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裏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裏

文章來源: 十點人物誌 於 2025-11-14 09:50:3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采訪、撰文:sonia,編輯:三金、野格,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曆:與喜歡的人做盡親密事,但你們卻不是戀人關係?

相比老一輩人愛說的,“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近年來,許多不想談戀愛的年輕人開始進入situationship(情境關係)。

Situationship曾被收錄進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熱詞。指的是雙方之間可能存在愛情、浪漫、陪伴與性,但因缺乏承諾而始終未能走到“戀人”這一步。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電影《好東西》裏小葉和胡醫生的關係,他們交流情感,發生性關係,但不幹預彼此的日常。

這種關係模式其實早已存在。2022年,在陌生人交友網站Tinder上,就有49%的用戶在個人簡介上添加了situationship的標簽,希望以更少的壓力發展關係。

隨著社交媒體上situationship討論帖的增多,算法推送和網絡社區正成為這種新型關係的孵化器,助推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探索和普及。

表麵上的輕鬆自由固然吸引人,但親身體驗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無需擔責”同時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出現,由此帶來的安全感缺失讓年輕人驚覺,自己已經很難從這種關係中輕鬆抽離。

一、無需擔責的“戀愛”

21歲的小熙首次接觸到“situationship”這一概念是在社交平台上。

大一下半學期,從未有過感情經曆的小熙突然很想進入一段戀愛關係,她好奇人們“談戀愛到底是在談些什麽?”在跟戀愛中的朋友們交流後,小熙認為他們口中的戀愛並不符合她的期待,關係中頻繁的交流、難以避免的磨合、瑣碎的儀式感讓小熙有種被束縛的感覺。

某天,小熙被推送了一條關於“situationship”的帖子,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尋找可以進入這種關係的對象,並大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學曆相當、能提供情緒價值、可以接受非正式關係。

帖子意外獲得了大量流量,小熙收到了幾十條私信。經過篩選,她與幾位男生加了聯係方式,並最終與“小B”開始了這段關係。

小B是一名大四學生,比她大幾歲,此前談過三段正式的戀愛。聊天時,小B會在句子中附帶很多語氣詞,發可愛的表情包,這些讓小熙覺得“他非常懂女生的點。”

一次聊天中,小B分享了一件趣事,他高中時曾在筆記本上打造一個“實體版QQ空間”,讓同學們用昵稱在上麵“發動態”,甚至還能付一塊錢給他來裝飾頭像。“這個創意讓我覺得他特別有意思”。

這些特質吸引了小熙,雖然他們的關係全程在線上進行,但小熙從未主動向他索要過照片,“我不在乎他長什麽樣,能提供情緒價值就夠了。”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裏

輕鬆的聊天氛圍和可愛的表情包,讓小熙感受到對方提供的豐富的情緒價值

同樣從社交平台了解到“situationship”的還有青青。今年6月份,剛與男朋友分手的青青偶然刷到了相關的帖子,認為這種情感模式非常適合自己的狀態——既不想孤獨,又希望把注意力放回自我成長上。

青青很快與社交平台認識的一位男生開始了這段關係。聊天中,他們坦誠交換了各自的需求和現狀:男方因早年感情受創,對正式關係持懷疑態度;而青青則剛結束長期戀情,想要不受約束的陪伴。兩人可以說一拍即合。

無承諾、不擔責,是許多年輕人選擇進入情境關係的重要原因。

華南師範大學學者許紀霖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提到,“大家活在表層,太累了,也不願意去追求深沉的東西。連投資也講‘輕資產’,人際關係是淺層交往,親密關係也變成了臨時性狀態的伴侶。”

在這個格外注重功能效率和實用性的時代,人們害怕投入、擔心受傷,希求用最低的成本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小李之所以選擇情境關係,是想滿足“生理需求”和“情感陪伴”的雙重需要。

剛認識對方的時候,31歲的小李正值事業發展的瓶頸期。那時的他生意虧損,壓力巨大,對愛情和生活都失去了興趣,他不想追求誰,也自覺“追求不到”,卻偶然在社交平台上認識了一個女孩。

女孩當時的狀態也不好。她工作不順,感情受困,喜歡上了不該喜歡的人,經常半夜emo,需要陪伴,於是他們開始了線上聊天。“在現實生活中,人很難完全真實,都會遮掩”,小李提到,“但因為隔著屏幕,我們反而聊得坦誠”。

