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1

(2015-11-17 05:00:48) 下一個
民末清初中國的貨幣總量及其運行模式
(一)
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同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中國在進入19世紀殖民全球化浪潮之前,迅速達到了一個超級規模的人口數量。大概4億多吧,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人口結構相當年輕。這樣的一個形勢造成了二個結果:一個舊中國中央集權,全盤控製,揚本抑末的統治術走到了盡頭,4億人口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控製能力。二個,這樣的人口規模和結構自身爆發出強勁的生產力,而且主要集中在“末”上。所以1850年代前後的形勢是社會底層孕育著巨大的能量,岩漿般的沸騰,而上層政府則千方百計壓製這種能量的爆發,以維持那個延續了2千年的舊製度,舊的意識形態。這樣的一個矛盾靠什麽來解決?靠一次次的戰爭。每打一次,上層對下層的束縛就鬆一下,社會生產力就解放一點,社會經濟就繁榮一點。這個有稅收數據為證。
鴉片戰爭前粵海關稅收最多150萬關平兩,加上其他三個海關不過200萬關平兩洋稅。[1]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五個海關的關稅總數就在600萬關兩。當時赫德到北京,在總理衙門裏拍胸脯說可以到1000萬關兩。結果20年不到,就超過了2000萬關兩,甲午,庚子後海關的稅收上升到4000萬關兩。不光是海關稅收,全國總稅收都在上升。乾隆間是中國舊生產力的頂峰。不過4500萬庫平兩收入。[2]其中地丁3000萬,耗羨450萬共3450萬農業稅,這個不可能再增加了,其餘鹽稅700萬,關稅(洋,常)400萬。大塊的就是這點了。清後期的稅收增長全出在鹽,厘,關,茶,鴉片上。就是說,全出在新生產力上。庚子後全國稅收在1.2億庫平兩,10年後翻倍至2.3億庫平兩,到了國民黨時光海關稅一項就達2個億關兩。這是什麽勢頭?!
中國近代史上有幾個明顯的節點。鴉片戰爭是一個,下來就是甲午戰爭。戰前戰後中國的社會形態不一樣。戰前的社會仍然是以前那個不急不慢的舊社會,所開放者,僅僅是貿易一塊。這個也不光出於外部壓力,內部的人口壓力也不小。從田賦上看,地丁銀從乾隆到宣統一直保持在3000萬庫平兩。但是米價卻從乾隆時的1.5規兩/石[3]漲到了宣統的4規兩/石。[4]那農民的實際稅負減輕了一半還多。[5]天底下有這樣的慈愛政府嗎?究其原因,隻能是人均耕地的減少,畝產中自用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有個數據講農戶自食的比例達到畝產的60%-80%。這樣看來5-6%的清末田賦也不能算輕徭薄賦了。[6]所以開放貿易,全民經商, 稅由末出就是條不得不走的路。而且茶,鴉片這種東西也不占耕地,利用的都是舊時荒廢的山地,其產出效益卻高過上好耕田。那廂邊,洋人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也暫時停留在貿易上,即使開銀行,辦工廠也是順著貿易鏈走下去一格。
甲午戰爭後,這些都變了。首先看幾個數據:戰前十年年均進口額差不多1億關兩,出口與之相抵,順逆互現,但差額都不大。戰後1895-1904年平均進口額2.6關億兩,出口2.2關億兩。逆差達4千萬一年。而且不再像戰前那樣,進出口你追我趕地互超,它是年年逆差,數字越來越大。1905-1914年,進口年均4.8億關兩,出口3.6億關兩,逆差1.2億關兩。1915-1924年,進口年均7.49億,出口6.6億,逆差8900萬關兩。1925-1934年,進口年均11.24億,出口9億。逆差達2.24億關兩。怎麽來理解這些數據呢?它和上麵稅收數據說的都是同一件事:蓋子一旦揭開,中國經濟爆發出了火山般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那個蓋子就是馬關條約。在馬關條約裏,日本出頭為列強爭得了在華投資權,這個權利西方列強一直想得到而清政府一直推托的。[7]此門一開,外資從貿易轉向實業,民族資本看樣學樣,緊跟其後。貿易已經不能滿足商人的逐利之心了,投資成為風尚。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這些翻倍增長的貿易數字,你能感覺到中國奔跑著衝向近代化的氣勢。


[1]關平是從廣東的司馬平中變化來的。一關平兩=37.68克。它和以後赫德時代的關兩不一樣。關兩雖然也是37.5克一兩,但是純度是98以上,可以說是純銀。而關平兩最多隻有935,還未必。
[2]庫平一兩37.3克,比關平略小一點,可以認為差不多。純度有嚴格的規定。必須935
[3]晚清的“兩”各有標準,筆者盡其所知標明,不知道的隻好含糊稱之為“兩”。
[4]庫平是清政府的財政單位,收稅時用的。民間用各色市平,我這裏選了上海的糧價。上海用規元,也稱規兩。
[5]農民出售糧食,得到的是銅錢,地丁雖然也是交銅錢但是要通過白銀來折算。這裏麵有許多花樣。不是一畝出產二石,出售得8兩。江南地丁最高一畝2錢8分,那從8兩中交出2錢8分這樣簡單。
[6] 5-6%指中央財政而言。農民的稅負裏包括中央和地方二塊,其總稅負肯定大於10%。
[7] 1895年馬關條約允許外資條款,首先得利的是英美德。到1897年上海已有四家外資紡織廠。日本反而要等到1902年才來滬設廠。所以這個條款應該是日本為英國爭取來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麽中立的英國會貸巨款給日本用於戰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