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News Service, CC BY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刊發在經濟學人的2026年展望欄目。在經曆了相當成功的2025年後,習近平和中國領導層在2026年將麵臨誘惑重重的一年。
迄今為止,他們在特朗普的貿易戰中打得一手好牌,有效緩衝了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進行了靈巧的反擊,並在其他方麵采取了靜觀其變的策略,任由白宮主導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解構加速進行。
但驕傲自滿始終困擾著中國共產黨。到了2026年,習近平將更容易受到誘惑,更加強勢地捍衛中國利益。這將在三大領域帶來冒進風險:貿易、台灣,以及中國主導的全球新規則。
沒有人認為特朗普執政的第一年會輕鬆,但對中國而言,局勢發展得相當不錯。盡管麵臨關稅和艱難的房地產行業調整,中國經濟仍實現了約5%的增長。消費者信心雖然低迷,但民營部門的風險偏好顯著上升。
到2025年11月,MSCI中國指數以美元計超越了標普500指數,中國在IPO中募集的資本也超過了華爾街。所謂“中國不具投資價值”的論調不攻自破。
習近平十年來一直在推動中國擺脫外部卡脖子、增強自給能力的戰略,貿易戰反而證明了他是成功的。本土芯片製造商和人工智能企業在2025年蓬勃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貿易占比升至令人矚目的30%。中國石油儲備創下12億桶的紀錄。
2025年10月,習近平與特朗普時隔六年再次會晤,提出了符合“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的芬太尼和大豆方麵的協議,但在以國家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工業霸權藍圖上毫不讓步。
2026年3月發布的中國新五年規劃將在這一目標上進一步加碼。
中國的高超手腕確實容易讓人產生錯覺,要記往習近平時代也多次出現過度自信的表現。早先的“戰狼外交”就是一例,完全是適得其反,“共同富裕”整治權貴資本主義反而打壓了企業家精神,“清零政策”也持續太久。
為什麽會發生這些情況尚不明確,但外界普遍懷疑,是因為在威權體製下,受壓製的官員不敢質疑習近平不切實際或模糊的想法,反而過度執行。
這種係統性傾向在2026年可能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首先,如果習近平在科技工業領域的攻勢過於激進,後果可能嚴重。隨著中國貿易從美國轉向其他地區,2025年前九個月,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同比增長11%。到2025年底,德國對中國的年度貿易逆差接近1000億美元。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計劃到2026年底在歐洲開設2000家門店。
如果中國繼續向全球大量傾銷商品,西方國家將因去工業化恐慌而再次加征關稅。
第二個可能出現過度自信的領域是台灣。美國情報機構認為,習近平已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2027年正是中共召開下一次五年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屆時接班人問題將成為焦點。
部分顧問可能會認為,2026年發動一場對台灣的“灰色地帶”攻勢——例如實行海上檢查但未達到封鎖的程度,時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利。
特朗普對防衛台灣的態度曖昧,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威脅已失效,台灣(中華民國)內部選民分裂,而中國已經獲得大約70個國家支持通過“所有”方式實現統一。
在特朗普時代,這種緊張局勢的升溫尤其危險,可能引發美國盟友為防止被拋棄而掀起地區軍備競賽。
在權衡貿易和台灣問題的同時,習近平也可能更積極地提出由中國主導的新一套全球規則,以取代他眼中正在衰敗的西方規則。到2025年底,這種第三種類型的冒進已經顯現:中國啟動了“全球治理倡議”,試圖為金融、人工智能、氣候和太空製定新規則,並提出全球稀土強製許可製度,用於高科技製造業。
雖然這種域外影響力的投射模仿了美國的做法,但在2026年依然會遭到普遍的反感,尤其是在那些擔心依賴一個威權國家的民主國家中更為不受歡迎。
如果習近平足夠審慎,他將會抵製這些誘惑。他可能會控製中國內部過剩的工業產能,減緩出口增長,刺激內需;在台灣問題上觀望,等待形勢進一步向有利方向發展;向世界展示中國能夠提供支付係統、清潔技術、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全球基礎設施服務,而不對客戶施加壓力。
原因並非中國必然信奉克製,而是因為特朗普那套,在瓦解西方主導的貿易和安全體係方麵,可能比中國還要高效。
到2026年11月,習近平和特朗普第一次通話將整整過去十年。那時習近平曾表示,雙方同意“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實現雙贏合作”。但現實並未如此發展。
如果,中國能夠抵住誘惑,將有望在2026年結束時進一步鞏固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