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瑟瑟發抖,史上“最不快樂”的技術革命正在發生

瑟瑟發抖,史上“最不快樂”的技術革命正在發生

文章來源: 華爾街日報網 於 2025-11-19 09:05:0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瑟瑟發抖,史上“最不快樂”的技術革命正在發生

與AI熱潮一樣,互聯網泡沫也有其過度之處。圖片來源:CHRIS HONDROS/NEWSMAKERS/GETTY IMAGES

人工智能(AI)可能是幾代人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但它也是最難令人喜悅的技術。

盡管華爾街張開雙臂迎接AI,但普通美國人的反應卻是矛盾、焦慮,甚至是恐懼。

這與互聯網時代不同。199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72%的受訪者對電腦和互聯網等新技術感到適應,隻有24%的人不適應。

快進到如今的AI,上述比例已經反轉:CNBC在今年夏天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隻有31%的人對AI感到適應,而68%的人感到不適應。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與AI熱潮一樣,互聯網泡沫也有其過度和荒謬之處。但後者也閃爍著樂觀和冒險的光芒。從《財富》500強企業(Fortune 500)的首席執行官(CEO)到大學輟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於網絡的商業構想。當時,對精通數字技能的員工的需求曾高得驚人。

而如今,樂觀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僅限於AI架構師和目光銳利的高管,他們在盤算AI能削減多少員工,而員工們則在思忖自己是否會被AI或懂AI的人取代。作為AI領域的三大主要供應商,Meta Platforms、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Amazon)今年都已宣布了裁員。

這種“背離”的部分原因

自2022年11月ChatGPT發布以來,“美股七雄”(Magnificent Seven)的市值已累計上漲169%。這些財富所帶動的支出,以及這些公司向數據中心投入的巨額資金,正是經濟增長和家庭財務實際數據看起來相當健康的原因所在。“美股七雄”是指與AI密切相關的英偉達(Nvidia)和微軟等七家超大市值的科技股。

然而,根據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數據,消費者情緒卻徘徊在紀錄低點附近。

這種背離現象有很多原因,最突出的是生活成本。

AI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這個推動股市創下紀錄的因素,或許也正在侵蝕美國人的幸福感。

即使你沒有麵臨AI的直接威脅,它也可能令人不安,就像失控的邊境讓那些未受非法移民影響的人感到困擾一樣。這兩者都會削弱你的控製感。“對AI的恐懼,是在一鍋醞釀已久、充滿不信任和怨氣的大雜燴裏的一塊‘肉’,”民調機構公共意見戰略(Public Opinion Strategies)的合夥人米卡·羅伯茨(Micah Roberts)說;前述CNBC的調查是由該機構進行的。

美國人對技術向來懷有複雜的情感。他們欣賞技術的便利和功能,同時也擔心由此產生的隱私、心理健康和社會凝聚力方麵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說,AI與個人電腦、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並無不同。

大多數人也明白,技術進步不可避免地會淘汰一些工作。但如果是一項可能淘汰人類的技術呢?在高盛(Goldman Sachs)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該公司的經濟學家們描繪了AI可能帶來的壞處和好處,他們稱,後者意味著生產率的加速,“最終將使人類在知識型工作任務中的作用變得多餘”。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帕斯誇爾·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則設想了“通用人工智能”(即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和推理)的後果。他認為,隻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即便是心理治療師這類看似純屬人類範疇的工作,機器也能做得更好。到那時,人類勞動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份額(目前為52%)將“趨於零,大部分收入最終將是由算力產生的”。

請記住,這些還算是樂觀的情景。

約翰·芬格(John Finger)是佛羅裏達州拉迪萊克一名負責個人銀行業務的銀行職員,今年27歲,有一個四個月大的兒子,他懷疑,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可能永遠都買不起房。他擔心,AI會斷送銀行業的潛在職業道路:“有些後台工作薪水要高得多,但如果AI真像他們說的那麽強大——對此我持懷疑態度——那些工作崗位就會消失。”

令人不安的不僅是AI摧毀就業的潛力。這項技術超乎人們的理解。就連建模者也不確定模型為何會那樣運作。芬格認為自己精通技術:“我喜歡研究iPhone。我喜歡玩電子遊戲。我愛互聯網。我喜歡我可以上穀歌(Google)搜索任何問題的答案,我所要做的就是輸入問題。”但AI則不一樣。“不法分子能訓練AI給出其樂見的答案嗎?誰知道呢。”

