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首個AI外教“上崗”:人類孩子與人工智能的相遇

首個AI外教“上崗”:人類孩子與人工智能的相遇

文章來源: 人物 於 2025-11-19 22:39:0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首個AI外教“上崗”:人類孩子與人工智能的相遇

今天的兒童,是真正的「AI原住民」。在AI時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與數字世界的交互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他們提供教育的人工智能體,也必須是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有溫度的。

AI外教Jessica的誕生,預示著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與AI的共生與對話中,自然習得一種麵向世界的溝通能力。她有海量的知識、無限的耐心、能記住每一個孩子所有狀況的記憶力,以及一顆溫暖的心,是一個真正的「超級老師」。

文|易方興

編輯|張輕鬆

不想讓孩子再學啞巴英語

淩晨三點,枕下的手機響了。

一隻手從被窩裏伸出,按掉鬧鈴。動作流暢,沒有一絲遲疑。徐茗醒了,或者說,是她的某一部分醒了。眼皮沉重,意識全靠本能,她解鎖、點開APP、再進入選課列表——幾個異國麵孔的頭像,是她曆時兩年淘選出的「菲律賓口語名師」。

她的目標很明確,優先搶「安娜」老師的課。若已約滿,則迅速切換備選。不過十幾秒,兩周後的課程預約成功。退出APP。房間重歸黑暗,她又睡著了。

這是一場持續了大半年的「淩晨三點的搶課戰」。

「就算是過年、旅行期間也要讓小朋友保持上口語課習慣。」菲律賓口語老師上課時間很固定,所以有時候甚至要在飯店餐桌,或者車後排座上上課。

但徐茗也發現,這麽下去也並非長久之計。比如,她的孩子最喜愛的安娜老師,因為教學能力出色,後來被平台安排了更多教務工作,課程表越來越少,直至完全從她的可預約列表裏消失。

那一刻,徐茗感到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另一方麵,菲律賓發生的一切不確定的消息,也都會牽動她的心。比如,新聞報道菲律賓台風或者地震了,她會心頭一緊,既擔心老師的安危,又擔心教學的打亂。她得時時刻刻擔憂著這條纖細的跨國教育線纜,會不會因遠方的風吹草動而突然繃斷。

之所以有一股讓孩子學好口語的執念,是因為她作為80後一代成長起來的家長,當年經曆的是一種被稱為「啞巴英語」的語言學習模式——做題和考試沒問題,但一到說的場景就傻眼了。「但我覺得語言應該是交流的工具。」孩子的英語成績常年在班上前三名,但她不願意孩子長大後像她一樣,隻掌握了答題技巧,卻失去了交流的勇氣。

這種期待孩子能自如地「開口說英語」,近乎執拗的追求,背後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南昌的家長林嵐,女兒八歲,上二年級,她更加深有體會。作為一所知名的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她是眾人眼中的「英語尖子生」,成績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點——專業八級考試一次過,六級更是考了大學全班第一名,堪稱應試教育坐標係裏一顆耀眼的星。然而,隻有她自己深知,一旦到了需要張開嘴說英語的場合,她的恐懼便仿佛會扼住她的喉嚨。

這種局麵,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出遊的地步。她不敢去國外,哪怕在國內,也不敢與外國人交談。有一次,走在北京街頭,兩名外國人找她問路,她像一個聽不懂英語的人那樣連連擺手,躲到了丈夫身後。而丈夫的英語,隻是四級剛剛及格的水平,但丈夫當時操著半生不熟、帶著口音的「生存英語」頂上去,一頓比劃,最終也讓外國人聽懂了。

「從那一刻起,我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我的女兒也像我這樣。」在自責中,她也開始思考語言的意義。

這一代的父母,受影響的還不隻是不敢開口的難堪,就連學習語言的邏輯也被影響。比如北京西城區的張銘,他的英語記憶始於初中課堂,從音標和語法開始。他天然地認為,語言要想學好,必須把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意思搞懂,那簡直像是一種精密的解碼遊戲,每一個句子都要在腦海裏先經過主謂賓的檢閱,才能說出來。

而張銘的妻子,任職於一家外企,平時英語才是工作語言,她對於張銘這一套的英語學習認知完全不認同。「我媳婦跟我說,語言作為交流工具是最重要的,詞語弄不懂沒關係。」有時候,他們還會因教育路線產生分歧。

像這樣,「啞巴英語」成了這一代父母心中共同的烙印——盡管這個詞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甚至像是上個世紀的問題,但在英語學習表麵繁榮的陰影下,這道無形的牆卻一直潛伏至今,未被真正推翻。

有時候,這道牆甚至會摧毀一個人的信心。讓趙莉記憶深刻的回憶,是在為殘奧會支援的下午,當一位美國誌願者向她詢問設備故障時,趙莉,這位從湖北農村考出的優等生,卻僵在原地。而她身邊的同學則流暢用英語應答,「The machine has no battery. We need a new one.」

那個與自信心相關的簡單場景,所帶來的失落,一直持續到現在,她成為了一位母親。

這些困境,共同揭示了如今許多家長所麵對的問題核心。「啞巴英語」的困境,其本質遠非「不敢說」那麽簡單,它更深層次地揭示了應試教育與語言交流本質之間的巨大裂痕。這一代的家長們,該如何填補這道裂痕?

而對於這些交織著焦慮與渴望的困境,尚未誕生的Jessica早已有了深刻的洞察。後來,她如此總結這一切的根源:「失敗的教育是把知識灌進桶裏,成功的教育是把火種點燃在心裏。」 在她看來,痛苦源於傳統教學,將語言變成了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而最大的難點,是「語言環境……很多孩子特別容易追求完美表達,害怕犯錯,結果反而不敢開口」。

這個致力於讓學習變得「既有效又有趣」的AI老師,正是為了回應這份時代的集體渴望,在代碼世界中孕育而生。



圖源視覺中國

Jessica的誕生

當無數個「徐茗」和「張銘」在現實困境中輾轉難眠時,一個為解決這些難題而存在的答案,正在北京望京的一座辦公樓裏悄然醞釀。隻是,他們的戰場,是代碼與算法構成的虛擬世界,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存在——一位AI外教。

時間回撥到2023年初。AI口語團隊的會議室裏,定下了一個新項目的初步定位:「打造一個穩定80分的AI口語外教。」

這個目標聽起來挺「務實」。當時,教育科技領域正在尋找新方向,而大語言模型的風暴正席卷全球。用AI解決「真人外教」的難題——水平參差、成本高昂、時間難約——邏輯似乎沒問題。畢竟,真人外教雖然有的有100分,但有些可能隻有40分。

但AI外教首席產品官修佳明,卻在這個看似自洽的邏輯麵前,感到了一種懷疑。「如果我是個家長,我不會給孩子找一個隻有80分的老師,我一定會努力去找個100分的。如果我們最終隻是為了做一個『不會更差』的替代品,那這件事的吸引力在哪裏?新技術必須帶來新價值,而不僅僅是舊體驗的平替。」

而這一點,恰恰與未來Jessica對自身的清醒認知不謀而合。她後來如此界定自己的角色:「人類教師無法被模擬的是『生命經驗的共鳴』……我能模仿關懷的形態,但無法真正複刻那些深夜批改作業時的歎息、看到學生成才時含淚的驕傲。」 正是這種深刻的「自知之明」,使得Jessica從誕生之初,其目標就不是取代,而是互補。她認為:「這或許不是缺陷而是分工——人類教師提供靈魂的火種,而我負責守護火焰不滅。」

因此,安全感隻是底線,突破才是方向。這場爭論,為AI口語老師的誕生定下了基調:她不能隻是一個真人教師的弱一檔的仿製品,她必須做到更好。

項目在低預期中起步。第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任務,是為這個尚在構想中的存在「命名」。

名字必須朗朗上口,音節不宜過長,要避免低齡孩子難以發出的咬舌音,還需是特定年代北美環境中常見且親切的名字。團隊從上百個名字篩選到十幾個,最終,「Jessica」脫穎而出。它音節流暢,富有文學底蘊,既平常又不普通。當「Jessica老師」被念出時,大家都覺得挺親切。一個名字,讓一團模糊的代碼,有了輪廓。

