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5

(2015-11-09 05:36:04) 下一個
引子(二),兩宋的錢荒
北宋的錢荒主要在東南。西北則是通貨過多。很明顯的東南之財,用於西北。其實這不是北宋獨家的問題,中唐後都是這樣。一直到南宋仍然錢荒。南宋的問題再說。北宋錢荒主要原因有那麽幾個:
一,     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錢隻是表象,背後是財富。財富出於東南而用於西北。由此種種問題都來了。這是個大前提。
二,     邊患。邊患加重了這種分離帶來的後果。舉個例子,宋養兵百萬,據說一百萬貫養一萬人,那一百萬兵一年就是一億貫。宋財政賬麵上一年也就是一億多貫。所以要橫征暴斂,極盡搜刮。對象呢?自然主要在東南。
三,     物質交流為由南向北的單向流動。北方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拿來和南方交換,漕船回程多空載,後來載鹽,南方也不缺鹽呀。所以北宋的經濟不是一個循環的體係。其實以前曆代的經濟也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循環的體係。但是它可以分成一個個小循環在那裏運轉。北宋的問題是它用政治的力量將這個自成一體的小循環打破了。經濟變成了南方生產,北方消費的模式,當然現在有研究說北方的生產不比南方差。Okay!但是北方的產品不流向南方,它還是一個自我循環的地方經濟。而南方被剝奪了就近自我循環的權利,它必須執行一個全國經濟的功能。但是這個模式是有重大缺陷的:它沒有回路,不能循環。所以它是命中注定撐不了多久的,北宋撐了一百多年已經是個奇跡了。所以1126年北宋忽然崩潰,失去北方,從經濟上看並不是個令人驚訝的事。
四,     稅率。北宋的稅率應該高得驚人。所以北宋有那麽多的流動人口,不一定是經濟繁榮後的必然現象。那麽固定在土地上的南方人民則承受了大部分的稅負。史書屢屢有載的,國家之賦,半出東南。甚至有說80%出於東南的。拿中宋來說,一年國家財政1億多貫,南方出5千萬好了。又假設稅率30-50%,南方一年的出產不過折錢1億貫到1.5億貫。稅後剩餘的5千萬到一億貫中自用部分應該占大部,作為商品的社會剩餘是不多的。滿打滿算,就假設20%的淨利潤好了,那也不過2-3千萬的社會剩餘。這樣一個商業盤子,需要多少現錢周轉?一年周轉一次就要2千多萬貫。這應該是基本的貨幣保證了。但是一年從南方收多少貨幣稅呢?5千萬的稅收額,算十分之一是貨幣好了,500萬貫。就是說南方每4年要輸出一個商業周轉的基本貨幣流通額。那麽南方哪裏還會有錢?南方在交了稅之後還要保證正常的商業流通就必須要讓外界的錢流進來。但是不靠物質豐富又怎麽來讓外界的錢流入呢?從它持續不斷的長時間錢荒來看,稅後的南方並不富裕。這裏有個證據:東南錢荒,各地的庫府裏其實都有錢,據說達5千萬貫,就是不投放出來。當時有很多奏折都說, 錢一入公庫,就不出來。錢應該流動的,這誰都知道呀,為什麽不出來?寧肯放在庫裏朽貫?我覺得原因之一就是朝廷心裏明白,納稅之後的東南,是不能再用貨幣來搜刮了。
五,     政府的作為和不作為。政府官員特別是出身南方的官員,對這個局麵應該是清楚的。但是他們能做得也隻能是適當向南方投放貨幣。一般民間用錢多在春耕,秋收之際。所以政府投放貨幣多在秋收,以買米的形式放出去。各路投放額不一,多則一百萬貫,少則幾十萬貫,還隻能豐年投放。這個隻是最低程度的維持一個市場。王安石在寧波趁春耕時放貸,大利於民,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青苗法推行到全國,就不對了。京洛之間,西北方向,河北都是政府大量投放貨幣的傳統地區。那裏不是錢少而是錢本來就很多的問題。政府再摻和進來,就和高利貸大地主衝突了。
東南錢荒持續時間是很久的,政府的所謂的作為,隻不過是維持一個基本局麵,不要出現崩潰。就是說政府其實是不想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政府如果真心要解決,那是很容易做到的,技術上也是現成的。交子。我的疑惑是東南的錢荒這樣嚴重,北宋政府就是不在東南發行交子。按理這是個舉手之勞的事,利己,便民。為什麽不做?這和為什麽不將庫中的銅錢放出去是一個道理。南方錢荒的同時伴隨著物荒。當家的心裏明鏡似的透亮。所以曆史上留下了大量議論錢荒的文字,探尋原因,提出措施。但是似乎沒有朝廷方麵的聲音,朝廷保持沉默。統治之術可秘不可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隻要朝廷還在汴梁,隻要邊境上還有遼夏,南方就隻能是這樣一個局麵。放錢出去容易,不管是交子,銅錢,鐵錢,隻要一放出去, 物價就會上來,與其錢重物輕(通貨膨脹),不如錢輕物重(通貨緊縮),前者生產者得利,後者消費者得利。北宋政府門清。
這樣長期執行一個畸形的經濟政策的後果,是南方經濟的萎縮。徽宗年間發生了劇烈的通貨膨脹,“萬物湧貴,隻一味士大夫賤”。原因一般都歸罪於蔡京的鑄大錢。蔡京鑄大錢無非是貨幣搜刮,其源頭還是南方的物資越來越滿足不了北方的需求。蔡京福建人,人很聰明,對北宋的命門看的很透。逼急了,交子幾百,上千萬貫的發行下去。但是有條規定:閩浙湖廣不許用。這是在保護趙宋的根本啊。時人評議,以為蔡京自己是閩人,所以保護鄉梓,這樣的評價太看輕蔡京了。
另一方麵,北方的閑漢越來越多,士大夫越來越賤。吃皇糧還是很幸福的,一百年下來,人數隻會越吃越多,素質隻會越吃越差。這樣的設計造就了北宋,也摧毀了北宋。最後無法可施,隻能靠亂發票子,混過一年算一年。就算金人不來,早晚也是崩潰一條路。金人來了,其實是幫了趙宋,它甩掉了北方,解脫了。
最後講一下南宋的錢荒。南宋的錢荒原因很簡單。確確實實地沒有錢。北宋這麽多的銅錢都投放在北方,崩潰之際,人是逃出來了,錢逃不出來。南方的銅礦,經過北宋的大量開采,到了南宋都枯竭了。所以南宋的日常貨幣是會子。交子也好,錢引也好在北宋多少還是兌換卷的性質。南宋政府是真正地將這張花紙頭當作法幣來看待的。會子的日常流通驅逐了銅錢。所以市麵上看不到多少銅錢。那麽銅錢去哪兒了呢?三大去處:1.化成銅器了 2,流出境外了,3,民間儲存起來了。這三條都是政府三令五申反複禁止的。都禁不住。銅器店開得滿大街。銅錢滿船滿船地出海。老百姓一拿到會子就去換銅錢,通貨膨脹太厲害了。到了這裏已經可以看出來:銅錢這個中國人唯一的交易憑證,曆經滄桑,差不多走到了頭了。銅錢不斷地退出交易,錢荒現象從宋到明沒有斷過。直到有了白銀。白銀中國最缺,比金還缺,最後居然將全世界的白銀的25%都吸進來了,中國人輸出了多少的人力物力才換來的呀!全球化之初,中國,印度是吃虧最多的,這是我們走出去的代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