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民末清初中國的貨幣總量及其運行模式(一)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同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中國在進入19世紀殖民全球化浪潮之前,迅速達到了一個超級規模的人口數量。大概4億多吧,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人口結構相當年輕。這樣的一個形勢造成了二個結果:一個舊中國中央集權,全盤控製,揚本抑末的統治術走到了盡頭,4億人口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四節:問題的提出-貿易逆差的起源和危害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白銀存量大概在5-6億兩左右。鴉片導致的白銀流出大概1億兩不到吧,也就是戰爭前後那二十年時間裏,1850年後就又入超了。[1]原因嘛,主要是江南生絲,茶葉的生產力被海外需求激發出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另外鴉片交易隻有在違禁之際,才具有吸取中國白銀的特異功能,一旦開禁成為普通商品,反而失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相對其祖,其父,乾隆是個極端保守的人物。把通商口岸限製在廣州一隅,就是這種保守性的反映。其思想基礎就是限製中華物資的外流,避免明亡的覆轍。但是這得有個前提,就是中國除了白銀,的確不需要外國的任何產品。你有白銀,就到廣州交易,沒有白銀就拉倒。這個前提根本就是虛幻的。第一,中國的確對外國產品有需求。英國沒有我們要的東西,但是印度有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二)清政府到底知道不知道明是亡於白銀的?反正從它的詔書上是看不出來的。對於政府,禁海的理由是保護人民,對抗海賊,開海的理由是照顧民生。堂皇說辭掩蓋著它的真實目的。就是試圖控製白銀。這從它的一係列行為中可以看出來的。首先是長達28年的禁海,而且不是明朝的那種禁法,是真正的餓死人都在所不惜的禁海。這樣的政策,你看一眼就明白了,北方人重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崇禎十六年,(1643)戶部被逼無奈,想起了寶鈔。它這個發鈔計劃和明初不是一回事。大明寶鈔是沒有準備金的,隨用隨發。發到哪裏算哪裏。這次戶部的發鈔類似國民黨的金圓券。鈔是用來收購白銀的,然後以白銀作準備金,再玩下去。當時計劃發行二億五千萬兩的鈔。這就說明當時戶部估算的民間存銀在2.5億-3億之間。如果這一估算正確,那麽1550-1650百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正文白銀的流入(一)中國古代的白銀存有量,根據零碎的史料,平均攤薄,則北宋銀課年15萬到20萬兩。以一百年礦產的開采期,共1500萬到2000萬兩的銀課。北宋是十課二的。則北宋的全部白銀礦產量為7500萬到1億兩。但是北宋沒有用銀的習慣。這些白銀多半做了工藝品用途。鑄成錠儲備起來作為支付使用的,大概隻有政府收去的那2000萬兩。當然這裏的“兩”和以後我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引子(二),兩宋的錢荒北宋的錢荒主要在東南。西北則是通貨過多。很明顯的東南之財,用於西北。其實這不是北宋獨家的問題,中唐後都是這樣。一直到南宋仍然錢荒。南宋的問題再說。北宋錢荒主要原因有那麽幾個:一,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錢隻是表象,背後是財富。財富出於東南而用於西北。由此種種問題都來了。這是個大前提。二,邊患。邊患加重了這種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全世界的民族都用過銅作為貨幣,都放棄了。為什麽呢?太重了。不方便大額支付。唯有中國堅持了2500年。那麽中國人是怎麽解決“錢重難行”的問題的呢?隻有一個辦法,大額支付不用青銅。戰國西漢用黃銅,唐宋用絹,細麻布。宋元明用紙幣,明清用白銀。所以中國貨幣體製一直是雙軌運行的。小額用銅,大額用隨便什麽合適的東西。其間也發明過純信用貨幣,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引子(一)中國古代的黃金中國古代的黃金是多是少?看你相信什麽了。你要是信實物呢,那麽從三代到二漢,古墓裏沒多少金器。春秋之前尤少,且多為小飾物,耳環什麽的。同樣的耳環,有金製的,也有銅製的,雜放在一起。說明一,黃金不多,不然不會用銅,二,金,銅等貴,不然不會將二者同放一處,讓死者帶走。你要是相信史書呢,中國古代大大地有金。光西漢皇帝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本文立論的基礎是中國近代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不管你對本文觀點相信與否,欣賞與否,你都應該牢牢記住:這個立論的基礎是薄弱的。中國的國際收支主要是以英鎊,日元在外商銀行裏收入支出的。而中國的貿易逆差統計是以海關兩位為單位的。這還不是一個匯率換算的問題。海關確認的商品價格不是按照發票統計的,它另有算法。而收支則大致是按照發票價格的。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