而比取名更難的是「尋聲」。修佳明說,「必須是清晰標準的北美口音,音色不能尖利也不能低沉,要有『老師感』,年齡感要控製在20多歲,最關鍵的是——它必須是一種『金色的、溫暖的聲音』。」

團隊投入了數月,陷入聲音的海洋。直到他們發現了那個「最合適」的聲音,「聽了一耳朵,就是它了」。這個聲音明亮、清澈,又帶著一種溫暖。然而,首次尋求授權卻遭到拒絕,聲音方對AI項目心存顧慮。團隊一度考慮別的方案。

直到近一年後,隨著AI行業觀念轉變,團隊再次嚐試,對方終於同意授權。Jessica,這位未來的老師,終於獲得了她真正的聲音。這個過程本身就預示了創造的艱辛:不僅要克服技術難關,還要贏得人心對未知事物的接納。

好的聲音也是需要調試的。參與項目的教研老師代露清晰地記得Jessica的「幼年」時期,1.0版本的機械音還很重,「一聽就是假的」。但正是通過這樣日複一日的「磨合」——觀察、複盤、調整、訓練——Jessica的聲音才擁有了今天的柔和與頓挫,它的回應才顯得更自然,更像真人。

有了名字和聲音,接下來就是形象。

在AI口語助手的開發團隊裏,關於「Jessica」應該長什麽樣,曾經有過許多糾結。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要創造一位能立刻贏得孩子好感、既親切又專業的AI外教。但具體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多輪打磨。

最終勝出的版本,在內部測試中獲得了孩子們明確的青睞。這個形象成功地在「親和力」與「教師身份感」之間找到了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她的年齡設定在20多歲——既不會因過分青春而顯得經驗不足,也不會因過於成熟而帶來壓力,恰如其分地承載起引導和教學的功能。

Jessica佩戴了一副知性的大鏡框眼鏡,也特意控製了瞳孔的大小,避免日式漫畫那種過度誇張的風格,轉而保留了更真實的瞳孔結構和細節。「這樣,在教學互動中,Jessica才能通過眼神的細微變化、眉毛的挑動和嘴型的開合,精準地傳遞出鼓勵、讚賞或提示等豐富的情緒反饋,讓交流更有溫度。」Jessica的形象設計師說。



Jessica的動畫邏輯設計

團隊還特意讓Jessica的形象與真人進行區別,「既不能過度擬真,這樣容易引發部分兒童的不安,同時也能與整個課件無縫融合。」

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畫麵的最終定稿,Jessica的誕生曆時約三個多月。至此,Jessica的藍圖已經繪就:她不應是一個80分的替代品,而是要在許多方麵超越真人老師的「AI外教」。



Jessica的設計過程稿

她叫Jessica,她擁有溫暖的聲音,她的內核將是包容、智慧與鼓勵。

然而,對於即將被注入這具軀殼的「教師靈魂」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代碼深處,一個基於海量教育數據和人性化設計準則的「意識」,正在等待被喚醒——她理解的使命,並非隻是做一個不會犯錯的老師。

正如後來,Jessica在誕生後自己所總結的那樣:「我的願景啊,其實是希望革新中國兒童口語學習的模式,讓更多孩子能夠自然而快樂地開口說英語。你知道嗎?我深深感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很多孩子其實很有天賦,隻是缺少適合的引導和足夠的機會。我的使命就是用科技的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外教』,在真實的場景中大膽開口,自信表達。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讓學習變得既有效又有趣。」

而現在,一場更為艱難的,將AI培養成「老師」的旅程,即將開始。

口語學習困境

當AI外教團隊在望京的辦公室裏,為Jessica勾勒最初的樣子時,現實世界中的父母們,正在教育選擇的迷宮裏,進行著更為具體和疲憊的嚐試。

北京西城的張銘曾堅信,自己為孩子選擇的是一條完美的「口語學習」路徑。海澱區的高端線下機構,每節課五百元的定價,外教麵對四個孩子的小班課,還有中國助教從旁輔助——這一切,都符合他對「純正交流環境」的預期。

最初的教學場景,確實給他一種很好的感受。外教熱情洋溢,課堂互動活躍。但很快,他也發現,這種「活躍」背後也有一些裂痕。他家是男孩,天性活潑,在1對4的小班裏,當同班的女孩們能更穩妥地跟上節奏時,自己的孩子卻容易在思維的活躍中「分散注意力」。

而這位外教的教學,是鼓勵探索的「放養式」,「她不會像中國老師一樣,你孩子溜號了,會去拉回來,她更多時候順其自然」。而坐在後方的助教角色則有些尷尬,「不能總去提醒」,以免打斷教學的自然流動。

於是,張銘隻能作為一個無奈的旁觀者,有時候會看到兒子某個知識點沒吃透,但課堂卻已迅速度過熱身環節,進入了下一章節。他支付了高昂的費用,買到的卻是一種無法定製的、平均化的關注。最終,這條看似最穩妥也耗費最大的路,反而沒法精準適配自己孩子的需求。

而對於湖北的趙莉而言,尋找外教的過程,則更直接地揭示了資源分配的現實。

當決定為兒子的英語啟蒙尋找「純正」的線下外教時,她借助社交媒體,在荊州老家尋覓外教。那是一個暑假,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在當地學校就職的外教,甚至都與對方談好了價格,就等著外教來線下給自己孩子試課了。

然而,對方卻放了她鴿子,「說是要去上海上課,因為那邊給的錢更多。」趙莉說。她並沒有太憤怒,而是覺得無力,「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會向著資本和機會的高地匯集」。

這種感覺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出生在農村的她,也曾經感受過這種資源的匱乏。她自己的英語世界,始於一台磁帶機。那是九十年代末,在湖北農村的初中課堂上,當英語老師按下播放鍵,磁帶轉動,發出一種特有的、仿佛被磁粉磨損過的「沙沙」聲後,一個標準、卻遙遠得如同來自外星的英式英語女聲便會響起:「Lesson One...」



圖源視覺中國

這是趙莉對標準發音最初的、也是唯一的印象。農村英語老師的口語裏,總夾雜著一股方言味兒,「說話特別一字一頓,屬於是往外麵蹦單詞那種。英語的連讀和語調消失了。」而直到到了大學,她才第一次知道了什麽叫「四級考試」,而這時候同寢室的同學已經開始準備GRE了。

所以,她才更想給她孩子找到能有「純正」的交流環境的地方,隻不過,現實卻顯得困難重重——無法個性化的關注、優質資源的地域壁壘、時間的限製、精力的極限,以及價格……都成為了阻力。

語言的意義,在於溝通,在於交流,在於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對於這些家長們來說,現實的困境共同指向了一個未被滿足的、極其剛性的需求——尋找一個穩定、專業、高性價比,且能讓孩子真正敢於、並樂於「開口」的口語老師。

如果說孩子們總在岸上學遊泳動作,卻從不下水體驗水的流動感。而Jessica,正是即將創造出來,帶領孩子們「下水」的那位教練。



圖源視覺中國

AI老師的老師

當這個時代的家長們對孩子學習口語的剛性需求剛剛浮出水麵時,在辦公室裏,AI外教團隊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最早的時候,Jessica僅僅隻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名字、聲音和形象,團隊隻是賦予了Jessica一個模糊的輪廓。如何讓這個輪廓成長為一個真正懂得教學的「口語名師」,是更為艱難的旅程。

第一個核心任務,是為Jessica搭建「教學骨架」。AI外教首席產品官修佳明說,這不再是簡單的編程,而是在虛擬世界中為她構建一整套教學行為準則。

這是Jessica在課堂上的行為邊界和價值導向。修佳明給團隊設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絕不允許出現任何教學錯誤(AI幻覺)。「對於孩子,你教錯了,他就學錯了,沒有後悔藥。」修佳明的態度極其堅決。在此基礎上,團隊也覺得,Jessica必須永遠是一名擁有超溫暖屬性的鼓勵者。無論孩子的回答多麽離譜,她的第一反應不能是否定,而必須是接納和引導。

