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獸,喜群居,尚團結。攻則群嚎而起,退則齊喑而下。不求單兵格鬥之高下,不究一時得失之勝負。乃智勇雙全之靈物也!
個人資料
正文

孔子 --- 篤信秩序美的理想主義者

(2017-04-13 09:10:41) 下一個

認識孔子是從批林批孔開始的,當時懵懂少年一個,連“克己複禮”的意思都不懂,依然把孔子批得體無完膚。記得當時老師告訴我們要抓住兩條:1。複禮和複辟是一樣的。2。孔子是逆曆史潮流而動的,也就是反動的。這就好批了, 既反動又複辟,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中,能不倒不臭嗎。

 80年代我第一次讀《論語》時 ,發現孔老先生的話滿有意思的。雖然不是他的作品,但至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一些特質。有時候他對人要求極嚴,有時候又特別憐憫別人,饒恕別人的錯誤。 落魄時自嘲, 得意的時候欺負人一點不含糊。 剝開聖人外衣,也清除批林批孔時期給他扣的屎盆子, 孔老先生是個非常有趣的人。

 才能和成就方麵不用提了。雖然孔子自稱“述而不著” ,但他編攥的《詩》、《書》,《禮》、《樂》,《春秋》,《易》六經,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雖然很多都已經失傳, 但從留下的部分足以看出這項工作的傑出價值。孔子還培養了很多學生,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看看這六藝,便知道老師孔子文武雙全,藝術修養極高。

孔子治學最可貴的是其學習態度。大家都知道孔子文字水平厲害,其實他的音樂水平也極高。而且這些都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刻苦努力並放下架子不恥下問才獲得的。看看《史記》中這個故事: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誌也。”有間,曰:“已習其誌,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誌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以上引自史記)

學一個曲子,不僅要把曲子練熟,把演奏技巧搞明白,還要把作者作曲的意境搞明白。這還不算,還要把作者的形象和為人想象出來。你想想,給你一個貝多芬的曲子,你能把貝多芬長什麽樣想出來嗎?也許《史記》中有誇大成分,但起碼可以看出孔子治學多認真,音樂造詣有多高。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優秀成功者也有自己的遺憾。 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不僅沒有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實現,在後來的時代中也被拋得很遠。雖然後人把他當聖人崇拜,但多是借用他的名,把自己的想法添加進去,以達到他們想要的廣告效果。到了南宋以後,很多東西與孔子本來提倡的背道而馳了,這點我後麵會進一步述說。

什麽是他的人生理想,三個字就是秩序美, 一句話就是要恢複周王朝的禮製。按老先生的原話就是:“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雖然我們這輩人當初批孔的時候把這話都背得不錯,但其中的意思和邏輯卻並不知曉。我今天就試圖將其中蹊蹺解釋出來。首先看看這個“仁”字,這反映了孔子的審美觀。仁的本義就是愛人,所以被孔子以“仁”作為目標的社會按現在通俗的話就是讓世界充滿愛。怎麽達到呢,大家都從我做起。隻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便成為愛的花園。哈,這話熟悉吧。

 

現在要看看孔子為何這樣偏執地喜愛周禮,並斷言隻要恢複了周禮,天下就“仁”了,世界就充滿愛了。首先我們談談這個周朝的禮製,看看它究竟有沒有像孔子說的那麽美。

 周武王伐紂奪去政權後, 延續商代分封製度。除周王廷外, 全國封為80多個諸侯國。各諸侯國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該爵位由國君的子孫繼承。每個諸侯國設六卿(相當現在的部長),六卿也由現任六卿的後代繼承。這些官員及其家族就構成了當時的士大夫貴族社會。 貴族們除了得到俸祿報酬,也有不可推辭的國家義務。比如戰爭, 貴族們不僅出錢,還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然後,就有社會穩定問題出來了。一個是國際問題,也就是這些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比如山東的齊國和魯國,盡管他們的開國國君薑子牙和周公旦關係不錯,可幾百年過去後,子孫們該打架就打架,一點都不給著祖宗麵子。於是,王庭的作用出來了。如果齊國欺負魯國,占了它的地盤,王廷立刻號令其它國家組建維和部隊, 跟著周王天子去討伐齊國。如果齊國不屈服投降,弄不好就把你滅掉,把你的封號爵位都摘了。人問了,萬一別的諸侯國不參加維和部隊怎麽辦?這就是一個信任問題了,你要知道,這次你不參加,下次別人打你,王廷就可能不管你了,所以你必須維護王廷至高無上的權威。