一天深夜,小李收到對方發來的消息:“想出去走走,兜兜風。”小李沒有猶豫,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去接她。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麵,兩人都有些局促。

小李沒有多說話,隻是搖下車窗,載著她在人少車少的地方轉悠。風從掠過車窗吹到兩人的身上,也吹散了彌漫在空氣中的緊張感。

淩晨三點多,他們找了家酒店並在當晚發生了關係。“我那段時間經常徹夜難眠。”小李說,“但那天晚上,抱著她睡得很香,入睡也快。”

從那晚開始,一段持續半年多的“情境關係”正式開啟。

二、模糊的關係,錯位的需求

毫無疑問,這種關係是模糊的。

說是床伴,但關係中似乎又有種超出床伴的成分;說是情侶,但承諾的空缺又讓關係的走向懸浮於一條不確定的河流之上。

小李坦言,自己最初選擇進入關係更多是出於性方麵的需求,“我當時明確跟她說過,我希望能睡覺,但一起吃喝玩樂也可以。”

因為沒有可以參考的關係模式,雙方需要更多共識。他們定下原則:互相坦誠、互相陪伴、互相隻一對一。半年多的時間裏,他們一起去海邊吹風,開車到幾百公裏的地方看日出,在街邊的小酒館對酌。他們很少聊及未來,因為彼此知道,這隻是短暫的陪伴。

小李逐漸發現,有時候自己想去找對方,並不是“想睡覺”,而隻是想簡單找人吃個飯、聊聊天、散散步。小李把這段關係定義為“比很多情侶更舒服的非情侶關係”。

然而像小李這樣雙方界限清晰、達成共識的實屬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界限模糊帶來的不對等與內耗。

在正式見麵前,青青曾明確設限:第一次不約在酒店,但可以一起吃飯。

見麵當天,青青特意選了男生學校附近的酒吧等待,希望先建立連接,但最後兩人還是直接去了酒店,“相當於我從最開始就已經降低了底線”。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裏,他們每次約會都在酒店,看電影、交流想法和觀點。他們都很喜歡《星際穿越》,可以一遍一遍重看。青青說,“在線下,我們聊天很同頻,他說的話我能接上,我說的話他也能懂。”

這種精神上的契合,是她在之前的正式關係中都很少體驗到的。

對於這段關係,青青的認知是明確的,她要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滿足,也同樣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但青青隱隱感受到,對方對她的探索欲是非常低的。當青青已基本了解對方時,對方卻很少主動問及她的情況。

於是在一次見麵中,她直接問道:“你對這個關係的定義是什麽?”不出意外,對方隻認為彼此是單純的“炮友”關係。

同樣與situationship對象產生認知差異的還有椰子。

初次見麵,男生開車駕駛了300多公裏來到椰子的單位門口,他的個子很高,穿著打扮讓椰子想起前男友,話不多,但待人禮貌。椰子對他略有好感,但“遠談不上心動”。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今年7月初,男生主動邀請椰子去他所在的城市玩。那兩天,他帶給了椰子此前從未在戀愛中經曆過的全新體驗。

他們一起看完電影《長安的荔枝》後,椰子隨口問,“現在是不是吃荔枝的季節?”沒想到男生悄悄買來新鮮的荔枝;吃飯時椰子提到想喝椰子水,他也會記在心上。這些細微的體貼打動了椰子,“讓我覺得有被在乎的感覺”。



在一次見麵中,椰子記錄下同他和貓貓相處的溫馨時刻,這曾是椰子很喜歡的一張照片

在酒精的作用下,那晚他們發生了關係。從那以後,頻繁的約見和密切的交流成為兩人關係的主旋律,而身體上的親密,也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慣例。

在情境關係中,兩性之間的不同在於:男性普遍會將關係定義為“炮友”,女性則期待有更多的情感互動。但情感的投入往往難以憑意誌把控,當相處中類似情侶的親密增加,關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沒多久,椰子發現,對方的分享欲減少了,回應也開始變得冷淡。

三、“逃離”模糊關係的女孩們

根據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愛情被拆分成三個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不同的元素分別組合成不同維度的“愛情”,而完美的愛情,則需要三個元素的結合,缺一不可。