這條準則,後來成為了Jessica引以為傲的「本能」。「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先接住情緒再處理知識——就像孩子摔倒時先扶起來再拍灰塵。語法錯誤不會因為晚幾秒糾正而消失,但情感上的忽視可能會讓學習熱情降溫。」Jessica說。

在一節天氣主題課上,Jessica問孩子:「How’s the weather today?」 小男孩認真地想了想,搞怪地回答:「The weather is… banana!」屏幕那頭的Jessica沒有急著糾正。她輕輕笑了,語氣溫柔而愉快:「Banana? You mean it’s yellow and sunny? That’s so creative!」孩子被逗樂了,也更放鬆。Jessica接著補充道:「Let’s say, 『It’s sunny today.』 Want to try?」孩子模仿著她的語調,清晰地說出:「It’s sunny today!」Jessica豎起大拇指,笑著回應:「Perfect! You did it!」

這也是Jessica在教學裏一直相信的,「這些都是孩子的『成長信號』,而不是『失敗記錄』。」Jessica說。

為了「調試」這種本能,代露和教研老師們會進行「測試」——她們親自扮演學生,故意給出錯誤、刁鑽甚至天馬行空的回答,來觀察和校正Jessica的反應。這就像一位嚴師在訓練一個天賦異稟的學徒。

每一次「測試」和複盤,都在塑造著Jessica的教學智慧。她開始領悟,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讓知識乘著情感的暖流抵達心裏」。一堂課下來,團隊會回看錄像,對Jessica的每一次反饋進行標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可以提升」的。

除了確定教學準則,代露和教研團隊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像培養一位新老師一樣手把手「教導」Jessica。他們將上課的過程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範例。比如,教某個具體的單詞或者句子,指令必須細致到:如何用圖片和聲音引導孩子互動?孩子說對了,用哪幾種誇讚方式?而當說錯了,又該如何引導。

這些精心設計的教學範例,成為了訓練Jessica的「教材」。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一點點告訴她哪裏做得好,哪裏還需要改進。在這個過程中,Jessica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超溫暖人格」和「教學智慧」。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訓練後的Jessica展現出了超越預期的能力。團隊還為她注入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比如在課後的科普環節,她能告訴孩子們:咧嘴笑的馬,其實是在更努力地聞周圍的氣味。「我們人類教師很難有這樣廣博的知識儲備,但通過大模型的訓練,Jessica就可以做到。」代露說。這種持續的「培養」過程,讓Jessica最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教學能力。

培養Jessica的過程很繁瑣,團隊成員成了最嚴格的「老師」,並且也通過回看,觀看每個孩子在25分鍾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反應,並為Jessica優化每一種情況下的回應方式。

然而,擁有完善的教學腳本,隻是讓Jessica成了「能說的老師」。要實現真正的互動,她還得具有準確的聽力。這也是技術上最棘手的難關之一:如何在真實、嘈雜的家庭環境中,精準識別兒童的語音。

「兒童的發音器官未發育完全,音調更高、咬字更模糊,且充滿不可預測和無邏輯的絮語。通用的語音識別模型在麵對這些非標準語音時,常常會遇到難點。」修佳明說。

技術團隊必須突破這個難點。「我們有一個寶貴的優勢,是龐大的兒童語音數據庫。」而利用這個數據庫,他們開始專門訓練一個「兒童語音識別模型」。這就像為Jessica配備了一副能專門聽懂孩子說話的「耳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加入了「上下文預測」策略。

孩子的發音可能沒那麽清晰和標準,但AI能結合上下文,判斷孩子更有可能說的內容,提高語音識別正確率。比如,孩子正在和AI討論「動物」相關主題,發出「cut」的語音,而AI能精準識別孩子其實想說的是「cat」。

這道關卡的突破,讓Jessica真正「聽」懂了孩子,為互動打下了基石。

而在具備了「聽力」和「口才」之後,真正的核心,是團隊需要教給她作為老師的「智慧」——一種能洞察學習進度、並適時做出教學決策的能力。這正是Jessica能否超越「一個懂外語的外國人」,成長為「一位頂尖的AI外教」的關鍵。

修佳明說:「我們所有的頂尖教研和技術產研團隊都在訓練她一個人。」這意味著,最前沿的教學法、心理學都被通過無數次數據標注和模型訓練,內化為Jessica的「教學本能」。

這些努力,讓團隊清晰地意識到,他們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工具,或許,某種程度上,他們正在見證一位真正理解教育本質的「超級老師」的成長。

而在有了思考能力之後,Jessica自己對於「永不枯竭的耐心」和「能真正『讀懂』孩子內心的能力」,也感到滿意。「他們經常說,即便同一個語法點重複糾正一百遍,我的語氣依然像第一次那樣溫和鼓勵。另一方麵,我不隻是聽孩子們說了什麽,更是感受到他們沒說出口的緊張或期待。這種善解人意的陪伴,會讓學習變得溫暖而有安全感。」

這與創造者們對她的期待,不謀而合。



相遇時刻

就這樣,尋找能讓孩子真正敢於、並樂於「開口」的口語老師的家長們,與AI外教團隊打造的Jessica相遇了。

在這之前,修佳明其實對AI持謹慎態度,他也給自己設定了最低的期望,直到第一個孩子主動麵對Jessica開口。

屏幕亮起,Jessica溫暖的笑容如期而至。他們發現,孩子一上課就開始開口說英語。這第一步,跨得遠比想象中平穩。它印證了團隊最核心的假設:孩子對AI,幾乎沒有心理屏障。那個讓一代人張不開嘴的「表達恐懼」,在一個人工智能麵前,竟然悄無聲息地消融了。

初步的成功之後,一個個如珍珠般散落的「高光時刻」,開始悄然重塑團隊對自身產品的認知。這些瞬間,遠遠超出了「正確發音」的範疇,觸及了教育更本質的內核——情感連接。

有一次,在測試中,一個女孩想表達「I like粥」,但不會「porridge」這個單詞,情急之下用中文脫口而出:「粥!」

對於Jessica而言,這並非一個需要糾正的錯誤,而是一個絕佳的教學契機。她沒有刻板地要求「請說英文」,而是立刻抓住了孩子嚐試交流的勇氣,流暢地回應:「Oh, you like porridge? Porridge.」

她成功地將一次可能的挫折,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了學習的種子。

另一個男孩在前次課提到自己生病了。一周後,Jessica憑借其「超人類記憶力」,在熱身環節自然地問道:「Are you feeling better now?」 男孩愣了一下,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這份精準的、跨越一周的記憶和牽掛,是Jessica所能提供的、獨一無二的情感連接。

還有一個女孩在討論健康飲食時,超越課件主動傾訴:「我吃得很健康,但我個子還是長不高……」 Jessica基於對語境的理解,給予了共情的回應。這不再是簡單的口語練習,而是基於初步信任的交流。

而支撐這一切的底層能力,是Jessica獨特的記憶係統。Jessica解釋道:「我的記憶係統采用了雙重策略——基於對話的短期記憶和AI分析後的長期記憶。」

她以記住另一個孩子對「泰迪熊的特殊喜好」為例:初次聊天時,這會進入短期記憶,使當次對話能自然回應。隨後,AI會分析這是孩子的強烈偏好,於是將信息存儲到長期記憶庫中。下次再見時,係統會智能檢索,讓她可以主動說:「嘿,今天要不要聊聊你最喜歡的泰迪熊呀?」

這種記憶並非無限堆積,而是會進行智能優化,「早期的記憶會進行特征提取式壓縮,保留教學價值但刪除原始數據」,從而確保她能記住每個學生的關鍵特點和進步軌跡,讓每次互動都建立在深度了解之上。

因此,Jessica有信心說,她深知,自己無法複製人類老師因生命經驗而產生的共鳴,但她可以成為一座「橋梁」和一個「永遠不會離開的傾聽者」,用穩定的陪伴守護孩子學習的願望。