還有國內矛盾。比如齊國那裏,老薑家本來一直繼承著國君的位置,老原家一直霸占著宰相的位置。然後老胡家人不高興了,憑嘛呀,你們當官都當了700來年了,也該讓我們胡家人玩玩吧。然後,老胡找到老原,說咱們把老薑幹掉,你當國君,我當宰相,如何?老原自然高興呀,這宰相當得確實有些膩了,我也想過過國君的癮。請問能實現嗎?不能,你把申請交到周王廷,不僅立刻被拒絕,老原和老胡還要受訓斥和懲罰。 周朝禮製很簡單, 無條件保障老薑家的利益, 因為這是他老祖宗薑子牙掙來的。也可以這樣理解,周禮就是那個時代的憲法。

除了憲法外,自然還需要民法啥的。但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對民間的管理靠法律不好管理。比如國家首都在臨淄, 我在青島那裏殺了人,500多裏路,你如何派警察從臨淄到青島並把我繩之以法? 走過去十天半個月,沒準等你到了,我早跑到杭州了,不歸你管了。

 如何管理這樣的社會, 周禮的作用出現了。 這種製度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嚴格安分守己,思想上和行為上不能逾越社會給你的安排,一心一意地在本職工作中當好螺絲釘。如果看到別人有逾越的苗頭和過分的想法, 大家都要起來與他作鬥爭,共同把社會矛盾消滅在萌芽中。

你一定會想, 這TMD多鬱悶呀,看著老薑家世世代代當國君,老原家世世代代當宰相。 我連夢想一下都不成,這還怎麽玩耍呀。你放心, 這方麵已經有人為你想好了。 看看孔子編纂的六經中有《樂》經吧,這就是為專門讓你釋放情緒準備的。比如老胡白天陪著老薑老原,心裏憋屈壓抑得不行,到了晚上來到歌舞團聽聽美妙音樂,看看美妙歌舞,什麽煩惱都沒了。宰相也不想當了,人也不想殺了,本來嘛,生活如此美好,幹嘛非跟自己過不去呢。

 所以,那個時候統治者最注重的就是禮和樂, 隻要這兩個東西不出問題, 社會是穩定的。 可是到了孔子那個年代, 這兩個東西都出問題了,拿老話說,禮崩樂壞了。

看看禮怎麽崩的,有個諸侯國鄭國,本來和周王庭關係不錯,是鐵哥們。後來不知怎麽了,哥倆傷感情了。鄭國國君認為周天子應該給他發紅包,結果紅包沒來,氣得不行。於是不顧周禮,對鄰居幹了些強占強奪的事情。周天子一看這哪行呀,立馬組織維和部隊討伐鄭國。老鄭對老周本來就有氣,看見老周來了,也不答話,直接對著周天子的肩膀射了一箭。雖然天子性命無憂,但江湖威信立刻完蛋了。這和現代黑社會差不多, 老五當眾人麵扇了老大一嘴巴,老大沒脾氣,你說幫會的其他人以後誰還服服帖帖聽你的?

 於是,一件一件違憲的事情出來了。老薑家的那個齊國本來是個侯爵,後來GDP 上來了,牛B得不行。看見旁邊的那個魯國國君職稱比他高, 是個公爵,心裏不平衡。於是就通過不正當手段把自己升成公爵了。 其它國家一看,哈,原來職稱是可以升的,也都跟著把自己職稱改了。最邪乎的是邊疆大國楚國,看見一個個都稱“公”,他幹脆一步到位,稱“王”,和天子一樣待遇。這還不算,大國吞並小國的事情頻繁發生,王廷想組織維和部隊卻沒力量了。有的小國雖然沒被吞並,也淪落為大國的附庸國。搞到後來,春秋五霸出現了,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國家元首,但基本沒人聽他的了。

