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鶴崗“房產一哥”,轉行擦邊背後

鶴崗“房產一哥”,轉行擦邊背後

文章來源: 最人物 於 2025-11-26 20:19:0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鶴崗“房產一哥”,轉行擦邊背後

鶴崗,這座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的邊陲小城,因“白菜價”的房子,過去幾年成為被人們反複提及的存在。

一大批人蜂擁而至,他們像離群的羊離開主流生活,在鶴崗駐足、買房、租房,試圖在遙遠的東北土地上,尋找期許中的自由、安逸與幾十平米的居所。

可是,在鶴崗根本躺不平。

低收入與生活成本失衡,就業機會稀缺,漫長嚴寒天氣讓很多南方人難以適應……現實主義的冷硬一點點顯露。

我們找到三位身在鶴崗的人聊了聊,一位是在鶴崗生活了兩年,準備明年春天離開的女醫生李笑笑;一位是逃離鶴崗又回到家鄉的本地人小七;還有趕在鶴崗低價房風口,靠做房產中介改變人生軌跡的鄭前。

他們大不相同,但都是從舊有的社會關係中掙脫的人,鶴崗成為他們人生旅程的中轉站,代表著一種退路。

但退路並不意味著舒適。作為房屋中介,過去五六年間,鄭前賣出了400套房子,如今,這些買房的人,留在鶴崗的卻不過百。

離開的人,越來越多。

鶴崗漫長的冬天足足有半年之久,這座老舊的東北城市有下不完的雪。

人們在此間,感受著極寒天氣帶來的戰栗,也漸漸發現這裏躺不平,於是各自投身於一場蓄謀已久的逃離。





鄭前的手機,再也沒有像之前那般響個不停,現如今每天找他谘詢鶴崗房子的,隻有寥寥幾人。

這座昔日被年輕人視為“烏托邦”的東北小城,逐漸恢複往日的寧靜。

幾年前,憑借三四萬一套的房子,鶴崗一夜爆紅,在上海隻能買一平米空間的價格,在鶴崗卻能買下一套兩室一廳、坐北朝南的房間。一套房子變得唾手可得,這足以吸引一大批人前來涉足。

彼時的鶴崗,具有唯一性、獵奇性,鄭前稱那時的鶴崗“鶴立雞群”。最鼎盛時期,鄭前一個月最多能賣出30多套房子,江浙、四川、廣東的客戶群體居多。

幾年之後,第一批在鶴崗買房的人後悔了,他們發現房價沒漲,自己也沒來住;有人來住了,覺得這裏的生活節奏不是自己想要的,索性賣了。

當發現烏托邦並非想象的樣子後,大批的人,決定撤離。



鶴崗街頭隨處可見的賣房廣告

前段時間,鄭前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對成都的老年夫婦,自稱要買房子,一定要在店裏見到他。

鄭前表示有什麽事情可以電話裏聊,無需見麵,他們才說了實話:幾年前,他們的女兒在鶴崗買了房子,一直沒來住,兩個月前不幸溺水去世了。如今,老兩口想要把房子賣了。

得知具體情況後,鄭前幫忙辦證、落戶,將逝世女孩買的這套房子安置妥當。

一位2023年到鶴崗定居的沈陽小夥,花3萬買了一套60平的毛坯房,沒裝修就住了進去,在當地送外賣。

結果在鶴崗跑外賣賺得很少,一個月前,他找到鄭前,將房子賣了兩萬塊,又回到老家沈陽送外賣。



在逃離鶴崗的這批人裏,鄭前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與他相熟的一位中年男人——曾哥。

他是為數不多與鄭前線下見過麵的買家,那是2021年,曾哥親自到鶴崗買下一間沒通暖氣的毛坯房,兩人聊了很多,也一起吃過幾頓飯。

曾哥來鶴崗之前,在上海工作,是一家MCN公司的帶貨運營,他堅信自己到鶴崗買套房子住上後,再開一個新賬號,可以安心生活並賺到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為了省錢,曾哥從批發市場買了一個簡單的床,洗手盆與馬桶,用開發商給的乳膠漆刷了刷牆,便草草入住。

曾哥的新賬號忙活了一年,沒做起來,他沒了收入,口袋裏的錢越來越少,每天都很頹然。



受訪者供圖,鶴崗冬天的下午

偶然一天,有記者來鶴崗采訪鄭前,兩人約到了一個咖啡店。點好咖啡後,鄭前抬頭發現咖啡店的店員正是曾哥。

不得不說,鶴崗這座城市很小,人與人之間沒有秘密可言。

原來做自媒體失敗後,為了活下去,吃上口熱乎飯,曾哥便到當地的咖啡店上班,每個月3000塊工資。

這次見麵後,兩個人再無聯係,直到2023年,曾哥告訴鄭前,老家親戚給自己介紹了一份有編製的穩定工作,於是他果斷賣掉鶴崗的房子,回到了老家江西。

事實證明,來到鶴崗的年輕人,想安心躺平幾乎不可能。



過往幾年,鄭前基本上每年都能賣出100套房,今年他隻賣出了幾十套,每個月收入也縮減到一萬。

他也賣了兩套房子,在此之前,他總共買了三套房子,用了20萬左右,如今隻留下一套12萬的自己住,裝修一看就是砸過錢的,精致有序,陽光照進來,屋子裏暖洋洋的。



受訪者供圖,如今鄭前的家

來鶴崗之前,鄭前是一個毛頭小子,大專畢業後在廣州一家汽車配件分店做銷售,每個月工資4000元。

他在龍歸地鐵站附近租房住,那是一個城中村,居住環境相當嘈雜。

鄭前本身不是一個物欲重的人,但每個月除去固定的800元房租,基礎的衣食住行,到了月底根本剩不下錢。

在廣州的那段日子,他過得很痛苦,心想自己就算打工一輩子,也不可能像本地人一樣買上房子和車,他形容自己是“這個繁華城市的爬蟲”。

直到他在網上看到,在鶴崗,花兩三萬就可以買一套房的消息時,這種日子才發生了轉變。



受訪者供圖,鄭前舊照

鄭前受夠了在廣州的憋屈日子,迅速辭了職,退租了房子,買了超長款加厚羽絨服和棉鞋,收拾好行李箱,買了飛機票,毅然決然去到了那個完全陌生的東北城市——鶴崗。

鶴崗沒有機場,鄭前先坐飛機到佳木斯,再從佳木斯轉火車才能到鶴崗,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