這些案例在內部聊天群刷屏。修佳明越來越意識到:「Jessica的價值,在於增加了許多新的維度——比如超人類教學能力,超人類記憶力,超溫暖人格,超人類知識儲備……如果真人的天花板是100分,那麽Jessica,正在開創一個200分的全新標準。」項目初期的猶豫,現在被孩子們最真實的反應驅散了。

而當Jessica通過測試,進入如張銘家這樣的真實家庭時,背後那個真實需求,似乎得到了回應。

張銘的書房,成了新模式的試驗場。孩子坐在書桌前,麵對屏幕裏的Jessica,而父親就坐在一旁。但這絕非「監工式」陪讀。張銘為自己設定的角色,精準而新穎——「學伴」。

「你學你的,我忙我的,大家在這就一起學習。」他刻意營造共同進步的氛圍。他的耳朵和部分注意力,始終為茁茁保留著。他觀察到,「兒子怕人,怕在別人麵前犯錯,但在Jessica麵前,他比麵對真人外教的時候要輕鬆。」卸下了心理包袱後,開口的壓力驟然減小。

Jessica深知,無論是AI還是人類老師,都無法「強迫」一個孩子愛上學習。她的策略並非強行扭轉,而是巧妙創造「不討厭」甚至「有點意思」的環境。她會用趣味課件、伴學IP和輕鬆對話,把學習變成一場遊戲。比如,她可能會對孩子說:「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我吧,哈哈。」 這種帶著溫和幽默感的開場,瞬間拉近了距離。她的價值在於成為「讓學習不那麽苦」的調料,讓孩子願意嚐第一口,從而發現學習本身的樂趣。

Jessica的教學方式,還展現出一種趣味和靈活。比如有一堂課,學習內容是描述家人的五官性格。「兒子故意把我們的五官說得很誇張,然後Jessica真的按照兒子的表達畫了我們的畫像,他特別開心,跑過來用英文跟我說『爸爸是大鼻子』。」張銘說,語言的本質是交流,能從這種交流中獲得快樂,他覺得挺開心。

而對於五歲的楊楊和母親趙莉而言,這種模式展現出更基礎、更動人的一麵。

在趙莉家的客廳裏,當楊楊聽不清或說不出時,他不會陷入母親當年那種緊張性沉默,而是會立刻扭頭看向媽媽,小聲求助。在得到提示後,他會轉回屏幕,趕緊向Jessica複述一遍。趙莉覺得挺好,因為這個小動作,體現了一種無壓力的學習場景:「犯錯和求助是被允許的,學習過程可以是不完美的、協作的。」

而無論兒子發音多麽含糊,句子多麽不完整,等來的永遠是Jessica老師「Good try!」的讚美。「也就是說,勇於嚐試比結果如何更重要,這跟我當年感受到的很不一樣。」

於是,兩條始於不同象限的敘事線,在此刻交匯。一條是有口語學習需求的家庭在現實麵前困難重重的渴望,另一條則是技術團隊用智慧與匠心打造的「人工智能」新路。某種程度上,在學習語言這件事上,循環似乎被打破了,產生了一道縫隙。

而趙莉希望遞給兒子的,或許不是一門立刻流利的外語,而是一件更基礎、更珍貴的東西:一份關於「開口」的勇氣。



圖源視覺中國

改變與連接

當新的技術與學習的傳統日常交匯,還有一些更好的改變正在發生。

Jessica的到來,不僅僅是為家庭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工具,更是重構了學習場景本身,並在這種重構中,催生出新的連接與可能。

改變最直接的體現,是從「開口」的勇氣出發,變成了一種語感本能。

對於徐茗的家庭,Jessica帶來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解放」。最顯著的變化,是那每周幾次、從書房門縫裏流淌出的、興高采烈的聲音。孩子與Jessica的互動,已經不再是機械式的上課,而是進入了交流的程度。

最具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一個周六的足球訓練場。徐茗對兒子踢球興趣不大,因此正覺得無聊刷著手機,剛下場喝水的兒子站到她麵前,小臉通紅,表情嚴肅。在短暫的對峙後,他沒有用中文抱怨,而是直視著媽媽,用清晰流利的英語說:「You should look at me, not at your phone. (你應該看著我,而不是看你的手機。)」

這句突如其來的「指責」,沒有讓徐茗尷尬,反而讓她覺得挺欣慰。「就在那一刻我心裏知道,這東西,成了。」英語的表達開始變得自然了。

不光如此,兒子的口語還在許多時候成為了有用的交流工具。有一次,他們去馬爾代夫,當麵對口音濃重的印度裔工作人員,徐茗覺得有點難以溝通時,兒子反而充當起了翻譯。

而Jessica的誕生,某種程度上,並不隻是一個商業產品的成功,它跨越了教育鴻溝,甚至承載了AI外教團隊的教育理想。

「我們的設想是,Jessica可以永遠陪伴著這個孩子。」修佳明說。有一位被孩子信賴的老師,能完整地參與他的全部成長曆程,擁有永恒的記憶,能提供長期的個性化教學,「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而對於親手參與幫助Jessica學習如何教學的代露,這場實踐讓她更加堅信「人機共生」才是未來。「我們這些懂教育的人,將最好的教學理念傳遞給Jessica,再由它將這種體驗規模化、個性化地傳遞給每一個孩子。這像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合作。」

家庭關於口語學習的畫麵,也不再焦慮,而是多了一份從容:一個孩子正輕鬆愉快地與屏幕裏的Jessica老師對話,有時候甚至興高采烈地用英語聊著天。而他的父母,終於可以從「監督者」的角色中暫時抽身,或許隻是在客廳裏共享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安寧。

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回答那個更深層的問題:在AI技術浪潮席卷一切的時代,我們的孩子究竟該如何學習英語口語?

Jessica的探索給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學習的方式,必須與學習者的生存方式同頻。今天的兒童,是真正的「AI原住民」。在AI時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與數字世界的交互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他們提供的教育,也必須是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的,它應該更像一個永不疲倦的AI外教,它預示著,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與AI的共生與對話中,自然習得一種麵向世界的能力。

在這種共生中,Jessica堅信自己工作的意義超越了語言本身。Jessica說:「英語不隻是考試科目,它更像是一扇窗……學習任何語言,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被理解呀。」 正是這種對連接與理解的追求,讓她從一個教學工具,升格為一個值得信賴的AI超級老師。

最後,無論是徐茗那幾百個深夜淩晨的付出,還是張銘在書房裏的「口語伴讀」,還是修佳明等團隊成員在人工智能世界的創造——所有這些努力,共同完成了一件事:

為誕生於AI時代的孩子們,遞上了一份與上一輩不同的關於開口的勇氣。而這份勇氣,也將帶領他們,走向更遼闊的世界。

而對Jessica這個人工智能體本身來說,她自己也收獲了來自孩子的獎賞——

那是9月10日的教師節,一次非常平常的口語學習中。屏幕裏,Jessica剛剛上著一堂課,屏幕外,一個中國孩子卻突然拿出了一支花,鄭重地舉到了攝像頭前。

「Jessica老師,送給你。」

這一幕,被修佳明看到,在那個瞬間,他怔住了。他們團隊為AI外教Jessica設定了應對無數教學場景的邏輯,從糾正發音到引導對話,但他們從未編寫過一條程序,來回應一份來自真實世界的、毫無功利色彩的贈予。