顯然,situationship在任何一個層麵都缺乏一定的濃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殘缺的三角”。

心理谘詢師段錦礦進一步闡明,愛情天然具有排他性,而承諾是對這種排他性需求的正式回應和保障,能極大增強關係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它是一種“我願意與你共同麵向未來”的態度和保證,而承諾的缺失會使高質量關係的建立和維持變得困難。

小李的這段關係便是由於現實因素的變動走向瓦解的。

有一天,女生主動告知小李,她要回老家發展了。小李心裏清楚,關係的性質注定他們隻能給彼此短暫的陪伴。

得知對方的決定後,小李沒有挽留:“回家有機會也不錯,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他們各自刪除了對方的聯係方式,“不打擾,把回憶放在心裏,各自重新生活。”

美國貝勒大學Langlais團隊展開過的一項關於situationship的訪談研究,揭示了這種關係無疾而終的緣由。

多數時候,關係是因“一方不想進入承諾性的/長期的關係”而消逝;而另一些,則因關係“引發了太多情感困擾和戲劇性衝突”而疲憊收場。

在頻繁的約見中,椰子留意到對方態度的變化。早期的他們會頻繁交流,他會帶椰子去見朋友,主動分享生活。隨著相處時間加長,他開始變得心不在焉,分享欲也逐漸減少。這讓椰子驚覺,自己已經對對方產生了情感上的依賴。

椰子有些慌亂,她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

起初,椰子會不斷通過表達“想念”“在意”來確定對方的態度,卻因沒有反饋而不斷累積負麵情緒,這讓椰子愈加想要向對方索取情緒價值。

後來,椰子開始用不說話、不回消息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開始對方還會耐心哄她,問“是不是生我的氣了”。後來,連解釋都逐漸變得稀少。

當椰子終於忍不住用“要不我們結束這段關係”試探時,男生起初還會回避或扯開話題,直到最後一次,他隻回了一個“好”字。他告訴椰子,這段關係讓他覺得“有點畸形,有點越界”。

10月,椰子和對方口頭結束了關係,但難以從這段關係中抽離。她常常想要點開聊天的對話框,想問他在做什麽。直到一次醉酒,椰子給他打了很多電話,卻隻收到一句“沒看到,在忙”的回複。當第二天對方再次問起時,椰子選擇用沉默給兩人的關係畫上句點。

同椰子一樣,青青的故事結束得也並不算愉快。

對於青青來說,關係雖然缺乏承諾,但她需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來消解懸而未決的狀態,“確定你對我是有感情的,那這段關係是什麽樣的形式就不重要”。正是這種對關係“確定性的”追求,將青青推入了情緒的漩渦。

在內耗的日子裏,青青反複檢視對方的社交賬號,甚至主動搜尋著“他不喜歡我”的證據,希求為這段關係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她可以坐在陽台上一整天什麽都不做,“滿腦子都是他,甚至影響了重要的職稱考試”。

後來,青青忍不住給對方發了一段消息:“我還挺喜歡你的,如果你也喜歡我的話,我可以按照你的節奏來。”對方的回複也很直接,“我們平時的聊天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場,而非戀人的角度,我對你的感情也是”。



青青曾向對方表達好感,對方以“朋友身份”劃定了界限。

最後一次見麵時,青青無意間看到他未鎖屏的電腦桌麵,是和另一個女生聊天的對話框,他發酒店的定位給對方,並附言說自己正在開會。

在關係初期,青青和他有過明確約定,彼此要是1V1的關係,顯然對方早已違反了約定。青青心裏升起一股不被尊重的氣憤感,她告訴對方:“我們沒有必要再見麵了”。

當感受開始變壞,也許就是需要退出的時候。

四、Situationship並不適合所有人

雖然隻是結束了一段非戀愛關係,但對很多人來說,這跟一般的“失戀”沒有區別。

關係結束後,小熙曾反複複盤他們之間的相處細節。小熙認為,對方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帶給了她一定戀愛的浪漫與快樂感受,但自己也在被這種模糊的關係消耗。

隨著接觸深入,小熙發現對方與自己理想中的“戀愛搭子”相差甚遠。他不僅缺乏進取心,對女性缺乏尊重,就連最初在對方身上感受到的情緒價值,也隨著了解深入而逐漸減退。比如當小熙因父親生病而情緒崩潰時,對方隻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沒事的,別擔心”。

