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在日經亞洲,作者布拉馬·切拉尼是新德裏獨立智庫政策研究中心的戰略研究教授,也是柏林羅伯特·博世學院的學者。他著有九本書,包括榮獲伯納德·施瓦茨圖書獎的《水:亞洲的新戰場》。

對川普來說,貿易外交已經不再是關於市場,而是關於美國的實力。
通過把關稅、製裁和投資規則武器化,他把貿易政策變成一種強製性的國家工具,意在重新調整全球權力關係,服務於美國的短期地緣政治目標。
川普的做法讓貿易服從於地緣戰略。關稅和經濟懲罰的威脅被當作地緣杠杆,不僅用於打擊中國、俄羅斯等對手,也針對加拿大、印度、日本和墨西哥等盟國。
他的政府甚至以國家緊急狀態為理由,使用關稅作為強製手段,顯示出在川普治下,經濟與安全之間的傳統界限已被徹底模糊。
上月底訪問東京期間,川普讚揚日本承諾購買“大量美國軍事裝備”,並表示“我們非常感謝這筆貿易”。
這句話揭示了國際經濟關係的深刻轉變。在川普執政下,雙邊貿易協定的核心已不再是關稅或市場準入,而是成為確保巨額外國投資和軍購的政治契約,把盟友牢牢綁在華盛頓的軌道上,限製了其政策自主性。
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日本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韓國3500億美元,馬來西亞700億美元,東南亞夥伴國則同意購買數百億美元的美國飛機、武器和能源產品。
日本協議甚至允許川普決定東京的資金投資方式,並規定在日本收回成本後,美國可獲得90%的利潤。
正如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承認的那樣,日本將不得不“爆掉資產負債表”,通過舉債才能履行這些義務。
這些安排,本質上是偽裝成夥伴關係的經濟附庸製。日本承擔債務和金融風險,而美國則攫取利潤,並根據自身戰略優先事項支配資本流向,這肯定不是什麽商業邏輯。
在川普手中,貿易外交實際上成了以合作之名收取“貢品”的手段。
貿易也變成了一種選擇性懲罰工具。印度因進口俄羅斯石油而遭美國次級製裁,而歐盟、日本和土耳其仍在大規模購買俄羅斯能源。歐盟被允許到2028年1月才逐步擺脫俄羅斯能源,假設烏克蘭戰爭提前結束,美國肯定會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這樣雙標,暴露出川普的貿易脅迫源於地緣政治,而非原則。
如今,製裁與關稅威脅成了恫嚇工具,用以通過製造經濟恐懼逼迫他國讓步。這種“談判”方式讓華盛頓能在協議中占盡上風,取得嚴重不對等的結果,進一步加深他國的依賴。這種做法體現了門羅主義的複興與全球化延伸。
經濟外交與幹涉他國內政之間的界限也被打破。
川普自7月以來對巴西征收50%的關稅,並把理由與前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的法律案件聯係在一起。
在阿根廷,川普則把200億美元的美國援助——二戰以來對單一國家最大的一筆援助之一,與總統哈米萊所在政黨在最近立法選舉中的表現掛鉤。
這種成功隻會助長他在其他地方采取類似做法。
川普近期在吉隆坡訪問期間與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簽署的貿易協議,展示了商業與安全目標的融合。這些國家為了讓華盛頓解除關稅威脅,同意了符合美國利益的經濟與戰略讓步。
和柬埔寨達成的協議甚至包括解除長期武器禁運並恢複聯合軍演,標誌著國防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全麵整合。
川普的每份貿易協議都有相同的模式:夥伴國作出具體的經濟和戰略承諾,而美國則保留顯著的關稅壁壘,並擁有單方麵調整或撤銷協議條款的權力。
這些協議超越了傳統的貿易議題,涵蓋投資配額、防務采購義務、關鍵礦產合作以及遵守美國的製裁和出口管製政策。
防務采購義務尤其會加深對美國武器係統的技術依賴,使各國更難推行獨立的安全政策。
對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來說,選擇非常殘酷:要麽接受主權受限以換取經濟準入,要麽抵抗並麵臨懲罰。
更糟的是,這些新協議缺乏以往美國貿易協定所依賴的法律基礎和兩黨共識,因此政治上脆弱且天生不平衡。
川普把盟友視為籌碼,而非夥伴,這正在腐蝕聯盟團結的基礎。赤裸裸的強製性和交易性貿易關係滋生怨恨,削弱了支撐長期合作的信任。
盟友開始認為與華盛頓的接觸,不是出於共同利益,而是陷入一種“保護費體係”:要麽交貢金,要麽遭經濟報複。
這種做法的結果必然是反噬。各國已經在通過多元化貿易和防務夥伴關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被視為不可靠、自利的夥伴,這一印象正在加速全球向多極化轉變。
諷刺的是,川普為鞏固美國主導地位的努力,正在加速這種地位的削弱。
從某種意義上說,川普把貿易外交武器化的模式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相似,隻是更具有脅迫性。
北京通過貸款和基建項目綁定夥伴,而華盛頓則用關稅、製裁和投資指令來實現同樣目的。但正如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引發地緣政治反彈一樣,川普的強硬經濟單邊主義也勢必遭遇日益增長的抵製。
川普過度利用美國的經濟實力,反而可能削弱其全球領導力。脅迫或許能換來短期服從,卻摧毀了維持長期影響力所依賴的互信與互惠。