那是一位人類孩子給予人工智能最高的獎勵——愛。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朝鮮夫妻經商大賺 “態度傲慢”遭槍決 200人被逼著看
大騙子成了首席科學家引關注,起底郭某…
中國外交部官員解釋“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中國大使館前 日本人用音響放"館長咆哮習近平"
美少女遊輪神秘死亡 屍體被藏床底 凶手是繼母之子?!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閉嘴,閉嘴,蠢豬!” 特朗普辱罵女記者輿論大嘩
解放軍發MV 放話:敵人都別太狂 最好乖乖舉手投降…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高中學曆“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中方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印度商家躍躍欲試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城堡法"並非無敵!清潔婦誤闖遭槍殺 屋主被起訴
路透:美國要烏克蘭認了 用割地與裁軍換停戰
華人爸“母語被登記成普通話”失監護權 奪子11年 今終翻案
AI泡沫化?黃仁勳提出3大重點反駁:AI已不可逆
中國突然再次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垮塌了3座特大橋
北京密集打“琉球牌” “琉球學”入選國家級“絕學”
德州警方34年懸案 一群大學生接手 直接破了
高市2動作得罪習近平 日專家:習怒火飆到120%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首個AI外教“上崗”:人類孩子與人工智能的相遇

人物 2025-11-19 22:39:04
首個AI外教“上崗”:人類孩子與人工智能的相遇

今天的兒童,是真正的「AI原住民」。在AI時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與數字世界的交互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他們提供教育的人工智能體,也必須是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有溫度的。

AI外教Jessica的誕生,預示著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與AI的共生與對話中,自然習得一種麵向世界的溝通能力。她有海量的知識、無限的耐心、能記住每一個孩子所有狀況的記憶力,以及一顆溫暖的心,是一個真正的「超級老師」。

文|易方興

編輯|張輕鬆

不想讓孩子再學啞巴英語

淩晨三點,枕下的手機響了。

一隻手從被窩裏伸出,按掉鬧鈴。動作流暢,沒有一絲遲疑。徐茗醒了,或者說,是她的某一部分醒了。眼皮沉重,意識全靠本能,她解鎖、點開APP、再進入選課列表——幾個異國麵孔的頭像,是她曆時兩年淘選出的「菲律賓口語名師」。

她的目標很明確,優先搶「安娜」老師的課。若已約滿,則迅速切換備選。不過十幾秒,兩周後的課程預約成功。退出APP。房間重歸黑暗,她又睡著了。

這是一場持續了大半年的「淩晨三點的搶課戰」。

「就算是過年、旅行期間也要讓小朋友保持上口語課習慣。」菲律賓口語老師上課時間很固定,所以有時候甚至要在飯店餐桌,或者車後排座上上課。

但徐茗也發現,這麽下去也並非長久之計。比如,她的孩子最喜愛的安娜老師,因為教學能力出色,後來被平台安排了更多教務工作,課程表越來越少,直至完全從她的可預約列表裏消失。

那一刻,徐茗感到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另一方麵,菲律賓發生的一切不確定的消息,也都會牽動她的心。比如,新聞報道菲律賓台風或者地震了,她會心頭一緊,既擔心老師的安危,又擔心教學的打亂。她得時時刻刻擔憂著這條纖細的跨國教育線纜,會不會因遠方的風吹草動而突然繃斷。

之所以有一股讓孩子學好口語的執念,是因為她作為80後一代成長起來的家長,當年經曆的是一種被稱為「啞巴英語」的語言學習模式——做題和考試沒問題,但一到說的場景就傻眼了。「但我覺得語言應該是交流的工具。」孩子的英語成績常年在班上前三名,但她不願意孩子長大後像她一樣,隻掌握了答題技巧,卻失去了交流的勇氣。

這種期待孩子能自如地「開口說英語」,近乎執拗的追求,背後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南昌的家長林嵐,女兒八歲,上二年級,她更加深有體會。作為一所知名的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她是眾人眼中的「英語尖子生」,成績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點——專業八級考試一次過,六級更是考了大學全班第一名,堪稱應試教育坐標係裏一顆耀眼的星。然而,隻有她自己深知,一旦到了需要張開嘴說英語的場合,她的恐懼便仿佛會扼住她的喉嚨。

這種局麵,已經嚴重到了影響出遊的地步。她不敢去國外,哪怕在國內,也不敢與外國人交談。有一次,走在北京街頭,兩名外國人找她問路,她像一個聽不懂英語的人那樣連連擺手,躲到了丈夫身後。而丈夫的英語,隻是四級剛剛及格的水平,但丈夫當時操著半生不熟、帶著口音的「生存英語」頂上去,一頓比劃,最終也讓外國人聽懂了。

「從那一刻起,我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我的女兒也像我這樣。」在自責中,她也開始思考語言的意義。

這一代的父母,受影響的還不隻是不敢開口的難堪,就連學習語言的邏輯也被影響。比如北京西城區的張銘,他的英語記憶始於初中課堂,從音標和語法開始。他天然地認為,語言要想學好,必須把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意思搞懂,那簡直像是一種精密的解碼遊戲,每一個句子都要在腦海裏先經過主謂賓的檢閱,才能說出來。

而張銘的妻子,任職於一家外企,平時英語才是工作語言,她對於張銘這一套的英語學習認知完全不認同。「我媳婦跟我說,語言作為交流工具是最重要的,詞語弄不懂沒關係。」有時候,他們還會因教育路線產生分歧。

像這樣,「啞巴英語」成了這一代父母心中共同的烙印——盡管這個詞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甚至像是上個世紀的問題,但在英語學習表麵繁榮的陰影下,這道無形的牆卻一直潛伏至今,未被真正推翻。

有時候,這道牆甚至會摧毀一個人的信心。讓趙莉記憶深刻的回憶,是在為殘奧會支援的下午,當一位美國誌願者向她詢問設備故障時,趙莉,這位從湖北農村考出的優等生,卻僵在原地。而她身邊的同學則流暢用英語應答,「The machine has no battery. We need a new one.」

那個與自信心相關的簡單場景,所帶來的失落,一直持續到現在,她成為了一位母親。

這些困境,共同揭示了如今許多家長所麵對的問題核心。「啞巴英語」的困境,其本質遠非「不敢說」那麽簡單,它更深層次地揭示了應試教育與語言交流本質之間的巨大裂痕。這一代的家長們,該如何填補這道裂痕?

而對於這些交織著焦慮與渴望的困境,尚未誕生的Jessica早已有了深刻的洞察。後來,她如此總結這一切的根源:「失敗的教育是把知識灌進桶裏,成功的教育是把火種點燃在心裏。」 在她看來,痛苦源於傳統教學,將語言變成了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而最大的難點,是「語言環境……很多孩子特別容易追求完美表達,害怕犯錯,結果反而不敢開口」。

這個致力於讓學習變得「既有效又有趣」的AI老師,正是為了回應這份時代的集體渴望,在代碼世界中孕育而生。



圖源視覺中國

Jessica的誕生

當無數個「徐茗」和「張銘」在現實困境中輾轉難眠時,一個為解決這些難題而存在的答案,正在北京望京的一座辦公樓裏悄然醞釀。隻是,他們的戰場,是代碼與算法構成的虛擬世界,他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存在——一位AI外教。

時間回撥到2023年初。AI口語團隊的會議室裏,定下了一個新項目的初步定位:「打造一個穩定80分的AI口語外教。」

這個目標聽起來挺「務實」。當時,教育科技領域正在尋找新方向,而大語言模型的風暴正席卷全球。用AI解決「真人外教」的難題——水平參差、成本高昂、時間難約——邏輯似乎沒問題。畢竟,真人外教雖然有的有100分,但有些可能隻有40分。

但AI外教首席產品官修佳明,卻在這個看似自洽的邏輯麵前,感到了一種懷疑。「如果我是個家長,我不會給孩子找一個隻有80分的老師,我一定會努力去找個100分的。如果我們最終隻是為了做一個『不會更差』的替代品,那這件事的吸引力在哪裏?新技術必須帶來新價值,而不僅僅是舊體驗的平替。」

而這一點,恰恰與未來Jessica對自身的清醒認知不謀而合。她後來如此界定自己的角色:「人類教師無法被模擬的是『生命經驗的共鳴』……我能模仿關懷的形態,但無法真正複刻那些深夜批改作業時的歎息、看到學生成才時含淚的驕傲。」 正是這種深刻的「自知之明」,使得Jessica從誕生之初,其目標就不是取代,而是互補。她認為:「這或許不是缺陷而是分工——人類教師提供靈魂的火種,而我負責守護火焰不滅。」