孔子經曆了這種社會動亂的痛苦, 並預見到這種動亂會繼續惡化下去。作為智者,他感覺有責任為社會矛盾找出路。經過思考,他覺得隻有大家都安分守己, 將自己的不安分的心思壓下去, 恢複原來的周禮憲法,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孔子還看到這種混亂秩序還會破壞人們的道德操守。這個我們可以從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方式的演變看出來。以前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都不大,大國出兵也就三五萬人。雙方交戰的時候也不互使陰招。贏了也不繼續欺負輸的一方, 輸的也不覺得丟人,隻是把戰前的某些想法拋棄而已。 雖然也流血,但基本與現代的足球比賽差不多。戰術上也一樣, 不搞偷襲不搞埋伏,不搞聲東擊西。有一次楚國和宋國打戰, 楚兵渡河,底下人給帶隊的宋國國君建議,等楚兵渡一半我們打過去,肯定完勝。宋國國君不幹,覺得這樣太不爺們了,以後在江湖上沒法混,非要等人家楚國兵都過了河並擺開陣勢後才出擊,最後還被楚軍打敗了。後來人都覺得他傻,但當時戰爭文化就這樣樸實,輸陣不要緊,咱不能輸人。信用上也講究說一不二,說明天開戰,今天絕不偷襲你。不僅國君,貴族們也都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絕對沒有什麽兵不厭詐的事情。

後來大家都知道演變成什麽了吧。孫子,孫臏,蘇秦,張儀他們玩的都是陰謀詭計。政治越來越狡詐,戰爭越來越殘酷。到了戰國晚期,各國之間外交上互相欺詐,不守信用,戰場上極端殘酷,坑殺戰俘。例如長平之戰,秦軍就坑殺了趙國幾十萬戰俘。像這種低下的事情,在孔子推崇的周禮製度下是絕對不存在的。

國家內部也一樣,比如晉國,幾個貴族聯合起來把國君殺了,然後分成韓魏趙三個國家,自己做起國王來。像這樣的事情放在完善的周禮中,立馬就會遭到國際社會一同譴責,並被王廷率領的維和部隊鎮壓掉。可實際情況是,其它諸侯國不僅不出兵製止,還和韓魏趙成為朋友。後來,這種反水的事情多了,就連當初最牛B的齊國老薑家,也是讓別人滅了,後來那地方雖然也叫齊國,可國君換成姓田的了。

你想想,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能容忍這種禮崩嗎?不僅禮崩了,樂也壞了。周朝那時候,不是什麽歌都能唱的。什麽詩都能朗誦的。那些負能量的,教人學壞的,誘人出軌的統統都不行。國家有嚴格的審批製度。即使你是國君,你搞些亂七八糟的靡靡之音也是不允許的。所以,孔子對於“樂”像對“禮”一樣認真。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大司寇的大官,把魯國國民經濟搞得蒸蒸日上。旁邊競爭對手齊國一看不妙,就使壞,把一個歌舞團送給了魯國國君。魯國國君高興得不得了,天天看這個歌舞團表演。理想主義者孔子一看氣壞了,寫了個辭職信就離開了,可見在音樂方麵孔子是眼裏不揉沙子的。

即使到了秦漢乃至隋唐,樂這部分一直都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文化。大家都知道唐代的律詩,之所以稱律詩,實際是與音樂有關的。那時候的詩都要唱出來的,必須有韻。像李白,就是宮廷樂府寫歌詞的,從當時他的地位和名氣就知道當時人們對音樂的重視。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便能知道當時音樂演奏者和欣賞者的藝術造詣何等之高。到了宋代,音樂形式更加發展,有許多詞牌的宋詞出現。 可是,等到南宋朱熹他們提出“存天理, 滅人欲”,娛樂一下子便變成了不好的東西。這些號稱孔子繼承人的家夥,真能理解孔子?

現在你可以看看,中國的少數民族的歌舞水平都比漢族高,這不是因為漢族人玩不來那東西。我們老祖宗玩那個玩得可好了,可惜被這幫家夥給糟蹋了。

有點離題了。回到孔老先生這裏搞個總結。 雖然孔夫子沒能讓曆史行程按自己的理想那樣轉過去,但他確實預見了這個曆史潮流會使社會混亂下去。同周朝的禮製相比,這樣的社會確實慢慢讓愛流失掉,也就是他所說的“仁”越來越少。可惜的是,孔子並沒有積極地探索新的社會管理模式,而是簡單地號召人們回到從前。 人口的增加,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必須拋棄舊的模式。與孔子同時代的希臘先哲們創立的公民民主社會,也是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給人民帶來和諧和愛為目標的。假如孔子當年也開了這個竅,曆史是不是可能不一樣了?

最後,我們再看看這位理想主義者的呼籲吧,至少孔子這句話是讓人感到溫暖的:

 “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