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上岸
“讀了那麽久的書現在也找不到工作。你幹脆把目標放低一點,再考一次。”第二次考研失敗後,KK的父親勸他。
本科就讀於北方工業大學的KK,即將開始第三次考研了。2022年底首戰失敗,他沒能如願上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第二次目標降級成考卷難度更小的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卻再次落選。他徹底崩潰了,研考失敗,3月春招又是“0 offer”,“感覺自己一事無成。”
看起來,“三戰”是他的唯一出路。他必須繼續把眼光放低,保證考上。目標調整為一所東北的雙非院校,那裏的分數線比華北電力大學低了整整70分。
在父親同事的推薦下,他報名了一所寄宿製考研自習室,全力備戰。考研自習室裏多的是和KK一樣二戰、甚至三四五戰的考生,他們的一致選擇是——降級、保守擇校,像KK這樣,考研目標院校比本科等級還低的也是不在少數。
這種趨勢早在幾年前就逐漸成形。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考研報考人數從2017年開始就快速增長,此後5年每年增長率都超過10%。熱門專業和學校分數線水漲船高,等到2019年,經濟管理、哲學、藝術等商科文科專業國家線均分比上年上漲15分,而與互聯網發展緊密相關的應用統計專業,分數也達到了近8年最高,400分都無法躋身高分行列。
當時,2019被稱為“史上最難調劑年”,連以往熱度較低的中西部高校(統稱B區)都沒有空位了——寧夏大學學科教育(語文)有考生389分調劑被拒;廣西師範大學調劑報名人數比上年翻了近三倍;B區唯一一所985院校蘭州大學,更是被東部地區985、211的本科學生擠爆。

雖然研究生每年都在擴招,但仍然趕不上報考人數的增速,平均每3-4個考生中隻有一人能成功上岸。
淡漠正趕上這個艱難的時刻。作為華北電力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的本科生,他兩次報考西安交通大學失敗,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考入名校的概率不大了,往後隻會越來越難。
無奈,他接受了中北大學的調劑來到太原。入學後他發現,自己是這一屆研究生中唯一一個本科211的。周圍的人都很不理解他為什麽從211降級到雙非讀研究生,淡漠坦言,自己“考不動了”。
必區考研創始人薑鵬告訴“後浪研究所”,2021年,嗅到了考研市場的潛力,他在浙江湖州創辦了一所寄宿製考研自習室,又在後兩年將業務拓展到荊門和莫幹山——基本每年都有降級考研的學生,有本科清北,降級到985、211讀研的,有本科985,考研隻敢考211的,而本科211的,考研卻選擇雙非院校了。
如今的就業市場上,學曆已然成了不少公司過簡曆的硬性標準,且這道門檻在逐漸收窄。一些規模較大的國企私企,明文規定了校招隻招碩士及以上學曆。
本科生“一抓一大把”,想在就業市場上多收獲一點關注,隻能想方設法在“教育經曆”這欄下多添幾行文字。再加之“周圍人都在考研,那我也考”的從眾心理,“必須上岸”就成了學生們的共識和執念。
一次,薑鵬和某位在高校任職的好友聊起這件事,對方說,“現在太卷了,很多學生考研要花一兩年的時間準備,所以寧願放棄對學校等級的要求,也要盡快上岸。”

一場權衡取舍
對掙紮在水麵下的考生而言,考研成了一個經濟學命題。
在資源稀缺性的約束下,為了達成核心目標——即上岸,不得不主動地、有策略地放棄一些東西。考研預備生們的擇校策略不得不變得更加保守。
自21年來,薑鵬主要觀察到考生們幾類考研“降級”趨勢——
一,想選擇“好就業”的熱門專業,就要被迫投奔冷門地區的學校。
許多報考教育學、馬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熱門專業的學生,會稍微放低對學校等級的要求,至於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計算機等“好就業”的專業,為了保專業而主動選擇中西部B區學校的就更普遍了,“主打一個能上岸,而且考B區的話,在專業選擇上的主動權就更大一些。”
二,想選擇高等級的學校,就投其中的冷門專業。
但在“強就業導向”的引導下,越來越多人放棄這個方案,轉而向下兼容。人們對名校光環的感知不大,或者說沒那麽大了。與其多花費三年在名不見經傳的小眾專業上,不如去那些小眾學校,學個實用性高的熱門專業。
三,衝著小眾學校的王牌專業去。
比如三峽大學的電氣工程、上海理工的材料化學等等,“一些誌願填報服務人員把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帶火了,大家打聽到以後覺得它們的就業比較好,就瘋狂往裏麵擠。”薑鵬說。為了“有個班上”,向下卷一個相對低端的賽道,也不失為一種輕鬆有效的擇校策略。
四,如果把握實在不大,想放棄學校質量隻求上岸,就直接投奔偏遠地區的學校。比如雲南許多前幾年無人問津的學校,如今報名人數也超標。
這就是一場權衡取舍。
而每一個“向下兼容”的選擇都意味著,原本在舒適溫水區的人,會被大量湧入的“上層”學生擠到更下層。
這兩年社交媒體也上出現了許多求助帖,“985本,被調劑到雙非碩值得去嗎?”材料類行業職場博主北川就多次遇到過谘詢降級讀研的學生。在這些學生心裏,研究生身份的光環往往比一份高質量的offer更具吸引力,而來自升學機構、家裏人和周圍同學對讀研的追捧,也增加了他們內心的學曆焦慮。北川見過一位985的本科畢業生,已經拿到了薪酬待遇都不錯的工作offer,也在糾結是否應該為了研究生學曆去雙非院校讀研。
在這類降級讀研的求助帖下麵,甚至有高讚回複“清北本不如雙非研”。北川曾在網絡上刷到一位正在備考研究生的二本同學,宣稱如果自己考上了研究生,那自己就比所有沒有研究生學曆的人強。
“過去學曆歧視主要是針對學校的等級,比如985、211、一本二本,而現在,學曆歧視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怪圈,越來越多名校本科生甚至覺得,雙非院校讀研好過本科畢業找工作。”北川說。