對青青來說,這段經曆讓她學會不再把確定性和安全感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在愛中不迷失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她坦言,如果再選擇一次,她不會再進入這樣的關係。

而小熙仍然覺得,這段經曆是值得的,“人對一個事情好奇,一定會想嚐試,經曆過才知道這不是什麽好東西。”

研究發現,當關係處於非承諾、模糊不定的狀態時,尤其是在一方期待更深發展而與另一方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當事人可能麵臨較高的心理困擾風險。而且,模糊社交信號本身就可能觸發被拒絕感或孤獨感。

在段錦礦看來,“情境關係”作為一種現象可以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要以審慎的態度看待個體對它的選擇,“從長遠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的角度看,一段有承諾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更優的選擇,因為這最符合人性對安全與深度的需求”。

對未來是否要進入一段situationship,椰子持開放的態度,但她並不建議女孩子們被動接受這種關係,“當你不斷在關係中向外求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青青也有相似的感受。她現在將注意力收回自身,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以及如何在關係中保持自身的吸引力。

“哪怕這個人消失了,你依然可以擁有這些能力,去吸引到更好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為保護隱私,除心理谘詢師段錦礦外,文中名字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采訪、撰文:sonia,編輯:三金、野格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白卡重大改革!恢複資產審查 車 房 存款 現金都要算
特魯多跟水果姐戀愛,50歲前妻打破沉默
馬特蓋茨性侵醜聞:少女被曝為買牙套而賣身…
一戰崩了四個帝國,為什麽隻有它煙消雲散?
費加羅報:安世大戰 中國一記反手給歐洲上了堂工業課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外交部:高市早苗不思悔改 癡心妄想 螳臂擋車…
中國官媒晚間發文:已做好對日“實質反製”的準備
陣營分裂?特朗普跟“MAGA女王”鬧掰 罵她是“咆哮瘋子”
她懟上川普!MAGA議員格林宣布法案廢除H-1B
誰該為200畝白菜負責?官媒轉發謠言讓菜農血本無歸
中國勸別去日本 日前官員:非常歡迎 日網友喊"謝謝"
美財長驚人預言:穩定幣未來幾年將暴漲10倍
俄430架無人機大規模攻擊 撞進基輔公寓大樓爆炸
美死囚槍決!沉默到底 伏法前“回頭冷看”見證人
胡錫進批高市早苗是“惡毒巫婆” 美駐日大使回懟
外交也要“滿嘴噴糞”?粗鄙話術成新愛國標配!
運動會一箭射穿女生臉:目擊者曝離譜1事 官方通報
這裏已被屠城,血跡太空可見!
川普重手反擊艾普斯坦醜聞 下令調查這些民主黨大咖
5馬赫高超音速電磁砲!中國核航母恐加裝致命殺器
你太胖了,美國不要你!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裏

十點人物誌 2025-11-14 09:50:3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采訪、撰文:sonia,編輯:三金、野格,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曆:與喜歡的人做盡親密事,但你們卻不是戀人關係?

相比老一輩人愛說的,“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近年來,許多不想談戀愛的年輕人開始進入situationship(情境關係)。

Situationship曾被收錄進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熱詞。指的是雙方之間可能存在愛情、浪漫、陪伴與性,但因缺乏承諾而始終未能走到“戀人”這一步。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電影《好東西》裏小葉和胡醫生的關係,他們交流情感,發生性關係,但不幹預彼此的日常。

這種關係模式其實早已存在。2022年,在陌生人交友網站Tinder上,就有49%的用戶在個人簡介上添加了situationship的標簽,希望以更少的壓力發展關係。

隨著社交媒體上situationship討論帖的增多,算法推送和網絡社區正成為這種新型關係的孵化器,助推其在年輕群體中的探索和普及。

表麵上的輕鬆自由固然吸引人,但親身體驗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無需擔責”同時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出現,由此帶來的安全感缺失讓年輕人驚覺,自己已經很難從這種關係中輕鬆抽離。

一、無需擔責的“戀愛”