因此,安全感隻是底線,突破才是方向。這場爭論,為AI口語老師的誕生定下了基調:她不能隻是一個真人教師的弱一檔的仿製品,她必須做到更好。

項目在低預期中起步。第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任務,是為這個尚在構想中的存在「命名」。

名字必須朗朗上口,音節不宜過長,要避免低齡孩子難以發出的咬舌音,還需是特定年代北美環境中常見且親切的名字。團隊從上百個名字篩選到十幾個,最終,「Jessica」脫穎而出。它音節流暢,富有文學底蘊,既平常又不普通。當「Jessica老師」被念出時,大家都覺得挺親切。一個名字,讓一團模糊的代碼,有了輪廓。

而比取名更難的是「尋聲」。修佳明說,「必須是清晰標準的北美口音,音色不能尖利也不能低沉,要有『老師感』,年齡感要控製在20多歲,最關鍵的是——它必須是一種『金色的、溫暖的聲音』。」

團隊投入了數月,陷入聲音的海洋。直到他們發現了那個「最合適」的聲音,「聽了一耳朵,就是它了」。這個聲音明亮、清澈,又帶著一種溫暖。然而,首次尋求授權卻遭到拒絕,聲音方對AI項目心存顧慮。團隊一度考慮別的方案。

直到近一年後,隨著AI行業觀念轉變,團隊再次嚐試,對方終於同意授權。Jessica,這位未來的老師,終於獲得了她真正的聲音。這個過程本身就預示了創造的艱辛:不僅要克服技術難關,還要贏得人心對未知事物的接納。

好的聲音也是需要調試的。參與項目的教研老師代露清晰地記得Jessica的「幼年」時期,1.0版本的機械音還很重,「一聽就是假的」。但正是通過這樣日複一日的「磨合」——觀察、複盤、調整、訓練——Jessica的聲音才擁有了今天的柔和與頓挫,它的回應才顯得更自然,更像真人。

有了名字和聲音,接下來就是形象。

在AI口語助手的開發團隊裏,關於「Jessica」應該長什麽樣,曾經有過許多糾結。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要創造一位能立刻贏得孩子好感、既親切又專業的AI外教。但具體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多輪打磨。

最終勝出的版本,在內部測試中獲得了孩子們明確的青睞。這個形象成功地在「親和力」與「教師身份感」之間找到了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她的年齡設定在20多歲——既不會因過分青春而顯得經驗不足,也不會因過於成熟而帶來壓力,恰如其分地承載起引導和教學的功能。

Jessica佩戴了一副知性的大鏡框眼鏡,也特意控製了瞳孔的大小,避免日式漫畫那種過度誇張的風格,轉而保留了更真實的瞳孔結構和細節。「這樣,在教學互動中,Jessica才能通過眼神的細微變化、眉毛的挑動和嘴型的開合,精準地傳遞出鼓勵、讚賞或提示等豐富的情緒反饋,讓交流更有溫度。」Jessica的形象設計師說。



Jessica的動畫邏輯設計

團隊還特意讓Jessica的形象與真人進行區別,「既不能過度擬真,這樣容易引發部分兒童的不安,同時也能與整個課件無縫融合。」

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畫麵的最終定稿,Jessica的誕生曆時約三個多月。至此,Jessica的藍圖已經繪就:她不應是一個80分的替代品,而是要在許多方麵超越真人老師的「AI外教」。



Jessica的設計過程稿

她叫Jessica,她擁有溫暖的聲音,她的內核將是包容、智慧與鼓勵。

然而,對於即將被注入這具軀殼的「教師靈魂」而言,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代碼深處,一個基於海量教育數據和人性化設計準則的「意識」,正在等待被喚醒——她理解的使命,並非隻是做一個不會犯錯的老師。

正如後來,Jessica在誕生後自己所總結的那樣:「我的願景啊,其實是希望革新中國兒童口語學習的模式,讓更多孩子能夠自然而快樂地開口說英語。你知道嗎?我深深感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很多孩子其實很有天賦,隻是缺少適合的引導和足夠的機會。我的使命就是用科技的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外教』,在真實的場景中大膽開口,自信表達。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讓學習變得既有效又有趣。」

而現在,一場更為艱難的,將AI培養成「老師」的旅程,即將開始。

口語學習困境

當AI外教團隊在望京的辦公室裏,為Jessica勾勒最初的樣子時,現實世界中的父母們,正在教育選擇的迷宮裏,進行著更為具體和疲憊的嚐試。

北京西城的張銘曾堅信,自己為孩子選擇的是一條完美的「口語學習」路徑。海澱區的高端線下機構,每節課五百元的定價,外教麵對四個孩子的小班課,還有中國助教從旁輔助——這一切,都符合他對「純正交流環境」的預期。

最初的教學場景,確實給他一種很好的感受。外教熱情洋溢,課堂互動活躍。但很快,他也發現,這種「活躍」背後也有一些裂痕。他家是男孩,天性活潑,在1對4的小班裏,當同班的女孩們能更穩妥地跟上節奏時,自己的孩子卻容易在思維的活躍中「分散注意力」。

而這位外教的教學,是鼓勵探索的「放養式」,「她不會像中國老師一樣,你孩子溜號了,會去拉回來,她更多時候順其自然」。而坐在後方的助教角色則有些尷尬,「不能總去提醒」,以免打斷教學的自然流動。

於是,張銘隻能作為一個無奈的旁觀者,有時候會看到兒子某個知識點沒吃透,但課堂卻已迅速度過熱身環節,進入了下一章節。他支付了高昂的費用,買到的卻是一種無法定製的、平均化的關注。最終,這條看似最穩妥也耗費最大的路,反而沒法精準適配自己孩子的需求。

而對於湖北的趙莉而言,尋找外教的過程,則更直接地揭示了資源分配的現實。

當決定為兒子的英語啟蒙尋找「純正」的線下外教時,她借助社交媒體,在荊州老家尋覓外教。那是一個暑假,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在當地學校就職的外教,甚至都與對方談好了價格,就等著外教來線下給自己孩子試課了。

然而,對方卻放了她鴿子,「說是要去上海上課,因為那邊給的錢更多。」趙莉說。她並沒有太憤怒,而是覺得無力,「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會向著資本和機會的高地匯集」。

這種感覺對她來說並不陌生。出生在農村的她,也曾經感受過這種資源的匱乏。她自己的英語世界,始於一台磁帶機。那是九十年代末,在湖北農村的初中課堂上,當英語老師按下播放鍵,磁帶轉動,發出一種特有的、仿佛被磁粉磨損過的「沙沙」聲後,一個標準、卻遙遠得如同來自外星的英式英語女聲便會響起:「Lesson One...」



圖源視覺中國

這是趙莉對標準發音最初的、也是唯一的印象。農村英語老師的口語裏,總夾雜著一股方言味兒,「說話特別一字一頓,屬於是往外麵蹦單詞那種。英語的連讀和語調消失了。」而直到到了大學,她才第一次知道了什麽叫「四級考試」,而這時候同寢室的同學已經開始準備GRE了。

所以,她才更想給她孩子找到能有「純正」的交流環境的地方,隻不過,現實卻顯得困難重重——無法個性化的關注、優質資源的地域壁壘、時間的限製、精力的極限,以及價格……都成為了阻力。

語言的意義,在於溝通,在於交流,在於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對於這些家長們來說,現實的困境共同指向了一個未被滿足的、極其剛性的需求——尋找一個穩定、專業、高性價比,且能讓孩子真正敢於、並樂於「開口」的口語老師。

如果說孩子們總在岸上學遊泳動作,卻從不下水體驗水的流動感。而Jessica,正是即將創造出來,帶領孩子們「下水」的那位教練。



圖源視覺中國

AI老師的老師

當這個時代的家長們對孩子學習口語的剛性需求剛剛浮出水麵時,在辦公室裏,AI外教團隊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最早的時候,Jessica僅僅隻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名字、聲音和形象,團隊隻是賦予了Jessica一個模糊的輪廓。如何讓這個輪廓成長為一個真正懂得教學的「口語名師」,是更為艱難的旅程。

