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公眾號上出現了大量解讀“電影行業為什麽不行了”的文章。它們往往在相似的邏輯裏循環:電影人偷懶、劇本不行、演員敷衍、“不走心”、靠關係混日子……於是觀眾離開,於是市場萎縮,於是電影人需要“沉下心來”拍好電影。
這種“道德式勸誡”聽上去振奮人心,但它幾乎完全錯過了真正的問題。
電影市場不是因為電影人不夠努力而衰退,而是因為——結構性變化已經把電影推到了產業鏈的邊緣地帶。
中國電影行業的蕭條,歸根到底有其實然的問題,它們都與“個人意誌”無關,卻深刻決定了行業的命運。

很多人不願承認:
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本身正在失去時代優勢。
全球電影市場集體衰退。
這幾年來,每個人從體感上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電影市場不如從前那樣熱鬧了。其實,這種“熱鬧散去”的凋敝感不僅僅隻是在中國,從全球電影市場的形式上來看,整個電影市場的票房呈現出的數據是相當殘酷的:
北美票房在2023年為89億美元,仍比2019年疫情前的114億美元低了接近22%(數據:Box
Office
Mojo)。全球票房2023年約337億美元,較2019年的424億美元下降20%以上。英國、韓國、日本都呈現不同程度的觀影人數下降趨勢。
全球電影市場的整體性疲軟難道可以證明“整個電影業的電影人都不努力嗎?”這其中當然不存在任何的因果關係。
真正能夠與電影市場票房消化產生勾連的很可能是超出電影人自身主動性的外部原因。
自媒體、短視頻、社交平台正在吞噬電影的生存空間
不得不說,要理解電影市場的整體蕭條原因,必須先承認——電影從市場的角度而言,他是一個娛樂消費品,大多數走入影院的消費的普通觀眾都衝著電影能夠提供視覺和情緒滿足的價值而去的。(你不能執意認為某些電影提供了一些知識傳授,道德教育,社會批判等功能就判定大部分觀眾也會花錢進電影院“受教育”)
實際情況也很明確——抖音、B站、YouTube,已經以短平快的方式占據了原本屬於電影所能提供的價值(甚至包括上述的知識,道德,批判等資源)
對觀眾來說,我可以刷10分鍾小視頻獲得同等娛樂,不需要坐在影院兩個小時。我可以隨時暫停、隨時看解說、隨時參與討論,而電影院卻提供不了這種額外的功能,我可以在手機上消費大量“比電影更刺激、節奏更快”的內容,甚至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找我需要的知識內容,道德需求和社會政治批判觀點等等)
電影不再占據信息傳播的製高點
電影作為一種信息媒介,跟其他信息媒介一樣,並沒有什麽“神聖性”的特質。在這個道德和目的匱乏的年代,很多人將電影藝術作為一種人生“信仰”其實也無可厚非。然而,了解電影曆史的人也同樣應該知道電影最初誕生的時候是作為一種視覺奇觀(著名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誕生的。
隨著光影技術的發展,電影承載起越來越多的視覺和聽覺功能,以至於發展至今已經包羅萬象——電影確實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載體,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電影藝術家(比如塔可夫斯基、安東尼奧尼、小津安二郎、伯格曼、費裏尼、黑澤明等,)出現了,這些人的電影成就完全可以跟文學家相媲美。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藝術家們不是電影工業的推手,真正推動電影工業的是受眾廣泛的電影形式和拍攝技巧,以及院線製度,電影工業技術等眾多圍繞市場而生的產物。
電影是一個信息傳播媒介,前有文字媒體,後有流媒體和網絡媒體,自媒體,這些媒體就功能之上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在傳播技術上確實有優劣之別。電影電視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代了文字媒介的市場地位,如今看來,網絡媒體也已經將電影這個“傳統技藝”漸漸淘汰出市場。
這是一個事實,雖然聽起來有些悲傷。電影跟所有其他媒體一樣,就本身而言沒有任何自帶“精怪”的魔法性特質足以讓他“永垂不朽”。

