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上天和生活選定那個感受黑暗的人——閻連科卡夫卡獎受獎演說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來賓和我尊敬的評委: 從某個角度說,作家是為人和人類的記憶與感受而活著。因此,記憶與感受,使我們成了熱愛寫作的人。 也因此,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間,出現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就在那次舉世震驚的“人禍”後的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關於抗戰史的研究中,香港抗戰史似乎一直處於一個相對邊緣的位置。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既非國民黨抗戰的戰場,又非共產黨的主要遊擊區,更因為港督楊慕琦在1941年底的投降,而顯得和抗戰更無關聯。或許,一般讀者提到香港和抗戰的關係,可能會率先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或蕭紅在曆史轉折和個人命運戲劇性的夾擊下的不幸隕命。陳瑞璋先生的《東江縱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2-14 12:02:30)

初到一個地方,總是會很敏感地注意一些現象的細節。這些細節,本地人可能早已不以為意,即便是外來者,呆得太久的話,很快也會麻木的,雖然你的了解可能更為深入。所以有人說,要寫美國,要不就是剛來三個月的時候,要不就是呆了三十年以上。
我在初次探訪的台灣,就注意到一些小事情。
清早,一個環衛工人(我們大陸的叫法,也不知他們叫什麽)在車來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4年11月底和12月初,機緣巧合,竟有機會第一次來到台灣,觀察了“九合一選舉”全程,並和不同階層和政黨的人士直接交流,雖然浮光掠影,談不上一個係統的研究,但作為親身體驗的記錄和感悟,即便錯誤在所難免,倒也不妨作為資料留存。 台灣的政局已經形成了兩個主要政黨你上我下的蹺蹺板遊戲,但在台灣的各種交流,包括和計程車司機的聊天,都反複強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近日讀MarkElvin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專著TheRetreatofTheElephants:AnEnvironmentalHistoryofChina(YaleUniversityPress,2004),發現作者提到了一種自己此前從未意識到的現象:中國文化中缺少對森林的想象和表現。作者認為,古代中國因為人口壓力,農耕文化特色,和市場經濟發展,軍事用途等種種原因,一直對大自然進行幹預和改造,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了拓展耕地,獲取燃料,從事建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enriettaHarrison,TheManAwakenedfromDreams:OneMan’sLifeinANorthChinaVillage1857-194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5)
近代中國的劇烈社會變動對每一個個體究竟意味著什麽?一個普通人究竟如何看待,感受和參與這些變化?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夢醒子——一個人在華北鄉村中的一生,1857-1942》通過記述一個不知名的山西省下層鄉紳劉大鵬(別號夢醒子)的一生,提供了一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1-08 18:00:29)
美國的經典戰爭片,不論是反映二戰的《桂河大橋》(1957),《最長的一天》(1962),《巴頓將軍》(1970),《拯救大兵瑞恩》(1998),還是越戰片如《現代啟示錄》(1979),幾乎都以場麵宏大,人物形象鮮明而堪稱巨片,但親身經曆過二戰的老兵,美國導演塞繆爾·富勒(1912-1997)鏡頭下的戰爭,卻呈現一種個人化的小製作風格。確切地說,富勒在美國電影史上更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你的論文我剛回來即打印和拜讀。你如此年輕而功底如此紮實,令人敬佩。一手和二手材料的運用都很充分,選題,量化分析部分,立體分析的方法都很棒。這個領域我最不熟悉,因為我更偏向清代以後直到文革的曆史,回來以後也沒有很多資料。我想隻作為讀者隨便談點感受,是我個人的想法,不當之處還請諒解。我覺得,以社會性別理論來切入這個論題是適當的,但是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1月4日是美國中期選舉的日子。我很讚同一些已經成為美國公民的華人朋友對選舉政治的積極參與,因為這是曾經是中國公民的人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所沒有的,也是作為美國公民表達政治態度,實現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民主,意味著對政治和公共生活的參與,意味著對每個人的意見的平等尊重,對少數的保護,和不斷的談判,對話和說服過程。當然,很多人會想,一票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4-10-28 18:59:36)
寫下這個標題,自知在故意模仿李大釗同誌...但是,近一百年過去,中國人對於馬克思主義從陌生到熟悉,從聽到遙遠的一聲炮響,到親身經曆其衍生物,或者說變種在中國大地的實際統治,真是需要認真重新想想它究竟是什麽了。
作為一種思想體係,馬克思主義包括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學說和對共產主義的預見。其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現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