從火車站出來,鄭前看見漫天飛雪,樹上也掛滿了潔白雪花,積雪很厚。

這個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雪的南方人激動不已,拍了很多照片記錄。



鶴崗火車站

回憶起那天的景象,他依然顯得興奮,鄭前說在此之前,他隻在春晚的廣告裏見過雪,北方人放著鞭炮,掛著紅燈籠,年輕人裹著圍巾看雪。

彼時的他,還沒意識到在這之後的很多個鶴崗冬天,他都會與雪花共生。

坐在出租車往外看,鄭前看到這個城市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般破敗,房價雖低,煤炭資源日漸枯竭,煤礦大多關停,一些被改造成公園,但工業時代給鶴崗留下完善的基礎設施。

鄭前從本地人那裏打聽到房價最低小區的位置,他沒找中介,隻用了兩天時間就買下一套61平的毛坯房,總價4萬6。最終加上裝修、家電、過戶費,一共花了不到10萬。

他開心得不得了,這是屬於鄭前的第一套房,雖然不貴,但也幾乎用光了他所有存款。



受訪者供圖,鶴崗的傍晚

房子買好了,鄭前躺了半個月,發現錢越來越少,便迫不得已去幹活,鶴崗的工作不好找,工資很低,隻能想辦法在線上謀生。

他先後直播王者榮耀、拍廣東人在東北遇到的尷尬事短視頻,可惜直播帶貨隻賣出一個泡腳桶,還是同情分……

鄭前直播了半年多,買東西的人很少,反而谘詢他鶴崗房子的人很多。隻要講房子,直播間的流量蹭蹭往上漲,人數最多的時候有5000多人,問的最多的問題是“鶴崗一套房子真的隻需要幾萬塊嗎”?

他的人生即將迎來巨大轉折。



那時,在互聯網上,鄭前的名字與鶴崗緊緊綁定

鶴崗當地一個房產中介看好鄭前的流量,邀請他一起賣房,賣出一套房他可以拿到2000塊中介費。

鄭前欣然答應,他幹脆隻拍關於鶴崗房子的短視頻,後來直接到各大樓盤裏直播,找他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銷量越來越大,他和人合夥開了門店,專門在網上賣鶴崗的房子,高峰時期一個月收入能達到10萬。

這意味著,憑借收入,每個月,鄭前就能在鶴崗買下2套房。





受訪者供圖,上圖為鄭前房產開業當天;下圖為鄭前舊照,當時很多人說他像毛不易



鄭前形容這一切為陰差陽錯,賣房從來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隻是被機緣巧合推著往前走。

賣房事業的高峰期是2021年,每天一睜眼,他有上千條消息要回,微信添加好友的小紅點多到數不清,最後頻繁到無法通過的程度,他甚至還雇了一個人幫自己管理微信。

四部手機,六個微信號,幾乎全部加滿,他的好友列表裏裝滿了全國各地想來鶴崗安家的人。



受訪者供圖

白菜價的房子如同野火般蔓延,很快席卷了被大城市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這座黑龍江東北部的小城市,成為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

他們看到了希望,蜂擁而至,在鶴崗花幾萬塊錢買下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鄭前是鶴崗賣房領域的先驅者,他火了之後,本地的很多東北大姐、大媽紛紛效仿,直播賣房。

他很少會去自己的公司,因為客戶絕大多數都是線上交易,鄭前替客戶去看房,通過視頻看一下最終成交,他再給客戶寄去房產證與鑰匙。



受訪者供圖,給客戶寄走的房產證與鑰匙

在鶴崗待了5年,鄭前不再害怕社交,但對於熱情的東北阿姨他還是招架不住,鄰居大姨總給他送各種蔬菜,過年過節還喊他到家裏吃飯,都被他婉拒了。

沒被改變的是飲食口味的清淡,東北菜油大口味重,這對於吃食物本味的廣東人而言,難以接受。鄭前在外吃燒烤也隻讓老板放點孜然和鹽,他大多時候選擇在家裏做飯吃。





受訪者供圖,鄭前自己在家做的飯,健康清淡

門店做起來了,鄭前換了一套更好的房子,也買了一輛車,甚至開始自學樂器,過起了當初自己理想中的體麵生活。

“我是在鶴崗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三觀,在這裏慢慢變成了一個正常人。”



受訪者供圖,如今鄭前的家



鶴崗火了之後,外地人紛紛湧來,本地人卻想要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

鶴崗本地人小七今年37歲,2022年,她在“鶴崗熱”的階段離開了家鄉,隻因男友要去南方發展,她便放棄所有,跟隨一起去了陌生的廣州。

在此之前,小七在鶴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體製內合同工,交完保險每個月工資1500元,這是鶴崗普遍的工資水平。