在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任教並研究消費者信心的經濟學家彼得·阿特沃特(Peter Atwater)說,他的學生對AI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不安。“AI已經從一個用於寫論文和做研究的有用、省時的工具,變成一個對入門級工作的威脅、更高的水電費賬單,以及對水資源以及農地被改成數據中心的擔憂,”阿特沃特(Atwater)說。“我擔心人們不喜歡AI的理由可能會日益增多。”

不必恐慌

感覺終究隻是感覺。僅僅因為AI可能取代人類並不意味著它就會這麽做。在宣布裁員的公司中,很少有公司真正將AI列為原因。相對於AI公司的投資,企業對AI的實際采用一直較為有限,這加劇了人們對AI泡沫的懷疑。

那麽,人們不喜歡AI重要嗎?或許重要。核能曾經提供了AI如今所承諾的那種潛力。但公眾從未對一種也可能毀滅人類的技術感到安心,尤其是在1979年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事故之後。從1978年到1990年,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反對新建核反應堆,部署也因此停滯。直到現在,核能才重新煥發生機——諷刺的是,是為了給AI供電。

如今,AI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川普(Trump)的首批行動之一就是廢除了前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AI安全準則。他現在優先推動拆除針對AI的監管障礙並與中國競爭。

但這些風向可能會變。傳播與公關公司Narrative Strategies對大約2,000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隻有40%的人表示AI行業“可以被信任去做正確的事”,遠低於對金融、能源或醫療健康行業持此看法的62%至63%的比例。當被問及政府監管時,57%的人表示科技和AI行業需要更多監管,遠高於其他行業。

AI的擁護者們相信,這種技術強大的經濟和計算力量使其發展勢不可擋。他們最好希望如此,因為AI的發展肯定不會靠受歡迎程度取得成功。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大騙子成了首席科學家引關注,起底郭某…
中國外交部官員解釋“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中國大使館前 日本人用音響放"館長咆哮習近平"
美少女遊輪神秘死亡 屍體被藏床底 凶手是繼母之子?!
高中學曆“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閉嘴,閉嘴,蠢豬!” 特朗普辱罵女記者輿論大嘩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解放軍發MV 放話:敵人都別太狂 最好乖乖舉手投降…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中方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印度商家躍躍欲試
路透:美國要烏克蘭認了 用割地與裁軍換停戰
華人爸“母語被登記成普通話”失監護權 奪子11年 今終翻案
AI泡沫化?黃仁勳提出3大重點反駁:AI已不可逆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垮塌了3座特大橋
"城堡法"並非無敵!清潔婦誤闖遭槍殺 屋主被起訴
德州警方34年懸案 一群大學生接手 直接破了
以前從銀行取一萬塊有多快,那就知道現在取一萬塊錢有多慢
英偉達第三財季營收狂飆62%!黃仁勳:這不是泡沫
華裔男生離奇墜軌 無監控無證人無記錄 家屬無法接受
中國突然再次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瑟瑟發抖,史上“最不快樂”的技術革命正在發生

華爾街日報網 2025-11-19 09:05:07



瑟瑟發抖,史上“最不快樂”的技術革命正在發生

與AI熱潮一樣,互聯網泡沫也有其過度之處。圖片來源:CHRIS HONDROS/NEWSMAKERS/GETTY IMAGES

人工智能(AI)可能是幾代人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但它也是最難令人喜悅的技術。

盡管華爾街張開雙臂迎接AI,但普通美國人的反應卻是矛盾、焦慮,甚至是恐懼。

這與互聯網時代不同。199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72%的受訪者對電腦和互聯網等新技術感到適應,隻有24%的人不適應。

快進到如今的AI,上述比例已經反轉:CNBC在今年夏天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隻有31%的人對AI感到適應,而68%的人感到不適應。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與AI熱潮一樣,互聯網泡沫也有其過度和荒謬之處。但後者也閃爍著樂觀和冒險的光芒。從《財富》500強企業(Fortune 500)的首席執行官(CEO)到大學輟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於網絡的商業構想。當時,對精通數字技能的員工的需求曾高得驚人。

而如今,樂觀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僅限於AI架構師和目光銳利的高管,他們在盤算AI能削減多少員工,而員工們則在思忖自己是否會被AI或懂AI的人取代。作為AI領域的三大主要供應商,Meta Platforms、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Amazon)今年都已宣布了裁員。

這種“背離”的部分原因

自2022年11月ChatGPT發布以來,“美股七雄”(Magnificent Seven)的市值已累計上漲169%。這些財富所帶動的支出,以及這些公司向數據中心投入的巨額資金,正是經濟增長和家庭財務實際數據看起來相當健康的原因所在。“美股七雄”是指與AI密切相關的英偉達(Nvidia)和微軟等七家超大市值的科技股。