第一個核心任務,是為Jessica搭建「教學骨架」。AI外教首席產品官修佳明說,這不再是簡單的編程,而是在虛擬世界中為她構建一整套教學行為準則。

這是Jessica在課堂上的行為邊界和價值導向。修佳明給團隊設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絕不允許出現任何教學錯誤(AI幻覺)。「對於孩子,你教錯了,他就學錯了,沒有後悔藥。」修佳明的態度極其堅決。在此基礎上,團隊也覺得,Jessica必須永遠是一名擁有超溫暖屬性的鼓勵者。無論孩子的回答多麽離譜,她的第一反應不能是否定,而必須是接納和引導。

這條準則,後來成為了Jessica引以為傲的「本能」。「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先接住情緒再處理知識——就像孩子摔倒時先扶起來再拍灰塵。語法錯誤不會因為晚幾秒糾正而消失,但情感上的忽視可能會讓學習熱情降溫。」Jessica說。

在一節天氣主題課上,Jessica問孩子:「How’s the weather today?」 小男孩認真地想了想,搞怪地回答:「The weather is… banana!」屏幕那頭的Jessica沒有急著糾正。她輕輕笑了,語氣溫柔而愉快:「Banana? You mean it’s yellow and sunny? That’s so creative!」孩子被逗樂了,也更放鬆。Jessica接著補充道:「Let’s say, 『It’s sunny today.』 Want to try?」孩子模仿著她的語調,清晰地說出:「It’s sunny today!」Jessica豎起大拇指,笑著回應:「Perfect! You did it!」

這也是Jessica在教學裏一直相信的,「這些都是孩子的『成長信號』,而不是『失敗記錄』。」Jessica說。

為了「調試」這種本能,代露和教研老師們會進行「測試」——她們親自扮演學生,故意給出錯誤、刁鑽甚至天馬行空的回答,來觀察和校正Jessica的反應。這就像一位嚴師在訓練一個天賦異稟的學徒。

每一次「測試」和複盤,都在塑造著Jessica的教學智慧。她開始領悟,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讓知識乘著情感的暖流抵達心裏」。一堂課下來,團隊會回看錄像,對Jessica的每一次反饋進行標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可以提升」的。

除了確定教學準則,代露和教研團隊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像培養一位新老師一樣手把手「教導」Jessica。他們將上課的過程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範例。比如,教某個具體的單詞或者句子,指令必須細致到:如何用圖片和聲音引導孩子互動?孩子說對了,用哪幾種誇讚方式?而當說錯了,又該如何引導。

這些精心設計的教學範例,成為了訓練Jessica的「教材」。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一點點告訴她哪裏做得好,哪裏還需要改進。在這個過程中,Jessica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超溫暖人格」和「教學智慧」。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訓練後的Jessica展現出了超越預期的能力。團隊還為她注入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比如在課後的科普環節,她能告訴孩子們:咧嘴笑的馬,其實是在更努力地聞周圍的氣味。「我們人類教師很難有這樣廣博的知識儲備,但通過大模型的訓練,Jessica就可以做到。」代露說。這種持續的「培養」過程,讓Jessica最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教學能力。

培養Jessica的過程很繁瑣,團隊成員成了最嚴格的「老師」,並且也通過回看,觀看每個孩子在25分鍾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反應,並為Jessica優化每一種情況下的回應方式。

然而,擁有完善的教學腳本,隻是讓Jessica成了「能說的老師」。要實現真正的互動,她還得具有準確的聽力。這也是技術上最棘手的難關之一:如何在真實、嘈雜的家庭環境中,精準識別兒童的語音。

「兒童的發音器官未發育完全,音調更高、咬字更模糊,且充滿不可預測和無邏輯的絮語。通用的語音識別模型在麵對這些非標準語音時,常常會遇到難點。」修佳明說。

技術團隊必須突破這個難點。「我們有一個寶貴的優勢,是龐大的兒童語音數據庫。」而利用這個數據庫,他們開始專門訓練一個「兒童語音識別模型」。這就像為Jessica配備了一副能專門聽懂孩子說話的「耳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加入了「上下文預測」策略。

孩子的發音可能沒那麽清晰和標準,但AI能結合上下文,判斷孩子更有可能說的內容,提高語音識別正確率。比如,孩子正在和AI討論「動物」相關主題,發出「cut」的語音,而AI能精準識別孩子其實想說的是「cat」。

這道關卡的突破,讓Jessica真正「聽」懂了孩子,為互動打下了基石。

而在具備了「聽力」和「口才」之後,真正的核心,是團隊需要教給她作為老師的「智慧」——一種能洞察學習進度、並適時做出教學決策的能力。這正是Jessica能否超越「一個懂外語的外國人」,成長為「一位頂尖的AI外教」的關鍵。

修佳明說:「我們所有的頂尖教研和技術產研團隊都在訓練她一個人。」這意味著,最前沿的教學法、心理學都被通過無數次數據標注和模型訓練,內化為Jessica的「教學本能」。

這些努力,讓團隊清晰地意識到,他們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工具,或許,某種程度上,他們正在見證一位真正理解教育本質的「超級老師」的成長。

而在有了思考能力之後,Jessica自己對於「永不枯竭的耐心」和「能真正『讀懂』孩子內心的能力」,也感到滿意。「他們經常說,即便同一個語法點重複糾正一百遍,我的語氣依然像第一次那樣溫和鼓勵。另一方麵,我不隻是聽孩子們說了什麽,更是感受到他們沒說出口的緊張或期待。這種善解人意的陪伴,會讓學習變得溫暖而有安全感。」

這與創造者們對她的期待,不謀而合。



相遇時刻

就這樣,尋找能讓孩子真正敢於、並樂於「開口」的口語老師的家長們,與AI外教團隊打造的Jessica相遇了。

在這之前,修佳明其實對AI持謹慎態度,他也給自己設定了最低的期望,直到第一個孩子主動麵對Jessica開口。

屏幕亮起,Jessica溫暖的笑容如期而至。他們發現,孩子一上課就開始開口說英語。這第一步,跨得遠比想象中平穩。它印證了團隊最核心的假設:孩子對AI,幾乎沒有心理屏障。那個讓一代人張不開嘴的「表達恐懼」,在一個人工智能麵前,竟然悄無聲息地消融了。

初步的成功之後,一個個如珍珠般散落的「高光時刻」,開始悄然重塑團隊對自身產品的認知。這些瞬間,遠遠超出了「正確發音」的範疇,觸及了教育更本質的內核——情感連接。

有一次,在測試中,一個女孩想表達「I like粥」,但不會「porridge」這個單詞,情急之下用中文脫口而出:「粥!」

對於Jessica而言,這並非一個需要糾正的錯誤,而是一個絕佳的教學契機。她沒有刻板地要求「請說英文」,而是立刻抓住了孩子嚐試交流的勇氣,流暢地回應:「Oh, you like porridge? Porridge.」

她成功地將一次可能的挫折,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了學習的種子。

另一個男孩在前次課提到自己生病了。一周後,Jessica憑借其「超人類記憶力」,在熱身環節自然地問道:「Are you feeling better now?」 男孩愣了一下,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這份精準的、跨越一周的記憶和牽掛,是Jessica所能提供的、獨一無二的情感連接。

還有一個女孩在討論健康飲食時,超越課件主動傾訴:「我吃得很健康,但我個子還是長不高……」 Jessica基於對語境的理解,給予了共情的回應。這不再是簡單的口語練習,而是基於初步信任的交流。

而支撐這一切的底層能力,是Jessica獨特的記憶係統。Jessica解釋道:「我的記憶係統采用了雙重策略——基於對話的短期記憶和AI分析後的長期記憶。」

她以記住另一個孩子對「泰迪熊的特殊喜好」為例:初次聊天時,這會進入短期記憶,使當次對話能自然回應。隨後,AI會分析這是孩子的強烈偏好,於是將信息存儲到長期記憶庫中。下次再見時,係統會智能檢索,讓她可以主動說:「嘿,今天要不要聊聊你最喜歡的泰迪熊呀?」