離開鶴崗後,她先是在廣州待了一年,又與男朋友去到了長沙生活,在當地的蒙特梭利幼兒園當幼師,師範畢業的她很擅長與小朋友相處。



受訪者供圖,小七教小孩畫畫

在長沙沒停留多久,小七覺得南方人的生活習慣、人際交往都不適合自己,與男友商討後,兩人決定回到老家鶴崗,也在2023年結婚了。

他們並不清楚在鶴崗能有什麽樣的未來,隻知道外麵的世界不好混,在家鄉起碼還能舒服點。

鶴崗太小了,小到你認識的人當中總會有想找到的那個人,順利把事辦了。



受訪者供圖,鶴崗街頭的路人

從小到大,小七都沒有自己的房間,上大學住宿舍,畢業後與人合租,小七想有個自己的房子。

在鶴崗“買房熱”的潮流中,她花13萬買了一套50平的小房子。



受訪者供圖,小七曾在鶴崗買的房子

這套房子在鶴崗第一座大型購物中心比優特時代廣場附近,算是鶴崗的核心位置,小七房子買的二樓,裝修完才發現,自己踩了大坑。

大冬天外麵零下十幾度,小七家的廚房隻有12度,因為房子過於老舊,地暖供不上高壓,她在家裏也要穿著大棉襖,毫無舒適可言,電有時也會出問題。

2021年,房子開始漏水,衛生間往下滲水,樓下的車庫老板總是找她問責,小七花錢修理,一直和人家道歉。

之後這種情況頻發,有一次整個二樓下水道都堵了,水又漏到樓下車庫,小七張羅著整個單元樓的住戶集資把管道換了,這個老小區住的都是鶴崗本地的老頭兒老太太,他們拒絕掏錢。



受訪者供圖,小七買的房子漏洞百出

一個房子的三大件,供暖、水和電,小七買的房子全部踩雷。

她實在沒招了,直接把自己買來住了不到5年的房子掛到了網上,賣了15萬6。

小七作為本地人,都頻頻踩坑,更何況來到鶴崗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那些低價買來的房子,多是老舊小區的邊角料。

漏水、暖氣出問題是家常便飯,一筆筆修理費,甚至要與房子總價齊平。



受訪者供圖,小七買的老破小樓道

除了狀況百出的老舊房子,還有被嚴重低估的機會成本。

鶴崗的就業機會少,工資還低。小七從長沙回到鶴崗後,她租了一個門麵教小孩畫畫,勉強糊口。

小七愛吃甜品,如今鶴崗陸續開了不少甜品店,以比優特時代廣場為中心,方圓一公裏至少有十家甜品店,但價格不太美麗。

“一個小切塊芝士蛋糕賣35塊錢,這還是鶴崗嗎?買的人可多了,他們怎麽那麽有錢。”

平日裏,小七和丈夫大多在家裏做飯吃,兩人一起到附近菜市場買各種食材,大骨頭湯、三汁燜魚、蒜蓉粉絲、羊蠍子火鍋……有時會喊上三兩好友到家裏聚餐。

這是他們最多的日常消遣。

小七說有能耐的都離開鶴崗到大城市了,留在鶴崗的大部分是家裏有能耐的人,“像我們這種沒能耐的,出去了又回來”。



受訪者供圖



李笑笑是牡丹江人,她來鶴崗兩年了,已經開始厭倦這裏的生活。

那是202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原本打算考研,但家裏出現重大變故,父親意外車禍去世,母親確診肝癌,還有兩個正在讀初中的妹妹,變得叛逆難懂……

很多個不幸幾乎在同一階段發生,李笑笑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完整的家,24歲的她被現實逼迫一夜長大。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的父母與兩個妹妹

麵對這鋪天蓋地的事情,她很迷茫,彼時家裏經濟壓力很大,她決定放棄考研,先工作一段時間再說。

恰好這時鶴崗的一家民辦醫院給她打來電話,表示他們醫院正需要一位神經內科臨床醫生,問她是否有意向。

李笑笑想都沒想,答應了。

處理完家裏的瑣事後,她將自己所有行囊裝進一個小行李箱,便去了完全陌生的鶴崗。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牡丹江老家的家

後來回憶起去到鶴崗這件事,她認為是鶴崗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將她從迷茫與痛苦中拉出。

李笑笑在老舊的小區租了一個60平的小房子,每月房租500塊。

她養了一隻貓陪伴自己,取名肥波,沒想到它越長越胖。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養的貓肥波

李笑笑是個謹慎的人,她來到鶴崗後,沒有著急買房子,而是一直在觀望周邊環境,也在觀望自己的感受。

她感覺待在鶴崗看不到希望。

平日裏,街上人很少,零零星星的全是老頭老太太,年輕人很少,“都說現在鶴崗年輕人多了起來,我是沒發現,這小地方,留不住人”。

李笑笑的職業醫師證還有一本,預計明年3月份下來,等紙質證書到手後,就是她離開鶴崗的日子。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工作的醫院

對話途中,當李笑笑被問道在鶴崗這兩年與之前在老家相比,在哪裏生活較為開心。

“都不太開心”,這個回答讓人感到意外,還伴隨著一聲歎息。

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後來一步步到了縣城,又去到大城市讀書,結果又回到了一個小城市,心裏落差很大。

鶴崗給李笑笑一種踏實又安逸的感覺,她害怕這種舒適感,更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與生活。更重要的是,她還需要賺更多的錢。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每天去醫院上班的必經之路

如果沒有家庭變故帶來的各種壓力,物欲極低的李笑笑在民辦醫院每個月一萬元的收入,於鶴崗而言,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但母親治病需要錢,兩個正在讀書的妹妹需要錢,她不僅每個月固定往家裏寄錢,在很多事情上,她需要替母親處理。

家庭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李笑笑深刻體會到生活的傷痛,她總是鬱鬱寡歡,唯有聊起吃的,才會展露出高能量,她最愛吃鶴崗的特色烤串肥瘦加糖。



受訪者供圖,左下角為肥瘦加糖

“特別好吃,我作為一個牡丹江人,之前從來不知道肥瘦這麽好吃,到了鶴崗之後,給肥瘦相間的肉撒上一層糖,很香,一點兒都不膩人。”

下了夜班回家補完覺,她在屋裏吃著肥瘦加糖、烤豬梅肉串,肥波就在窗外的欄杆平台上曬太陽。

在那一刻,它們都屬於李笑笑。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養的肥波在窗外曬太陽



五六年前,鶴崗買房這件事,與其說是衝動的選擇,不如說是一場集體性的烏托邦想象。

這種渴望如此強烈,以至於讓人們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受訪者供圖,鄭前準備給客戶寄走的房子鑰匙