21歲的小熙首次接觸到“situationship”這一概念是在社交平台上。

大一下半學期,從未有過感情經曆的小熙突然很想進入一段戀愛關係,她好奇人們“談戀愛到底是在談些什麽?”在跟戀愛中的朋友們交流後,小熙認為他們口中的戀愛並不符合她的期待,關係中頻繁的交流、難以避免的磨合、瑣碎的儀式感讓小熙有種被束縛的感覺。

某天,小熙被推送了一條關於“situationship”的帖子,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尋找可以進入這種關係的對象,並大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學曆相當、能提供情緒價值、可以接受非正式關係。

帖子意外獲得了大量流量,小熙收到了幾十條私信。經過篩選,她與幾位男生加了聯係方式,並最終與“小B”開始了這段關係。

小B是一名大四學生,比她大幾歲,此前談過三段正式的戀愛。聊天時,小B會在句子中附帶很多語氣詞,發可愛的表情包,這些讓小熙覺得“他非常懂女生的點。”

一次聊天中,小B分享了一件趣事,他高中時曾在筆記本上打造一個“實體版QQ空間”,讓同學們用昵稱在上麵“發動態”,甚至還能付一塊錢給他來裝飾頭像。“這個創意讓我覺得他特別有意思”。

這些特質吸引了小熙,雖然他們的關係全程在線上進行,但小熙從未主動向他索要過照片,“我不在乎他長什麽樣,能提供情緒價值就夠了。”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 困在“床伴關係”裏

輕鬆的聊天氛圍和可愛的表情包,讓小熙感受到對方提供的豐富的情緒價值

同樣從社交平台了解到“situationship”的還有青青。今年6月份,剛與男朋友分手的青青偶然刷到了相關的帖子,認為這種情感模式非常適合自己的狀態——既不想孤獨,又希望把注意力放回自我成長上。

青青很快與社交平台認識的一位男生開始了這段關係。聊天中,他們坦誠交換了各自的需求和現狀:男方因早年感情受創,對正式關係持懷疑態度;而青青則剛結束長期戀情,想要不受約束的陪伴。兩人可以說一拍即合。

無承諾、不擔責,是許多年輕人選擇進入情境關係的重要原因。

華南師範大學學者許紀霖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提到,“大家活在表層,太累了,也不願意去追求深沉的東西。連投資也講‘輕資產’,人際關係是淺層交往,親密關係也變成了臨時性狀態的伴侶。”

在這個格外注重功能效率和實用性的時代,人們害怕投入、擔心受傷,希求用最低的成本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小李之所以選擇情境關係,是想滿足“生理需求”和“情感陪伴”的雙重需要。

剛認識對方的時候,31歲的小李正值事業發展的瓶頸期。那時的他生意虧損,壓力巨大,對愛情和生活都失去了興趣,他不想追求誰,也自覺“追求不到”,卻偶然在社交平台上認識了一個女孩。

女孩當時的狀態也不好。她工作不順,感情受困,喜歡上了不該喜歡的人,經常半夜emo,需要陪伴,於是他們開始了線上聊天。“在現實生活中,人很難完全真實,都會遮掩”,小李提到,“但因為隔著屏幕,我們反而聊得坦誠”。

一天深夜,小李收到對方發來的消息:“想出去走走,兜兜風。”小李沒有猶豫,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去接她。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麵,兩人都有些局促。

小李沒有多說話,隻是搖下車窗,載著她在人少車少的地方轉悠。風從掠過車窗吹到兩人的身上,也吹散了彌漫在空氣中的緊張感。

淩晨三點多,他們找了家酒店並在當晚發生了關係。“我那段時間經常徹夜難眠。”小李說,“但那天晚上,抱著她睡得很香,入睡也快。”

從那晚開始,一段持續半年多的“情境關係”正式開啟。

二、模糊的關係,錯位的需求

毫無疑問,這種關係是模糊的。

說是床伴,但關係中似乎又有種超出床伴的成分;說是情侶,但承諾的空缺又讓關係的走向懸浮於一條不確定的河流之上。

小李坦言,自己最初選擇進入關係更多是出於性方麵的需求,“我當時明確跟她說過,我希望能睡覺,但一起吃喝玩樂也可以。”

因為沒有可以參考的關係模式,雙方需要更多共識。他們定下原則:互相坦誠、互相陪伴、互相隻一對一。半年多的時間裏,他們一起去海邊吹風,開車到幾百公裏的地方看日出,在街邊的小酒館對酌。他們很少聊及未來,因為彼此知道,這隻是短暫的陪伴。