題材與表達受限
—— 可拍的太少,好作品自然難產
電影市場的凋敝絕不僅僅隻是由於電影形式本身造成的。有一個老生常談,但是當下又顯得有些敏感的視角,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特殊問題,在這裏也不得不提一下。
首先,我們可以想想,在目前的中國電影院線能看到的電影類型到底有哪些?主旋律,喜劇,動畫,家庭情感,中性化動作片,特定範圍內的懸疑片……以上幾種電影類型已經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最主流的類型,而那些關於社會議題的(《我不是藥神》2018)邊緣群體的(2014《推拿》婁燁
2018《爆裂無聲》)性 暴力
犯罪倫理的(2014《白日焰火》2019《少年的你》2013《天注定》)製度諷喻的(上世紀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無人喝彩》《芙蓉鎮》等)人性討論的(1993《霸王別姬》1994《活著》1987《紅高粱》等等)幾乎已經漸漸淡出了整個中國市場。
中國不是沒有過好的電影作品,也並不缺少好的電影導演。反觀上世紀到今天,特別是在開放性比較高的80,90年代,甚至到2020年以前,中國其實誕生過一大批優秀的電影製作。這都受益於寬鬆的選題環境。
有人可能也會反駁說,會不會是因為這些導演自己不去選擇拍那些題材,因為你說的這些題材其實沒有市場?這點看看韓國電影就知道了,韓國電影的選題無禁忌和自由是被公認的韓國電影崛起的關鍵因素。
不僅選題受限,內容受到的限製同樣是越來越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選擇離開電影或者說是不願拍院線電影的原因。
隻要你稍微了解一下電影行業內部的情況,或者你有幾位從事電影行業工作的朋友(甚至聽過一些網上電影行業博主分享的內容)你大概都聽說過“有一個編劇告訴我,要我刪掉的東西太多,刪著刪著,這片子就不屬於我了”這樣的故事。這種故事之所以流傳甚廣當然是因為起普遍性。
電影創作跟其他創作一樣,是一種表達的過程,如果表達這部分受到限製,那麽這個工作也就淪為一般意義上的“打螺絲”工作了。既然其他“打螺絲”工作比電影行業承擔的風險小,收入又比電影行業來的固定,我為什麽要選擇去拍電影呢?
表達範圍過小不僅讓人才流失,創作本身也會因為審查密度過大而陷入平庸和乏味。你看到的是“爛片”,但從創作者角度看——很多“原本可能很強”的劇本在審查後已經麵目全非。當“想表達”變成“不能表達”,當“想創新”變成“風險太大”,行業自然陷入中產化、工業化、保守化的死循環。

電影已不再是一門好生意
——資本退出,人才也被迫退出
那麽,我們現在放下表達的欲求,在當下經濟環境不振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不表達,我們就把電影當作一門生意行不行?
答案同樣是悲觀的。
事實上,電影行業確實不是藝術先行,而是商業先行。然而,從各個方麵的數據顯示電影的高利潤時代已經結束
2000—2015年,中國電影是風口:2010年票房:100億。2015年票房:440億。五年連翻4.4倍。電影行業當時是能“X10倍回報”的生意,資本瘋狂湧入,人也大量進入行業。但2016年之後開始拐頭:2019年票房:642億(增長趨緩)2020年:305億(疫情斷崖式崩盤)2023年:549億(恢複但不徹底)2024—2025年:觀影人次疲軟,利潤率已經完全不具有吸引力。
現實當然是因為
流媒體正在吸走電影的投資,過去一個大IP拍成電影,現在一個大IP拍成劇:比如像奈飛的長劇集,其內容更長,回報周期更穩定,甚至可以創作新的營收項目,比如——綁定會員增長,同時廣告和植入變現方式也更多。資本選擇“劇”而不是“電影”。另外,手機短劇的興起更是對本以缺乏市場的電影行業的當頭一棒,無論你喜不喜歡短劇短視頻,他才是資本市場的下一個大風口。
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都要吃飯。行業不賺錢,就算你願意拍好電影,沒有錢的支撐,就無從談起。這不是“道德問題”,是基礎商業邏輯問題。甚至脫離現代社會的視角回到過去,看看從前的藝術家,他們大多也是當時寄身於達官顯貴,或者服務於宗教場所。我們現在看到的被讚頌和銘記的偉大藝術成就,是他們將藝術本身作為工作之後,在“這份工作中”勃發出的靈光和自由追求。
藝術不等於資本,但是,資本是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資本,就沒有人才流入,藝術無法靠自身生長,脫離了市場的需求終將是無源之水。

娛樂市場總量有限
——觀眾被分流走的,不是被“劣質電影”趕走的
如果你是一個上世紀出生的人,請你想象一下電影最好的年代裏,我們的視覺娛樂有哪些形式?我記得當時我幾乎每逢大作必去影院的時代,客廳還隻有dvd和電視年代,那個年代電腦遊戲的畫麵還很粗糙,各種視頻也不是隨時實地就可以觀看的。家中的影音設備播放的其實也是電影。
然而,你在看看你現在的數字視覺娛樂形式,從過去的“五種”變成“幾十種”:遊戲(網遊/手遊)、短視頻
、體育流媒體、網絡直播、在線動漫、社交媒體、自媒體播客、網絡劇集、綜藝、微短劇……可以說,這是一個選擇困難的年代,電影隻是眾多選擇中的其中一種,而且還是相對最費時費錢的一種。
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短視頻日活用戶超過10.5億,截至2023年,中國人均每天刷短視頻168分鍾以上(數據:QuestMobile)。這意味著:觀眾在電影之外,已有足夠多的娛樂方式分散注意力。即使你拍出“還不錯”的電影,也不一定能把觀眾從手機裏拉出來。這不是“市場不尊重藝術”,而是電影本身在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電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裏是個正兒八經的視覺消費娛樂,然而當你從一個10後的視角來看,他們對電影院的印象可能就像麵對家中那個常年不打開的電視和爺爺奶奶們會去的ktv一樣,已經是個積滿灰塵的“老物件”了。