鶴崗的醫療水平相對落後,身為臨床醫生的李笑笑,對此深表認同,如果遇到較為嚴重的患者,她會建議他們到哈爾濱或者佳木斯就診。

本地人小七對鶴崗醫療有著深刻體會,她的母親2023年突發腦梗,去到本市最大的市立醫院,結果拍核磁檢查排到了第三天……住院後醫院竟沒有藥,需要病人去外麵藥店買回來給注射。

她的父親去年除夕那天,也腦梗了。

鶴崗持續很久的極寒天氣,老年人更容易突發心梗、腦梗這類疾病。



受訪者供圖,鶴崗冬日的街頭幾乎沒人

鶴崗的招聘網上,服務員、勤雜工、電話客服是最常見到的職位,除非是線上工作者,否則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很難。

這裏缺少工作,也缺少生活。

鶴崗的娛樂活動很少,如果是夏天,鄭前會到郊區果蔬采摘園逛逛,吃農家樂;冬天他就到滑雪場滑雪,平日裏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裏。



受訪者供圖,鄭前在草莓采摘園

鄭前想購物,也基本是線上消費,鶴崗可消費的地方不多,“我如果想買一些稍微好點的食材,比如牛排啥的,我都習慣在網上買”。

鶴崗第一家霸王茶姬,也是在去年才開,至今沒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也沒有海底撈。

當地人多會去食雜店買日常需要的東西,像小時候的小賣部。



鶴崗隨處可見的食雜店

鶴崗,是一座與雪共生的東北小城。

潔白的雪花在無聲中,承載著人們的愉悅、失落與日複一日的平淡。對生活在鶴崗的人而言,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日子都是冬天,冷到刺骨。

與鄭前對話途中,他試圖向我證明鶴崗的嚴寒天氣並沒那麽誇張,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他喊了小愛同學一聲,我們便得知鶴崗當天氣溫是零下7度——3度,室內溫度則是25.8度,隻要不出門,待在屋裏相當溫暖。

隻要交得起暖氣費,就不會太艱苦。



受訪者供圖,鄭前的家

鶴崗的低房價如同甜蜜陷阱,被嚴重低估的生活成本、就業成本……一旦線上工作丟了,幾乎沒有後路。

鄭前深知自己作為鶴崗房產中介的先驅者,已經來到這個行業的末期,國內低價房的城市越來越多,鶴崗早已失去唯一性。

他再也不可能回到2020年的那種盛況,一天消息回不完,一天成交十幾套房子……



受訪者供圖,四年前鄭前在公司門口

今年的生意比去年下降了一半,做自媒體出身的鄭前正在尋找出路。前段時間,他拍美食類短視頻,效果甚微。

鄭前計劃明年開幾個新賬號,拍各種類型的視頻,最近他忙著健身練肌肉,每天醒來第一任務就是健身。如果能練成網上那種很誇張的大肌肉,他會轉型拍擦邊視頻。

鄭前很坦誠,他直言自己的臉已經整了很多地方,“我整容整到現在,動了很多地方,整張臉其實已經變了”。



受訪者供圖,剛開始健身時的鄭前

他想離開鶴崗,但不是現在。

鄭前奮鬥的目標,是有一天可以在廣州買房,他坦言自己心裏永遠覺得廣州好,湛江好。

最近他總是被鶴崗本地人罵,說他一邊賺著東北的錢,一邊覺得南方好。

鄭前表示自己不會為了賣房就忽悠網友,他的視頻裏沒誇過一句鶴崗好,隻是說鶴崗是一個正常生活的城市,不像網上講得那麽破舊,生活配套正常。

“沒有人會不想去上海、北京,隻不過我現在沒辦法離開鶴崗,離開了我吃什麽?用什麽賺錢?”



2024年春節期間,鄭前在鶴崗放煙花



人們總說鶴崗沒有未來。

但鶴崗的故事正在全國各地複製、輪番上演,遼寧阜新、黑龍江雞西、山東乳山……都可以花幾萬塊就買上一套房。

當人們紛紛逃離鶴崗時,鶴崗本身也在發生變化,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268.1億元,同比增長6%,居全省第3位。

鶴崗蘿北機場正在建設中,預計2027年竣工,建成後將連接北京、上海等樞紐城市。

改變還未發生,逃離已經相繼上演。



受訪者供圖,下雪的鶴崗

鶴崗這座邊陲小城,總是籠罩在白雪之中,死寂的寒冬無比漫長。

人們走在地上習慣聽到棉鞋底與雪撞擊的聲音,冷風刮起,頭發絲兒、睫毛上瞬間結上一層薄霜。



堆滿積雪的鶴崗街頭

這裏的夜晚來得格外早,往往下午三點多天就黑了,天邊的雲被暮色一點點吞噬,毫不留情。等到晚上八點,整座城市鴉雀無聲。

李笑笑偶爾會去鶴崗的舞廳看看,裏麵仍舊是九十年代的裝潢,場地很小,去一次幾塊錢,廉價的彩色燈球不停變換著顏色,像是回到她童年那個昨日世界,屋外是寂靜的夜晚。

昏暗燈光下,放眼望去全是步履蹣跚的老人,渾身上下都是過時的瀟灑風姿,他們相擁著走入舞池,李笑笑落寞而歸。

走在飄雪的鶴崗街頭,她知道自己離開的日子不遠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一文讀懂穀歌TPU:英偉達暴跌跟它有關
一代中國鞋王,是怎麽走到破產注銷這一步的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要高市"別刺激北京"?日本當局火速駁斥:不實報導
特朗普“電話教導”高市早苗內容被披露 日本尬極了
華盛頓槍擊案嫌疑人曾在阿富汗與美軍合作 在等綠卡
美俄代表密談錄音泄露,誰幹的?
歐盟外長:應限製俄軍規模和軍費
美國白宮槍擊凶嫌是阿富汗移民!川普怒:絕不容忍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普京:若烏撤離其目前控製地區 俄將停止武裝行動
賴清德稱中國目標2027武統,宣布高額國防特別預算
竹棚架:香港標誌性符號及其背後的安全隱憂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創新高 專家:2026年或回6字頭
美媒曝德秘密對俄作戰計劃 長達1200頁 涉80萬士兵
中日爭端中,台灣人吃日料對高市早苗表達支持
特朗普:不邀請南非參加明年G20峰會
被曝在俄烏問題上尖銳對立,魯比奧、萬斯回應
香港大埔火災,或揭露了高層小區最大的危險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鶴崗“房產一哥”,轉行擦邊背後