小李逐漸發現,有時候自己想去找對方,並不是“想睡覺”,而隻是想簡單找人吃個飯、聊聊天、散散步。小李把這段關係定義為“比很多情侶更舒服的非情侶關係”。

然而像小李這樣雙方界限清晰、達成共識的實屬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界限模糊帶來的不對等與內耗。

在正式見麵前,青青曾明確設限:第一次不約在酒店,但可以一起吃飯。

見麵當天,青青特意選了男生學校附近的酒吧等待,希望先建立連接,但最後兩人還是直接去了酒店,“相當於我從最開始就已經降低了底線”。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裏,他們每次約會都在酒店,看電影、交流想法和觀點。他們都很喜歡《星際穿越》,可以一遍一遍重看。青青說,“在線下,我們聊天很同頻,他說的話我能接上,我說的話他也能懂。”

這種精神上的契合,是她在之前的正式關係中都很少體驗到的。

對於這段關係,青青的認知是明確的,她要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滿足,也同樣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但青青隱隱感受到,對方對她的探索欲是非常低的。當青青已基本了解對方時,對方卻很少主動問及她的情況。

於是在一次見麵中,她直接問道:“你對這個關係的定義是什麽?”不出意外,對方隻認為彼此是單純的“炮友”關係。

同樣與situationship對象產生認知差異的還有椰子。

初次見麵,男生開車駕駛了300多公裏來到椰子的單位門口,他的個子很高,穿著打扮讓椰子想起前男友,話不多,但待人禮貌。椰子對他略有好感,但“遠談不上心動”。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今年7月初,男生主動邀請椰子去他所在的城市玩。那兩天,他帶給了椰子此前從未在戀愛中經曆過的全新體驗。

他們一起看完電影《長安的荔枝》後,椰子隨口問,“現在是不是吃荔枝的季節?”沒想到男生悄悄買來新鮮的荔枝;吃飯時椰子提到想喝椰子水,他也會記在心上。這些細微的體貼打動了椰子,“讓我覺得有被在乎的感覺”。



在一次見麵中,椰子記錄下同他和貓貓相處的溫馨時刻,這曾是椰子很喜歡的一張照片

在酒精的作用下,那晚他們發生了關係。從那以後,頻繁的約見和密切的交流成為兩人關係的主旋律,而身體上的親密,也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慣例。

在情境關係中,兩性之間的不同在於:男性普遍會將關係定義為“炮友”,女性則期待有更多的情感互動。但情感的投入往往難以憑意誌把控,當相處中類似情侶的親密增加,關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沒多久,椰子發現,對方的分享欲減少了,回應也開始變得冷淡。

三、“逃離”模糊關係的女孩們

根據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愛情被拆分成三個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不同的元素分別組合成不同維度的“愛情”,而完美的愛情,則需要三個元素的結合,缺一不可。

顯然,situationship在任何一個層麵都缺乏一定的濃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殘缺的三角”。

心理谘詢師段錦礦進一步闡明,愛情天然具有排他性,而承諾是對這種排他性需求的正式回應和保障,能極大增強關係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它是一種“我願意與你共同麵向未來”的態度和保證,而承諾的缺失會使高質量關係的建立和維持變得困難。

小李的這段關係便是由於現實因素的變動走向瓦解的。

有一天,女生主動告知小李,她要回老家發展了。小李心裏清楚,關係的性質注定他們隻能給彼此短暫的陪伴。

得知對方的決定後,小李沒有挽留:“回家有機會也不錯,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他們各自刪除了對方的聯係方式,“不打擾,把回憶放在心裏,各自重新生活。”

美國貝勒大學Langlais團隊展開過的一項關於situationship的訪談研究,揭示了這種關係無疾而終的緣由。

多數時候,關係是因“一方不想進入承諾性的/長期的關係”而消逝;而另一些,則因關係“引發了太多情感困擾和戲劇性衝突”而疲憊收場。

在頻繁的約見中,椰子留意到對方態度的變化。早期的他們會頻繁交流,他會帶椰子去見朋友,主動分享生活。隨著相處時間加長,他開始變得心不在焉,分享欲也逐漸減少。這讓椰子驚覺,自己已經對對方產生了情感上的依賴。

