊說“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一邊卻以言論罪把人殺掉,這TMD什麽行為呀。這點上,瘋老頭老子和孔子一比,要仁慈多了。

多少年後,司馬光同學還算地道,把這些所謂的聖人,君子,小人,愚人下了定義,我認為基本符合老孔的意思。司馬光說,根據德才,可以把人分成四種:

才德兼備的是聖人
才德都沒有的是愚人
德勝才的是君子
才勝德的是小人

然後什麽是才,什麽是德, 也有定義: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按照這個定義,小人至少比愚人要好吧,至少多點知識和才幹呀。可是孔子他們不恨愚人而恨小人,為什麽?很簡單,拿現在的話說,他們隻恨競爭對手而不敢恨消費大眾。

看看這個才,“聰察強毅”指的是人的文武知識和技藝,都是可以拿來比較和試驗的的。 而“正直中和”呢,明顯與世界觀有關,是美學的範疇。我說一句話:“少正卯是個好同學,不該殺頭”。你可以認為我正直中和,但另一些人認為我不正直,不中和。還例如四人幫他們,在76年10月前是“正直中和”的,是有德的,10月以後就是“禍國殃民”的,無德的。不是四人幫變了,而是社會統治者美學觀點變了。

於是有意思了,一個無才無德的愚人,他如果想進步怎麽辦? 要修德,怎麽修,跟著學術上最牛B的人走,德就有了。比如孔子厲害,你就按照凡是孔子說的,就是對的,凡是孔子做的,就是應該的,你就有德了。然後不管你學習不學習,有才沒有才,你都是君子。

如果這個愚人刻苦學知識呢,麻煩了,稍微才比德強點,你就成小人了。如果你像野狼這樣把孔子亂評一通,德就是負值了,徹底小人一個,立刻會被一幫君子把你批倒批臭,鬧不好還像少正卯一樣被砍腦袋。

這幫家夥還忽悠女人,說你們想進步比男人容易,你們不用學習,也不用管和孔子觀點一致不一致,你隻要保持這種愚昧的腦子就好了,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你看看他們多胡扯,多無恥。目的就是讓女人都成笨蛋,這樣男人們才好欺負她們。

這種思想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統治者,所謂愚民政策都起源於這種思想。曾經有人問我,說劉少奇至少也是老毛政治盟友吧,為啥文革時期被整那麽慘?很簡單,才大德無呀。 為啥文革時期知識分子受衝擊?因為知識分子心裏對文革那一套不能懷“正直中和”之心,而且還有才,這不是典型小人嗎,必須要打倒。工農呢?沒關係,管他們德不德,因為沒才,不是君子就是愚人,是我們的朋友,需要團結的。

因此,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春秋戰國那時候就沒怎麽健康出現過。比起同時期的希臘, 老子孔子都該慚愧呀。看看亞裏士多德對老師柏拉圖的態度:我尊重的我的老師,但我更尊重真理!

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講的,為此,我費點力氣說說這些諸子百家的起源和興衰。

首先我們看看為何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學說忽地蓬勃起來? 之前為何這些百花沒能發芽?其實這都是市場造成的。周武王分封諸侯國到春秋之前,社會都有一個默認的秩序,也就是孔子推崇的周禮。社會上的人,自周王,諸侯國國君到平民都嚴格安分守己。各諸侯國的國君祖祖輩輩在自己國家呆著, 國家管得好不好,都是自己家的事,其他國家不會說三道四, 就連周王廷也不管。你隻要每年納貢,給王廷送點禮, 王廷才不管你怎麽魚肉你自己的國民呢。那個時候,即使出現老子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 既沒人請他們上課,又沒人跟他們讀書,因為學了也沒什麽用。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 諸侯國競爭激烈了,你國家搞不好,人家立刻過來滅了你, 逼著這些國君就到處尋找厲害的人幫自己強大,於是各種治國理論的學說便應運而生了。

比如你是齊國國君,你招賢納士,自然有很多人過來掙銀子。 你怎麽選?自然先聽他們聊,當然也參考別人的推薦。比如野狼有一套理論, 想去應試,你當國君的不一定能相信我所說的,怎麽辦? 野狼隻好靠碼頭,找江湖大佬。嗯,陝西那裏有個老子厲害, 野狼借點錢,跑到老子那裏, 交點學費,聽幾節課,然後野狼就算老子的弟子了。 畢業後再回來找齊國國君,把老子大學的畢業證亮出了,立刻就找到工作。

山東曲阜那裏的孔子看到這樣的情形,不服氣。 我本來學問比老子不差,為何江湖上沒我地位?於是他勤奮學習, 正好遇到野狼和齊國國君吵架了,孔子就過去求見齊國國君。 國君很煩,說:“你們這些人就是會忽悠, 那個野狼在我這裏掙了不少銀子,搞了不少改革,結果呢, 官員和老百姓都怨聲載道,我剛把他打發走。你也差不多, 也走吧。” 孔子一聽,哈哈一樂,說:“我正為此事而來, 老子他們那一套怎麽行呢,什麽國家喪,有忠良, 胡扯呀。我們不一樣,我們號召全國人民都奉獻愛, 讓大家都過上和諧美好的日子。你隻要這樣。。。。。。 你們國家就強盛了。”齊國國君被說動了,就按孔子的方法辦, 果然GDP上去了。

於是孔子名聲響了,江湖上也有地位了。然後就有靠碼頭的過來聽他講課, 畢業後再到各處找工作。 這些找工作的自然和老子的那些畢業生有競爭有衝突。怎麽辦? 打呀,當然不是動手打,而是動嘴。除了說自己的理論怎麽怎麽好, 還想法子貶低別人。

比如孔子和少正卯那個事,其實真假都很難確定。 第一個說這個事的人是荀子。 現在你覺得孔子荀子都是諸子百家的頭頭,但他倆不僅沒碰過頭, 連墳頭草都沒見過。孔子生卒年為約前551年-約前479年, 荀子大約是前336年-前236年。什麽概念呢? 今天野狼發個文章, 說曹雪芹曾經和一個尼姑有過一段愛情故事, 並且尼姑還生了個兒子,後來他們的後代移民去了韓國,那個尼姑叫妙玉。 於是大家就相信了,都罵曹雪芹這人不地道。你肯定說我瞎掰, 荀子怎能幹那事?其實不僅荀子幹,莊子也幹。 原因是儒家弟子們把孔子的話和故事寫出來了, 這樣宣傳起來效果特別好。可是老子呢,除了幾篇文章, 故事一個都沒有。怎麽辦? 隻好編故事,拿孔子說事,自然都是一些對儒家有負麵影響的故事。 還別說,真就有人信。你可能會問,孔子那幫人為何不辯解?沒法辯解,兩百年過去了,真偽如何考證?你如果說荀子杜撰的,那荀子也說你那些關於孔子的故事和言論也是杜撰的,然後跟你建議,要不大夥都不講老人故事行不行?當然不行了,因為孔子哪些故事是儒家的最大資產,對外宣傳全靠這個,他們怎麽舍得丟。


最後再看看這些諸子百家為何後來都沒了,原因是市場沒了。後來國家統一了, 要你們那麽多學派幹嗎?你想,幾百家公司隻服務皇帝朝廷一個客戶,競爭就更殘酷了。為了做生意,他們吵得更凶了。最後, 皇帝煩了,想了一下,說算了,都別吵了,就用儒家的,於是儒家便一家獨大了。

好了,最後把司馬光那段關於君子小人的定義摘抄一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製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