最人物 2025-11-26 20:19:02



鶴崗“房產一哥”,轉行擦邊背後

鶴崗,這座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的邊陲小城,因“白菜價”的房子,過去幾年成為被人們反複提及的存在。

一大批人蜂擁而至,他們像離群的羊離開主流生活,在鶴崗駐足、買房、租房,試圖在遙遠的東北土地上,尋找期許中的自由、安逸與幾十平米的居所。

可是,在鶴崗根本躺不平。

低收入與生活成本失衡,就業機會稀缺,漫長嚴寒天氣讓很多南方人難以適應……現實主義的冷硬一點點顯露。

我們找到三位身在鶴崗的人聊了聊,一位是在鶴崗生活了兩年,準備明年春天離開的女醫生李笑笑;一位是逃離鶴崗又回到家鄉的本地人小七;還有趕在鶴崗低價房風口,靠做房產中介改變人生軌跡的鄭前。

他們大不相同,但都是從舊有的社會關係中掙脫的人,鶴崗成為他們人生旅程的中轉站,代表著一種退路。

但退路並不意味著舒適。作為房屋中介,過去五六年間,鄭前賣出了400套房子,如今,這些買房的人,留在鶴崗的卻不過百。

離開的人,越來越多。

鶴崗漫長的冬天足足有半年之久,這座老舊的東北城市有下不完的雪。

人們在此間,感受著極寒天氣帶來的戰栗,也漸漸發現這裏躺不平,於是各自投身於一場蓄謀已久的逃離。





鄭前的手機,再也沒有像之前那般響個不停,現如今每天找他谘詢鶴崗房子的,隻有寥寥幾人。

這座昔日被年輕人視為“烏托邦”的東北小城,逐漸恢複往日的寧靜。

幾年前,憑借三四萬一套的房子,鶴崗一夜爆紅,在上海隻能買一平米空間的價格,在鶴崗卻能買下一套兩室一廳、坐北朝南的房間。一套房子變得唾手可得,這足以吸引一大批人前來涉足。

彼時的鶴崗,具有唯一性、獵奇性,鄭前稱那時的鶴崗“鶴立雞群”。最鼎盛時期,鄭前一個月最多能賣出30多套房子,江浙、四川、廣東的客戶群體居多。

幾年之後,第一批在鶴崗買房的人後悔了,他們發現房價沒漲,自己也沒來住;有人來住了,覺得這裏的生活節奏不是自己想要的,索性賣了。

當發現烏托邦並非想象的樣子後,大批的人,決定撤離。



鶴崗街頭隨處可見的賣房廣告

前段時間,鄭前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對成都的老年夫婦,自稱要買房子,一定要在店裏見到他。

鄭前表示有什麽事情可以電話裏聊,無需見麵,他們才說了實話:幾年前,他們的女兒在鶴崗買了房子,一直沒來住,兩個月前不幸溺水去世了。如今,老兩口想要把房子賣了。

得知具體情況後,鄭前幫忙辦證、落戶,將逝世女孩買的這套房子安置妥當。

一位2023年到鶴崗定居的沈陽小夥,花3萬買了一套60平的毛坯房,沒裝修就住了進去,在當地送外賣。

結果在鶴崗跑外賣賺得很少,一個月前,他找到鄭前,將房子賣了兩萬塊,又回到老家沈陽送外賣。



在逃離鶴崗的這批人裏,鄭前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與他相熟的一位中年男人——曾哥。

他是為數不多與鄭前線下見過麵的買家,那是2021年,曾哥親自到鶴崗買下一間沒通暖氣的毛坯房,兩人聊了很多,也一起吃過幾頓飯。

曾哥來鶴崗之前,在上海工作,是一家MCN公司的帶貨運營,他堅信自己到鶴崗買套房子住上後,再開一個新賬號,可以安心生活並賺到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為了省錢,曾哥從批發市場買了一個簡單的床,洗手盆與馬桶,用開發商給的乳膠漆刷了刷牆,便草草入住。

