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薩爾瓦多議會通過新法案取消了比特幣的強製性法定貨幣地位,這場曾轟動全球的金融實驗落下關鍵帷幕,如今這個中美洲小國正處在政策調整與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整體呈現出經濟逐步穩控、比特幣策略轉向、民生與產業緩慢調整的態勢,具體情況如下:
1. 經濟層麵:
借IMF貸款緩解壓力,轉向多元資產儲備:此前比特幣的高波動性並未給薩爾瓦多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反而讓其財政麵臨不確定性,還遭到國際金融機構的質疑。為獲得IMF的14億美元貸款以緩解債務壓力,該國最終妥協修改《比特幣法》。貸款到位後,薩爾瓦多的財政緊張局麵得到一定緩解,同時開始調整資產儲備策略——2025年該國自1990年以來首次購入價值近5000萬美元的黃金,以此對衝加密貨幣的波動風險,穩定資產負債表,也借此安撫國際合作夥伴。不過目前其外債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比特幣相關資產在GDP中占比不足2%,對改善財政赤字的作用十分有限。
2. 比特幣相關:
保留持有與推廣動作,轉為自願性支付選項:該國並未徹底拋棄比特幣,截至2025年9月,政府仍持有約6313枚比特幣,價值約7.01億美元,總統布克爾也多次表態會繼續購買比特幣。基層場景中,柏林市有上百家企業接受比特幣支付,比特幣海灘等區域仍是加密貨幣使用的集中地,還有教育組織將比特幣教材推廣至全球40多個國家。但比特幣已不再具備法定貨幣的強製效力,商家可自主決定是否接受,也不能用於繳納稅款和清償公共債務,僅作為和信用卡、普通數字錢包類似的自願性支付工具存在。
3. 民生與社會:
民眾回歸熟悉支付方式,安全感逐步提升:當初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時就遭到71%的民眾反對,其推廣過程中更是因使用門檻、價格波動等問題難以融入日常。政策調整後,民眾大多回歸到更熟悉的美元交易體係,不用再擔心因比特幣價格漲跌影響交易和財產安全。同時有探訪者提到,薩爾瓦多如今已恢複公共安全,民眾逐漸重拾鬆弛感與安全感,這種變化也讓日常的自由討論等場景變得普遍。不過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此前政府推廣比特幣時贈送的數字貨幣多被直接兌換成現金,這場金融實驗並未給多數人的收入狀況帶來實質改善。
4. 產業與規劃:
發力多領域基建,試圖吸引特色投資:薩爾瓦多正著力擺脫單一依賴,一邊通過購入黃金優化資產結構,一邊推進多元化產業布局。政府不僅計劃采購芯片搭建本土AI能力,還推動改造500間教室用於比特幣與金融教育;同時聯動農業領域提升本地牛肉生產,也吸引了Steak
’n
Shake等企業將其作為拉美業務首站。此外,該國仍試圖通過比特幣相關特色項目吸引投資,比如推進比特幣城市規劃、發行火山債券,還計劃通過比特幣護照政策吸引加密貨幣投資者移民,試圖在合規框架下挖掘比特幣的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