然而,根據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數據,消費者情緒卻徘徊在紀錄低點附近。

這種背離現象有很多原因,最突出的是生活成本。

AI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這個推動股市創下紀錄的因素,或許也正在侵蝕美國人的幸福感。

即使你沒有麵臨AI的直接威脅,它也可能令人不安,就像失控的邊境讓那些未受非法移民影響的人感到困擾一樣。這兩者都會削弱你的控製感。“對AI的恐懼,是在一鍋醞釀已久、充滿不信任和怨氣的大雜燴裏的一塊‘肉’,”民調機構公共意見戰略(Public Opinion Strategies)的合夥人米卡·羅伯茨(Micah Roberts)說;前述CNBC的調查是由該機構進行的。

美國人對技術向來懷有複雜的情感。他們欣賞技術的便利和功能,同時也擔心由此產生的隱私、心理健康和社會凝聚力方麵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說,AI與個人電腦、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並無不同。

大多數人也明白,技術進步不可避免地會淘汰一些工作。但如果是一項可能淘汰人類的技術呢?在高盛(Goldman Sachs)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該公司的經濟學家們描繪了AI可能帶來的壞處和好處,他們稱,後者意味著生產率的加速,“最終將使人類在知識型工作任務中的作用變得多餘”。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經濟學家帕斯誇爾·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則設想了“通用人工智能”(即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和推理)的後果。他認為,隻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即便是心理治療師這類看似純屬人類範疇的工作,機器也能做得更好。到那時,人類勞動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份額(目前為52%)將“趨於零,大部分收入最終將是由算力產生的”。

請記住,這些還算是樂觀的情景。

約翰·芬格(John Finger)是佛羅裏達州拉迪萊克一名負責個人銀行業務的銀行職員,今年27歲,有一個四個月大的兒子,他懷疑,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自己可能永遠都買不起房。他擔心,AI會斷送銀行業的潛在職業道路:“有些後台工作薪水要高得多,但如果AI真像他們說的那麽強大——對此我持懷疑態度——那些工作崗位就會消失。”

令人不安的不僅是AI摧毀就業的潛力。這項技術超乎人們的理解。就連建模者也不確定模型為何會那樣運作。芬格認為自己精通技術:“我喜歡研究iPhone。我喜歡玩電子遊戲。我愛互聯網。我喜歡我可以上穀歌(Google)搜索任何問題的答案,我所要做的就是輸入問題。”但AI則不一樣。“不法分子能訓練AI給出其樂見的答案嗎?誰知道呢。”

在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任教並研究消費者信心的經濟學家彼得·阿特沃特(Peter Atwater)說,他的學生對AI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不安。“AI已經從一個用於寫論文和做研究的有用、省時的工具,變成一個對入門級工作的威脅、更高的水電費賬單,以及對水資源以及農地被改成數據中心的擔憂,”阿特沃特(Atwater)說。“我擔心人們不喜歡AI的理由可能會日益增多。”

不必恐慌

感覺終究隻是感覺。僅僅因為AI可能取代人類並不意味著它就會這麽做。在宣布裁員的公司中,很少有公司真正將AI列為原因。相對於AI公司的投資,企業對AI的實際采用一直較為有限,這加劇了人們對AI泡沫的懷疑。

那麽,人們不喜歡AI重要嗎?或許重要。核能曾經提供了AI如今所承諾的那種潛力。但公眾從未對一種也可能毀滅人類的技術感到安心,尤其是在1979年三哩島(Three Mile Island)事故之後。從1978年到1990年,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反對新建核反應堆,部署也因此停滯。直到現在,核能才重新煥發生機——諷刺的是,是為了給AI供電。

如今,AI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川普(Trump)的首批行動之一就是廢除了前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AI安全準則。他現在優先推動拆除針對AI的監管障礙並與中國競爭。

但這些風向可能會變。傳播與公關公司Narrative Strategies對大約2,000人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隻有40%的人表示AI行業“可以被信任去做正確的事”,遠低於對金融、能源或醫療健康行業持此看法的62%至63%的比例。當被問及政府監管時,57%的人表示科技和AI行業需要更多監管,遠高於其他行業。

AI的擁護者們相信,這種技術強大的經濟和計算力量使其發展勢不可擋。他們最好希望如此,因為AI的發展肯定不會靠受歡迎程度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