圖片來源IC PHOTO

另一種高考複讀班
為了研究生學曆,本科畢業後,學生們也隻能被迫投入新一輪“高考怪圈”。“考研現在越來越有高考化的趨勢了。”薑鵬也這麽覺得。
KK在考研自習室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7點半,被自習室的值班老師叫醒,早讀背誦。接著就是全力備考,午晚吃飯時間也就半小時左右,日均學習時長超過12個小時。更刻苦的,自習室也有人一直學到晚上12點才回去睡覺,KK說。
這樣的日計劃一般持續七八天,才有一天休息。僅有的休息時間裏,KK也隻是起得比平常晚一些,外出吃頓飯,算一種放鬆調劑,接著就回來繼續學習。他唯一的娛樂設施隻有自習室裏的一張乒乓球桌,在長達半年的全封閉備考周期內,偶爾的乒乓時間能喘息一下。
考研機構也在強化這種“高考化”的氛圍,組織一模、二模考試,在考研倒計時100天時召開“百日誓師大會”,校領導們帶禮品慰問“奮戰”的同學……考研寄宿學校,更像是另一種高考複讀班。
和備戰高考不同的是,“考研集中營”裏的同學們更加自覺——基本上,這裏不存在初戰的人,都是多次考研失敗的考生,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強烈的,“我必須考上”的信念。
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在整個備考周期都壓迫著KK緊繃的神經。他根本不敢想象“如果這一次考不上該怎麽辦”,但他還是不免去想,“到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沒有路可走了”。
“上了大學就輕鬆”,早就沒人再相信這種謊言。考研成了第二次高考,另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在社交媒體上搜索“考研備考”,不僅大量本科應屆生在相互求助,甚至大一大二的學生,為了能充分準備,把課餘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考研備考中,戲稱自己是上了“高四高五高六”。
在經濟學中,人們用“沉沒成本”來形容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過去的投入。考研學生亦然,備戰次數越多,沉沒成本也就積少成多到泥潭深陷。
在薑鵬的考研自習室裏,他已經連續三年都看到了同一位考生,”說實話,我真的挺害怕今年再看見他的。“

降級讀研才是虧大了?
但這一切付出,如果隻是為了上岸一個不如本科的院校,值得嗎?這個懷疑已經無數次像回旋鏢般回到淡漠腦海中。
“為什麽要去一個比本科學校差很多的學校讀研?”找工作時,他曾多次被麵試官問起,隻能如實回答“被調劑了”。好在,最終他還是拿到了湖南老家一所對口國企的offer。
但,這份新增的碩士學曆真的有給自己帶來理想的收益嗎?
2022年,在湖南老家工作了一年後,淡漠了解到博士入職待遇比碩士入職待遇高很多,還有額外的住房補貼等人才政策。“碩士和博士待遇上還挺大的,感覺還是再讀個博好一點。”淡漠說。
2023年他成功申請到中南大學的博士生,目前已經在讀博三,這也是他為了薪資躍升的最後一次嚐試。
但從業8年的北川觀察到,“拿了研究生學曆更好找工作”的所謂共識,這兩年在職場上已經不靈了。以材料行業為例,22年左右行業發展期,材料類專業的學生隻要讀研,就大概率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最近幾年連研究所都趨於飽和,校招“卡碩先卡本”的現象越來越普遍——hr開始優先看本科等級了。現在多的是人即使是研究生,也因為第一學曆被拒。
北川就曾遇到一位本科西北工業大學的學生,本來可以入職某央企從基礎研發崗幹起,企業也有意向培養他讀在職研究生,但讀了雙非研究生後,卻被同一家公司卡了最終學曆。
“工作後,你也可以讀非全日製研究生、同等學曆申碩等等,拿到研究生身份的路徑太多了。”北川說。從企業的視角來看,拿研究生的待遇招聘全日製雙非研究生,不如培養本科學曆的員工讀名校在職研究生,這樣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益,也能從員工的名校身份中獲益。

圖片來源IC PHOTO
“降級讀研才是虧大了,比碩士升級的人還慘。”對於那些在降級考研和就業中猶豫的人,他的態度是,“大多數人還是應該以工作為主。”
而留在考研賽道的學生中,往屆生的占比已然超過了應屆生,大家似乎已經逐漸認識到,為了一份碩士學曆擠破頭並不一定劃算,通向健康職業的路徑也不止考研一條。
淡漠的一位本科室友,原本拿到了一所對口國企的offer,工作一年後離職前往英國讀研,碩士畢業後回國,卻發現在同等待遇要求下,自己連原來的單位都進不去了。
“後悔啊,當時應該大四畢業就工作的。”KK半開玩笑,半是無奈地說。雖然已越過考研的至暗時刻,他對未來的期待卻一年比一年低,“有工作就找工作吧,我是真沒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