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能源討論的主線正在悄然轉向電力。無論是需求從何而來、成本如何變化,還是各國電網麵臨怎樣的壓力,都與一個無法回避的主題相互交織——人工智能。上周,國際能源署(IEA)發布最新《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這份年度報告不僅呈現能源係統的最新態勢,也給出了未來十年的重要趨勢。圍繞電力、電網與氣候變化,一些關鍵數字揭示了大勢所向:我們正在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電力時代”。
以下是你需要關注的三件事情:
電力需求將暴漲 40%,全球進入“電氣化”加速期。全球人口增長與經濟擴張使整體能源需求持續上升,而電力成為增長最快的部分。IEA
的數據預測,未來十年全球用電量將增長 40%。
過去十年,中國是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絕對主力,未來仍將扮演關鍵角色。但變化正在發生:中國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將在需求增量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過去十年的用電需求幾乎停滯,但由於 AI、雲計算與數據中心的擴張,增長曲線即將再度向上。
其中一個重要但常被忽視的驅動因素是空調。隨著收入提高,更多家庭將使用空調。報告預測,到 2035
年,僅收入增長帶來的空調普及就將推高全球峰值用電 330 吉瓦;氣溫上升將再增加 170 吉瓦——相當於相較 2024 年增加 10%
以上的峰值負荷。
AI 的電力消耗全球不均衡,卻對美國電網影響最大。2025 年全球數據中心投資預計將超過 5800
億美元,首次超過全球油氣供應投資(5400 億美元)。這足以解釋為何 AI 的能耗問題成為公共議題。
但 IEA 的分析指出:AI 的電力消耗是一個高度局部性的問題。
從全球整體來看,到 2035 年數據中心僅占電力需求增長的不到
10%,遠低於工業、家用電器(特別是空調)等領域。甚至電動車增長對電網的壓力也將在全球範圍內超過數據中心。
真正的“爆點”發生在美國:在美國,2030
年前新增用電量的一半將來自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選址集中,意味著用電需求也高度集中在特定城市群與區域電網,導致美國部分電力係統可能在數年內麵臨前所未有的擴容壓力。
報告指出,當前規劃中的數據中心產能有一半靠近大城市,進一步加劇局部電網負荷。
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的“交叉點”正在逼近。電網的壓力最終以氣候影響為衡量尺度,關鍵取決於新增電力從何而來。
目前,全球電網仍主要依賴化石燃料,新增用電量仍會帶來溫室氣體排放。但趨勢正在逐步改變:今年上半年,太陽能 +
風能發電量首次超過煤炭,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全球煤炭消費可能在本年代末見頂並下降;核能迎來“時隔 20
年的複蘇期”,全球核電裝機量未來十年有望增長三分之一;未來十年新增電力需求的 80%
來自高太陽輻射地區,意味著太陽能將在發展中地區繼續高速擴張。
這些信號共同指向一個拐點:全球電力係統正在加速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遷移。盡管趨勢正在好轉,IEA
的判斷依然明確:全球減排速度不足以避免氣候惡化。2025 年,全球碳排放將再次刷新曆史紀錄。
要避免最嚴重的氣候風險,全球必須以更快的速度重建整個能源體係,尤其是電力係統。從數據中心到空調,從工業轉型到電網擴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電力決定能源轉型成敗”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