曾哥的新賬號忙活了一年,沒做起來,他沒了收入,口袋裏的錢越來越少,每天都很頹然。



受訪者供圖,鶴崗冬天的下午

偶然一天,有記者來鶴崗采訪鄭前,兩人約到了一個咖啡店。點好咖啡後,鄭前抬頭發現咖啡店的店員正是曾哥。

不得不說,鶴崗這座城市很小,人與人之間沒有秘密可言。

原來做自媒體失敗後,為了活下去,吃上口熱乎飯,曾哥便到當地的咖啡店上班,每個月3000塊工資。

這次見麵後,兩個人再無聯係,直到2023年,曾哥告訴鄭前,老家親戚給自己介紹了一份有編製的穩定工作,於是他果斷賣掉鶴崗的房子,回到了老家江西。

事實證明,來到鶴崗的年輕人,想安心躺平幾乎不可能。



過往幾年,鄭前基本上每年都能賣出100套房,今年他隻賣出了幾十套,每個月收入也縮減到一萬。

他也賣了兩套房子,在此之前,他總共買了三套房子,用了20萬左右,如今隻留下一套12萬的自己住,裝修一看就是砸過錢的,精致有序,陽光照進來,屋子裏暖洋洋的。



受訪者供圖,如今鄭前的家

來鶴崗之前,鄭前是一個毛頭小子,大專畢業後在廣州一家汽車配件分店做銷售,每個月工資4000元。

他在龍歸地鐵站附近租房住,那是一個城中村,居住環境相當嘈雜。

鄭前本身不是一個物欲重的人,但每個月除去固定的800元房租,基礎的衣食住行,到了月底根本剩不下錢。

在廣州的那段日子,他過得很痛苦,心想自己就算打工一輩子,也不可能像本地人一樣買上房子和車,他形容自己是“這個繁華城市的爬蟲”。

直到他在網上看到,在鶴崗,花兩三萬就可以買一套房的消息時,這種日子才發生了轉變。



受訪者供圖,鄭前舊照

鄭前受夠了在廣州的憋屈日子,迅速辭了職,退租了房子,買了超長款加厚羽絨服和棉鞋,收拾好行李箱,買了飛機票,毅然決然去到了那個完全陌生的東北城市——鶴崗。

鶴崗沒有機場,鄭前先坐飛機到佳木斯,再從佳木斯轉火車才能到鶴崗,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

從火車站出來,鄭前看見漫天飛雪,樹上也掛滿了潔白雪花,積雪很厚。

這個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雪的南方人激動不已,拍了很多照片記錄。



鶴崗火車站

回憶起那天的景象,他依然顯得興奮,鄭前說在此之前,他隻在春晚的廣告裏見過雪,北方人放著鞭炮,掛著紅燈籠,年輕人裹著圍巾看雪。

彼時的他,還沒意識到在這之後的很多個鶴崗冬天,他都會與雪花共生。

坐在出租車往外看,鄭前看到這個城市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般破敗,房價雖低,煤炭資源日漸枯竭,煤礦大多關停,一些被改造成公園,但工業時代給鶴崗留下完善的基礎設施。

鄭前從本地人那裏打聽到房價最低小區的位置,他沒找中介,隻用了兩天時間就買下一套61平的毛坯房,總價4萬6。最終加上裝修、家電、過戶費,一共花了不到10萬。

他開心得不得了,這是屬於鄭前的第一套房,雖然不貴,但也幾乎用光了他所有存款。



受訪者供圖,鶴崗的傍晚

房子買好了,鄭前躺了半個月,發現錢越來越少,便迫不得已去幹活,鶴崗的工作不好找,工資很低,隻能想辦法在線上謀生。

他先後直播王者榮耀、拍廣東人在東北遇到的尷尬事短視頻,可惜直播帶貨隻賣出一個泡腳桶,還是同情分……

鄭前直播了半年多,買東西的人很少,反而谘詢他鶴崗房子的人很多。隻要講房子,直播間的流量蹭蹭往上漲,人數最多的時候有5000多人,問的最多的問題是“鶴崗一套房子真的隻需要幾萬塊嗎”?

他的人生即將迎來巨大轉折。



那時,在互聯網上,鄭前的名字與鶴崗緊緊綁定

鶴崗當地一個房產中介看好鄭前的流量,邀請他一起賣房,賣出一套房他可以拿到2000塊中介費。

鄭前欣然答應,他幹脆隻拍關於鶴崗房子的短視頻,後來直接到各大樓盤裏直播,找他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銷量越來越大,他和人合夥開了門店,專門在網上賣鶴崗的房子,高峰時期一個月收入能達到10萬。

這意味著,憑借收入,每個月,鄭前就能在鶴崗買下2套房。





受訪者供圖,上圖為鄭前房產開業當天;下圖為鄭前舊照,當時很多人說他像毛不易



鄭前形容這一切為陰差陽錯,賣房從來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隻是被機緣巧合推著往前走。

賣房事業的高峰期是2021年,每天一睜眼,他有上千條消息要回,微信添加好友的小紅點多到數不清,最後頻繁到無法通過的程度,他甚至還雇了一個人幫自己管理微信。

四部手機,六個微信號,幾乎全部加滿,他的好友列表裏裝滿了全國各地想來鶴崗安家的人。



受訪者供圖

白菜價的房子如同野火般蔓延,很快席卷了被大城市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這座黑龍江東北部的小城市,成為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

他們看到了希望,蜂擁而至,在鶴崗花幾萬塊錢買下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鄭前是鶴崗賣房領域的先驅者,他火了之後,本地的很多東北大姐、大媽紛紛效仿,直播賣房。

他很少會去自己的公司,因為客戶絕大多數都是線上交易,鄭前替客戶去看房,通過視頻看一下最終成交,他再給客戶寄去房產證與鑰匙。



受訪者供圖,給客戶寄走的房產證與鑰匙

在鶴崗待了5年,鄭前不再害怕社交,但對於熱情的東北阿姨他還是招架不住,鄰居大姨總給他送各種蔬菜,過年過節還喊他到家裏吃飯,都被他婉拒了。

沒被改變的是飲食口味的清淡,東北菜油大口味重,這對於吃食物本味的廣東人而言,難以接受。鄭前在外吃燒烤也隻讓老板放點孜然和鹽,他大多時候選擇在家裏做飯吃。





受訪者供圖,鄭前自己在家做的飯,健康清淡

門店做起來了,鄭前換了一套更好的房子,也買了一輛車,甚至開始自學樂器,過起了當初自己理想中的體麵生活。

“我是在鶴崗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三觀,在這裏慢慢變成了一個正常人。”



受訪者供圖,如今鄭前的家



鶴崗火了之後,外地人紛紛湧來,本地人卻想要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

鶴崗本地人小七今年37歲,2022年,她在“鶴崗熱”的階段離開了家鄉,隻因男友要去南方發展,她便放棄所有,跟隨一起去了陌生的廣州。

在此之前,小七在鶴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體製內合同工,交完保險每個月工資1500元,這是鶴崗普遍的工資水平。