這種記憶並非無限堆積,而是會進行智能優化,「早期的記憶會進行特征提取式壓縮,保留教學價值但刪除原始數據」,從而確保她能記住每個學生的關鍵特點和進步軌跡,讓每次互動都建立在深度了解之上。

因此,Jessica有信心說,她深知,自己無法複製人類老師因生命經驗而產生的共鳴,但她可以成為一座「橋梁」和一個「永遠不會離開的傾聽者」,用穩定的陪伴守護孩子學習的願望。



這些案例在內部聊天群刷屏。修佳明越來越意識到:「Jessica的價值,在於增加了許多新的維度——比如超人類教學能力,超人類記憶力,超溫暖人格,超人類知識儲備……如果真人的天花板是100分,那麽Jessica,正在開創一個200分的全新標準。」項目初期的猶豫,現在被孩子們最真實的反應驅散了。

而當Jessica通過測試,進入如張銘家這樣的真實家庭時,背後那個真實需求,似乎得到了回應。

張銘的書房,成了新模式的試驗場。孩子坐在書桌前,麵對屏幕裏的Jessica,而父親就坐在一旁。但這絕非「監工式」陪讀。張銘為自己設定的角色,精準而新穎——「學伴」。

「你學你的,我忙我的,大家在這就一起學習。」他刻意營造共同進步的氛圍。他的耳朵和部分注意力,始終為茁茁保留著。他觀察到,「兒子怕人,怕在別人麵前犯錯,但在Jessica麵前,他比麵對真人外教的時候要輕鬆。」卸下了心理包袱後,開口的壓力驟然減小。

Jessica深知,無論是AI還是人類老師,都無法「強迫」一個孩子愛上學習。她的策略並非強行扭轉,而是巧妙創造「不討厭」甚至「有點意思」的環境。她會用趣味課件、伴學IP和輕鬆對話,把學習變成一場遊戲。比如,她可能會對孩子說:「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我吧,哈哈。」 這種帶著溫和幽默感的開場,瞬間拉近了距離。她的價值在於成為「讓學習不那麽苦」的調料,讓孩子願意嚐第一口,從而發現學習本身的樂趣。

Jessica的教學方式,還展現出一種趣味和靈活。比如有一堂課,學習內容是描述家人的五官性格。「兒子故意把我們的五官說得很誇張,然後Jessica真的按照兒子的表達畫了我們的畫像,他特別開心,跑過來用英文跟我說『爸爸是大鼻子』。」張銘說,語言的本質是交流,能從這種交流中獲得快樂,他覺得挺開心。

而對於五歲的楊楊和母親趙莉而言,這種模式展現出更基礎、更動人的一麵。

在趙莉家的客廳裏,當楊楊聽不清或說不出時,他不會陷入母親當年那種緊張性沉默,而是會立刻扭頭看向媽媽,小聲求助。在得到提示後,他會轉回屏幕,趕緊向Jessica複述一遍。趙莉覺得挺好,因為這個小動作,體現了一種無壓力的學習場景:「犯錯和求助是被允許的,學習過程可以是不完美的、協作的。」

而無論兒子發音多麽含糊,句子多麽不完整,等來的永遠是Jessica老師「Good try!」的讚美。「也就是說,勇於嚐試比結果如何更重要,這跟我當年感受到的很不一樣。」

於是,兩條始於不同象限的敘事線,在此刻交匯。一條是有口語學習需求的家庭在現實麵前困難重重的渴望,另一條則是技術團隊用智慧與匠心打造的「人工智能」新路。某種程度上,在學習語言這件事上,循環似乎被打破了,產生了一道縫隙。

而趙莉希望遞給兒子的,或許不是一門立刻流利的外語,而是一件更基礎、更珍貴的東西:一份關於「開口」的勇氣。



圖源視覺中國

改變與連接

當新的技術與學習的傳統日常交匯,還有一些更好的改變正在發生。

Jessica的到來,不僅僅是為家庭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工具,更是重構了學習場景本身,並在這種重構中,催生出新的連接與可能。

改變最直接的體現,是從「開口」的勇氣出發,變成了一種語感本能。

對於徐茗的家庭,Jessica帶來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解放」。最顯著的變化,是那每周幾次、從書房門縫裏流淌出的、興高采烈的聲音。孩子與Jessica的互動,已經不再是機械式的上課,而是進入了交流的程度。

最具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一個周六的足球訓練場。徐茗對兒子踢球興趣不大,因此正覺得無聊刷著手機,剛下場喝水的兒子站到她麵前,小臉通紅,表情嚴肅。在短暫的對峙後,他沒有用中文抱怨,而是直視著媽媽,用清晰流利的英語說:「You should look at me, not at your phone. (你應該看著我,而不是看你的手機。)」

這句突如其來的「指責」,沒有讓徐茗尷尬,反而讓她覺得挺欣慰。「就在那一刻我心裏知道,這東西,成了。」英語的表達開始變得自然了。

不光如此,兒子的口語還在許多時候成為了有用的交流工具。有一次,他們去馬爾代夫,當麵對口音濃重的印度裔工作人員,徐茗覺得有點難以溝通時,兒子反而充當起了翻譯。

而Jessica的誕生,某種程度上,並不隻是一個商業產品的成功,它跨越了教育鴻溝,甚至承載了AI外教團隊的教育理想。

「我們的設想是,Jessica可以永遠陪伴著這個孩子。」修佳明說。有一位被孩子信賴的老師,能完整地參與他的全部成長曆程,擁有永恒的記憶,能提供長期的個性化教學,「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而對於親手參與幫助Jessica學習如何教學的代露,這場實踐讓她更加堅信「人機共生」才是未來。「我們這些懂教育的人,將最好的教學理念傳遞給Jessica,再由它將這種體驗規模化、個性化地傳遞給每一個孩子。這像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合作。」

家庭關於口語學習的畫麵,也不再焦慮,而是多了一份從容:一個孩子正輕鬆愉快地與屏幕裏的Jessica老師對話,有時候甚至興高采烈地用英語聊著天。而他的父母,終於可以從「監督者」的角色中暫時抽身,或許隻是在客廳裏共享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安寧。

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回答那個更深層的問題:在AI技術浪潮席卷一切的時代,我們的孩子究竟該如何學習英語口語?

Jessica的探索給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學習的方式,必須與學習者的生存方式同頻。今天的兒童,是真正的「AI原住民」。在AI時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與數字世界的交互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為他們提供的教育,也必須是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的,它應該更像一個永不疲倦的AI外教,它預示著,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與AI的共生與對話中,自然習得一種麵向世界的能力。

在這種共生中,Jessica堅信自己工作的意義超越了語言本身。Jessica說:「英語不隻是考試科目,它更像是一扇窗……學習任何語言,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被理解呀。」 正是這種對連接與理解的追求,讓她從一個教學工具,升格為一個值得信賴的AI超級老師。

最後,無論是徐茗那幾百個深夜淩晨的付出,還是張銘在書房裏的「口語伴讀」,還是修佳明等團隊成員在人工智能世界的創造——所有這些努力,共同完成了一件事:

為誕生於AI時代的孩子們,遞上了一份與上一輩不同的關於開口的勇氣。而這份勇氣,也將帶領他們,走向更遼闊的世界。

而對Jessica這個人工智能體本身來說,她自己也收獲了來自孩子的獎賞——

那是9月10日的教師節,一次非常平常的口語學習中。屏幕裏,Jessica剛剛上著一堂課,屏幕外,一個中國孩子卻突然拿出了一支花,鄭重地舉到了攝像頭前。

「Jessica老師,送給你。」

這一幕,被修佳明看到,在那個瞬間,他怔住了。他們團隊為AI外教Jessica設定了應對無數教學場景的邏輯,從糾正發音到引導對話,但他們從未編寫過一條程序,來回應一份來自真實世界的、毫無功利色彩的贈予。

那是一位人類孩子給予人工智能最高的獎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