矛盾顯而易見:美國越是把經濟力量武器化,世界就越會加速尋找限製其影響力的方式。最終,美國的過度擴張,可能成為推動多極世界格局形成的最大動力。

對川普來說,貿易外交已經不再是關於市場,而是關於美國的實力。
通過把關稅、製裁和投資規則武器化,他把貿易政策變成一種強製性的國家工具,意在重新調整全球權力關係,服務於美國的短期地緣政治目標。
川普的做法讓貿易服從於地緣戰略。關稅和經濟懲罰的威脅被當作地緣杠杆,不僅用於打擊中國、俄羅斯等對手,也針對加拿大、印度、日本和墨西哥等盟國。
他的政府甚至以國家緊急狀態為理由,使用關稅作為強製手段,顯示出在川普治下,經濟與安全之間的傳統界限已被徹底模糊。
上月底訪問東京期間,川普讚揚日本承諾購買“大量美國軍事裝備”,並表示“我們非常感謝這筆貿易”。
這句話揭示了國際經濟關係的深刻轉變。在川普執政下,雙邊貿易協定的核心已不再是關稅或市場準入,而是成為確保巨額外國投資和軍購的政治契約,把盟友牢牢綁在華盛頓的軌道上,限製了其政策自主性。
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日本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韓國3500億美元,馬來西亞700億美元,東南亞夥伴國則同意購買數百億美元的美國飛機、武器和能源產品。
日本協議甚至允許川普決定東京的資金投資方式,並規定在日本收回成本後,美國可獲得90%的利潤。
正如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承認的那樣,日本將不得不“爆掉資產負債表”,通過舉債才能履行這些義務。
這些安排,本質上是偽裝成夥伴關係的經濟附庸製。日本承擔債務和金融風險,而美國則攫取利潤,並根據自身戰略優先事項支配資本流向,這肯定不是什麽商業邏輯。
在川普手中,貿易外交實際上成了以合作之名收取“貢品”的手段。
貿易也變成了一種選擇性懲罰工具。印度因進口俄羅斯石油而遭美國次級製裁,而歐盟、日本和土耳其仍在大規模購買俄羅斯能源。歐盟被允許到2028年1月才逐步擺脫俄羅斯能源,假設烏克蘭戰爭提前結束,美國肯定會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這樣雙標,暴露出川普的貿易脅迫源於地緣政治,而非原則。
如今,製裁與關稅威脅成了恫嚇工具,用以通過製造經濟恐懼逼迫他國讓步。這種“談判”方式讓華盛頓能在協議中占盡上風,取得嚴重不對等的結果,進一步加深他國的依賴。這種做法體現了門羅主義的複興與全球化延伸。
經濟外交與幹涉他國內政之間的界限也被打破。
川普自7月以來對巴西征收50%的關稅,並把理由與前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的法律案件聯係在一起。
在阿根廷,川普則把200億美元的美國援助——二戰以來對單一國家最大的一筆援助之一,與總統哈米萊所在政黨在最近立法選舉中的表現掛鉤。
這種成功隻會助長他在其他地方采取類似做法。
川普近期在吉隆坡訪問期間與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簽署的貿易協議,展示了商業與安全目標的融合。這些國家為了讓華盛頓解除關稅威脅,同意了符合美國利益的經濟與戰略讓步。
和柬埔寨達成的協議甚至包括解除長期武器禁運並恢複聯合軍演,標誌著國防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全麵整合。
川普的每份貿易協議都有相同的模式:夥伴國作出具體的經濟和戰略承諾,而美國則保留顯著的關稅壁壘,並擁有單方麵調整或撤銷協議條款的權力。
這些協議超越了傳統的貿易議題,涵蓋投資配額、防務采購義務、關鍵礦產合作以及遵守美國的製裁和出口管製政策。
防務采購義務尤其會加深對美國武器係統的技術依賴,使各國更難推行獨立的安全政策。
對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來說,選擇非常殘酷:要麽接受主權受限以換取經濟準入,要麽抵抗並麵臨懲罰。
更糟的是,這些新協議缺乏以往美國貿易協定所依賴的法律基礎和兩黨共識,因此政治上脆弱且天生不平衡。
川普把盟友視為籌碼,而非夥伴,這正在腐蝕聯盟團結的基礎。赤裸裸的強製性和交易性貿易關係滋生怨恨,削弱了支撐長期合作的信任。
盟友開始認為與華盛頓的接觸,不是出於共同利益,而是陷入一種“保護費體係”:要麽交貢金,要麽遭經濟報複。
這種做法的結果必然是反噬。各國已經在通過多元化貿易和防務夥伴關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被視為不可靠、自利的夥伴,這一印象正在加速全球向多極化轉變。
諷刺的是,川普為鞏固美國主導地位的努力,正在加速這種地位的削弱。
從某種意義上說,川普把貿易外交武器化的模式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相似,隻是更具有脅迫性。
北京通過貸款和基建項目綁定夥伴,而華盛頓則用關稅、製裁和投資指令來實現同樣目的。但正如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引發地緣政治反彈一樣,川普的強硬經濟單邊主義也勢必遭遇日益增長的抵製。
川普過度利用美國的經濟實力,反而可能削弱其全球領導力。脅迫或許能換來短期服從,卻摧毀了維持長期影響力所依賴的互信與互惠。
矛盾顯而易見:美國越是把經濟力量武器化,世界就越會加速尋找限製其影響力的方式。最終,美國的過度擴張,可能成為推動多極世界格局形成的最大動力。