離開鶴崗後,她先是在廣州待了一年,又與男朋友去到了長沙生活,在當地的蒙特梭利幼兒園當幼師,師範畢業的她很擅長與小朋友相處。



受訪者供圖,小七教小孩畫畫

在長沙沒停留多久,小七覺得南方人的生活習慣、人際交往都不適合自己,與男友商討後,兩人決定回到老家鶴崗,也在2023年結婚了。

他們並不清楚在鶴崗能有什麽樣的未來,隻知道外麵的世界不好混,在家鄉起碼還能舒服點。

鶴崗太小了,小到你認識的人當中總會有想找到的那個人,順利把事辦了。



受訪者供圖,鶴崗街頭的路人

從小到大,小七都沒有自己的房間,上大學住宿舍,畢業後與人合租,小七想有個自己的房子。

在鶴崗“買房熱”的潮流中,她花13萬買了一套50平的小房子。



受訪者供圖,小七曾在鶴崗買的房子

這套房子在鶴崗第一座大型購物中心比優特時代廣場附近,算是鶴崗的核心位置,小七房子買的二樓,裝修完才發現,自己踩了大坑。

大冬天外麵零下十幾度,小七家的廚房隻有12度,因為房子過於老舊,地暖供不上高壓,她在家裏也要穿著大棉襖,毫無舒適可言,電有時也會出問題。

2021年,房子開始漏水,衛生間往下滲水,樓下的車庫老板總是找她問責,小七花錢修理,一直和人家道歉。

之後這種情況頻發,有一次整個二樓下水道都堵了,水又漏到樓下車庫,小七張羅著整個單元樓的住戶集資把管道換了,這個老小區住的都是鶴崗本地的老頭兒老太太,他們拒絕掏錢。



受訪者供圖,小七買的房子漏洞百出

一個房子的三大件,供暖、水和電,小七買的房子全部踩雷。

她實在沒招了,直接把自己買來住了不到5年的房子掛到了網上,賣了15萬6。

小七作為本地人,都頻頻踩坑,更何況來到鶴崗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那些低價買來的房子,多是老舊小區的邊角料。

漏水、暖氣出問題是家常便飯,一筆筆修理費,甚至要與房子總價齊平。



受訪者供圖,小七買的老破小樓道

除了狀況百出的老舊房子,還有被嚴重低估的機會成本。

鶴崗的就業機會少,工資還低。小七從長沙回到鶴崗後,她租了一個門麵教小孩畫畫,勉強糊口。

小七愛吃甜品,如今鶴崗陸續開了不少甜品店,以比優特時代廣場為中心,方圓一公裏至少有十家甜品店,但價格不太美麗。

“一個小切塊芝士蛋糕賣35塊錢,這還是鶴崗嗎?買的人可多了,他們怎麽那麽有錢。”

平日裏,小七和丈夫大多在家裏做飯吃,兩人一起到附近菜市場買各種食材,大骨頭湯、三汁燜魚、蒜蓉粉絲、羊蠍子火鍋……有時會喊上三兩好友到家裏聚餐。

這是他們最多的日常消遣。

小七說有能耐的都離開鶴崗到大城市了,留在鶴崗的大部分是家裏有能耐的人,“像我們這種沒能耐的,出去了又回來”。



受訪者供圖



李笑笑是牡丹江人,她來鶴崗兩年了,已經開始厭倦這裏的生活。

那是202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原本打算考研,但家裏出現重大變故,父親意外車禍去世,母親確診肝癌,還有兩個正在讀初中的妹妹,變得叛逆難懂……

很多個不幸幾乎在同一階段發生,李笑笑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完整的家,24歲的她被現實逼迫一夜長大。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的父母與兩個妹妹

麵對這鋪天蓋地的事情,她很迷茫,彼時家裏經濟壓力很大,她決定放棄考研,先工作一段時間再說。

恰好這時鶴崗的一家民辦醫院給她打來電話,表示他們醫院正需要一位神經內科臨床醫生,問她是否有意向。

李笑笑想都沒想,答應了。

處理完家裏的瑣事後,她將自己所有行囊裝進一個小行李箱,便去了完全陌生的鶴崗。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牡丹江老家的家

後來回憶起去到鶴崗這件事,她認為是鶴崗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將她從迷茫與痛苦中拉出。

李笑笑在老舊的小區租了一個60平的小房子,每月房租500塊。

她養了一隻貓陪伴自己,取名肥波,沒想到它越長越胖。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養的貓肥波

李笑笑是個謹慎的人,她來到鶴崗後,沒有著急買房子,而是一直在觀望周邊環境,也在觀望自己的感受。

她感覺待在鶴崗看不到希望。

平日裏,街上人很少,零零星星的全是老頭老太太,年輕人很少,“都說現在鶴崗年輕人多了起來,我是沒發現,這小地方,留不住人”。

李笑笑的職業醫師證還有一本,預計明年3月份下來,等紙質證書到手後,就是她離開鶴崗的日子。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工作的醫院

對話途中,當李笑笑被問道在鶴崗這兩年與之前在老家相比,在哪裏生活較為開心。

“都不太開心”,這個回答讓人感到意外,還伴隨著一聲歎息。

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後來一步步到了縣城,又去到大城市讀書,結果又回到了一個小城市,心裏落差很大。

鶴崗給李笑笑一種踏實又安逸的感覺,她害怕這種舒適感,更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與生活。更重要的是,她還需要賺更多的錢。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每天去醫院上班的必經之路

如果沒有家庭變故帶來的各種壓力,物欲極低的李笑笑在民辦醫院每個月一萬元的收入,於鶴崗而言,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但母親治病需要錢,兩個正在讀書的妹妹需要錢,她不僅每個月固定往家裏寄錢,在很多事情上,她需要替母親處理。

家庭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李笑笑深刻體會到生活的傷痛,她總是鬱鬱寡歡,唯有聊起吃的,才會展露出高能量,她最愛吃鶴崗的特色烤串肥瘦加糖。



受訪者供圖,左下角為肥瘦加糖

“特別好吃,我作為一個牡丹江人,之前從來不知道肥瘦這麽好吃,到了鶴崗之後,給肥瘦相間的肉撒上一層糖,很香,一點兒都不膩人。”