整體消費水平下降
——電影已經不是成本最低的娛樂
剛才也說了,電影目前是眾多視覺娛樂裏相對較貴一種娛樂形式,電影票價在最近幾年因為各種原因漲幅確實挺快的,2015年平均票價:33元,2024年平均票價:43—52元之間(部分城市甚至到60—90元)
電影票在漲,人們的工資卻沒有電影票漲得快。數據證明,電影票正在漲價的同時,中國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速卻在放緩。
而且,看個電影真的隻要一張電影票錢嗎?絕對不是。一般來說,我們去看電影至少兩個人吧(其實大多情況現在去看電影都是拖家帶口,至少三人以上)那麽兩張電影票就是100元左右(平均票價,另外算用優惠購買);現代院線基本都安排在大型商業綜合體之中,你為了準時看電影,大多也會選擇在商場裏把飯吃了,普通一頓算人均消費50吧,又是一百;進影院之前買個可樂爆米花小零食什麽的也是很多人的選擇,這部分花費大概算50吧(其實很多影院的吃喝消費是高於電影票的;看完電影出去逛一圈,搞不好又看中什麽要消費一些,小東西買一下又是100.左轉出門停車場,停車費20
。這樣一筆賬算下來,總計下來370元。請對比其他娛樂消費的支出對比,很多手機上的娛樂幾乎都是“廣義免費的”,300元可以在大多流媒體上充值一年會員,300元也同樣可以購買一款製作精良的3a大作玩上個個把月……
所以要什麽樣的電影才能讓觀眾把這部分錢心甘情願掏出來放入整個院線消費體係中去?那必然應該是“讓人驚豔”的好電影啊!如果不是“堪稱偉大”的電影,就不值得花這麽多錢去觀看。這種心態形成一種觀眾對電影的“謹慎”。這種謹慎使得電影創作者越來越不敢“冒險”,他們緊抓“大製作大成本”的“好電影”思路不斷重複創作毫無新鮮感的視覺奇觀和陳詞濫調,導致那些本在嚴格審查之下苟延殘喘的中小成本電影很難存活下來,而電影創新本都是來自這些中小電影。又因為高昂消費造成的觀眾的”謹慎選擇“也導致觀眾對電影的容錯度下降,他們一兩次對電影的失望反過來就會造成他們選擇今後再也不去影院的惡性循環。
這個循環的邏輯整理一下來說就是——票價高導致觀眾謹慎——觀眾謹慎導致創新空間消失——創新空間消失導致觀眾的失望離開影院——觀眾越少,越不敢創新……

結語:
電影衰退,不是人的問題,是時代結構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現代人背叛了電影,似乎電影在人類曆史上應該有一座高高聳立的豐碑,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人們應該尊重這種表達形式並無條件得為電影人的理想和信念買單。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缺少綜合視角的簡單想象,也是一種自私的情緒。
電影行業的問題不是“電影人不努力”,也不是“道德滑坡”,他是一種實然的時代性。很多公眾號文章中認為“電影人沉下心來就能拍出好電影”的呼籲,其實是一句非常模棱兩可的話語,這個呼籲在產業邏輯中基本是也無效的。
最後,也隨便說點如何能讓電影這個藝術形式存續下去的看法,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隻能從實然性上的邏輯觀點來展開,若有錯誤歡迎指正討論
首先,開放的創作環境是電影創作必須的條件,將電影審查的權力還給電影市場和觀眾是當務之急,分級製度的建立也是一種必要的配套行動。韓國電影市場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院線的多元化發展也是很重要的,結合第一點來說,寬鬆的審核和引進製度可以促使小院線發展一些小眾多元的電影放映業務,前文也提到了電影的創新來自於多元的中小成本製作,開放多元等於開放創新,創新就是在為大製作大投資的電影輸血。
電影業必須拋開隻有大成本大製作才能吸引觀眾的固定思路,在短劇和其他娛樂橫行的年代依靠ai等新創作形式降低成本依靠多元化市場開拓出電影藝術獨特的生存空間也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感謝閱讀,這裏是嚴禁煙火文章討論區。我們將不定期在各相關平台發布一些當下發生的“事實”,並通過對”事實"的整理展開思考。這些思考從實際出發希望能總結和梳理"自我想法”裏的陳雜亂象,熟練對世界不同視角的理解。也希望看完的你參與每次話題的討論和批評,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