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腦梗死?為什麽我會說它非死即殘,重在預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跟著我往下看。
(注:圖片為腦的動脈血供)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類,缺血性腦卒中是血栓形成或栓塞導致腦組織缺血和梗死,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腦組織損傷。之前我的母親所患的疾病便是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腦梗死,今天,咱們隻談腦梗死。
在談腦梗死之前,讓我們先來簡單地認識一下自己的大腦。我們的大腦重約1500g,占體重2%~3%,血流量十分豐富,耗氧量占全身20%~30%,能量主要來源於糖有氧代謝,幾乎沒有能量儲備。心博驟停10秒便可發生意識喪失,阻斷腦血流6秒神經元代謝會受影響,阻斷2分鍾腦電活動停止,完全阻斷血流超過4~5分鍾就會導致供血區神經元的死亡。所以腦組織對缺血和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發生缺血和缺氧,就會引起嚴重的腦功能損害。
腦梗死便是這樣一組由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和腦軟化,出現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的疾病。50%~60%的患者發病多以頭昏、頭暈開始,發作時常為突然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言語不清、聽不懂話、不能說話,或口角歪斜、飲水嗆咳、吞咽困難,或記憶減退、情緒不穩(易哭易笑)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輕度的意識障礙、抽搐、呼吸異常等,更甚者會發生昏迷。
它主要危害中老年人,是人類死亡增加的第二位原因。在我國,每年有150萬人新發腦卒中,又有150萬人死於腦卒中,患病人數已達600萬人左右,其中腦梗死約占腦卒中80%左右。漢族和朝鮮族是高發人群。地理方麵,北方高於南方,東部沿海高於西部高原。每年7月~8月以及11月~2月是腦梗死高發季節,這可能和氣溫有關,寒冷的季節和炎熱的季節都會誘發此病。它常常發生在淩晨至上午這段時間,換句話說主要集中在0:00至上午10:00,也有說集中在4:00~12:00之間。這可能與早晨人的血壓、血粘度、自主神經的興奮性及情緒的波動有關。臨床上最常見的腦梗死發作是在夜間睡眠中,還有一些報道說腦梗死在星期一和周末是高發日,究其原因可能是和心理因素或生活節律,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的調整等變化有關。50歲以上是高危人群,男性多於女性,有研究表明40歲以後每增長5歲,腦梗死的發病率就會平均增加1倍。最值得注意的是,文獻報道45歲以下青年人發生腦梗死占4.4%~15.9%,也有高達17%的報道,這說明腦梗死正在向年輕化發展(說到這裏,年輕的朋友們是不是有點危機意識了?)。奇怪的是,這樣一組危害中老年人,又開始趨於年輕化發展的疾病,卻偏偏喜歡發生在重體力勞動者、工人、農民、愛熬夜和學曆低的人身上。特別是工人,是腦梗死發病率最高的職業群體,具體原因不詳,有待科學家們研究分析。
腦梗死除遺傳這個人人皆知的因素外,還和很多疾病有關,如各種心髒疾病,像心瓣膜病、冠心病等等,約有75%的腦梗死伴有心髒病。還有高血脂症,它會增加血液粘滯度,加速腦動脈硬化進程,是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高血壓又是腦梗死的好發人群,更多關於高血壓的危害,請延伸閱讀李清晨先生的《遭遇沉默的殺手》一文,裏麵有對高血壓更詳盡的介紹,大家可以自行穀歌或是百度。糖尿病患者也是腦梗死好發人群,一項對北京首都鋼鐵公司近2萬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組腦梗死患病率是非糖尿病組的3.6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是公認的腦梗死最重要獨立危險因素,約有20%的腦梗死患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它如果頻繁發作,發生腦梗死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短暫性腦缺血由於臨床症狀輕微,又屬於突發,且容易恢複,通常情況下得不到人們的足夠重視,以至於發展為腦梗死,這不能不說是種悲劇。
當然,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患腦梗死的風險,例如吸煙和酗酒,這類人群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為吸煙會使血液粘滯度、血細胞比容增高,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經可使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研究表明,停止吸煙後腦梗死的風險可在2~4年內減少。酗酒者腦梗死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瑞典對15077名老年人的飲酒與腦卒中死亡關係研究,隨診20年,發現死於腦卒中為769人,其中574人死於腦梗死。少量喝酒與腦梗死沒有直接關係,我這裏指的是經常大量飲酒的人,它會促使血壓不斷升高,引起高血壓。還有飲食不當(例如喜歡吃高鹽、油炸、肉類食品或做菜喜歡用動物油),藥物濫用(例如口服避孕藥)、脾氣暴躁、肥胖和感染等等這些因素同樣會增加腦梗死的風險。另外,還約有30%的腦梗死原因不能確定。
在我們人類還是胚胎時期,神經元會不斷地進行分裂繁殖,以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但在我們出生後,它便停止了分裂繁殖,喪失了用細胞分裂進行補充和恢複機能的機製,也就是說神經元隻會減不會增,所以神經元一旦死亡,便不可再生。在人一生的任何時期裏,受內、外環境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的死亡,如腦損傷、腫瘤、腦缺血、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生理性腦老化等等。其中,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經元死亡是腦梗死致殘和致死的重要因素。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對神經元再生的研究,遺憾的是始終沒有發現切實有效的直接導致神經元再生的因子。雖然80年代問世的神經營養因子在保護神經元的存活,防止死亡上有一定作用,但也僅在動物實驗有效,臨床療效卻不肯定。中藥製劑如銀杏、川芎嗪、三七、丹參等藥物因缺乏大樣本的臨床研究,故對治療腦梗死方麵有無效果不得而知。因此,神經內科的醫生們隻能選擇性地對其進行對症治療,卻無法對因治療。目前,臨床上經過治療後約有一半以上存活下來的人遺留癱瘓、失語等嚴重殘疾,給無數的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這是醫生們最無奈,也是最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就有了神經內科那句行話:腦卒中非死即殘,重在預防。腦卒中後的預防是控製腦梗死複發的關鍵。那麽我們要如何做到有效控製腦梗死,預防悲劇發生呢?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激動情緒。適當體育鍛煉,做些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活動。要有規律的飲食起居、保證充分睡眠、勞逸結合、防治便秘,避免過度用力等容易誘發腦梗死的因素。對於腦梗死高危人群,應該控製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合理飲食、保持適當體重、防止肥胖和心理平衡,戒煙戒酒等。還有,腦梗死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每1000例患者可減少10例死亡或複發。因此,對於那些已經確診的腦梗死患者來說,筆者推薦阿司匹林作為平時預防腦梗死複發首選藥物,它即經濟又安全方便。WHO推薦阿司匹林預防劑量為325mg,隔日一次,國內一般應用50~150mg/d,1次/日,晚餐後服,副作用為胃腸道刺激症狀和出血等。大家不要不在乎這組成效甚微的幾率,你或你的家人做到了,就有可能成為那千分之十的幸運者,做不到,中槍率百分之百。對於有家族遺傳史的朋友們,筆者建議在40歲以後進行定期身體檢查,盡量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最後再嘮叨一句,腦梗死一旦發作,切不可存僥幸心理在家中逗留,一定要就近選擇醫院治療。因為腦梗死的搶救時間窗在3小時內,這樣做可明顯降低病殘和死亡的發生,長途跋涉、舍近求遠的結果隻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給你和家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參考文獻:腦梗死 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