椰子有些慌亂,她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

起初,椰子會不斷通過表達“想念”“在意”來確定對方的態度,卻因沒有反饋而不斷累積負麵情緒,這讓椰子愈加想要向對方索取情緒價值。

後來,椰子開始用不說話、不回消息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開始對方還會耐心哄她,問“是不是生我的氣了”。後來,連解釋都逐漸變得稀少。

當椰子終於忍不住用“要不我們結束這段關係”試探時,男生起初還會回避或扯開話題,直到最後一次,他隻回了一個“好”字。他告訴椰子,這段關係讓他覺得“有點畸形,有點越界”。

10月,椰子和對方口頭結束了關係,但難以從這段關係中抽離。她常常想要點開聊天的對話框,想問他在做什麽。直到一次醉酒,椰子給他打了很多電話,卻隻收到一句“沒看到,在忙”的回複。當第二天對方再次問起時,椰子選擇用沉默給兩人的關係畫上句點。

同椰子一樣,青青的故事結束得也並不算愉快。

對於青青來說,關係雖然缺乏承諾,但她需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來消解懸而未決的狀態,“確定你對我是有感情的,那這段關係是什麽樣的形式就不重要”。正是這種對關係“確定性的”追求,將青青推入了情緒的漩渦。

在內耗的日子裏,青青反複檢視對方的社交賬號,甚至主動搜尋著“他不喜歡我”的證據,希求為這段關係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她可以坐在陽台上一整天什麽都不做,“滿腦子都是他,甚至影響了重要的職稱考試”。

後來,青青忍不住給對方發了一段消息:“我還挺喜歡你的,如果你也喜歡我的話,我可以按照你的節奏來。”對方的回複也很直接,“我們平時的聊天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場,而非戀人的角度,我對你的感情也是”。



青青曾向對方表達好感,對方以“朋友身份”劃定了界限。

最後一次見麵時,青青無意間看到他未鎖屏的電腦桌麵,是和另一個女生聊天的對話框,他發酒店的定位給對方,並附言說自己正在開會。

在關係初期,青青和他有過明確約定,彼此要是1V1的關係,顯然對方早已違反了約定。青青心裏升起一股不被尊重的氣憤感,她告訴對方:“我們沒有必要再見麵了”。

當感受開始變壞,也許就是需要退出的時候。

四、Situationship並不適合所有人

雖然隻是結束了一段非戀愛關係,但對很多人來說,這跟一般的“失戀”沒有區別。

關係結束後,小熙曾反複複盤他們之間的相處細節。小熙認為,對方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帶給了她一定戀愛的浪漫與快樂感受,但自己也在被這種模糊的關係消耗。

隨著接觸深入,小熙發現對方與自己理想中的“戀愛搭子”相差甚遠。他不僅缺乏進取心,對女性缺乏尊重,就連最初在對方身上感受到的情緒價值,也隨著了解深入而逐漸減退。比如當小熙因父親生病而情緒崩潰時,對方隻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沒事的,別擔心”。

對青青來說,這段經曆讓她學會不再把確定性和安全感寄托在他人的身上,“在愛中不迷失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她坦言,如果再選擇一次,她不會再進入這樣的關係。

而小熙仍然覺得,這段經曆是值得的,“人對一個事情好奇,一定會想嚐試,經曆過才知道這不是什麽好東西。”

研究發現,當關係處於非承諾、模糊不定的狀態時,尤其是在一方期待更深發展而與另一方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當事人可能麵臨較高的心理困擾風險。而且,模糊社交信號本身就可能觸發被拒絕感或孤獨感。

在段錦礦看來,“情境關係”作為一種現象可以理解,但他始終堅持要以審慎的態度看待個體對它的選擇,“從長遠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的角度看,一段有承諾的、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更優的選擇,因為這最符合人性對安全與深度的需求”。

對未來是否要進入一段situationship,椰子持開放的態度,但她並不建議女孩子們被動接受這種關係,“當你不斷在關係中向外求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失去自我”。

青青也有相似的感受。她現在將注意力收回自身,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以及如何在關係中保持自身的吸引力。

“哪怕這個人消失了,你依然可以擁有這些能力,去吸引到更好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為保護隱私,除心理谘詢師段錦礦外,文中名字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十點人物誌,采訪、撰文:sonia,編輯:三金、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