下了夜班回家補完覺,她在屋裏吃著肥瘦加糖、烤豬梅肉串,肥波就在窗外的欄杆平台上曬太陽。

在那一刻,它們都屬於李笑笑。



受訪者供圖,李笑笑養的肥波在窗外曬太陽



五六年前,鶴崗買房這件事,與其說是衝動的選擇,不如說是一場集體性的烏托邦想象。

這種渴望如此強烈,以至於讓人們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受訪者供圖,鄭前準備給客戶寄走的房子鑰匙

鶴崗的醫療水平相對落後,身為臨床醫生的李笑笑,對此深表認同,如果遇到較為嚴重的患者,她會建議他們到哈爾濱或者佳木斯就診。

本地人小七對鶴崗醫療有著深刻體會,她的母親2023年突發腦梗,去到本市最大的市立醫院,結果拍核磁檢查排到了第三天……住院後醫院竟沒有藥,需要病人去外麵藥店買回來給注射。

她的父親去年除夕那天,也腦梗了。

鶴崗持續很久的極寒天氣,老年人更容易突發心梗、腦梗這類疾病。



受訪者供圖,鶴崗冬日的街頭幾乎沒人

鶴崗的招聘網上,服務員、勤雜工、電話客服是最常見到的職位,除非是線上工作者,否則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很難。

這裏缺少工作,也缺少生活。

鶴崗的娛樂活動很少,如果是夏天,鄭前會到郊區果蔬采摘園逛逛,吃農家樂;冬天他就到滑雪場滑雪,平日裏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裏。



受訪者供圖,鄭前在草莓采摘園

鄭前想購物,也基本是線上消費,鶴崗可消費的地方不多,“我如果想買一些稍微好點的食材,比如牛排啥的,我都習慣在網上買”。

鶴崗第一家霸王茶姬,也是在去年才開,至今沒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也沒有海底撈。

當地人多會去食雜店買日常需要的東西,像小時候的小賣部。



鶴崗隨處可見的食雜店

鶴崗,是一座與雪共生的東北小城。

潔白的雪花在無聲中,承載著人們的愉悅、失落與日複一日的平淡。對生活在鶴崗的人而言,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日子都是冬天,冷到刺骨。

與鄭前對話途中,他試圖向我證明鶴崗的嚴寒天氣並沒那麽誇張,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他喊了小愛同學一聲,我們便得知鶴崗當天氣溫是零下7度——3度,室內溫度則是25.8度,隻要不出門,待在屋裏相當溫暖。

隻要交得起暖氣費,就不會太艱苦。



受訪者供圖,鄭前的家

鶴崗的低房價如同甜蜜陷阱,被嚴重低估的生活成本、就業成本……一旦線上工作丟了,幾乎沒有後路。

鄭前深知自己作為鶴崗房產中介的先驅者,已經來到這個行業的末期,國內低價房的城市越來越多,鶴崗早已失去唯一性。

他再也不可能回到2020年的那種盛況,一天消息回不完,一天成交十幾套房子……



受訪者供圖,四年前鄭前在公司門口

今年的生意比去年下降了一半,做自媒體出身的鄭前正在尋找出路。前段時間,他拍美食類短視頻,效果甚微。

鄭前計劃明年開幾個新賬號,拍各種類型的視頻,最近他忙著健身練肌肉,每天醒來第一任務就是健身。如果能練成網上那種很誇張的大肌肉,他會轉型拍擦邊視頻。

鄭前很坦誠,他直言自己的臉已經整了很多地方,“我整容整到現在,動了很多地方,整張臉其實已經變了”。



受訪者供圖,剛開始健身時的鄭前

他想離開鶴崗,但不是現在。

鄭前奮鬥的目標,是有一天可以在廣州買房,他坦言自己心裏永遠覺得廣州好,湛江好。

最近他總是被鶴崗本地人罵,說他一邊賺著東北的錢,一邊覺得南方好。

鄭前表示自己不會為了賣房就忽悠網友,他的視頻裏沒誇過一句鶴崗好,隻是說鶴崗是一個正常生活的城市,不像網上講得那麽破舊,生活配套正常。

“沒有人會不想去上海、北京,隻不過我現在沒辦法離開鶴崗,離開了我吃什麽?用什麽賺錢?”



2024年春節期間,鄭前在鶴崗放煙花



人們總說鶴崗沒有未來。

但鶴崗的故事正在全國各地複製、輪番上演,遼寧阜新、黑龍江雞西、山東乳山……都可以花幾萬塊就買上一套房。

當人們紛紛逃離鶴崗時,鶴崗本身也在發生變化,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GDP268.1億元,同比增長6%,居全省第3位。

鶴崗蘿北機場正在建設中,預計2027年竣工,建成後將連接北京、上海等樞紐城市。

改變還未發生,逃離已經相繼上演。



受訪者供圖,下雪的鶴崗

鶴崗這座邊陲小城,總是籠罩在白雪之中,死寂的寒冬無比漫長。

人們走在地上習慣聽到棉鞋底與雪撞擊的聲音,冷風刮起,頭發絲兒、睫毛上瞬間結上一層薄霜。



堆滿積雪的鶴崗街頭

這裏的夜晚來得格外早,往往下午三點多天就黑了,天邊的雲被暮色一點點吞噬,毫不留情。等到晚上八點,整座城市鴉雀無聲。

李笑笑偶爾會去鶴崗的舞廳看看,裏麵仍舊是九十年代的裝潢,場地很小,去一次幾塊錢,廉價的彩色燈球不停變換著顏色,像是回到她童年那個昨日世界,屋外是寂靜的夜晚。

昏暗燈光下,放眼望去全是步履蹣跚的老人,渾身上下都是過時的瀟灑風姿,他們相擁著走入舞池,李笑笑落寞而歸。

走在飄雪的鶴崗街頭,她知道自己離開的日子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