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3

(2015-11-05 05:17:13) 下一個
引子(一)中國古代的黃金
中國古代的黃金是多是少?看你相信什麽了。你要是信實物呢,那麽從三代到二漢,古墓裏沒多少金器。春秋之前尤少,且多為小飾物,耳環什麽的。同樣的耳環,有金製的,也有銅製的,雜放在一起。說明一,黃金不多,不然不會用銅,二,金,銅等貴,不然不會將二者同放一處,讓死者帶走。你要是相信史書呢,中國古代大大地有金。光西漢皇帝曆次賞賜黃金總計達90萬斤,大概237噸。[1]王莽收全國之金,亡國時史書載明了尚有六,七十萬斤,160多噸的樣子。
那麽好,東西呢?哪兒去了?各路神仙都在瞎猜。有說佛像鍍金用去的,有說埋下去挖不出來的。這些也就是一聽而已,當不得真。佛像鍍上去的,到了亂世可以刮下來,埋得下去,自然挖得出來。有多少古墓是沒有被盜過的?再說事急埋下去,被挖出來的青銅禮器有多少?三,五十公斤的黃金有被挖到過嗎?一次都沒聽說過。既然史載有過大規模地使用黃金,那麽一定會有文物出土。不然這個史載就不能相信。例子現成有。戰國時楚國拿黃金做過製式貨幣,稱爰金,史書上記的分明。實物曆代都有出土,還出土了鑄幣的範。史書實物二相對應,清清爽爽。那麽戰國西漢動不動千斤萬斤的,可有一樣出土?1954年廣州漢墓裏出過一件‘馬蹄金’銅身包金。這個恐怕就是史書裏說的‘金’。
誤解是從源頭開始的。三代時的古人到底分的清,分不清各種不同金屬間的區別?這又是個難回答的問題。按理應該清楚。至少,銅,錫,鉛應該分的清,不然何以調節它們不同的比例得到不同強度的青銅呢?周禮還是考工記裏不是說得清清楚楚的嗎?當然要是周禮是戰國晚期,西漢年間人寫的,那也就不奇怪了。到了那時,古人已經能將各種金屬分清楚了。說文裏各種金屬各有名稱。但是至少在春秋以前,古人以‘金’統稱各種金屬。如果分得清楚,那就各自命名好了,何必用‘金’含糊之。這一含糊就造成了後人的困擾。西周銘文上的‘賜金’毫無疑問是青銅。因為銅錫礦總是共生的,熔點又低。人類對銅的第一印象就是青銅。天然純銅不多見,見到了也未必會認為是和青銅一樣的東西。可到了戰國,‘金’字未必就是青銅了。那時古人已經有了合金銅冶煉技術,能將鋅,鎳等金屬加入銅中,那麽銅色則隨著純度有赤,有黃,有白。所以古書上會有赤金,黃金,白金的說法。你要是認為這就是純銅,黃金,白銀,你最好再三思一下。
中國曆來是個小農經濟的國家,自給自足。曆史上我國大一統的思想意識早在周代就有了,政治實踐以郡縣製為其高級形式在秦出現。但是中國的經濟從來沒有統一過。雖然貨幣有過模模糊糊的統一,全國從來沒有形成過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物價。這裏有生產方式的原因,有生產力的原因,也有地理的原因。自給自足,畫地為牢的農業經濟中會出現幾個例外。某些時期,局部甚至全國會出現繁榮的商品經濟。比如戰國中期一直到西漢中後期這三百年。這個時期商品交易相當活躍,大宗物資,土地,房屋頻繁交易。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古人是怎麽來支付的?


[1]1956年西安漢城出土銅錠,上刻百三十斤,重量為68.5斤,則漢斤1斤=今斤0.5269,半斤略多一點。263.46克。漢一兩=16.46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歡顏展卷林中坐' 的評論 : 對。不是黃金。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複 悄悄話 古書説的「金」可能指銅。兩者相似。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才說墓裏麵不出黃金,海昏侯的墓裏除了76公斤黃金。嗬嗬,不過到此為止,隻有這一家,情況也特殊些。中國自古黃金不用作貨幣,除了楚國。一般用作聘禮,祭祀。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陝西博物館裏看到過金餅 少數民族部落之間送禮用的禮物,
古代商品經濟不多,禮尚往來不一定要等價交換
405 回複 悄悄話 沒想過這個問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